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琅琊榜首張大仙
-
2 # 遠航小衛士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從來都是靠實體經濟支撐的,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為依託,那些虛擬經濟只不過是水中鏡月、曇花一現,不可持續!
所以唯有大力發展實體和科研,才能振興民族和國家!
-
3 # 鞅論財經
中國從2008年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以來,經濟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紅利的消失、中低端製造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次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經濟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我們的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普通的實體經濟向現代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逆全球化,美國更是想要退出TPP、迴歸製造業等來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中國一方面面臨著中低端產業向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等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另一方面卻是一部分中高階產業卻是出現了向發達國家迴流。
這是一百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推進過程中從未遇到的困境,而這次中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也使得我們迫不得已地透過基礎建設、房地產開發、建築產業的發展來提供經濟發展的緩衝期,以便可以儘快形成科技產業、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主要體現的是:金融產業、科技競爭力和製造業等三個方面的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金融產業以美元霸權為核心,即便是歐元、英鎊、馬克、日元、人民幣等其他貨幣加起來也不到美元實力的一半。更加上中國的獨立貨幣政策下的限制性流通政策,要使中國金融產業在全球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那麼第一步還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序。
在科技產業、高資金密集型產業上,中國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可是相比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勝算不大,還需要繼續努力。如今也還是處於被捱打的角色。
唯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就是製造業,可是相比於十多年前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還是有所減弱。一方面中低端產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而高階產業卻是流向發達國家的速度加快。整體的製造業競爭力有所下降。
這次疫情對於中國製造業不僅是一次考驗,也是對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一次供求關係的測試。美國打噴嚏,全球感冒。這是中國製造業供應鏈出現變化,全球製造業也會影響頗大。
中國形成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體系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供產業鏈服務,也是制衡全球經濟的一個砝碼。
-
4 # 諮詢師天生
這個題目的邏輯我有點無法理解,為什麼疫情能夠讓人意識到實體的重要性呢?
如果簡單的理解的話,這裡的意思是大家會意識到實體經濟對於大家的衣食住行如此重要,因此會鼓勵更多的投資進入製造業和農業生產當中,從而製造出來更多的產能,這樣在疫情期間可能不會面臨物價上漲的情況了。
但是這裡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疫情畢竟不是時常都會出現的,如果製造業或者農業的產能在平時能夠達到疫情期間這樣的供應的話,那麼就是非常大的浪費,對於生產者來說顯然是不合理的。我以口罩為例,比如說在之前n95的全國生產量,大概是每天60萬個,這樣的產能基本能夠滿足全華人民的需求了,因為除了醫院和醫療體系的防護剛性需求以外,其他人最多隻是在傷風感冒或者是霧霾天帶出來一下,很難像疫情期間這樣全民戴口罩,每天的消耗量達到以億計算的規模。
那麼如果現在更多的投資口罩生產線就會造成口罩的產能,短時間增加也許能夠滿足現在疫情期間的需求,但是在平常的時候這樣的產能就是過度了的,浪費的是全民的生產值,完全沒有必要。
