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看秋風999

    看似簡單的題目,如果要給出比較滿意的回答還真的不簡單。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英語的前世今生,也就是英語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

    一般認為,英語單詞足足有50萬,而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native speaker(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至少要掌握20000個單詞。不過,在這20000單詞中,卻只有大約2000個屬於英語“核心”詞彙,即土生土長的英語單詞,其它則都是“外來的”。

    比如題主問的Sino就是一個外來詞,Sino是法語,它的祖籍確是拉丁語,意思是“中國,會中國的”,如,Sino–America 中美,sinology 漢學,等等。

    那麼,英語的外來語為什麼會這麼多呢?

    因為英華人在歷史上也是飽受屈辱,屢次遭到外族入侵,自己的文化反而越來越沒了蹤影。

    居住在今天英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從幾千年前直到公元元年左右,一直都使用居爾特語——也就是說英語起源於居爾特語,而最初的居爾特語卻在英語中消失了.英語也該屬於居爾特語。

    不過,從公元450年開始,來自北方的西日爾曼人征服了英國,因此日耳曼語才真正是英語的起源。來自日耳曼語的詞彙就是英語的核心單詞,如以下6個基本動詞,get、give、make、have、take、do。

    只要熟練掌握這這幾個詞的用法便可學會英語對話的基本動詞。而且在日常會話中反覆出現的基本詞1000詞中,六、七成都是日爾曼語詞彙。如果牢牢掌握了基本詞彙,英語詞彙的學習也就能顯著進步。

    此外,英美國家的語言學家們根據這一特點為英語學習者編纂了兩本非常好的詞典,深受全世界英語學習者的好評: 一本是《牛津》,另一半是《朗曼》。這兩部詞典都是用英語解釋英語,而所用來解釋單詞詞義的英語就是英語的核心單詞。如果英語學習者在手頭準備一部這樣的詞典,勢必如虎添翼,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會有質的飛躍。如上述Sino,詞典的解釋就是China。而sinology的解釋就是,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and especially their language,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lture。

    另外,1066年,英國又被人入侵了——這就是Norman Conquest(諾爾曼征服)。這一次又帶來了大量的法語單詞(以前回答過了,不再贅述)。因此,英語單詞的來源就可以確定一下,即拉丁語,法語加上日耳曼語,其中外來詞佔80%,而核心單詞即華人說初中英語詞彙只有大約2000左右。不過能夠熟練掌握這些單詞,即聽說讀寫四會的話,也就夠用了

  • 2 # 語境思維

    我給詞源學解釋吧。sino音譯為“支那”,是個蔑視的詞,如印度支那。日本侵略者,把華人叫“支那人”。不過,根據詞義發展規律,貶義詞會變成中性詞。

    詞理分析:sino=sin(惡)+o[中綴字母],常做合成詞用,例如sinology漢學/中國研究。

    根據格林定律,ch =s。注意到sino的變相。英語的中國:china=chin (sin)+a[名詞字尾]。法語的中國:chine =chin (sin)+e[名詞字尾]。

  • 3 # 三隻腳的大烏鴉

    sino源自梵語,一開始應該是古印度人對絲綢的音譯,古印度人見了絲綢後直接被閃瞎了鈦合金狗眼,覺得這玩意太牛逼了,能生產出這玩意的國家太牛逼了,然後問商人這玩意叫什麼,商人說按生產國的語言這玩意叫絲綢,於是印度人就直接用絲綢來稱呼這個國家。sino就成了對中國的稱呼,其實音譯過來就是支那。但支那一詞並非蔑稱,古印度人一般在支那前都要加摩訶兩字,摩訶支那,意思是偉大的中國。支那一直都是中國很高大上的一個代稱,變成蔑稱完全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被日本人帶歪了格調。

    從印度到阿拉伯到南歐到法國,基本上都是用sino或者相近發音來表示中國的,都是從古印度人嘴裡聽來的。波斯語的cina,拉丁語的Sinae(或者叫Seres,賽里斯,意思也是絲綢的),法語的Chine,其實都是sino的發音,英語直接抄的法語,但英語裡國名是陽性,所以把e改成了a,變成了China(法語裡中國是陰性)。但英語很多時候也會直接用sino來表示中國。

  • 4 # 日慕鄉關

    第一眼看成了sina!開個玩笑!

    sino 這個詞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頻率很少,許多華人並不知道西方人怎麼稱呼我們,大家學習的英語都是用china來指代中國,所以sino很陌生!

    sino是古希臘對中國的稱謂,大家都知道古希臘的歷史非常遙遠,主要分佈在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持續了約650年,具體 相當於中國的東周到西漢初年。這段時間中國和古希臘有沒有產生經濟貿易往來有各種說法,但是缺乏統一意見。

    希臘文明後來雖然被毀滅,但是古希臘的許多詞彙被拉丁語繼承,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拉丁語滲透到歐洲各民族的語言中,sino產生了很多變種,例如:china,cina,sina,只不過由於sino比較古老,現在使用範圍已經很小,加之sino產生的時代背景,指代範圍較小,已經無法用來描述現在的中國,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這裡順便要說說另外一個詞彙:支那!

