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諸葛亮有軍事才能。這是肯定的。

    但是,諸葛亮整個生涯中也就只有一個鎮壓南中叛亂而已,誰不服,請諸位舉例反駁。而就是鎮壓南中,也是以一州之力對付幾萬野人。

    北伐基本都是勞民傷財。

    勞而無功,浪費了蜀漢本就缺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所以,諸葛亮是戰略佈局人才,善於改進武器(諸葛連弩),統帥大軍,對後勤與戰役組織有極大成就。

    因此,諸葛亮具備軍事才能。

  • 2 # 縱橫3721

    諸葛亮四次北伐屢屢無功,有國力差距、地理條件限制,更有缺兵少將等方面的原因,但諸葛亮本身軍事才能不足也確實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

  • 3 # 承史

    扯不上有沒有才能,諸葛亮沒有才能能把周瑜氣死?沒有才能能在東吳和北魏眼皮下偷取荊州?沒有才能能幫劉備奪取西川,攻取東川?

    才能的確是有的,但諸葛亮此人為人謹慎且重信,這是當時的文人普遍的現象,舉個例子:袁紹麾下的許攸,是個傻子都看得出來袁紹此人胸無大志,根本就是庸主,但許攸為啥屢屢不走呢?最後有殺身之禍才離開,就是因為對主公的信,既然答應了,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都要做到。

    再如徐庶(字元直)、諸葛瑾等等比比皆是。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完了,諸葛亮後面的命運其實就註定了,要麼一統天下,要麼折戟沉沙。

    在這一方面說明諸葛亮對劉備的承諾,說到做到,但換言之,諸葛亮此人也是窮兵黷武,李嚴多次勸說都無濟於事,多次勸說諸葛亮休養生息,都被諸葛亮駁斥,諸葛亮只想在有生之年興兵北伐,中興漢室。

    諸葛亮空有一腔熱血,天縱英才,卻被時代絆住了腳,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惜可嘆爾!

  • 4 # 燕趙節度使

    性格決定命運還是國力決定成敗?諸葛亮勞而無功和鄧艾的蓋世奇功

    https://www.toutiao.com/i6678624023296868871/

    凡事都有正反矛盾的兩面,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為了克復中原,恢復漢室,還於舊都;而魏國伐蜀,則是以漢室禪讓的正統自居,要統一天下,混一宇內。

    如此,便有了諸葛亮的北伐和魏國的南征。

    這兩個結果自然不必說,讀者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終於在五丈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謂匡扶社稷,定國安邦,不過是南陽書生夢一場。

    諸葛亮的好徒弟姜維更是不堪,雖然又九伐中原,打的很熱鬧,始終在祁山一帶打轉轉,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而劉禪和老臣譙周等人,早已在天府之國的溫柔鄉中終日沉醉,哪還有想克復中原還於舊都模樣,關起門來做天子豈不快哉?一個魏國降臣,卻終日要北伐,擅起邊釁,結果不過是重複諸葛丞相的勞而無功,白白損失了蜀漢大量的人力物力,惹得譙周等蜀地本土集團對姜維這個外來戶極為不滿,明裡暗裡掣肘,致使姜維扼腕嘆息,身死而國滅。

    《三國志》卷35注引《異同記》:(諸葛)瞻、(董)厥等以(姜)維好戰無功,國內疲弊,宜表後主,召還為益州刺史,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

    而魏國晉公司馬昭派鍾會、鄧艾伐蜀,一舉成功,改變了歷史。

    槍叔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勞而無功,主要有一下幾方面。

    1. 諸葛亮的個人軍事才能配不上他的野望。

    陳壽的《三國志》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的確如此,雖然諸葛亮也曾率軍作戰,比如征討孟獲,但畢竟那是人數少、武力落後的蠻邦,無法跟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魏國相比。

    所以諸葛亮北伐,雖有小勝,但於事無補,始終未能攻取關中、隴西、長安等戰略目標,更不要說徹底戰勝魏國,反而在長期的戰爭中,不斷消耗蜀漢的人力物力。

    所以,諸葛亮一死,蔣琬立即停止北伐,休養生息。

    令無數三國迷們扼腕嘆息的魏延子午谷奇謀是否能成功呢?眾人有很多推演,有的說能奇謀可行,有的說魏延異想天開。

    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約6萬兵力),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一萬,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三國志》原文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每次隨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前漢將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諸葛一生唯謹慎”,以諸葛亮的性格不會採取這麼冒險的策略。可以不贏,但不能失敗。

    可問題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是否反思過自己的戰法失誤呢?

    諸葛亮用兵太謹慎,而兵法之道,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勝”,又云:“兵者,詭道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出奇制勝,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缺少出奇制勝的手段,導致勞而無功。

    當然,也可能跟蜀國兵力太少,諸葛亮實在不願意或不能分散兵力有關。

    不過以當時魏蜀兩國的形勢來看,不冒險,四平八穩地正面出擊,蜀國一點勝利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魏蜀的國力擺在那裡。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已經證明了。

    所以其實魏延的辦法也是唯一勝利的可能,但這種可能性小的可憐,完全就是在賭。賭贏了,可以佔領關中,賭輸了,損失一萬兵力(北伐六分之一的兵力),這是諸葛亮承受不起的。

    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

    2. 魏蜀國力相差太多

    六出祁山有許多次諸葛亮都是因為糧盡退兵,蜀國的糧食實在無法運送到前線去。反觀魏國,主場作戰,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就算不出戰,固守營壘,坐等蜀兵糧盡退走,躺贏。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兩國國力相差太大導致的。

    以下是三國實力對比:

    三華人口資料:

    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

    吳國共52.3萬戶,230萬人;士兵佔23萬,官吏佔3.2萬;

