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滴
-
2 # 蘭闍藝文
提到李安,說他是具有中國血統,但是在國外混得最成功的導演沒人會反對。李安的父親三部曲、《臥虎藏龍》、《斷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奧斯卡頒給李安兩座小金人,也算名副其實。李安在商業和文藝間遊刃有餘地遊走,影片的藝術性有目共睹,票房也不俗。李安本人中國文化修養很高,但是由於常年生活在國外,他的電影又不拘囿於中國元素,他最擅長表現的,應該是人的處境,人的道德的兩難,人的人性在面臨考驗時的選擇,也正因為如此,他的電影能夠打動人,深刻而不艱澀,一般人都看得懂。
賈樟柯的電影近年來獲得的認可越來越多。最早他的作品都是拿到國外影展上映,然後獲獎,靠出售國外版權和DVD贏利的。賈樟柯的電影關注中國現實,普通人的命運遭遇,很多涉及特別敏感的時事事件,但沒有苦大仇深,刻意渲染,比較剋制和平靜。《小武》《站臺》《三峽好人》《天註定》《山河故人》等像一個流暢的序列,呈現著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關注。看完這些電影,你對爆米花電影會很不適應。
侯孝賢導演電影的人文情懷更不用多說。《風櫃來的人》《戀戀風塵》《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等都沒有特比驚險刺激的情節設定,但是看起來卻是一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切片,沒有刻意迴避,充滿悲憫。
三人風格不同,但其人文情懷確實贏得了國際聲譽和特定影迷的喜愛。
西方人在提及李安的時候永遠帶有“臺灣人”的標籤,在他們眼中,李安是個“外人”,李安這樣的成長經歷(無論是家庭還是事業上)都給他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印記。李安更能夠體會處於邊緣狀態,在社會規範和自我中掙扎的人。李安將這種被“被邊緣”的情感帶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父親三部曲”和《理智與情感》裡的人物要和嚴格的社會規範周旋,《推手》、《喜宴》中華裔美人、《飲食男女》中西化的女兒,把父權“局外化”;《冰風暴》更甚,越戰深陷泥沼的美國,人們一時間失去了道德指向。而《喜宴》和《斷背山》中的同性戀形象,也是李安作為局外人的共鳴。柯瑋妮也曾撰文指出《綠巨人》中,李安試圖讓觀眾去理解浩克不被接受的苦楚,也是出於“局外人”的同情。
李安對此其實還是“悠然自得”的:“局外人能發現真相;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不一樣,或許他們看到的才是真實的一面。”。這是一種真實,一種大度。其作品,作為藝術,有藝術的想象,但根源確實如此的真實。正如電影採用第三人稱視角,能更好的擴大其覆蓋面積與體積,生活中的“第三人稱”,能讓我們看到更為深沉的一面,給人以藝術家的氣質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