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40160430
-
2 # 50後男人
呵呵,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答案是:民間駕馬車的不用駕照,但為官方或軍隊駕馬車,是要考駕照的哦。
談這個問題,先得從馬車說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馬車的國家之一,在安陽殷墟的考古發掘中表明,中國商代晚期已開始使用雙輪馬車了。當時馬車是一種奢侈品(其實今天也是),只有皇帝、諸侯、貴族才有資格、有財力使用,一般人能有一輛牛車就很了不起了。孔子周遊列國時,坐的就是牛車。劉邦剛當皇帝時,竟然就連六匹合格的同色的馬都找不到,只好用雜色的馬拉自己的馬車,而一般的大臣官員,就只好牛車將就了。
(秦皇陵出土的銅馬車)
中國馬車在週末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了巔峰時期。當時各國諸侯,馬車就代表著國力、代表著地位,所以有“萬乘之國”“千乘之國”表示一個國家強弱的說法。各諸侯國打仗,馬車的多少,絕對是決定著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春秋戰國時的四駕戰車)
中國古代戰車,主要有兩駕與四駕馬車兩種,車上戰士三人,一人駕車、一人持弓、一人持戈。在三人中,駕車者很重要的,因為駕車在當時可是一個高技術活,不是一般人幹得來了。既要懂車更要懂馬,如何控制好兩匹或四匹馬服從指揮或前或後、或左或右,與大軍陣列保持行動一致,沒個三五年的訓練是做不到。車上三人,都必須是經過考試挑選才能上崗的,這三個職位就分別是駕車者叫“御者”,持弓者叫“甲首”,持戈者叫“甲右”。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御者”這張駕照,你是不能駕戰車的。
同樣,為皇帝、大官駕車,一樣是要經挑選考試。《周禮》規定:“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也就是說一般士一級的人物乘馬車,可兩駕,皇帝則可六駕。駕兩匹馬與駕一匹馬區別很大的,特別是為卿大夫、皇帝駕車,要指揮控制的馬,少者三匹多者六匹,還要在各種場合中符合禮儀懂規矩,達到孔子在《論語》中說的“升車必立正執綏”這樣的“御者”要求,不經考試挑選,能上崗嗎?所以,他們和今天我們一樣,駕馬車一樣要考“駕照”的。
但在民間,就沒有這些講究了,趕個牛車馬車,只要你不兩駕,懂得靠左行(古人尚左,以左為貴),在鬧市中不狂奔……就沒有人干涉你了。
-
3 # 秉燭讀春秋
有的朋友問我,中國古代駕馬車的需要考駕照嗎?我肯定的說,不需要考駕照,但是需要真才實學。也就是說“沒文憑但是要有水平。”
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有馬車的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家,出行都是靠馬車拉著走。駕車的人都是熟悉牲口的行家裡手。假如不懂馬的脾氣秉性,有可能造成翻車的危險。(這和司機差不多)
▲夏侯嬰
其實你別小看趕馬車的,幹好了也能封侯。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只要你鑽一行愛一行,在這個領域你就是“南波萬”(NO.1)。比如西漢的開國功臣,劉邦的發小夏侯嬰,當初他就是在沛府掌管養馬和駕車的人。後來,劉邦稱帝后被封為汝陰侯。
說到養馬,我想起了一個比他還牛叉的人,那就是秦始皇的老祖先秦非子。話說那是在周朝,秦非子對養馬有一套,過去馬匹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秦非子這種才能被周孝王發現並重用。沒過幾年,周孝王軍隊的馬匹數目大大增加了,而且質量都是高大雄駿的“汗血寶馬”,周孝王很高興,於是獎賞秦非子五十里的土地。這就是建立秦朝的第一桶金,經過n年的打拼,直到秦昭襄王時,由於積累的土地很多,這才被列為諸侯。
▲秦始皇
隨後經過文王和莊襄王,傳到秦嬴政,趙政(秦始皇)建立了秦朝,秦嬴政就是秦的始皇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努力都會成功。
(回到主題)夏侯嬰是養馬駕車的人才,最初是秦朝的公務員。後來發小劉邦造反,他義無反顧的加入了劉邦的行列。成了劉邦的御用駕車手。
▲劉邦
劉邦出行都是夏侯嬰駕車。甚至後來劉邦失敗逃跑都是他駕的車。劉邦最初和項羽死磕時總是吃敗仗,有一次項羽追趕他,夏侯嬰駕車拉著劉邦和一對兒女逃跑,劉邦眼見敵人快追上來了,情急之下把女兒推下了車,目的就是減輕重量,夏侯嬰把車交給劉邦,自己下車抱起劉邦的女兒跟著車跑,劉邦也不管這些了,反正他拼命的抽打著馬匹,總是覺得馬車跑的慢。
隨後,他還是認為車上人多,接著又把兒子劉盈推下了馬車,夏侯嬰一看,又抱起了劉盈緊跟車子跑,這就難為車伕夏侯嬰了。左手抱著劉邦的女兒,右手抱著劉邦的兒子,還要甩開大步的拼命的跑。由此看來,夏侯嬰不但是個駕車能手,還是一個長跑冠軍呢。
