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懶散的姑娘

    有吧,我感覺小時候經常走親戚,現在大了,父母年紀也大了,走親戚就很少了,前幾天去姥姥家,還說讓我去住幾天,我們離得很近,電動車5分鐘就能到

  • 2 # 老果夫

    華人歷來比較重視親情,逢年過節走親戚、看長輩、聯絡感情,成了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很多農民都到城裡打工掙錢,很多農民還在城裡買了房子,落戶到了城市。所以,過去逢年過節走親戚的傳統也漸行漸遠。特別是對於年輕的一代,甚至開始反感走親戚,這是為什麼呢?是親情越來越淡了嗎?

    其實,說真的,農民現在生活壓力還是很大的,很多農民選擇背井離鄉到城裡打工,親戚朋友彼此都不在一個城市,除了過年外,平時工作忙,基本不會回老家,所以,平時過節走親戚自然就變的不太可能了。要說現在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我覺得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沒有共同話題

    現在不同於過去,不同於10年前,和與長輩交流相比,年輕人更願意選擇玩手機。所以,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都追求自己的個性,不願意聽長輩嘮叨,很多年輕人覺得長輩的思想比較古板,跟不上時代,找不到可以交流的話題。

    2、不喜歡被問個人隱私問題

    很多長輩喜歡詢問隱私問題,而很多年輕人恰恰不喜歡被問這些問題,所以都可以避開。這樣,長輩覺得不想和他交流說話,有的自然也就不會再多問。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話題可以聊,所以,走親戚就像是一種形式。

    3、攀比心理越來越嚴重

    特別是最近幾年,農村攀比風氣嚴重,金錢凌駕於親情之上。逢年過節親戚們走到一起,本來是聯絡感情,卻成了物質攀比的聚會。誰誰掙了多少錢,買了什麼車,在哪裡買了房子……甚至有富親戚看不起窮親戚等不和諧現象。所以,都是物質攀比,很多人覺得親情越來越淡,走親戚還有什麼意思呢?

    有些地方以上問題比較嚴重,當然,也有很多地方親戚關係還是相當融洽的。親戚之間親情血濃於水,本應互相提攜幫助,怎能讓物質凌駕於親情之上!你覺得呢?

  • 3 # 西北孤獨郎

    親戚之間的關係是越走越親,反之就越走越疏遠了。

    首先,我們當地農村這裡還有夏天忙完串親戚鄉俗了。要知道這親戚關係是越走越親,反之就顯得那麼生疏了。這就是人們思維觀念起了變化了。

    其次,家裡夏收忙完,大人們就會炸油餅、烙油饃,以備將來孩子們串親戚的用的。這時候有出嫁女兒的人家更忙,女兒要看媽,女婿要看丈母孃。別提丈人丈母孃那個高興勁了,提前半個月就把雞蛋、手工掛麵準備好了。就等女兒女婿上門了。

    再次,夏季麥子收割完了,就算一年已經過了半年了,親戚之間互相串串親戚,說說心裡話,分享一下豐收的快樂。

    總之,夏收過後我們村裡和周圍村裡鄉俗都一樣。朋友,你那裡村子夏收過後串親戚嗎?

  • 4 # 巴渝大地小周

    俗話說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左領右捨本是鄰,開啟房門不認人。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很傷感情但這就是未來農村的現象。

    農村走親戚一個村相互幫忙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只要是鄰居親戚家裡辦個什麼酒席之類的大家都要去幫忙,最早的時候不像現在有一條龍服務,全都要靠一個村的人相互幫忙,自己帶上鍋碗瓢盆,桌椅板凳的很是熱鬧,也很有情感,但是現在在這方面越來越少了越來越淡了,沒有老一輩的人講究了。

    一般在沿海地區走親戚相互幫忙的現象現在比較少了,在西南地區這樣的民風習俗保留得比較全面,北方地區不是很清楚,我就在西南的重慶,我們這裡還保留著以前的習俗和習慣,雖然從熱鬧程度來講比不上從前,就像現在的春節找不到年味的那種弄感覺,但是一個村的或者親戚間有什麼酒席都還是要去幫忙的,不過現在只是去個人而已,刷個存在感並不用做多少事情,現在一條龍比什麼都方便,加上交通也到處是水泥路,即便幫忙很多事情也不需要人工了,很多人在城市裡買了房辦酒很多都到酒店去了。

    以後的農村在這方面會越來越淡薄可能不會再有這種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現狀未來可能再也無法繼續保留了,再加上出門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辦酒的就自然少了,農村很多都是一些老年人

    他們也沒有那時候的熱情跟講究了,而在後一代的年輕人很多更本就沒有這些時間沒有這種觀念,有多少人的親戚過了兩代人相互不認識的有多少一個村的人都認不完的,未來的農村也許就像現在的城市一樣門對門都不認識了,自認就不會再有什麼酒席可以辦幾十桌,相互幫忙的現象了走親戚的現象就逐漸消失了,因為人都不認識了往那走啊。

  • 5 # 風過無痕攝有痕

    不得不思考,現在很多傳統文化習俗,在方便快捷的現代通訊功能中逐漸淡出了。以前,增加親戚朋友之間的親情,遠的主要靠書信來往,近的就走一走。有電話了,就打打電話。現在呢,有智慧手機了,既可以通話,還可以聊天影片,隨心意傳送紅包。其中原因,莫非是科技一定程度替代了文化嗎?

    不得不思考,現在很多傳統文化習俗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逐漸淡出了。物質匱乏的年代,互走親戚朋友,得隨身帶上一些家鄉土特產和置辦的節貨,感覺禮輕人意重,禮尚往來。現在呢,發個紅包,發個對方想要的快遞包裹,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其中原因,莫非是文化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嗎?

    不得不思考,現在很多傳統文化習俗,在文化生活方式的變遷中淡出了。以前,親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家族家情懷的象徵。現在呢,事業為大為重,鄉情、情親、愛情和友情都因為事業為大為重而被忽略,為自己的情懷而知足的人少了,只為事業成功驕傲的人多了。其中原因,莫非是文化重塑的一種新特徵?

    習俗與不習俗的背後,體現的是文化的狀況。

  • 6 # 孤雲獨自閒637

    我們地方有一句俗話說“麥黃六月各顧各,十一臘月親戚多。”說的就是農村人們每當農閒時串親戚的事情。我們小時候人們忙罷走親戚是非常普遍的。我小時候最願意做的事情就是在大人閒了時跟上父親或者母親去走親戚。在我幼時的記憶裡,走親戚就意味著可以吃到好吃的。當然我也時常期盼著有親戚來我家中,這似乎仍然與好吃的脫不了干係。母親曾對一位親戚評價我道:“我的娃是油坊門前的狗,不顧身材只顧口。”可見我幼時是多麼的貪吃。

    當然現在農村人們忙罷走親戚的現象應該還有。但我覺得似乎比過去淡了許多。這或許是因為我不再如幼時那樣熱切地期盼著趁走親戚去飽口腹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事傳統思想文化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