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證琪

    我家孩子也一樣,還是習慣問題。我在家就不磨嘰,他媽在家連作業都寫不完。

    反正我在家要是規定的時間做不完肯定有他難受的。不能和他講道理,越講他越有理。

    至於行不行的只有自己掌握。

  • 2 # LaoHuang188

    一、先說說孩子為什麼會磨嘰

    1、處於動作發展期

    處於動作發展期的孩子,因為神經、肌肉的活動不夠協調,同時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往往會出現手腳不靈活、不協調的情況。換句話來說,這個時期的孩子做事情慢,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2、缺乏興趣

    對喜歡做的事情做得很快,對不喜歡做的事情就好像突然患上了拖延症,面對家長的催促會加快速度,家長一旦不催促了,孩子也跟著放緩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

    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可以穿插很多事情。比如家長要求孩子穿衣服,孩子可以將吃零食、玩玩具、看繪本、問問題等都加進來,穿衣服這件事在時間上被無限擴容,最後不得不在家長近乎爆發的情況下完成。

    4、家庭環境影響

    很多孩子習慣了從小被家人精心照料,形成了對父母或祖輩的過分依賴心理,對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也會有意無意地磨蹭,等待家長伸出援助之手代為完成。

    5、天性所致

    有的孩子本來就是慢性子,做事情比別人稍微慢一些。這種情況下需要家長接納和理解,因為性格本身沒有好壞,而且慢性子的人一般會有細緻謹慎、從容不迫的優點,如果光因為“慢”而說孩子不好或者認為孩子有問題,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同時也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二、怎麼讓孩子不磨嘰?

    1、家長做表率

    為人父母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是孩子最接近的學習物件,父母做事雷厲風行,孩子就容易養成乾淨利落的做事習慣。

    2、經常來比賽

    對於穿衣服、疊被子、穿鞋、刷牙之類的日常事情,父母可以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孩子的積極性,比比看,誰完成得快?在比賽開始之前先和孩子說好:先完成的有獎勵,獎品是……可以以次為單位,也可以以周為單位,獎品可以是一張小貼紙,也可以是家長給講一個故事,讓孩子感覺做到及時完成日常事務並不難。

    3、技巧要領示範結合訓練來提高

    有時候孩子做事慢,是因為技巧不足,動作不熟,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其中的技巧、將具體動作要領示範給孩子看,改善孩子在技巧方面的不足。比如穿衣服怎麼穿比較快,收拾玩具要怎麼做才又快又好找。孩子掌握方法後加以練習,速度就會逐漸提高

    4、適當鼓勵

    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動力。有時候,發自內心的鼓勵比實質的獎品會更讓孩子歡欣鼓舞。“這次比上次進步了!”“加油,你看你做得多快!”“這次乾得很好,下次記得要快一點兒咯!”溫暖的話語會讓孩子銘記在心,再次遇到相同情況時就會有意識地加快速度。

    5、讓孩子自己完成

    什麼也不讓孩子做,才是狠心的家長。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專案,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裡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

    對於天生慢性子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接納和理解,從內心接受自己的孩子,耐心引導,讓孩子在遵循事情質量要求的前提下,循序漸進,逐步有意識地提高做事情的速度。

  • 3 # 姚建華

    做為家長,一定要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給孩子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要讓孩子明白且重視,今天的刻苦學習是為了他(或她)明天生活的更好,在社會上做一個有價值,有尊嚴的人。

  • 4 # 盧老師微課堂

    初中孩子磨嘰那就是習慣沒有養好。而且拖拖拉拉的也影響做事效率,學習效果。初中孩子的年齡大了,正處在青春期,還有叛逆思想,所以家長如果強制性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家長可以先和孩子溝通做朋友,然後制定一個計劃,從小事做起,從一分鐘兩分鐘開始,不浪費時間,讓效率高起來。

  • 5 # 18後

    孩子墨跡,一個是沒有興趣,一個沒有習慣,另外就是性格。所以得從這三個方面著手。習慣是慢慢培養的,從現在開始每天要求一些,習慣的力量是最大的,良好習慣是成功一半,很重要,父母要有耐心,其中可以加一些小手段,比如和孩子感興趣的相結合。興趣培養就比較難一些了,這個也可以多問問優秀的父母和孩子,專業的人,還有自己多思考,換位思考,看看如果自己是孩子會怎麼樣,先做朋友再做父母。性格就沒招了,不過性格也是可以透過日常的良好習慣和父母言傳身教來影響的,一般來說,與其讓其克服缺點,不如教育孩子把自己優點發揮到極致,然後再透過去儘量克服缺點就容易多了。無論如何,少說教,多指導,多具體做法提議,共同努力,別讓孩子孤軍奮戰。

  • 6 # 獨空100276630

    謝邀,初中的孩子大多處在青春期及逆反期,在此其間家長及學校是孩子的示範,引導孩子成長及性格形成之關重要,孩子這時如果看到父母無論是誰做事磨磨嘰嘰的,對孩子影響是很大,不要說孩子,現在就是大人吃完飯都不在是及時的收拾碗筷,手上不拿個一玩就是1小時或半小時就過去了,做父母的做事要雷厲風行,或許孩子也會好點吧。

  • 7 # 使用者62033466374

    告訴孩子:如果寫作業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得又快又好,就可以得到你最喜歡的東西。(在家長能力承受範圍內,一些合理合法的要求)

  • 8 # 智商超低的人

    我不清楚作者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還是為了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百度中有很多雞湯,但實用不實用,真正用過的朋友們都知道,為什麼沒有所說的效果?因為解決問題不但要方法,還要有心法,而且心法在家庭教育中更重要。

    所以我在諮詢類似的問題的時候第一步首先和家長老師尋找原因,體會在這個形成形成過程中自己所起的作用,第二步探討該如何改變,從心法方面方法方面如何去做,第三步,在實際操作中會預期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

    雖然沒有直接解決問題,但提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最基本的思路!在心理學中這叫上位知識。

  • 9 # 慧心易數

    我家也有個初三的孩子,簡單聊下自己的看法。

    孩子上課磨磨唧唧不著急,這是站在家長角度看待的,不一定說明孩子沒有在意學習,有可能是家長過分的焦慮而誤判。

    一個已經上初三的孩子,若是此時對待學習還是漫不經心的態度或者是不認真學習,這不是上初三才形成的習慣,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學習態度和壞的學習態度必定是一個漫長過程的積累。那麼作為這一類孩子的家長,一定不能著急,不要採取強硬的態度或者手段對待孩子,要以孩子的特性出發,幫孩子找到學習的動力,做一個監督者,而不是發號施令者。

    若是孩子之前在學習上整體表現不錯,現在對待學習墨跡,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跟他交流,看看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孩子找到出口。雖然初三的孩子現在可能身高都超過父母親了,但是他們畢竟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又處在一個青春期,偶爾有情緒是正常的,我們為人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的疏導,做好他們的心理建設。

    不管是一年後,孩子在學業上有沒有取得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只要身心健康態度端正,這就足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頭條自媒體,領域選擇錯誤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