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傻吃悶睡871

    項羽之所以自刎烏江,是出於愧疚,喪失了重振雄風的信心和勇氣。

    因為烏江亭長勸他渡江時,表白很清楚:“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而他的回答則是:“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顯然,失敗的愧疚與自責,使得他——既不想在眾人的“憐憫”之下而稱王,也完全沒有了重新振作的自信與勇氣。

    因為打敗他的韓信、英布、陳平等,原本是他的部下,這種摧毀自信和勇氣的力量,在誰也難以承受啊!

    惟其如此,便將千里烏騅馬贈送給烏江亭長,孤注一擲,反身迎敵,衝騰拼殺,傷痕累累,直到最後,無奈自刎……

    可以說,項羽用項羽不遺餘力的衝鋒陷陣展現了猛將勇士的風彩;霸王用霸王孤注一擲的奮力拼搏演繹出短暫人生的悲壯,酣暢淋漓,千秋感動。以至李清照《詠史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然而,話說回來,項羽在演繹生命悲壯方面很動人,可要重振雄風,捲土重來,卻實在不行。對此,王安石有《題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司馬遷也非常同情地批評:只知道武力征伐,卻不懂得用文化籠絡人心。其原話——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萬以下的本金,在農村能搞養殖嗎?養什麼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