最後好不容易甩開了敵人的追擊。劉邦得救了。他救的兩個孩子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
夏侯嬰最後被封了侯,但一直沒有離開養馬駕車的工作崗位,這種職業的官稱為“太僕”(太僕——九卿之一,掌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劉邦去世後,接著作了劉邦兒子劉盈的太僕。劉盈去世後,又駕著車迎接劉恆繼位,夏侯嬰可謂是三朝元老“駕車人”。估計歷朝歷代駕車手無人能出其右。劉恆稱帝八年後,夏侯嬰去世了。據說三國的夏侯惇、夏侯淵是他的後世子孫。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古代駕車肯定是不需要像今天這樣考駕照的,但是需要專門學習、培訓,這就是古代文獻中所說的——“御”。
1.六藝之御《周禮·保氏》記載:
“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說,周代的貴族青年必須掌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技能,其中第四種就是御,即駕駛馬車。
文獻中還記載,具體而言,御包含五種:鳴和鸞、逐水曲 、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當時車上有鑾鈴,車衡上的鑾鈴叫鸞,車軾上的叫和,駕車時應該掌握節奏,讓鸞與和發出的聲音相一致。逐水曲,就是在彎曲的河岸駕車賓士,不掉進水裡。過君表,就是樹立兩個高杆,駕車從杆的中間透過,但不能碰到杆子。舞交衢,就是在交叉的路口旋轉車時,要有節奏,像跳舞一樣。逐禽左,乘車之時,君主一般在車的左邊站立,所以打獵的時候,駕車之人要掌握方向,讓禽獸都位於車的左邊,以便君主射獵。夠複雜的吧?像不像“科目五”?沒辦法,想要做貴族,就必須會“開車”。
其實仔細想想就能明白,上面所說的五種駕車技能,除了有禮制方面的考慮,更多的則是注重實用性。周人之所以這麼重視駕車,是因為在當時馬車不僅是日常的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戰爭工具。
在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馬車,兩週時期,戰車的地位都非常高。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有資格利用戰車來打仗的,大多是貴族,普通的“華人”只能當步兵,跟在戰車後面跑。而駕車技術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這輛戰車以及戰士在戰場上的生與死,不得不重視。
我們看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戰車和俑就能發現,部分駕車的御者所穿鎧甲與眾不同,在雙臂上也專門配備有臂甲,就是加強對“司機”的防護。
2.古代的“交通法”除了講究“御”的訓練,古代也有“交通法”。
在這裡舉幾個例子:
1.秦代官府的專職司機叫“駕騶(zou)”,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睡虎地秦簡·除吏律》中規定:
駕騶任職四年後仍然不能好好駕車的,就要懲罰教他的那位“教練”上交一盾,而駕騶本人要被免職,而且要把這四年來本應服的徭役補上。
2.《禮記》記載,先秦時期道路分為三股,“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這是根據性別和交通工具的有無來劃分道路,避免男女混雜、人車相撞。
這些記載說明,古人雖沒有頒發駕照的做法,但是對於駕車技術和交通規則都是相當重視的。
-
5 # 華語歷史
我們現在去旅遊,出遠門特別方 便,因為我們可以自己駕駛汽車 。前提是駕駛汽車的駕駛員必須 有與駕駛車輛匹配的駕駛證。開 卡車有相對應的駕駛證,開特種 車有相對應的駕駛證等。
那我們有時候會想,駕駛證的說 法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代交通工具以馬車為主,那駕 駛馬車需要駕駛證嗎?根據《周 禮》中的記載,御就是指的駕駛 技術,就是針對駕駛馬車的人, 要求持證上崗。在秦朝駕駛的時 候,就規定了駕駛員需要考駕駛 證,並且考四次不過關,就撤銷 駕駛資格,並且還要懲罰,四年 徭役,還要罰款。
尤其到了唐朝鼎盛時期,對駕駛 的要求更高,更細化。也規定了 在特殊的路段規定了速度。特殊 的公文,釋出命令,求醫等特殊 情況特殊處理。古代人的這些制度給了我們後人可以借鑑的法寶。
-
6 # 小混蛋說
當然要。如今的駕照越來越難考,要無懼風吹日曬去駕校練習,還要閉門潛心研究交通規則。你以為只有現代社會需要駕照嗎?NO!古時候想駕著馬車去街上溜溜,首先你也必須要有一本“駕照”!
