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木子君的小屋

    王進為什麼非要上梁山呢。

    其實在當時,落草為寇都是最壞的選擇,只有在現實社會中無路可走,才會最終走上梁山。

    典型的例子,就是林沖,他本是東京汴梁城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卻因為自己的妻子被高俅的兒子高衙內遇到,他的人生就發生了變化,先是“誤”入白虎堂,後來更是在流放的過程中差點被董超薛霸打死。

    要知道草料廠,這可是存放著邊關數十萬大軍的馬匹口糧,為了陷害一個人,這樣的軍事重地說燒就燒,哪怕林沖殺死了他們二人。他自己的過失也是無法避免的。

    所以,林沖在世俗世界已經無法容身,才會上梁山。

    而晁蓋等人也是這樣子,因為他們劫了生辰綱,還會發現,官府抓拿通輯之下,無只有落草。

    總之,上梁山的要麼因為義氣,要麼是在世俗世界無法容身。但王進並不符合以下幾條。

    一、高俅和王進有仇,但王進精明,在高俅的復仇大計未完全實施的時候,已經離開了東京

    從第一集可以看出,高俅憑著自己高超的球技,傍上了尚是端王的趙佶,而趙佶登基之後,就將高俅封了一個官,正好管著禁軍教頭,而王進的父親揍過高俅,可以說這個仇恨是無法化解的。於是高俅在上班的第一天,就尋了一個藉口,賞了王進一百軍棍。

    在這種情況下,高俅一是立足未穩,二是王進不辭而別,並沒有什麼別的罪名。所以,高俅想再整治王進,找不到人,也找不到藉口了。

    在這個時候,王進雖說丟了官,但還是自由身。

    二、王進作為禁軍教頭,弟子遍佈整個禁軍,再加上以他的武力,想找個容身之地,還是很容易的。

    八十萬禁軍教頭這個名號,聽起來唬人,實際職位不高,就比如解放軍戰術總教練之類的,雖說沒有多大的權利,但作為一個教練,在古代重視師徒關係的年代,王進教出來的弟子,或者說認識的禁軍將領應該不少。

    這樣的人,他哪怕不在東京,到各地的軍隊投奔一些將領,還是可以衣食無憂的。

    而在書中,王進的目標就是投奔鎮守邊關的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他需要王進這樣武藝高強的人前往軍中效力。

    所以,在這樣的邊關大將的護佑之下,高俅的實力再強,也沒辦法王進了。

    結語

    落草為寇,在古代並不是什麼好的選擇,一旦落草,也就意味著從此成為官府通輯的要犯,從此不能再行走於Sunny下,自己的身份也見不得光,這也是梁山好漢出行,都要喬裝打扮的原因。

    更可怕的是,古代人對一個人的出身也相當看中,你是一個賊,如果沒有洗白的話,那麼你的子孫後代永遠都是賊,哪怕有再高的學識,也沒辦法參加科舉做不了官。可以說,落草為寇是一個人的最後選擇,這也是宋江等 一干梁山好漢急於洗白招安的原因。也是宋江作為梁山頭把交椅,受到這麼多人擁護的原因。

    為什麼有《水滸》,而沒有《方臘傳》?就是因為歷史上的梁山三十六寇最終擊敗後招安,而方臘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賊。

    也不過覺得宋江用眾兄弟的生命換來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其實這些好漢搏命的原因,就是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洗白自己的身份而已。

    所以,一個只要有著大志向,渴望建功立業的人,比如王進,如果不是外力的影響,寧可死也是不願上梁山做一個賊寇的。

    另外,王進可能最終在延安府,而梁山在山東,資訊不通也可能是王進未加入梁山的原因吧。

  • 2 # 鄭非夢妙文

    但凡有一線更好的出路誰願意去當賊寇呢?說好聽了那是綠林英雄,但在當時的老百姓眼裡什麼綠林好漢,其實就是山賊草寇,在官府眼裡更是嚴厲打擊的犯罪集團。不被逼到絕路上沒有人願意當山大王,不但名聲不好而且很難過正常人的生活,每天過著刀口嗜血打打殺殺的日子,這不是正常人渴望的生活。渴望過一種幸福安寧,安居樂業的生活才是人們最大的追求。

    即便魯智深這種殺人亡命天涯的人最初的選擇也不是落草,而是到五臺山當和尚,最後連和尚都當不下去了才不得已選擇了到二龍山落草。當年楊志路過樑山,當時的寨主王倫邀請他入夥,楊志是堅決拒絕,嗤之以鼻,因為當時楊志還有更好的出路那就是到東京試圖買個官噹噹。

