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豐豐224616993

    楞嚴經傳入中國的因緣不僅僅是因為智者大師的十八年苦拜,而是另有因緣。如果說因緣不同,還得反觀佛教歷史,大小乘分別說法,龍樹菩薩分別。小乘“四諦"專度苦厄眾生(吠舍首陀羅),大乘“空宗"專度富貴菩薩(婆羅門剎帝利),這是佛陀入滅之後的大事件,也是佛教“國際化"的開始。佛陀在的時候喜歡對奴隸說法,形成“苦厄法門"(四聖諦),結於阿含經中。而佛陀滅後到阿育王支援佛教,龍樹菩薩造大乘經典,對權貴說法,形成“緣起性空"(大乘空宗),其中就包括楞嚴經,當然還有淨土系列經典及金剛地藏般若心經,都是專度富貴之人的,但為什麼以阿難犯淫為例呢?這就是龍樹代表的婆羅門教派的教法,因為只有阿難是佛陀親信(堂弟),可以利用大乘空論打壓小乘四諦,用阿難犯戒打壓佛陀威信,樹立“大乘佛教"威信,並用金剛經,心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法華經,楞嚴經代替阿含經(阿難大迦葉結集),以淨土宗和如來佛祖代替釋迦牟尼本師及禪宗,神化佛陀及佛教,成為新的神教(婆羅門化佛教)印度新教,號稱“大乘佛教",把種姓制度成功打入佛教內部,分化瓦解成幾十個教派,其中就有“華嚴宗",以大佛頂首楞言經為圭臬,這才是楞嚴經的真實緣起。佛教婆羅門化,小乘大乘化,佛陀如來化,四諦空心化,眾生苦厄化,菩薩自由化,緣起性空化,佛學神秘化,經文密咒化,坐禪規定化,行乞坐廟化,聖人偶像化,佛智虛空化,佛門權教化,等級分明化,佛教末法化。

  • 2 # 圓拙

    (《欏嚴經》為什麼能夠在中國流傳?)

    有的人總喜歡把大乘與小乘對立起來。一個人沒有開啟真實的智慧,來研究佛法與自己沒有真實的益處,也沒法利益我們這個時代。這樣的研究是在解構法。對於所說的經典,在祖師那裡是不矛盾的。他們佛的實相智慧來觀察,以權實來受持一切法,這是大陀羅尼的智慧。這樣來觀照,能夠與佛所說的一切法都不會棄捨,所以古代的人說:實際理地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

    《欏嚴經》,就是這種智慧的教法。這裡麵包含了微妙的智慧方法。能夠在觀察當下一念中,於藏教解脫法,中觀性空觀,唯識虛妄觀,如來藏法身之理體一一具含,你能夠切入就會頓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三藏十二部在自性本自具足。

    幾千年的古法傳承,不是偶然的,他靠的是這種大智慧的方法。

    用識心分別怎麼能夠了解古老的奧妙呢?

    一乘大乘無上乘非不用阿含道。以《華嚴經》來說,初地至四地,裡面就包含了四諦、三十七道品、十二緣起修習。至於五地,還須習世間的諸法。這裡面實際的狀態就是,雖然分大小乘之說,但是對於小乘的教法從來沒有捨去,而且透過智慧的方法,能夠提升到一乘的境界。

    我們現在用學術的方法來研究古老的智慧,其實就是按照西方的文化模式來觀察。這不能做到法隨法行。所以自己很難開啟智慧之門。

    我們能夠如實的修行。開啟了智慧之門。就能把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打成一片。就能在這個時代廣大的引用。而且我們能夠出入十方國土。這樣的研究會讓我們身心活得大自在大自由。

    不是為了寫文章而寫文章,不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我們活的大智慧,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大自由,我們才來學學古老的智慧方法。這樣的研究才有真實的功德。

    我們來看一下,古老的經典中的一些奧妙:《欏嚴經》,見性之門之法的教授。

    禪定,《欏嚴經》曰:妙三摩地,為什麼稱妙?自性大定故。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但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心嗎?認識我們自己的心必須有智慧的方法。《欏嚴經》裡面智慧的方法,叫:妙奢摩他、妙三摩地、妙禪那。

    妙奢摩他,是悟道分,悟本性真空理體。

    妙三摩地,是修道分,示耳根圓通初修方便。

    妙禪那,證道分。

    自性大定,不同於他定。此能悟法身性,悟此法身能總持萬法,故又稱:大陀羅尼門。

    我們在這個時代,用這種智慧的方法才能總持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總持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我們這個時代才能出現祖師級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 。

    我們那選擇一個詞來看一看深奧微妙的義理:遺失真性。

    我們人為什麼會感到痛苦呢?

    痛苦,其實是我們人的內心對於世界的反應。

    這也就是說,對於痛苦的感覺是我們能瞭解客觀事物的感覺現象。

    這也就是說這是我們本性靈妙的作用。

    因為我們執著了外界的現象。客觀的事物是無常無常生滅的,我們對於客觀的思維,作常想實在的思維,當外在的事物產生變化的時候,當我們要失去外在事物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這個時候痛苦就產生了。

    這種現象,叫:遺失真性,被物所轉。

    這也就是說,是我們對於客觀現象的瞭解,是我們本性的妙明作用。但是我們沒有智慧來觀察,我們就被外在的事物迷惑了。

    所以我們對於生活的感知是痛苦的,這是我們沒有智慧的表現。

    我們怎麼來開啟把握人的本性的這種妙明功能呢?見到外在的客觀事物,當下就悟性歸源。

    引用一下祖師之謁,來悟一下里面的奧妙。

    趙州從諗禪師《魚鼓頌》:

    通覽乾坤收納功,包羅永珍貴中空。

    聞聲過後窺魚鼓,徹曉其間理趣同。(一)

    四大猶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

    莫怪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二)

    一個禪人,由離念顯發真性,由真性發明圓妙真心,就象魚鼓一樣,本性真空裡頭空就會有靈妙智慧之用。

    這種智慧的方法,從最初開始的時候就要切入本源。這個方法,最初下手的時候也會觀察苦空無常,但這不是真實處。

    叔本華,西方的偉大哲學家,他學了一些佛法的方法。他用佛法的方法來觀察這個世界。他觀察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的。他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感想,所以很多人認為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

    其實,這是叔本華學佛法的智慧,沒有學全的緣故,還沒有了解佛教真正的智慧。

    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是這麼認為,佛教是消極的。

    情形正好相反。

    佛教裡面智慧的方法教給我們人類來觀察天地宇宙萬物,悟到智慧的本源。

    這就是《欏嚴經》傳到中國來,為什麼能夠廣大的奧妙,因為教授的是修證了義之法。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這是漢傳佛教的千年傳承。

  • 3 # 學佛的小蔣

    我想了好一會兒,還是覺得算了,不回答了,我也沒有資格來回答,本來我就是初學者,問題還那麼高深,讓有能回答的人來回答吧!

  • 4 # 唯玉72818844

    楞嚴經的法理,契合了中華文化,由淺及深,如果說是講佛的法理,更不如說是一部修行的法門,一路涅槃門,直達證悟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中國結婚率創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