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4310417小云

    吳三桂是引外賊而害國,當然是漢奸走狗賣國賊,,,,而那位英夷洋人是同室操戈,,棄暗投明,同宗同族間的王室興替,所以在崇尚文明的所謂紳士中,,豔為美談,,,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裡的皮姆大概是指約翰 皮姆吧?約翰皮姆是英國革命時期議會派的領袖。他生活的年代和吳三桂差不多。這裡所謂的皮姆和吳三桂做了同樣的事指的大約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事吧?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吊死。大明王朝實際滅亡。當時鎮守山海關的大明總兵吳三桂得知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擄去後,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同時,也為滿清統治中原打開了通道。最終使得大明江山被滿清佔有。

    皮姆做為英會派的領袖人物,1643年他說明議會與蘇格蘭長老會訂立同盟條約,以取得蘇格蘭長老會對議會軍的支援。引來外部軍事實力,對本國政治進行干預,這大概就是皮姆與吳三桂所做的同事的事。如果說事情確有相同之處,但後世對此二人的評價是大不相同的。吳三桂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叛徒和反賊的形象,而皮姆卻是一個革命者的形象。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是與他們在歷史程序中所起的作用息息相關的。皮姆所處的時代,雖然與吳三桂差不多,但是當時中英兩國的歷史發展程序是不一樣的。英國處在中世紀的封建政治向現代資本主義政治過渡的時期,而中國歷史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後,還要在封建君主專制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二百多年。

    中國的明清易代之時,也是歐洲政治巨烈動盪之時。新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變革原有的政治制度,這種政治制度的變革是與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聯絡在一起的。議會制的興起,就是當時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徵。約翰皮姆就是議會派的領袖人物。議會的活動就是與專制君主爭權利,他們透過《權利法案》《三年法案》等一個個法律的制定,限制了君主的權利,使得國家政治由君主專制向君主立憲的過渡。做為統治者的君主,不可能高高興興的把權利交出來。於是君主和議會之間就產生了激烈的矛盾。隨之也就有了議會和君主之間的戰爭。

    議會和君主之爭,最後以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結束。英國也最終實行了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皮姆做為議會派的領袖,做為最終在政治上勝利的一方,他被當成革命者是理所當然的。有人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是沒有錯的。勝利者之所以能夠勝利,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和主張代表了歷史的進步,和未來政治發展的方向。

    吳三桂的情況與皮姆就大不相同了。無論是以中國歷史的眼光還是更加廣闊的世界史眼光來看,吳三桂的行為,大概都不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他只是明清易代之時一個政治投機分子。被後世所唾罵也是很自然的。

    吳三桂做為明朝的臣子,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借外力為明王朝復仇原本是符合中國傳統的政治道德的。借外力為助,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其人,唐朝時期就這樣幹過。五代時期的石敬塘也幹過。這樣看是有風險的,當借外族力量解決內部問題的時候,不能損害本民族的利益。石敬塘正是由於丟了燕雲十六州才留下千古罵名。比起石敬塘來,吳三桂使得整個國家淪入異族統治,他被後人唾罵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

    吳三桂的引清入關,其實是對異族的投降。屈膝降敵當叛徒的做法,歷來被中華文化所鄙視。吳三桂降清之後,一心甘當清軍走狗,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雙手沾滿了敢於反抗的漢人的鮮血。做為曾經的明朝臣子,他殺掉了南明的永曆皇帝,更是被人詬病,這也是他後來反清之人,得不到人們響影的原因。

    吳三桂降清大概三十年之後,康熙十七年,朝廷宣佈撤藩。吳三桂又起兵造反。在第一次背叛了大明王朝之後,又背叛了清朝。僅僅當了兩次叛徒,就足以讓後人唾罵了。

    吳三桂的評價,當然也可以放在大的歷史之下觀照。當大英帝國向君主立憲制過渡的時候,吳三桂幫助打下天下的清王朝全盤接受了大明王朝的統治思想。中國政治沒有任何向現代民主政治轉型的跡象。於是,社會倫理和道德評價機制只能沿用幾千年流傳的標準。對王朝和君主的忠誠度,就成了評價人物道德最重要的標準。於是,當了兩次叛徒的吳三桂也只能被人唾罵。當然,如果吳三桂能力強,自己取得了天下,他就成了一代君王,人們自然也不會把他和皮姆放在一起比較,要比,也只能和查理一世比了。可是,歷史容不得假設。它只能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第一條電視廣告,是如何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