    包括盧俊義也是死活不願意留在梁山,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宋江吳用等採取了冒充他的名字寫反詩的下三濫的手段利用管家李固之手將盧俊義送進死囚牢,然後梁山再出兵將盧俊義救下,盧俊義有口難辯,已經事實上成為了梁山同夥,萬般無奈之下盧俊義才留在了梁山,因為不留在梁山社會上已經沒有他的立足之地了。

    王進是個非常有主見而且行動力非常強的人,當他知道高俅已經容不下他,再留下來貪戀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職位恐怕連命都會保不住。於是他第一時間想到了投靠延安老種經略相公府,憑他的本事到了那裡一定可以受到重視。於是王進連夜出逃東京給高俅來了個措手不及,高俅再想抓王進已經是力不從心了,王進成功逃出了高俅的魔爪。

    後來王進到了老種領略相公府重新擔任槍棒教頭職位,有了一個非常好的結果。王進從來沒有把落草為寇當作自己的人生選項,他寧願到陝西邊關去任職也不考慮落草。

    上梁山是好漢們在逼到絕境的時候不得已的選擇,但凡有一線生機都會另謀出路。

  • 3 # 子衿讀歷史

    古本第一回,通行本的第二回中,《水滸傳》的題目為“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在寫梁山好漢出場之前,施耐庵先寫了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惡了高俅高太尉,最後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的故事。那作者的用意是什麼呢?

    我們先看一下事情的大概經過。高俅是東京城裡的一個潑皮,因為和端王有著共同的愛好,就是踢球。端王后來即位,就是北宋徽宗皇帝。徽宗帝即位半年,便把高俅升任為殿帥府太尉。

    高太尉上任第一天,下級官員都各自呈上手本,開報花名。高太尉一一點過,就差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原來王進半月前染病請假在家休養,太尉得知大怒,說手本呈來了,卻人不來,分明是抗拒官府。遂派兵去捉拿。

    王進無妻兒,家下只有個六十歲上下的母親。他的父親此前在街市上看見高俅作惡,便一棒將高俅打翻在地,臥床幾個月。如今當了太尉,自然要公報私仇。王進帶病來到殿帥府,高太尉破口大罵一通,叫左右加力往死打王進。軍正司告道:“今日是太尉上任的好日子,就且饒了他這一次。”

    高太尉大罵道:“你這個賊配軍,且看眾官面,今日饒了你,明日再和你算賬。”

    王進回到家,把此事告訴了母親,母子二人抱頭痛哭。知道從此後已經無法在東京過安穩生活了。

    明智的母親出主意說:“三十六計,走為上。只是沒有一個去處。”

    王進尋思說:“只有去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他鎮守邊廷,手下將官曾到京師,兒子教過他們槍棒。那裡是用人處,足以安身立命。”

    可以看出王進去延安府的目的也是為國家效命,是一個忠臣。於是設計調開了高太尉派來的兩個牌頭,收拾了家裡粗重,扶娘上馬,母子二人去了延安。途中母親得病,住在史太公家裡,王進給太公兒子史進教了武藝,離開去了延安府。

    此後史進去找師父,來到了渭州城。也沒有打聽到師父到底有沒有去延安府,不得而知。清代江南才子金聖嘆曰:“開書第一籌人物,從此神龍無尾。”

    中國古代倡導忠孝兩全,雖然忠孝不能兩全,但忠心的人一定是孝順的人。王進帶著母親出走,“母子二人”出現了十九次,足以看出王進是個孝子。受到高太尉迫害,他提出去延安府鎮守邊廷的老種經略相公處為國效命。這說明王進是個忠臣。

    王進是忠孝的代表,社會中忠孝最後不知所蹤。有人認為是作者寫漏了,我認為這是有意而為。作者有意讓忠孝消失,來反襯社會制度變得更加黑暗。走了王進,來了高俅。那忠孝去了哪裡?潛藏在民眾心中。遮蓋社會制度的就是以高俅為代表的潑皮、刁徒。正因為社會制度失去了最基本的原則,才有了梁山好漢的出現,衝破黑暗的法度。

  • 4 # 萬水千山一閒人

    王進,智慧之人。作為比梁山好漢出場還早之人,暗暗認出高球乃被老父揍了一頓之人,乃用小車推著老母,星夜出走,投奔老種經略去了。

    這一點,可以看出,作亊果斷,面對現實,不抱幻想,很是不一般。你再反觀林沖,同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如果林沖不戀榮華富貴,看透高家父子的本質,早攜林娘子或雲遊四海,或埋名邊關抗敵,當不至於窩囊於死也!