    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士兵大概有四五十萬。西線雍涼為6-7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

    在人口就是財富的古代,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諸葛亮,姜維每次北伐,都只能帶6萬左右的兵力,其他4萬要駐守國內各要地和邊境,所以在雍涼一帶,魏蜀兩軍的兵力基本相當,但魏國佔據了主場優勢(不用從遠方運糧),又可以從內地調兵增援,所以,蜀漢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

    魏國綜合國力可以碾壓蜀吳,打仗就是打後勤消耗,沒有後勤就不能打仗。

    就好像隆美爾在北非戰場,雖然德軍數量少於英軍,但卻多次打敗英軍,如果給他十個裝甲師,早飲馬尼羅河了。可惜元首給不了,只能坐視英國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原地滿血復活……

    雖然用隆美爾元帥和諸葛丞相類比不大合適,但是這道理差不多……

    諸葛亮死後,蜀漢消停了十年,等姜維掌握了兵權,雍涼一帶有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火……

    諸葛亮死後三十年(263年),魏國晉公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伐蜀。蜀國漢中很快被魏軍佔領,僅剩下幾個孤城,蜀漢大將軍姜維據劍閣天險與魏軍相持,魏軍被阻於雄關之下,無法前進。

    劍閣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憑藉險據守,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奉率軍救蜀。

    劍閣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鍾會屢攻不下,魏軍糧食即將告罄,軍心開始動搖,鍾會已經開始和諸將商議退兵之事了。如果鍾會撤軍,姜維派兵追擊,再加上漢中的黃金、樂城、漢城三城的蜀兵配合出擊,鍾會很可能重蹈曹爽的覆轍,伐蜀佔領漢中的成果全部喪失,前功盡廢。

    但,性格決定命運。

    長期在雍涼與姜維作戰的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德陽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鍾會也是死馬當活馬醫,立即同意鄧艾的計策。於是鄧艾不懼艱險,翻越險境,進入蜀國腹地,再加上諸葛瞻一系列騷操作,使得他老丈人阿斗投降。

    諸葛亮和鄧艾截然相反的性格和戰略思想,使他們在軍事上取得了相反的成就:一個謹慎有餘,進取不足,拒絕兵行險著,行軍作戰穩紮穩打,不求無功,但求無過,所以北伐中原,勞而無功。

    以少數兵力對抗多數兵力,不出奇謀,根本無法獲得全面勝利。

    反觀鄧艾卻見識遠大,膽識過人,具有出色的戰略思維。在兩軍相持不下之時,充分發揮了《孫子兵法》中“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的戰略思想,兵行險著,大膽進軍。鍾會在劍閣率領魏軍主力與姜維對峙,吸引敵人主力,是正兵;而自己則率領一支偏師是奇兵,迂迴包抄,側翼進攻,出其不意的攻入敵人後方,使得敵人措手不及,陷入混亂之中,最終一舉滅蜀。

    偷渡陰平之戰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

    性格決定命運,信哉!

    魏延和鄧艾的戰略思想很接近,面對僵局,都不惜進行軍事冒險,以求突破,爭取勝利。

    諸葛亮思維僵化,壓制魏延,結果使得魏延壯志難酬;而鍾會則讓鄧艾放手去做,最終立下蓋世奇功,一舉滅蜀。

    (《三國演義》中鍾會對鄧艾的偷渡陰平之計冷嘲熱諷不屑一顧,但其實歷史上,鍾會非常支援此計,並派自己的部將田章等率領一萬兵馬跟隨鄧艾一起進軍。)

    鄧艾也因為滅蜀奇功,彪炳史冊,成為千古名將!

    唐代時禮儀使顏真卿曾經向皇室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太尉鄧艾”。同一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羊祜而已。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鄧艾亦位列其中。

    元代脫脫等撰寫的《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時,皇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鄧艾。

    蜀國一滅,魏蜀吳鼎立三分的局面不復存在,魏國更具有壓倒性優勢,又佔據了長江上游,打造水師,順流而下,一舉攻破石頭城!三分歸晉,一個亂世結束了。

    這全憑鄧艾之功!

    壯哉,鄧艾!

  • 5 # 行觀談天下

    三國第一賢相的諸葛亮,他的軍事才能一直受到人們的質疑,理由就是諸葛亮六次北伐!都無功而返那麼諸葛亮四次北伐失敗的原因,只能說明他軍事才能一般吧?

  • 6 # 多聆聽

    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明顯弱於魏。蜀國提醒,阻止北伐的人不在少數,但諸葛一意孤行,再強的軍事才能,在絕對實力面前都不管用

  • 7 # 摯交吾不負

    諸葛亮的政治軍事才能說沒有那是瞎話.但是依當時三方的整體實力蜀國+東吳大概能和魏國鬥個旗鼓相當.之所以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在實力相差巨大的情況下.任何聰明都曉得很蒼白,因為真正聰明不至於國弱民貧。一個人聰明能幹是起不到大用的.正如抗日戰爭時期的我們.在實際處於絕對弱勢的情況下.軍事指揮再高明再神奇也是徒勞無功的!諸葛亮也非識大局得很的.不可為而為之,美其名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把蜀中百姓生計當成了什麼事?所謂的匡扶漢室不過是扶的不知有沒有漢帝血統的劉備!六出祁山只為抱劉備的知遇之恩.根本沒有把漢室政權當成回事,失敗是必然的。

  • 8 # 長春會館

    國力弱,錢糧人都比不過人家,人才沒有後續,道路難行,補給運輸困難,多種原因導致。

    再此就不一一引經據典的說了,很多人說諸葛亮軍師才能不行,我只想說整個三國時期,入武廟的只有諸葛亮,關羽是後期經歷多個朝代皇帝換人換上去的不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喝酒,但是你懂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