這古代的“駕照”,考起來也不簡單哦!
古代一匹馬相當於一輛車,《周禮》中曾寫道“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而“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御”指的就是駕駛技術。
馬和馬車是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工具,在交通上,學會騎馬和駕車要比走路節省好多時間,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戰爭中,戰車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坦克”,在那個陣而後戰的時代是衝擊對方戰鬥陣型的強大力量。同時車也是身份和地位的體現,不同地位的人的車是不一樣的,不能逾越。
騎馬駕車是對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的,古人講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先秦亂世,每一個士大夫必須要學會戰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這不但是國家存亡的要求也是自身保命的條件。
現在學駕照有科目一二三四,而古代的駕駛課程有五御。
古代的戰車都是單轅駕車,變換方向有一定的難度,四匹挽馬全靠御手立姿以韁繩控制,沒有專門的訓練,難以適應作戰的要求。對此,古人專門開設的“五御”來熟練駕馭技術。所謂的“五御”就是:
鳴和鸞
“和”和“鸞”都是車上裝飾的鈴鐺,和在車軾上,鸞在衡上。車行時,它們所發出的節奏要統一和諧,目的是為了除錯駕車的節奏。這是駕車的入手課程。
逐水曲
沿著曲折的水溝邊駕車前進,訓練御者在路面情況糟糕時的控制車的能力。
過君表
君表即標示國君位置之旗幟。國君在會見諸侯、出兵征伐或者組織打獵時,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幟加以標示,因此有人就認為過君表就是指御者駕車經過“君表”時向國君行禮致敬。
“君表”還指插著旗子的轅門,門中放置一些石墩為障礙物,車駛入轅門,車頭兩邊與石墩的間隙只有五寸,車手要恰到好處從中經過,目的是為了訓練車手的心理素質和準確的估算能力。
舞交衢
車在交叉道上,往來馳驅,旋轉適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節奏。這大概帶有表演成熟車技的味道,應該是展現綜合能力的課程。
為逐禽左
驅車追趕禽獸,並把禽獸阻攔在左邊,以便於射獵。這就是所謂的實戰訓練。
如果你能夠熟練掌握以上五項技能,那麼恭喜你可以駕馬車上路了!這僅僅是周朝的“駕照”考試科目,再往後的難度可越來越大了。秦朝時期,《除吏律》中規定:“御人(即駕駛員)技術四次不過關,撤銷駕駛資格,罰四年徭役並處罰金”。
道路千萬條,
安全第一條。
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希望各位新老司機都能一路平安!
-
7 # 張開手VS飛翔
古代並沒有,發現馬能被調教後可以代步,地主達官貴人和軍隊才買的起,一般人是買不起的,駕駛證說法在古代是根本就沒有的。
-
8 # 英雄花開看世界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我的同童年,別說古代就中國在60一70年代鄉鎮與城市的運輸多數還是靠馬車和馬馱。古人云老馬識途,馬是通人性的,它100%是懂交通規則的只要有人提示。我小時候跟過父親的馬車到過城市,縣城為鄉鎮供銷社拉過貨,從夜晚走到天亮都沒有走錯路。只要人識路就可到達目的地,那年代是沒有駕照的。
-
9 # 風逍逍兮易水寒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已經不是稀罕物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私家車。要想開車,就必須遵循法律法規,取得駕駛證後才能上路,否則就屬於無證駕駛,觸犯了交通法。
那麼,古代駕車是否需要駕照呢?