    因對比可以看出王進是智慧之人,能看透生活的本質。投梁山又如何?那年代成為反賊,實乃有辱門楣。招安又如何?下場仍是慼慼慘慘慼戚!

    王進不投梁山,不知所蹤,方為人生圓滿處也!

  • 5 # 影jeany

    王進雖然從史家村離去後不知所蹤,但從其應對高俅發跡後可能到來的報復所選擇的方式來看,他很明顯是覺得沒必要去與之爭鬥,當然也跟他母親有關係,王進遇事不爭前,相信如果躲不過的話他還是會反抗上梁山

  • 6 # 一笑君王

    王進一身好武藝,志向遠大:為國家征戰沙場,馬革裹屍,封妻廕子!投奔梁山不是人生第一志願。落草為寇是會辱沒祖先的!再說當時還沒有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梁山當時還是一片荒涼王倫也沒有名氣。

  • 7 # 國平軍史

    高俅在未發跡時,曾被王進的父親一棒打翻,躺在床上好幾個月,高俅升職的第一天,就見到昔日仇人的兒子,豈肯放過洩私憤的機會,給了王進一個下馬威。

    王進使得一手好槍棒,知道鎮守邊關的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需要自身這樣的人才,前去軍中效力,絕非吃閒飯,老種經略相公會接納母子倆,從而擺脫高俅的魔掌。

    高俅對王進的報復洩憤,是相當致命的,作為軍方教頭,王進具備堅強的性格,寧可去邊塞鎮守,過風餐露宿的日子,也不願上梁山泊做強人,靠打家劫舍生活。

    文中提到史進曾去找過王教頭,魯達提轄說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但史進依然未找到師傅,王進最終的去向,遂成了水滸中的一大懸案。

  • 8 # 錢進滴鑫薪

    那樣滴話了施又要多寫好多回了吧?怎麼也得符合28宿滴數量吧?所以老施去唐朝去找一個和尚,到了卻不知道是推門直接了當還是敲門禮貌點,後來老施決定少寫點,這也叫埋伏筆給讀書滴人制造懸念吧。所有王進就沒有後來了,梁山肯定去不了,去任他浪跡江湖吧。

  • 9 # 鬱金香137652766

    《水滸傳》中,王進為什麼不上梁山?

    這個問題我們先不說說,王進不上梁山。整個水滸傳的中心內容就是一群好漢在被宋朝官員的逼迫之下走頭無路最後選擇上了梁山,雖然大家上山能大碗吃肉大碗喝酒。也打富濟貧。但是在宋江的首腦帶動下最後還是投靠朝庭被招安。朝庭多次派兵要剿滅梁山不成最後來招安,可是宋江原本就想當官,所以也不想拉桿起義。這點就不如人家方蠟。農民起義軍。梁山108將多數人都想反朝廷拉桿起義,可是宋江不同意,朝廷還要梁山好漢去剿沒農民起義軍方蠟,最後損失慘重。

  • 10 # 月淡風青

    王進代表著當時的主流思想。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孟子的話,也是後世儒生的行動綱領,最起碼是面上的行動綱領。消極一點說,不這麼說,就可能被“文字獄”了。儘管處在元明交替的時代,作者也需要考慮這本書的影響。如果是因為被審查而不能出版,或者被禁,那作者的才華可能就被永久掩埋了。畢竟作者就這一本傳世名著。

    王進是悲催的,他遇上了高俅。

    王進原來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不但他是,他爹也是。這個和林沖一樣。這個職位聽著挺唬人,其實連個級別都沒有,就是個教練,教禁軍強身健體的。他們這樣的教頭,京城有二三百人。宋代武職待遇不高,但可以餬口。教頭歸太尉管,儘管差了好多級,高俅還是專門關照了王進,因為王進的爸爸教訓過當時還是混混的高俅。

    在這種情況下,王進是不可能兼濟天下了,那好吧,我選擇獨善其身。五更天帶著老孃離了東京汴梁。一身武藝,就應該保家衛國,他下意識地選擇了靠近前線的延安府。

    跑了一個多月,才逃離了高俅的魔爪。來到桃花村,老母病倒,史太公無私相助。為了答謝史太公的恩情,用了半年時間,教會史進全套武藝,才離開桃花村,前往延安府投軍效力。臨行一席話,慷慨非常:

