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換個自動波

    封建社會,地主向佃戶討債,一般都在年底,所以有“年關”一說,付不起租的佃戶這個時候就要出去躲債,但古人祭祖觀念比較中,每逢初一十五就要祭祖上墳,初一可以早早的把祖祭了,出去躲債了,但十五還得回來祭。

    所以,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就是寓指躲避不了的事。還有經常說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也差不多這個意思。應該沒有農村城裡區別吧?

  • 2 # 未來智慧指紋鎖體驗館

    農村說的"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其實是便口話加比喻而已,它存在幾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雙方鬥狠打架時,甲方人高馬大,乙方身材矮小,乙方打架打輸了,張口就拿家人勢力來威脅對方,說什麼要邀家人朋友們與你一起再幹一仗,你別躲著不敢出來見人,你躲得過初一,卻躲不過十五,其實乙方也只是用一招嚇唬人的詭計而已,後來並沒有去再找甲方麻煩了。

    第二層意思,是講做事,家中人手有限,躲也躲不過,奈也奈不何,只有自己硬著頭皮上了,所以大家也喜歡用這句話句來做比喻。

    第三層意思,是講送人情,大家鄰居親戚朋友們之間,家中有紅白喜事,你來我往的,你家有事別人家送禮了,別人家有事,難道你就不去還禮?所以,這檔子事情你也別想躲過,躲過了人家會罵你不要臉的。

    第四層意思,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也用於父母親討兒媳婦,贍養老父母親等不可推脫之事。

    所以,北斗七星認為,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是賭狠之說,但它用途也廣泛,別無它意。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 3 # 孤獨的香氣

    農村說的“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我的理解是:該了斷該解決的事終得面對,躲是躲不過的。

    “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的理解及來歷大致如下:

    1、農曆正月初一、十五都是重要節日,過去有“年關”一說,欠錢欠債的要在過年前還錢還債,有的人有躲債,重大的節日春節都可以躲,可以不再家過,可是十五也是大年,可能你躲不過了。現在催債的總是對躲債的人常說這話,既是恐嚇也是勸說。

    2、佛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佛教的禮佛的重要日子是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信眾們拜佛上香的重要時間。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跑得了和尚跑不脫廟,意思也差不多,和尚是離不開廟的,終究會回來。

    3、初一和十五都是時間的節點,月初和月中,說明早晚都得做,都得還,都得面對,總得堅決,逃是逃不掉的。

    其實“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這話雖是俚語,確實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積累總結出來的道理,看似簡單,實際有大道理的,有的人做事脫離拖沓,以為可以蒙過去,其實蒙的到一時,終究會暴露出來的,那時就沒臉面了。所以凡事不要拖,不要存僥倖心理。

  • 4 # 禪思悟語

    這句話有兩種解釋:

    一,它和"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句話有相似之處。就是說有些事情是不能逃避的。比如說我們使用的機器今天工作時候出故障了,這是我躲不過去的禍,即使我對進度計算得再完美,這樣的故障風險永遠存在。雖然在之前已經知道該機器可能會發生故障但是由於資源的限制而繼續使用,總有一天,它還是會崩潰出問題。

    二,一個人該面對的一些事情,總得要去面對,不能逃避。比如欠別人的債,無論你多久都得要還。以前那些債主一到過年的時候就去收債,那麼欠帳的人就大年初一都不在家裡,四處去躲賬,但是總不能天天躲啊,而且說你走了,你的家還在那裡就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道理一樣。

    所以呢,做人還是踏實一些好,該自己去解決的事情還是鼓起勇氣自己早點去解決。不要給人留下不好的名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婚姻中,工資卡不交給女人保管的男人,不算好男人”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