    這個詞高頻出現在抗日神劇,日本人經常輕蔑的稱呼華人為:支那人,去年的港毒分子也高喊:支那人!

    古印度人讀華人成為cina. 這個詞和sino淵源很深,有種說法認為中國稱呼最早就是由印度傳入歐洲,高僧翻譯梵文佛經時根據音譯把cina翻譯為“支那",這個詞被日本人廣泛採用,開始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最近大火的“妖貓傳”主人公空海,正是把“支那”一詞引入日本的第一人,此時的支那不但沒有貶義,甚至還有褒義。

    甲午戰爭以後,日本人對中國十分鄙視,“支那”這個迅速貶值,成為日本蔑視中國的代名詞,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後,日本政府規定不管中國國號是什麼,以後再怎麼變,一律稱呼華人為“支那”。

    民國初期,許多留學日本的華人對此十分不滿,在公開場合稱呼日本為“倭人”(倭是中國對日古稱,原來也沒有貶義),還用“japan”的音譯稱呼日本人為“假扮”。

    1930年,國民政府還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直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國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故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要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 5 # 心際旅行76331311

    “西方國家”是一個很大的範圍。Sino在西方其它國家語言中的使用情況我不太清楚,但它在英語中的使用情況我略知一二,可以用來冰釋你的部分疑惑。

    Sino 在英語中的使用有這樣兩個特點:

    一、它只能在書面語中使用,不能拿到口語中來用。在口語中用來指稱中國的是“China”,而且只能用China,不能用Sino。

    二、即便是在書面語中,Sino也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單詞來使用,而只能作為構詞詞綴來使用。確切地講,就是拿它作為字首來與其他單詞一起構成具有“與中國有關的”這樣一層含義的詞彙,例如:Sino-American 中美的,Sino-Russian 中俄的,Sino-Japanese 中日的,Sino-Tibetan 漢藏語系,Sinology 漢學、中國問題研究,Sinomania 中國熱, Sinophile 贊成中國的(人),Sinophobe 厭惡中國的(人),等等。換句話說,Sino是以詞綴的性質存在於英語中的。

    最後還要提示一下,Sino作為字首,在書寫時,第一個字母“S”必須大寫。

  • 6 # 風中的棍子

    稱呼什麼的其實不重要,就算稱呼支那也沒什麼。重要的是你自己,如果能做到讓別國提到支那時就瑟瑟發抖,你還會覺得這是個汙辱人的名詞麼?

    華人不自信,感覺別人對自己的稱呼有歧視就是其中的一個表現。

  • 7 # 小烏雲開講

    英語中的sino(多為字首)和China都可以表示中國,兩者有什麼異同?

    先給結論:Sino-和China都起源於漢語“秦”,但是演變路徑不同,導致英語中存在兩個表示同樣意思、發音也相似的詞(或詞綴)。

    China的演變路徑:秦(漢語) — Cina-s(梵語)— China(義大利語,首見於馬可·波羅著作)— China (英語)

    Sino-的演變路徑:秦(漢語) — Sin(阿拉伯語)— Sinai (希臘語)— Sinæ (拉丁語)— Sino(英語)

    這樣是不是就清楚多了。對了,補充兩個和Sino有關的小知識。

    1 如果見到學漢語的外國學生,不要問Do you learn Chinese(你學漢語嗎?),而要問Do you study sinology(你研究漢學嗎?)聽起來比較高大上,聽起來比較讓人開心。

    2 也不是隻有西方國家才稱呼中國為sino。下面這個標牌,我相信去過加油站的大家都看過(此處沒有廣告)。

    原來,中國石化=Sinopec=Sino + Pec(petrochemical industry,石油化工)

  • 8 # 每日熱搜

    Sino,就是「中國、東方」的意思, 這個詞只能作為字首使用,不能單獨講。西方社會有時使用「Sino-」來表示“中國(的)”的意思,但是「Sino」均為連線詞,並非單獨用來表示「中國」之語。如表達中美,中日,中歐關係等場合:Sino-US;Sino-japan:Sino-Euro。SINO就是中國的形容詞,多用於組合詞的字首,是一個字首,權威詞典的解釋:1986年出版的『新英漢詞典』中,對sino一詞的解釋為「構詞成分可表示中國的」。相當多的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Chine(法語)、Sino或其變體,如中國模具(sinomould),中國石化(sinopec)等等。

    SINO是希臘語中表示中國的稱謂,法語裡Chine和德語裡China前頭都發類似於“西”的音,它們的共同語源應當是梵語中的cinah,後者來自Qin(秦)。還有一個希臘語過來的表示中國的形容詞,就是Sinaean,這是一個非常褒義的詞,詞根除表中國外,尚有“神居住的地方”之意,但是肯定和Sinai西奈山或西奈半島沒有聯絡。以英語為例(其他西文情況類似),目前所得到一般認可的考證為:古印度語梵文cina和chinas-希臘語Sinai/Serica-古拉丁語Sinae-後期拉丁語Sinology,但古印度人為何使用cina目前沒有定論。 疑為古印度人對東方國家的稱呼,目前有多數學者認為指西周的秦國,(1655,Martini.Martin),但也有學者認為指古蒙古部落戎狄,sino為赤那之地的音譯,意思是狼。 古印度典籍最早提到cina是公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紀和公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 9 # 歷來現實

    一說中國叫sino,很多人拍案而起,支那?又是可惡的小日本兒!