    王進道:“賢弟,多蒙你好心,在此十分之好;只恐高太尉追捕到來,負累了你,不當穩便;以此兩難。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著在老種經略處勾當。那裡是鎮守邊庭,用人之際,足可安身立命。”(《水滸傳》)

    王進幾乎沒有缺點,上司迫害他,並不影響他的報國志願;逃難途中,帶著老孃,沒有忘記孝心;高太公莊上以德報德,教史進武藝,並且用人格影響了史進;(史進不願桃花山落草,應該和王進教導有關)史太公和史進挽留,王進不貪圖享樂,堅持要到前線效力,矢志不移。近乎完美的王進,很顯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是為了奠定小說的基調,或者說標明作者的政治取向。這必須是符合當時主流價值觀的。

    主流價值觀旗下,販賣私貨。

    王進帶母親去邊關為國效力,忠孝兩全。相比之下,宋江帶宋太公上山入夥為匪,就站到了反面。兩個典型誰是誰非,貌似一目瞭然。作者已經表明了態度,讀者自己去體會,你看到的宋江什麼樣,那是你的事兒,作者是旗幟鮮明的反對的。

    為了強調宋江的罪過,作者還專門陪襯出公孫勝。宋太公上山,公孫勝想回家看娘。晁宋二位勸公孫勝接老孃上山。公孫勝婉言拒絕。

    公孫勝道:“老母平生只愛清幽,吃不得驚,因此不敢取來。家中自有田產山莊,老母自能料理。貧道只去省視一遭便來。再得聚義。”

    所以,王進雖然著墨不多,卻奠定了小說的基調,是《水滸傳》這條大船的碇石。王進之後,個英雄“你方歌罷我登臺”,一番表演之後,最終成了悲歌,蓼兒窪齊聚,上應天象去了。

    一部《水滸傳》,就是一杆秤,眾英雄在秤盤上表演,王進就是那顆沉甸甸的秤砣。小是小了些,但確實很有分量。王進的作用就在於他不能上梁山。

  • 11 # 南極冰火

    把梁山視為天堂,做夢也想上梁山的人,是李逵時遷這種殺人放火只求溫飽的人,而盧俊義林沖等富豪和政府官員卻是受陷害走投無路才被逼上梁山的。假如是你單位的領導故意打壓你,給你小鞋穿,你是跳槽走人還是去做一個殺人放火的犯罪分子?不要說在講究忠孝仁義的古代,就是現代社會,一個人成了殺人放火,以搶劫為業也是不為社會所容忍,也是觸犯刑法,應該受到法律制裁的,並且會禍及子孫後代。

    “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在古代,人們習文練武的目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個好的出路,保家衛國,博取功名,封妻廕子,光宗耀祖。

    古代是重視出身的,出身不好的人,會被人輕視,看不起,一次偷盜,終身是賊,而梁山好漢,犯的是十惡不赦的罪名,亂臣賊子,將來子孫也是惡人之後,永遠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宋江投降,也是為了給粱山好漢找個好的出路,為子孫後代著想。

    因此王進做為一個武功高強,懂法律的人,只要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絕不會上梁山。

  • 12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王進,普普通通的名字,在水滸中卻鼎鼎大名。全書第一位出場的好漢,正是王進帶出了梁山一百單八將。因遭高求陷害,遠走他鄉,卻沒有落草梁山,究竟為何?

    走投有路,未到山窮水盡時(王進 劇照)

    王進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同事。因其父親王升早年曾一棒將高俅打翻,因此與高俅結怨。高俅發跡後,藉機要害王靜王進,不得已攜母出走。

    王進是高俅陷害的第 1 位好漢,但王進並未因此而被逼上梁山。因為此時王進還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去延安府投靠老種經略相公。有門路,自然就沒必要冒險落草為寇。

    身懷絕技,英雄有用武之處(史進 劇照)

    王靜進之所以要去投靠老種經略相公,去邊關從軍,在於其家傳槍棒,從小練習,武藝高強。這是他的資本,也是他的底氣。

    從書中可以看出,王進的父親王升就是有名的教師,武藝出眾。在王進遠走延安府路過史家村時,一棒將九紋龍史進打翻。當史進拜其為師時,僅用半年時間就教的史進槍棒嫻熟,將一個鄉村小霸王調教成一條真正的好漢。