所以疫情期間所謂的供需不能夠按照通常的方式來看待,還是需要一個謹慎的審視。中國現在發展的過程中,實際上實體經濟基本上還是得到了扶植的,雖然我們看到製造業在這一兩年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顯得比較增長緩慢,但是總的來說服務業等產業依然有增長的空間,這部分實際上也是實體經濟,在今年貨幣與財政雙重刺激的影響下,疫情度過之後這些產業都會有長足的發展,可以說仍然上漲潛力非常充分。
所以在疫情結束之後,貨幣會有一段時間流向實體經濟,這是在疫情期間沒有滿足的需求補償式的爆發。但是在那之後仍然是正常的經濟模式,不需要更多的調節,我們當然要對實體經濟進行更多的扶植,但是這有一個適度的過程。
-
5 # 草根創業老油條
這次會讓人們意識到兩點:實體的重要,和實體的脆弱。至於貨幣,永遠流向最賺錢的領域。
實體經濟的重要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正常產能下,完全可以滿足任何需求。此次突發事件,恰逢春節時段,全國處於比較鬆散的狀態,生產能力不及平時的一半。
再加上國家快速響應,各省市地區封路,限制人員流通,客觀上制約了生產力的恢復,加劇了短期內的物資緊缺。
但是,自從部分復工以來,物資的供應量馬上開始迴轉,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更是購置裝置,臨時轉產,開足馬力生產一線緊缺的物資和產品。
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來看,除了春節期間物價略有上漲外,現在基本已經恢復了平時的水平。就連很多已經嚴格管控的省份地區,也依舊保持著平穩的物價,這都是中國實業經濟根基穩健的表現。
實體經濟的脆弱相反,很多我們平時嘴上常說的實體經濟,比如線下門店、餐飲、培訓、基礎種植養殖、酒店民宿這種,在不可抗力面前,充分的暴露了自己的脆弱和無助。
消費停滯下,不能停的是人員工資和房租、飼料成本、生鮮的保質期,拖的時間長一點,這些行業就哀鴻遍野,受傷無數。
網際網路和電商還可以遠端辦公,這些靠線下經營為生的店鋪和農戶,沒有任何辦法。除了等待風險解除,還要等待消費者信心的迴歸。
經此一事,我認為大部分線下從業者,都會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
從大店經營轉向小店模式,從人員齊備轉向無人化經營,從開門迎客轉向線上推廣,仍在行業內奮鬥的創業者們,會吸取這次的經驗,改良自己的模式,變得更有競爭力,能有實力應對突發狀況。
還有一部分人,甚至會遠離實體經營。
避免昂貴的房租,避免庫存和備貨,向輕資產轉型,哪怕現在還不熟練,也要重新學習,畢竟,在突發風險面前,輕資產是最容易生存下來的商業模式,也最適合沒有雄厚家底的創業者。
至於貨幣會流向哪裡,最簡單不過。貨幣不存在價值觀,永遠流向最賺錢的領域。
金融、地產,以及一切資本價值大於勞動價值的行業。過往的歷史一遍遍重演,貨幣的本質,從未改變。
-
6 # 不執著財經
我們常説的實體經濟,其實範圍也是非常寬泛的,不僅僅是製造業、農業生產,還包括服務業、電商,甚至部分房地產,因為只要造房子是用來居住的,不是用來投機炒作,那房地產也應該算是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是可以加槓桿的,具有金融屬性的,比如股市、樓市、大宗商品交易現貨和期貨市場,都算是虛擬經濟。
可以肯定的是,當疫情過後,很多行業會面臨恢復生產,這需要銀行信貸的支援,需要大量的資金流入,而央行鼓勵各家銀行的資金都向實體經濟傾斜,以保證實體經濟在疫情過後,能順利的運營起來。同時,也有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到了在疫情面前盲目發展虛擬經濟並不能拯救經濟,中國只有發展高新科技、高階製造業才會有前途,所以很多人都會把資金投向5G、人工智慧(AI)、網上辦公和教育等領域開發,這些是有利於我們國家更好發展的方向。
不過,要想讓多數信貸流回實體經濟,這恐怕並非易事:首先,一直以來,虛擬經濟來錢來得快,只要投資買入後,啥事情都不管了,輕易實現財產的保值和增值,而實體經濟辛苦一年也未必能賺錢,弄不好就虧損,所以,要想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就不能讓虛擬經濟獲利過多,實體經濟投資風險過高,因為資金是趨利避禍的。不管決策層再怎麼鼓勵大家投資實體經濟,但是如果實體經濟賺不到錢,各路資金還是會跑到虛擬經濟領域去賺錢的。
再者,央行鼓勵中小銀行信貸向實體經濟傾斜,廣大銀行最願意的是把貸款放到國企、央企及大型民營企業,真正敢於把錢投給中小微企業的很少,而中小微企業才是解決國內就業問題的主力軍。所以,央行既要提高中小銀行不良貸款的容忍度,還應該透過直接融資方式,來盤活社會存量資金,比如允許中小企業發行債券、增加小貸公司牌照、開辦企業抵押融資公司,或者中小企業股權交易所,這樣可以透過不斷的金融創新,來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最後,光靠貨幣政策寬鬆,光靠鼓勵金融機構將信貸轉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如果中小微企業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並不需要太多的貸款,這個貸款想流向實體經濟,需求量也很小。所以,還需要有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支援,比如減輕中小企業租金壓力,減免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之前一些壟斷行業也可以適度放開,讓中小企業投資參與。要率先營造一個讓中小企業生存下去良好環境,觸發中小企業投資需求。這樣才能讓中小企業逐步走出困境。