    曾幾何時,它是一個褒義到你都不好意思承受的褒義詞。

    熟悉地理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埃及的東北部,有一個西奈半島(Sinai Peninsula),這個地方是埃及的尼羅河文明與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的必經之路上,算是交匯點,距離三大宗教的聖城耶路撒冷非常近,近到步行就能到。西奈半島上的西奈山,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中的神山。摩西就是在這裡接受的“十誡”,這裡是神居住的地方。

    希臘語中,表示中國的形容詞叫做Sinaean,原意就是“神居住的地方”,可能是湊巧,但無論如何,夠高抬中國的吧。

    sino這個詞也是希臘語,意思就是中國,直到現在,在中石油的標記上,在中歐企業家峰會上,我們還經常能夠看到它的出現。

    sino的來源,有好幾種說法,有說是來自於秦(Qin),有說是來自於絲綢(silk),也有說是源於印度人稱呼中國的cina。不管是cina、sina、sinai、sinae、sino、chine、china,他們都是表示中國。沒錯,那個前著名入口網站,也是這個名字。

    日本人最初稱呼中國為支那,也並不帶有貶義,只是後來隨著大清越來越落魄,日本越來越進步,支那慢慢成為了一個特指的貶義詞。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向日本政府施壓,才從日本官方層面禁用此詞。

  • 10 # BostonBrand

    我只知道,sino是個拉丁文詞,當時開始學葡語的時候,老師說的,這些是我當時查出來,整理來的。

    梵語चीन(Cīna), 中古波斯語 چین ‎(Čīn),與拉丁語Sina發音與拼法相近,同指中國,可能來自同一個來源。包括德語、英語China,法語Chine等西歐各國對中國的稱呼,皆源自拉丁語。其梵語चीन(Cīna)的由來也來自同源。最早主張支那來自存在於公元前9世紀的秦國是17世紀的義大利傳教士和漢學家衛匡國,其後法國語言學家和漢學家伯希和和德國漢學家貝特霍爾德·勞費爾也支援此說。這也是如今對該詞最普遍、傳統和被接受的說法。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源自絲國、瓷國等。

    蘇曼殊認為,支那這個字的對音,相當於梵語चीन(Cīna)。在《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摩奴法典》、《羅摩衍那》(Rāmāyana)、《考提拉實利論》(Kautiliya Arthaśāstra)、《普魯哈特薩瑪希塔》(Brhat-sajhitā)等古籍中都有提到चीन(Cīna)。因為這些經典是次第編成,不確定梵語चीन(Cīna)這個名詞是何時被編入的,也無法從上下文確認這個名詞是不是指中國。1655年,天主教傳教士衛匡國在其著作Nuvus Atlas Sinensis主張,秦朝的名稱,轉變為梵語Thin、Chin,成為希臘語與拉丁語的Sinae,最終成為China。伯希和也同樣主張,支那一語來自於漢語秦,被印度假借。因為秦在上古漢語中為濁音([zin]),近代才轉變為清音,學者鄭張尚芳主張,支那來自晉([ʔsins])的音轉。而支那”一詞,最早出現於隋唐譯出的相關大乘佛教經典,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一種稱呼。在唐代之前的佛經,又稱中國為震旦。由漢傳佛教記載,265年秦州刺史派遣至天竺的成光子,發現他們以“震旦”稱呼中國。學者一般相信,支那與震旦源自同一個語根,所以支那這個名稱可能在東漢後期在印度出現。在印度古代,又有支那與小支那的區分,中國相當於支那、大支那、摩訶至那,小支那為中國的某個屬國。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將中國與疏勒並舉,因此小支那可能是指疏勒或是于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的夾註,認為支那指廣州,莫訶支那(大支那)為唐朝京師(長安或洛陽)

    唐玄宗曾經寫詩道:

    《題梵書》

    鶴立蛇形勢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無言語,

    穿耳胡僧笑點頭。

    在這個名詞傳入中國後,歷代皆以支那作為中國的別稱,特別是在佛教徒中。如道宣、智昇、唐人冥詳、玄奘弟子彥悰和慧立、唐玄宗、清涼澄觀、明代憨山德清大師、靈峰蕅益大師及其弟子成時,淨源法師,宋初高僧贊寧,宋末佛教史學家志磬。在正史中,也記錄外國以支那作為中國的稱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是做農產品的,怎麼能把產品推薦到頭條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