    很多梁山好漢都是赤條條一個。並無家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背景設定。一些早期不願上山的人也大多以此為藉口。

    如雷橫以家有老母為藉口,大家還都表示理解,宋江一聽父親去世掉頭就走。可見孝字當頭對傳統中中國人的影響之深之重。

    梁山草創,還未名震江湖

    我們知道,王進是書中第 1 位出場的好漢,王進帶出史進,史進遇見魯智深,魯智深後才遇見林沖。

    林沖是上山的第 1 條真正的好漢,林沖上山時,梁山上無非王倫 4 人。梁山還未興旺發達,江湖名氣也沒有那麼大,王靜甚至可能都沒有聽說過樑山。哪怕是林沖,也未聽說過樑山,還是從柴進口中得知,而上的梁山。

    幸運與不幸交織的人生

    王進是不幸的,遭高俅陷害,有性命之憂,不得已帶著老母遠遠涉千里,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錯過了梁山的風起雲湧和金戈鐵馬。

    王進又是幸運的,自從王進出場離開史家村後,書中就沒有再交代王進的結局。我們可以想象,到了邊關,憑藉他的武藝,足以建功立業,封妻廕子。其結局應比絕大多數梁山好漢更好一些吧。

  • 13 # 十三哥喂

    王進不上梁山是因為他有投奔處,用不著上梁山。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在王進身上應驗了。王進的母親真是個了不起的老太太,睿智聰明,決絕果斷,當聽說高俅上位發跡的時候,立刻就下了決斷“惹不起,咱躲得起”什麼公務員的職位啊,京城的房產啊,與身家性命相比都不算什麼。

    王進聽了母親的話,果斷帶著母親逃走,躲過了一劫,因此也就用不著上梁山了,畢竟當強盜也不是什麼光宗耀祖的事。

    與王進相比,林沖就沒王進這麼果斷了,他也是有依仗,覺得自己業務好,又和高俅沒什麼仇恨,貪戀在京城的小日子。在妻子被高衙內調戲後也沒有做出應有的決斷,所以就一步步的路子越走越窄,最後只得逼上梁山。

    現在細品品,如果再高衙內屢次對林娘子出手之後,發現高俅也並未對此做出什麼舉動時,林沖就應該想到災難正在逐漸的降臨了,如果此時他也和王進一樣,果斷的戴著林娘子出走,家產房屋留著請岳父張教頭或者魯智深滿滿處理變賣,今後再行家人團聚,或許就能躲過這一劫呢。

    人啊,該放手是就得果斷放手,否則後患無窮。

  • 14 # 鄧眼看世界

    王進,水滸傳中出場比較早的人物,乃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在殿帥府高太尉手下謀職,與同為教頭的林沖一樣,先後遭到了高俅的迫害,林沖被逼上了梁山泊,而王進卻再無音訊,似從江湖上消失了。

    高俅在未發跡時,曾被王進的父親一棒打翻,躺在床上好幾個月,高俅升職的第一天,就見到昔日仇人的兒子,豈肯放過洩私憤的機會,給了王進一個下馬威。

    王教頭是個聰明人,知道高俅不會輕易放過自己,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攜著老母星月趕路,離開了東京這座是非之地。

    王進使得一手好槍棒,知道鎮守邊關的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需要自身這樣的人才,前去軍中效力,絕非吃閒飯,老種經略相公會接納母子倆,從而擺脫高俅的魔掌。

    途經史家村時,王進母子暫時安身,順帶教會了史進十八般武藝,史家待他母子雖好,但終歸保證不了母子安全,見徒弟武藝有所長進,就毅然離開了史家,前去黃沙漫天的邊塞。

    高俅對王進的報復洩憤,是相當致命的,作為軍方教頭,王進具備堅強的性格,寧可去邊塞鎮守,過風餐露宿的日子,也不願上梁山泊做強人,靠打家劫舍生活。

    文中提到史進曾去找過王教頭,魯達提轄說他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但史進依然未找到師傅,王進最終的去向,遂成了水滸中的一大懸案。

    王進為什麼不上梁山呢?在林沖沒上梁山前,梁山在江湖上根本沒有名氣,王進有可能不知道有梁山這種地方,而且想不想當梁山賊盜還不一定呢!

