回覆列表
  • 1 # 哼哼唧唧的飯糰

    首先,要糾正,經常更換年號,那都是明以前的事了,清承明制,不隨便改年號這事,是跟明朝學的,明朝有兩個年號的皇帝只有英宗,因為他畢竟是當過兩次皇帝的人(正統,天順)。清朝皇太極有兩個年號,是因為,一個是後金大汗的年號,另一個改國號為清與明朝平起平坐的年號,是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天聰,崇德)。提主以明朝作為分界點來提這個問題就對了。

    以前皇帝愛換年號,因為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董仲舒的那套“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年號與神學掛了鉤,只要跟天扯上關係,那就隨祥瑞、災禍、政治狀況等國家狀況不斷變革年號,以達到祈福、安撫、與民同慶、歌功頌德等目的。例如漢武帝,唐高宗和武則天,就是一些改號狂魔。

    由於後來,理學在明清開始成了統治基礎,(理學已經不再明目張膽搞天人感應那套了),年號改動就沒那麼多花樣了。就比如,朱元璋,也算是赫赫功業,去泰山封禪絕對有資格,但是,老朱連鳥都不鳥泰山這茬兒了(老子要飯和尚起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直接改祭祀,開了皇帝“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的先例。這大概也能側面說明,天人這套說辭,有點不適應時代需求了。

    本來年號初衷就是用來紀年的,但改來改去,被玩壞了,造成了紀年的混亂,違背了初衷。一個穩定的紀年,除了方便天下萬民,還能有利於國家穩定。由於貨幣逐漸與年號掛鉤的趨勢,穩定的年號,就變得很必要了。

    從底層走出來的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力求務實,更不會對那些無謂的年號變動有什麼需求,所以他開了“一帝一號”的好頭,明朝後世皇帝,自然也就尊循太祖之例了。清承明制,自然更是如此!

  • 2 # 馬梓波

    清朝的同治皇帝,其實還有一個年號,叫祥祺。沒有正式起用,主要是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處理了八個顧命大臣,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

  • 3 # 雍親王府

    這裡所說的年號,就是俗稱的“朝”的意思,比如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等等。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到了明清兩朝,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實際上,清朝的皇帝並非都只有一個年號,清朝的第二位清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和“崇德”兩個年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年號為“天聰”;到了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同時將年號改為“崇德”,因而1636年也被稱為崇德元年。所以皇太極一個皇帝就擁有了兩個年號,即兩朝,而其他的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因而出現了滿清十二帝十三朝,也就是十三個年號的情況。

    無獨有偶的是,而在明朝也有一個特例,也存在一位皇帝存在兩個年號的情況。明英宗第一次繼位時,年號為“正統”,但在“土木堡之變”後失去皇位,後又在“奪門之變”後重登皇位,改年號為“天順”。因而明朝歷經十六位皇帝,但是卻出現了十七個年號,也就是俗稱的明朝十六帝十七朝。

    另外需要說明一點,天聰時國號是後金,皇太極是汗;崇德時國號是清,皇太極是皇帝。皇太極之前的努爾哈赤也是汗,國號也是後金, 所以努爾哈赤的天命也是後金的年號。如果嚴格區分“後金”和“大清”的話,也可以說是一個皇帝一個年號,但是一般情況下,都講“後金”和“大清”綜合在一起,所以才有了滿清十二帝十三朝的說法。

  • 4 # 宋安之

    其實不只是清朝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朝皇帝亦是如此,有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明清實行的是一世一元制。

    什麼是一世一元制呢,就是皇帝在位期間只能用一個年號。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還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

    1368年明朝開國,朱元璋建元洪武。這位後世看來的殘暴皇帝,因為出身於農民,其實對於農民還是不錯的,朱元璋不喜歡鋪張浪費,一向是節儉行事,並且規定朝廷以後不封禪,像明朝就沒有封禪泰山過。還有不受祥瑞等,像宋真宗當年為了封禪泰山,就煞有其事的授意臣子,來進行大規模的人造祥瑞,甚至改元為大中祥符。據說朱元璋有感於唐宋皇帝改年號之頻繁,因此並沒有改年號,堅持用一個年號,傳到後世,便相沿成為一世一元制,皇帝一輩子只能用一個年號。

    1644年明亡於李自成,清朝趁機入關,成為下一個大一統朝代。清朝入關以後,因為清朝是由關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制度並不是很完善,加之為了方便招降明朝計程車大夫階級,清朝就繼承了明朝的制度,是為清承明制。

    因為清朝清承明制,明朝的一世一元制自然也被清朝延續了。

    當然再好的制度也是有意外的,畢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嘛。明清就有兩位皇帝擁有兩個年號,分別是明英宗和清太宗皇太極。

    明英宗朱祁鎮是因為土木堡之變被俘,弟弟明代宗補位成為新皇帝,他成為太上皇。他的第一個正統年號自然成為過去式。

    明英宗被俘虜一年之後回到明庭,六年以後趁弟弟明代宗病重,成功復辟,再度為帝,改元天順。

    因為明英宗是兩次為帝,因此先後擁有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

    清太宗皇太極擁有的兩個年號分別是天聰和崇德。

    其實皇太極的天聰年號並非是年號,而是本系尊稱。像清朝開國時期的太祖努爾哈赤還有太宗皇太極的天命和天聰年號一開始都是尊稱,當時的後金(清)身為一方割據政權,並沒有年號的概念,只不過後世入關成為大一統王朝,因此這兩個尊稱相沿過程中便被傳為了年號。