毋庸置疑,當這次疫情過後,很多中小企業會開始復工,需要信貸資金支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信貸資金流向中小企業。但長時間來看,一定要降低虛擬經濟的過高收益率,降低實體經濟生產經營風險,這樣實體經濟才能得到明顯的恢復。同時,即使是在國外,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也是透過盤活社會存量資金來解決,而不是光靠銀行業。
更關鍵的是,貨幣政策的寬鬆要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配套,只有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民間資本才敢投資創業實體企業。所以,要解決實體經濟融資問題是需要多管齊下,並不是單個部門能解決得了的。
-
7 # 靈獸山
這些都是特殊時期與春節假期疊加形成的,非常態階段突顯的重要性不具代表性,疫情過後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實體還是要回歸常態,並且實體一直都很重要從沒變過。但影響還是很大的,從經濟恢復角度來看,無論信貸還是民間資本,以及政策導向,都會使貨幣往實體有所迴流,但程度和時效有待觀察。
一、中小企業的脆弱導致部分遠離實體,貨幣流向有所改變疫情期間受到傷害最大的是中小企業。零售業方面,春節消費高峰錯失導致囤貨無法售出,而大部分貨款都已支付。製造業方面,假期延期無法恢復生產,很多中小企業重啟遙遙無期運轉困難。餐飲服務業更是應對房租人工等成本壓力,加之春節荒廢已很難維持,這些現象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抗風險能力弱是中小企業的通病,經此疫情一些企業將退出實體行業實現止損,也有部分會加速與線上融合從而拓展新渠道增加盈利能力,另有一部分會完全轉戰網際網路實現小成本創業。總的來看,中小實體企業的貨幣流向有所變化。
國家會出臺一些扶持政策讓中小企業走出困境,但多體現在稅收和人力保障等方面。從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的逐利性質來看,這些貨幣也很難流入中小企業,因此在中小企業層面,貨幣流回實體不容易。
二、實體與網際網路融合加速,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貨幣流入疫情使很多實體加速了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比如社群商業的便利店和生鮮超市等,這些底層商業轉型緩慢的業態,能力不足但又迫不得已的走向社交化商業的之路。
疫情期間由於生鮮、食品和非食品等民生必需品,透過社群線上購買的比率大增,尤其是生鮮類商品的購買,在近幾年生鮮電商和生鮮團購方面進展緩慢,但疫情期加速了線上消費習慣的養成,生鮮品類一貫是資本巨頭重視的領域,雖然失敗案例很多,但這個蛋糕太大,貨幣流入太正常不過。
實體與網際網路都是實體經濟,疫情的影響對人的思維轉變是深遠的,無論是工作和創業、還是生活方式與學習模式,在不同的領域有些人更加關注工作的穩定,有些人更期待居家辦公和網際網路創業。這種現象除了會加劇競爭,也會因為競爭而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引來貨幣資本的注視。
三、實體產能過剩未根本改變,貨幣流向仍以新經濟為方向這些年實體行業去產能一直在持續,總之就是各行各業低質產能還是太多了。除了壟斷型企業,在傳統行業很難出現貨幣資本關注的,這個狀況很難轉變。在有技術推進的基於實體的新經濟模式,貨幣流入的機率很大。
比如數字化驅動的物流領域、人工智慧領域、新技術和大資料的零售業、基於5G技術自動駕駛等,這些新經濟實體是未來方向,其實一直在發展的路上,與疫情無關,但在疫情之後或許會加速發展。
四、結語總的來說,因為非常態的偶發疫情,並不能讓人們意識實體比以前更重要,更多的是生活不方便,在需要產品時無法組織高效生產,同時加劇了實體的貨幣虧損。而在疫情過後,無論是實體的自我調整,還是政策扶持,都會對貨幣流向有引導作用,當然這個大機率是讓實體度過難關的為目標的。經濟是有規律的,實體經濟永遠是根基不會變。
-
8 # 社保小達人
樓主你好,其實我們的這個經濟結構並不是說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實現這樣的一個經濟結構,雖然說網際網路經濟也好,還是虛擬經濟也好,還是各種第三經濟也好,最終都會導致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而且實體經濟整體上都是比較難做的,這個是有目共睹的,因為它是屬於重資產執行,所以說它的經濟成本是很大的,那麼它的利潤相對應的就會是有所減少。
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這次疫情的影響對於經濟總量的提升,包括對於經濟的增長都是會產生一定的波動,但是我認為它只是一個波動,不會長期的影響到我們經濟向好的一種表現,因為畢竟一季度整體下來,全國各個地區可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比較重點的行業,比方說餐飲業,旅遊業等等之類的都會造成自己的影響,那麼對於我們經濟的增長還是會受到一定的衝擊。
但是未來這個經濟結構的改變,我認為是不大可能的,依然還是以正常的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那麼實體經濟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並不是能說因為這次疫情的到來,而提高實體經濟或者說實體經濟會越來越好,我相信這個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畢竟實體經濟是屬於重資產運營,所以勢必它的這個經營成本是比較高的,除非降低自身的經營成本才會提高實體經濟的經濟效率。