現代社會有汽車,古代的代步工具以牛車和馬車居多。在中國古代,駕車也是需要考核的,雖然不頒發駕駛證。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古代駕駛考核”是怎麼回事吧。
《周禮》中規定了君子有六藝:一曰禮,二曰樂,三曰射,四曰御,五曰書,六曰數。其中“御”是會意字,左邊是“行”的縮寫,右邊是“人”形,中間是繩索形狀,意為人握著繩子行走,就是駕駛車馬的技術,御有“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鳴和鸞中的“和”、“鸞”都是裝飾的鈴鐺,就是說行車節奏要協調。
逐水曲就是可以沿著彎曲的水流行駛,要求人能夠在複雜的道路上行駛。
過君表類似現在的汽車繞樁,就是透過插著標識的旗子或障礙物。
舞交衢要求人們能夠在縱橫交叉的道路上行駛自如。
逐禽左就是駕車追趕動物,將其圍住抓捕。
從《周禮》可以看出,要想駕車,就要經過這幾個步驟的訓練才行。
同時,古代的交通法律法規非常嚴厲。比如秦朝的《除吏律》中就明確規定了:御人技術四次不過關,就撤銷駕駛資格,並罰款,處四年徭役。漢朝的館陶公主和丞相的屬官都因觸犯了道路交通法律法規,被責罰過。
《唐律》規定無緣無故將車輛停在巷子中間或人口密集的道路中間,將處以用竹板或荊條打50次脊背的處罰。明清時期甚至還專門設定了管制交通的機構和之位,制定出了明確的交通法律法規。
-
10 # 共享投票
古代沒有汽車,會發生交通事故嗎?是的,在中國古代,也會發生交通事故,政府還頒佈了交通法來保障出行安全。
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馬或者馬車,遇到了交通事故還真是人仰馬翻。那麼,中國古代是如何處理交通事故的呢?
唐朝國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過百萬,交通管制肯定是當時朝廷要抓的一項重要事務。
按照《唐律》規定,在沒有任何公私緣故的情況下,在街道和巷子的人群中,快速駕馬或者駕馬車的,事主將處以用竹板或者荊條打50次脊背的處罰,唐太宗聽說脊背是人的經脈聚集處,因此大發慈悲,改為打屁股。
如果出現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就對照鬥毆殺傷人的罪行減一等處理。當然,對於交通事故性質輕重的衡量,也是有量化處理的。而因為以下緣故在人群中快速駕馬的可以免於處理:公文傳遞、朝廷命令釋出、有病求醫,急於追人。如果因此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錢贖罪,即罰款。
唐朝還對超載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唐朝沒有大客車,但是有客船。唐朝對各種型號的客船、商船都規定了具體的超載的處罰,比如超了五十斤的貨物,或者一個人的,那就要打船主五十板子。如果超了一百斤或者兩個人的,那就要打一百板子,依次類推。如果再嚴重了,那就處有期徒刑兩年。這說明咱們現在重視的事,古人早已經注意到了。
古人還有一點也特別有意思,那就是駕馬車的人,必須也要持證上崗,就跟現在司機得有駕駛證一樣。
有人就會問了,那是不是也有扣分、罰款?還真是這麼回事。
秦朝時期的《除吏律》規定:“御人”(即駕駛員)技術四次不過關,撤銷駕駛資格,罰四年徭役並處罰金。現在違章的話一般是罰一百,扣三分,一年十二分,也是差不多四次,說明現在跟秦朝差不多。
到了漢代,道路交通運輸管理更重法制,不僅法律條文明確具體,而且執法極嚴,即使皇親國戚、達官權貴,違犯法規也照章懲罰。
漢館陶公主因違反行車規定,所乘車馬“盡劾沒入官”。丞相孔光的屬官犯禁“行馳道中央”,被諫議大夫鮑宣拘留,漢哀帝聽到後說:“人臣當如是矣!”唐代“貞觀之治”,政清民和,社會安定,百業興旺。全國交通運輸堅持法治,秩序井然,道路治安情況良好。杜甫有詩曰:“憶昔開元全盛日,九州道路無豺狼。”
可見,這個道路安全也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說到面子,古人出行,還講究排場,一般老百姓是不能騎馬的,騎馬的必須是有官位在身的人。轎子出行也有很多規定,不能越制。比如,清朝廷規定,只有官轎才能有起拱轎頂,民間花轎、市轎不準起拱,只能平頂;只准官轎外罩綠呢,一品文官至七品縣官坐四人抬綠呢大轎,親王、郡王乘八人抬大轎,皇帝、太后乘二十四人抬大轎。
清朝最富麗堂皇的轎子是慈禧太后的“鑾輿”,它以上等紫檀木為架,以黃金裝飾轎頂,外罩杏黃色貢緞,上繡九條盤龍,以翡翠為蓮花踏腳,出行時,由二十四名身材一般高、年紀一樣大的太監抬著,以顯示慈禧太后至高至尊的等級地位。
官員的隊伍一般還配有儀仗隊,歷代除朝廷命官外,庶民絕無使用儀仗隊的資格,即使經濟富有、略有地位的庶民出行,也只能讓一兩個僕役隨行,而且不能喝道或令一人騎馬在前充當“引馬”。
回覆列表
應該不需要 馬車算是半智慧車輛很安全 只要它不受太大驚嚇它不會發狂也不會追尾撞牆什麼的 ,變道拉繩加速就甩鞭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