    所以認真來說清太宗皇太極在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建元崇德才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年號。只不過因為後世相沿,之前的天命和天聰尊稱就被傳為了年號。

    清朝的同治帝其實還有一個年號是“棋祥”,是在咸豐帝駕崩傳位同治帝以後,顧命八大臣擬定的年號,甚至當時都有一批官方棋祥通寶已經被造出來了。

    不過隨著同治帝還沒有正式登基改元,顧命八大臣就被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推下了臺,棋祥年號也因此被廢,被改為了同治年號。

  • 5 # 吉月文

    這不是清代的創新,其實是延續了明代的習俗。從明代開始,一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因為兩次登基成為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

    至於具體的原因。現在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法。可能就是從朱元璋時期形成了一種習慣,明代其他皇帝延續了這種習慣,清代又延續了明代的習慣。

  • 6 # 四川達州人

    年號,是漢武帝創造的。實質就是一個紀年符號而已。在此之前,記錄時間是很簡單的,比如漢高祖十年,秦始皇三年,周武王二年。

    可又有問題,漢高祖(實際是太祖)在沒死亡前當然無法記錄為高祖太祖某年,則只能有兩個辦法,一是最簡單的,今上某年,二是,漢皇邦某年。

    這兩個辦法都有瑕疵。一是無法明確是誰。二是必須寫皇帝名諱。所以,漢武帝創造年號來記錄時間,根本規避了這兩個麻煩。

    到了後期,年號被賦予太多內涵,遭遇災荒困難,皇帝改元。有喜慶事情,皇帝改元。出現重大政治轉變,也要改元。比如武則天當15年皇帝就折騰了7個年號。

    所以,明太祖開始明確只使用一個年號。明英宗因為復辟才有兩個。

    為啥如此?

    因為明太祖知道,頻繁改元容易引發混亂。不僅不利於歷史記錄,也對百姓的生產生活產生極大麻煩。比如印刷書籍、製造瓷器,肯定要提前鑄下一年的年號,而一旦改元,這些物品就必須銷燬,造成無端的浪費。

    而滿清不過是延續明朝制度而已。

  • 7 # 偽裝的觀點

    明朝的朱元璋開了個頭,只用一個年號,他的後代子孫就依例而行,只有明英宗改過,但也有特殊的原因。

    大清入關,這幫人為何叫自己“大清”我們都搞不清,年號更是延續了明朝的習慣,皇太極雖然有別的年號,但他算不上正統的皇帝,也是特例。

    大致就這麼些原因,或許還有其他原因,但也並不絕對,歷史重事實證據,可惜這個問題沒有太多的證據。

  • 8 # 善發歷史說
    首先是關於年號的起源問題

    年號,是紀年的名稱,也是一個時代的標誌。在中國古代,從漢武帝之前,帝王無論在位多久,紀年大多數一律以某某王元年開始一直到底。當然,這期間也有特例,再比如魏惠王公元前334年稱王,成為魏國首任王(之前為侯),改元后元。比如秦惠文王(就是秦宣太后羋月羋八子的老公)於公元前325年稱王,成為秦國首任王(之前為公),改元更元。

    不過呀,以上這些改元,並沒有特定和明確的年號名稱,如更元元年,直白的意思就是今年開始更改紀年為第一年。比如後元,其實就是說魏國國君稱王了,更改第二個紀年了,所以後面的紀年就後元多少年。

    其次是中國年號的使用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首創年號並使用年號紀年的是漢武帝,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繼位的時候改元建元元年,建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年號。從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開始到公元前135年,一共使用了六年。後續漢武帝又先後使用了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十個年號。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合計使用十一個年號。

    年號不僅因為政權的變化頻繁變化,還好隨著皇帝的喜好不停的變化,比如前文說的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就使用了十一個年號。當然也有的帝皇,相對於比較樸素,不會頻繁更換年號。比如唐高祖李淵,年號“武德”,一用就九年。還有他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年號“貞觀”一用就二十四年。到了武則天建立武周稱帝的時候,短短十六年使用了十八個年號,基本上是一年一改元,非常任性。

    由於歷史上年號的使用也有比較多的情況,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從明朝開始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成為定製

    在明清以前,皇帝要使用多少個年號,年號字數用什麼規範,毫無定製。從朱元璋建立明朝稱帝,建元“洪武”開始,就明令子孫在位期間只能使用一個年號,不得隨意改元。清襲明制,也是一位皇帝一個年號。

    清朝皇帝使用年號的情況

    在滿人入關之前,在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所以把後金年號“天聰”改為大清的年號“崇德”,所以清朝皇帝當中,清太宗皇太極是擁有兩個年號的。在使用時間上,天聰年號從1627年使用至1636年共十年,崇德年號從1636年使用到1643年共八年。

    另外,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年號“祺祥”。在咸豐皇帝死之後,載淳在熱河登基,最初擬定的年號本為“祺祥”,可是後來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打倒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於是廢了“祺祥”,改元“同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呂布迎來史前翻倍增幅,跨角色轉移今晚8點正式測試,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