  • 15 # 馬老鼠

    王進出現在《水滸傳》第二回。書中說到王進原乃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和林沖一樣),因懼怕新晉太尉高球迫害,於是帶母親逃離京都。途徑史家村,其母身體欠安,羈絆於此。遂有緣授莊主史太公之子九紋龍史進槍棒武藝,後離去,不知所蹤。

    1.在下看來,因為作者寫王進的用意很簡單,就是用他來引出《水滸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人物出場,將這些人物一一展現給讀者。王進就如一根線的線頭,施耐庵老先生抓住了這個線頭,就此就能縷清此線,並纏繞(曹雪芹寫賈雨村的目的也是如此,由賈雨村引出《紅樓夢》故事的開始)。

    你們一定因為我胡謅八扯。不急,我細細的說給你們:

    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回寫到的故事情節其用意是很深的,王進為何留宿在史家村而不是吳家村,為何偏偏遇見史太公後又遇見“九紋龍史進”?史進身上為何紋的是九條龍?王進為何傳授史進功夫?其實這些都不是巧合,乃是作者用盡心思著意這樣寫的。如果細細品讀,就會理會作者的用意了。

    各位看我分析的對不對?

    王進——非忘記,乃忘記的歷史;

    史家村——記錄歷史的地方;

    史太公——太史公也,既司馬遷;

    史進——史記也;

    你當王進是隨意走到史家村的?不是!是他特地來的。他傳授史進的不是功夫,而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歷史。其用意就是告訴讀者,《水滸傳》所寫的內容是真實的,並不是他虛構的。真是煞費苦心。

    王進把事情交代清楚了,其作用也就完成了,自然後面就沒有再出場的必要了。《水滸傳》中有很多人物都是作者虛構的,例如:吳用(無用);李逵(理虧),等等。

  • 16 # 史趣

    王進上不上梁山,只有作者說了算。應該問,為什麼施耐庵不安排王進上梁山?

    王進是《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英雄人物。書中第二回便寫道“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王進的頭銜是教頭。教頭雖然沒有職位,但還是屬於武官群體。水滸中,很多人物如林沖、武松、魯智深都屬於這一群體。武官群體面對朝廷惡勢力,會怎麼做?自然是不同人有不同的選擇。王進則選擇逃離體制。王進的出走揭開了北宋黑暗政治的一面,施耐庵無疑是比較痛恨這一切的。

    所以,王進的出場更像是奠定了一種的基調。伴隨著王進的出場,“九紋龍”史進及“豹子頭”林沖的故事也就自然地展開了。

  • 17 # 東方颰

    《水滸傳》中,王進沒有上梁山,我認為有以下兩點原因:

    尊重歷史

    王進在歷史中真有其人,據北宋文獻記載,北宋的禁軍將領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先逃到到延安府,後又投靠河北的戰將种師中和种師道門下任先鋒,在後來的太原戰役中,隨同种師中力戰而死。所以,作者施耐庵認為要尊重史實,自然也就不會寫王進去投奔梁山。

    大膽猜測:王進是作者施耐庵的化身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位王進是沒有綽號的,而書中就連鄭屠、牛二這類小角色都有綽號。若單憑王進的武藝與身份,作者為他安排一個響噹噹的綽號並不過分,那麼作者為什麼沒有動筆呢?個人猜測施耐庵很有可能想要表達,王進不會參與到108將的起義隊伍裡,這恰恰就是施耐庵在元末混戰時選擇隱居的意願。

    如果說王進代表了施耐庵,那麼宋江很可能代表了當時的吳王張士誠(因為張與宋都不思進取葬送了前程)。施耐庵與張士誠是有交集的(有一種說法是出任了張士誠的軍師,但因意見不合分道揚鑣),後因張士誠兵敗朱元璋而隱居,連朱元璋幾次邀請都婉拒了。因此,施耐庵設計了王進這個人物來表明立場,不會參與任何一派勢力,也就更不會安排王進去梁山了。

    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很多情節是源於親身經歷。比如“武松打虎”這一段,據傳說是施耐庵酒醉被一條黃色猛犬襲擊,幸虧有個武姓莊客趕到,打死惡犬救下了施耐庵,後就有了“武二郎打虎”。再比如施耐庵一次上街救下一名女子,用防身的鐵棒打折了一棵楊樹,震懾住了追趕過來的流氓,也就有了“魯智深大相國寺降伏眾潑皮”的精彩故事。

    鑑於施耐庵的寫作習慣,王進這一形象很有可能就是施耐庵本人,所以沒有寫王進會上梁山,更不會寫王進戰死殺場。畢竟古人都迷信,自己又怎會咒自己“戰死”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最終選擇了惠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