感謝閱讀,請加我的關注。
-
9 # 退休筆記
當然可能在某些領域經濟會產生一定的波動,這個是非常正常的,因為畢竟發生了這麼長時間的疫情,很多行業或者說很多企業都沒有能夠有效的完成正常的復工生產,所以這就導致了,企業單位的經營利潤會減少,自己的經濟壓力會變大,那麼也會影響到整個的行業和整個的地區。
但是我們國家整體的經濟結構,它一定會是長期穩定向好的一個表現,而且每一年經濟總量都是不斷的增長,比方說去年達到了預期目標6.5%左右,雖然說這比起前幾年增長的下行壓力確實是降低不少,但是依然實現了中高速的增長,也就說明我們國家的經濟基礎還是比較不錯的,所以說經濟結構基本上是不會改變,那麼還是維持現有的一個經濟結構狀態。
感謝閱讀。請教我的關注。
-
10 # 財經宋建文
這次疫情與是否讓人們意識實體的重要並沒有什麼關聯。
提出這個觀點,大概是因為這些年實體經濟低迷,一直對實體經濟感到憂慮,在此次疫情中,有更多時間來思索這個問題,從而引發這樣的思考。但本身這和疫情並沒有什麼關係,疫情是一次無法預測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是誰都不願意發生的,但又必須面對的事情。
要說反思,那麼我認為會有三個反思:
第一,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2003年的時候,非典是因為SARS病毒寄宿在野生動物身上,人類吃野味,從而傳染到人體,再發生人傳人。非典過去之後,人們為什麼還不反思,還要吃野味,從這次病毒特徵來看,大概也是由野生動物傳給人類的,上一次可能有僥倖心理,覺得非典結束了就沒事,那這一次真的應該痛定思痛了。
第二,反思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該做什麼?比如此次疫情,有些人故意隱自己的接觸史,無形成使得防控的難度加大。還有些人,有一種逆反心理,明明大家都在萬眾一心抗疫情,但他們的行為卻無助於抗疫成功,比如說有些人故意不戴口罩出門,還與防疫人員發生衝突等等行為,實際上最終害人又害己。
第三,反思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有多?在此次疫情發生後,為了更好抗擊疫情,春節假期延長了,很多企業也推遲了復工時間,但是有些企業,僅僅半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資金鍊斷裂風險,需要反思企業的戰略決策。還有些家庭及個人,暫停工作後沒有了收入,自己滿身的債務卻沒有一點積蓄,不到一個月時間快連飯都吃不起了,如果未來再遇上不可抗力的事件,如何才能讓自己可以有效的對抗風險。
那麼說疫情讓人們意識到實體的重要,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邏輯性,因為疫情,所以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沒有疫情之前實體經濟不重要?在疫情發生之前,實體經濟就已經非常重要,中國是全世界製造業大國,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來說,我們的經濟結構主要就是重製造業,而西方國家則是重服務業。
至於說電商、網路經濟,這些同樣重要,電商也是依賴於實體經濟,如果沒有實體經濟,沒有製造業生產出商品來,電商賣什麼?電商只是一個流通渠道,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這完全沒有衝突,而且線上下因疫情影響而受衝擊時,電商反而可以有效的為我們提供商品,更需要大力發展網路經濟。
至於房地產行業,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產業鏈涉及很廣泛,帶動鋼鐵、水泥等行業發展,帶來房產銷售、租賃等服務業的就業機會,還帶來家電、裝修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並不是虛擬經濟,只是說房價太高會擠壓消費和流向製造業的金融資本,但這本身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疫情結束後,經濟結構仍將會由自身的供需關係來決定,並不會在疫情結束之後出現大的變化,未來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
回覆列表
短期來看,大家積累了在家憋屈和無聊,一定是會對疫情結束後的實體有一個刺激。
可以說,疫情結束後,你會看到飯店,消費、娛樂等大部分的實體行業迎來一波大級別的報復性反彈。
但是這個時間不會持續很久的!為什麼呢?
因為疫情期間讓我們更加重視的是,原來我們不能沒有工作,不能沒有存款,不能沒有被動收入。
所以,在短期的放縱之後,大家會迫於生活的壓力,迫於車貸、房貸,繼續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也就是說,疫情結束之後,會讓大部分的人更愛工作了!
大家會發現,不是工作不能沒有你,而是你不能沒有工作。
因此,結束以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但是不可能幾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地這樣蕭條,持續下去。
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積極為自己的謀生,出路,賺錢,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