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師到你家

    小學語文的課堂主要包括兩個主題:

    一是識字

    二是培養孩子發現自然的美的初步能力

    因此我們語文課堂設計需要圍繞這兩點,整個小學階段課程的選擇也是按照這個原則安排的。識字貫穿始終,美的發現不同階段發現美的層次不一樣,所以呢不同階段課堂設計不一樣,下面講講培養學生髮現自然美。

    1-3年級,要培養學生髮現生活中的美,主要以看到的、聽到的為主。比如《靜夜思》的課堂設計,首先設定問題,把學生引入課堂,可以設定情景對話:

    老師:同學們好!今天老師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學生:好!

    老師:你們看見過月亮嗎?

    學生:看過。

    老師:你們什麼時候會看到月亮呢?它在哪裡?都有哪些形狀?

    學生:白天出太陽,晚上都會看到天上有月亮,有的像餅一樣圓的,有的又像是被咬過的。

    老師:同學們真棒,觀察的真仔細。那有月亮的晚上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學生回答

    老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講一個故事,寫的是在一個出月亮的晚上,詩人李白身在他鄉,他很思念家鄉的故事,就寫了這首《靜夜思》,可以把整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講完後,留十五分鐘引導同學,問同學們如果是在有月亮的晚上,你看到了那些美麗的事物呢,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影子。

    4年級以上的同學,思維能力有較大提高,也會預習,課堂設計涉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不但培養孩子觀察大自然,還要體會美麗大自然背後的一些事理,可以表達一點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課堂設計:介紹詩歌創作背景,詩人在哪裡看到了什麼景色,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心情的等。情景對話如下:

    老師:同學們,中國唐代偉大的詩人李白,你們肯定很熟悉吧!

    學生:熟悉,學了很多他的詩歌。

    老師:今天我們又要講他的另外一首詩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裡面,詩人的心情很不好!

    學生:為什麼呢?他不是偉大的詩人嗎?

    然後老師講解李白來到敬亭山之前賜金還鄉的故事,因為李白空有滿腹詩書,卻得不到重用而難過,接著再去把詩歌細緻講解。最後引導學生如何寫出自己的情感。

  • 2 # 布衣教書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是重要的,也是要花費很多功夫的。要想設計好一堂好課,我們應該從“研讀文字、研究學生、設計課堂活動”這三個方面去考慮。如何做好課堂設計,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在這裡,我就課前“研讀文字”這個環節,跟大家進行分享:

    研讀文字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也是我們上課前的必修功課。

    什麼是文字?文字是指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從文學角度說,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統含義的一個句子或多個句子的組合。一個文字可以是一個句子、一個段落或者一個篇章。文字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文字”: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 狹義“文字”: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學“作品”。

    語文教材中的“文字”,它至少負載著三重內涵:①創作的時候,文字是作者傳情達意的載體;②在面世以後,文字就成為一種客觀存在,賦有社會意義;③在編入教材以後,文字就打上了編者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蘊涵著編者的選擇標準和價值追求。所以,我們研讀文字要邊讀邊思考:

    ①從文體的特徵上讀,思考這是什麼型別的文章?

    ②從作者的寫作動機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去讀,思考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④從語言手法上去讀,思考怎麼寫出來的文章?

    ⑤從編者的意圖和單元目標上去讀,思考為什麼要放在這個位置?

    ⑥從教學的價值去讀,思考當下為什麼教這篇課文?

    比如在教學《江雪》這一課前面,我們不僅要知道它是一首古代詩歌(五言絕句),還要知道作者寫這首詩歌是正永貞革新失敗,貶官閒職,與官場不合的時候。不僅要知道古詩寫的是什麼景(下雪的冬天一個漁翁孤寂地垂釣。)什麼情(孤獨鬱悶卻高傲凜然堅強不屈),還要知道詩人寫詩時運用了那些語言手法(如,“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人運用到了誇張、對仗、互文的修辭,“千、萬”與“古、獨”“絕、盡”與“釣”形成對比,以此進行烘托渲染,突出人物的品格)。同時,要明白編者把這首詩放在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這個單元的課文是兩首古詩,兩則寓言,兩篇民間故事)的用意(瞭解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

    知道了這些,教學《江雪》時就容易多。1、情景激趣,匯入新課。2、以詩歌的一般教法――朗讀教學為主(①初讀――讀正確,讀流利,讀出詩歌的韻味。②精讀――讀出內容,讀出表現手法。③研讀――讀懂詩意,想象畫面,感悟情感)。3、以詩歌的語言特點,拓展中國的古代文化,引導學生喜愛讀詩,熱愛中國的燦爛文化。

    當然,研讀了文字,知道要教些什麼,還是不夠的。做教學設計時,還應該研究教學物件――學生,再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去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堂,樂於學習,這才是成功的設計。

  • 3 # 良說評教育

    編首語:在教學中,教師要想知道學生學得怎樣,就必須讓學生把自己的所知所獲表現出來,其中最常用的做法就是透過練習來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說,課堂練習的設計和運用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

    然而,練習的效果如果常常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學生在經過緊張學習,到練習階段,大多感到精疲力盡,一般性的練習已經很難喚起學生的興趣,如果是重複性、機械性的練習,更是讓學生厭倦甚至厭惡。

    所以,我們必須提高練習對學生的吸引力,特別是課堂練習的設計。

    首先,練習設計的趣味性和文學性。

    例如,把對聯“花甲一週,尚餘半百歲月;古稀雙度,尤欠三十春秋”用作數學練習:上聯為60+50=110;下聯為70×2-30=110。這樣的練習,學生既增長了語文能力,又增加了數學能力。

    又如把古詩“歸來一隻復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名”用作數學練習,“一百隻鳥”在哪裡呢?把詩中出現的數字寫成一行,然後在這些數字之間加上適當的符號,就會發現:1+1+3×4+5×6+7×8=100。這樣的練習,透過語數結合,是否別有一番情趣?

    其次,練習設計的連續性和有效性。

    大家在網上曾經有這樣的一段吐槽――

    即將上映的大片:災難片《開學》懸疑片《寒假作業離奇失蹤案》恐怖片《老師和她沒完成作業的學生們》勵志片《補作業之漸入佳境》懸疑片《作業去哪了》青春片《匆匆寒假》苦情片《不捨的手機》偵探片《誰抄了誰的寒假作業》

    其中,與作業有關的佔了主要篇幅。由此可見,學生的作業之痛有多深。所以,教師在課堂的作業設計儘可能地連續和有效。

    例如,教學語文《漁歌子》一課後,有一位教師採用了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改寫這首詩”的練習方式讓學生連續學習。有的學生改成了一篇小散文,有的學生以作者口吻進行自述,還有學生改成了一首詩:“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斜風細雨一釣鉤,心醉山水不願歸。”

    第三,練習設計的創新性和新穎性

    語文教材後面的學習提示,常常是“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抄寫詞語”以及一些理解課文的問答題。數學有應用題,其實,語文也可以有“應用題”。例如學習了《學會合作》後,一語文教師設計瞭如下應用題:

    1,用課文中的生詞寫一段話,或編一個故事,用上的生詞儘可能越多越好。

    2,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來證明你的一個觀點。

    3,畫一副有意義的關於“合作”的漫畫,並配上解說詞。

    總之,聰明的教師會根據學生課中表現出來的喜好而設計練習或改變原來的練習。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編排特點,理解學生性格個性,細心解讀教材,才能讓平面化的練習變得立體,也才能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會平庸,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練習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爬蟲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