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伴星座

      日曆中有公曆(新曆)、農曆之分,是因為中國一直採用陰陽合曆。

      日曆分為:

    1,太陽曆:太陽曆是以太陽的迴歸週期為準制定的歷法。

    西方太陽曆是古羅馬儒略·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6年制定的《儒略曆》,或稱為《舊太陽曆》。

    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學者研究,決定改革《儒略曆》,即採取每400年取消3個閏日(即400年97閏)的方法,規定1582年10月4日以後的1日為1582年10月15日,同時,所有百位數以上的年數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能為閏年。這樣,一方面糾正了《儒略曆》的誤差,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曆法的精度,世稱《格里曆》,一直行用至今。中國是從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才開始採用。

    2,太陰曆:是以月亮的圓缺週期(朔望月)為準制定的歷法。《回曆》就是太陰曆。

    3,陰陽合曆:中國自古以來行用陰陽合曆,以朔望月紀月,以迴歸年紀年,以閏月調整二者之間關係。這樣,既方便人們觀察月相,又照顧月份與四季的穩定關係,兩全其美。《四分曆》就是這種曆法。

    參考書目:饒尚寬《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265頁)。(商務印書館 2006年3月第一 2010年2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 2 # 北京民俗

    按曆法的屬性來分,有太陽曆(陽曆)、太陰曆(陰曆)、陰陽合曆三種。現代世界通行的公元歷屬陽曆,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歷法。伊斯蘭曆屬陰曆。

    我們常說陽曆幾月幾日,老人們卻常說陰曆初幾,有什麼分別?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陽曆什麼是陰曆?陽曆,就是基於以地球繞太陽一週計為一年的歷法,陰曆,就是基於以月球繞地球一週計為一月的歷法,同時採用以上兩個基準的稱陰陽曆。中國使用的歷法,是陰陽合曆,既不是純陽曆也不是純陰曆。其陽曆因素就體現為24節氣上,是觀測太陽所得。

    但它並不同於現行公曆,現行公曆平年以365天為一年,每逢四年要閏一天,以符合地球365又1/4天的公轉週期。而中國古代就以365又1/4天為陽曆一年的長度,以24節氣無縫對接,每一節氣都有其準確的交節時刻。

    月相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中國式月是陰曆,塞進個閏月,是為了合於陽曆,有人將中國陰曆稱為“農曆”,其實是錯誤的,中國式陰曆月與農事一點關係沒有。中國農事,只跟著陽曆二十四節氣走。二十四節氣和公曆都是陽曆,但其計算比公曆更準,它要精確到秒,稱節氣交點,所以,它在公曆之中,年與年之間,會有天把差遲,例如,4月5日清明,也可能4月4日,也可能4月6日。

    簡單的說農曆不等於陰曆,也不等於陽曆。陽曆、陰曆是兩種分類。而中國使用的“農曆”是陰陽曆。公曆、農曆,以及“幾月初幾”,都是特定的歷法。日常中我們在日曆本上看的,把“幾月初幾”叫做陰曆,把公曆叫做陽曆。

    中國曆法的釋出是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每年頒印一部《天文年曆》,內容包括公元歷,農曆(陰曆部分),和二十四節氣交節時刻。

  • 3 # rita最晴天

    中國古歷所謂農曆並非全用陽曆,也並非全用陰曆,是陰陽曆並用。

    陽曆和陰曆為什麼很難調和起來呢?根本是兩個週期不能相合。

    月亮繞地球一週所需時間為29.天,就是29天12小時44分3秒。地球繞太陽一週所需時間為365.天,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兩個週期的小數都很零碎,不能相互除盡,所以要把它們合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中國古代農曆把陰陽二歷調和得非常成功。陰曆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12個月,只有354天,要比陽曆少甲。每隔三年若插入一個閏月,卻多了幾天。但若19個陰曆年加了7個閏月,和19個陽曆年幾乎相等,所差不過2小時9分36秒。中國在春秋時代已知道19年7閏的辦法,要比希臘人梅冬( Meton)發明這週期時間上早一百六七十年。 24節氣也是中國曆的特點。節氣是完全跟太陽走的,可稱陽曆的一部分。地球繞日因為晝夜長短,太陽高低的不同,所以一年才會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子最長的那一天稱為夏至。日子最短的那一天稱為冬至。夾在中間晝夜平分各12小時的兩天稱春分和秋分,二至二至分在春秋時就已經知道了。其餘20個節氣,到漢初才完備。

    西洋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並不像我們中國有立春、雨水、驚蟄等等。中國的24節氣中,12個為氣,12個為節。節應在月初,氣應在月中,所以氣又名中氣。

    譬如立春為陰曆正月之節,雨水乃正月之氣。驚蟄為2月之節,春分乃2月之氣等等。24節氣一個迴圈,即是從立春到立春,或是冬至到冬至,有365天又1/4,一節一氣平均乙。而陰曆一個月只有29天有餘。過了若干時必會有月份單有節而無氣,或有氣而無節。這有節無氣的月份就叫做閏月。 以上所述是中國農曆對於陰陽曆的安排。中國農曆的好處是陰陽兩歷的週期統顧到了。維持了一個月中晦朔弦望,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它的缺點是年度長短不同。平年只有354天,閏年多一個月就有384天。此於計算極不方便。

    其次,我們要講西洋的歷法。西洋的歷法,是從羅馬流傳下來的。在儒略愷撒做皇帝以前的時代,即前漢元帝以前的時期,羅馬也是陰陽二歷並用一年354天,每隔二三年插一個閏月。可是到儒略愷撒的時候,羅馬曆法非常紛亂。愷撒聽從天文學家索雪琴的話,大事更張,釐定一年平均為365天又1/4日。年12個月。大小月相間。月大31天,月小30天。惟2月只29天。每隔4年一閏了。閏年2月份多一天為30天。這歷於西曆紀元前45年開始應用,名為儒略曆。愷撒把7月換了自己的名字,稱為儒略(Julius )。

  • 4 # 閒人閒事閒語

    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傳承幾千年了,期間也經歷了多次改革完善,而公曆是民國改元后從西方引進來的西洋曆法,用以取代傳統曆法,但是因為民間仍然習慣於傳統曆法,特別是很多傳統節日,仍然是以傳統曆法來確定日期,所以在中國這兩種曆法是並存,都具有合法身份。

    但是從科學性來講,公曆不如農曆,因為公曆可以反應出太陽執行的規律,但是卻完全無法反映出月亮執行規律,你無法從每個月的日期確定月亮的位置。而農曆則不同,農曆的每月日期能夠完全反映出月相變化,而太陽執行規律完全可以從節氣反映出來,是兼顧了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規律的,所以也更科學。只是目前國際通行公曆,為了和國際接軌,也便於中外交流合作,使用公曆還是必要的。

  • 5 # 微生物12

    中國以前是個農業立國的社會,華夏民族是農業文明。當然農耕民族把幾千年來總結出來的適合農業耕種的農曆看得最重。公曆應該是中華民族經歷苦難時,欲效法西洋變革自強的產物。

  • 6 # 海天一色雲和雨

    農曆是傳承於華夏文明的季節曆法,同時參考了太陽,月亮,地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氣侯季節氣溫變化息息相關,是新中國繼承的華夏文明中不多的魁寶之一,具有相非常高的天文學造詣。公曆是基督教紀年方式,是參考地球公轉和自轉而來,通常稱為西元紀年,大陸譯為公元紀年,由於歷史原因而且比較簡單,現在算是國際紀年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溝油真的可以做飛機燃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