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風觀水三人行
-
2 # 陌上花開且緩歸
在天氣預報不發達的古代,勞動人們在從事農耕活動時,完全是憑著對天氣變化的經驗掌握來指導農事活動。而在這些諸多的天氣變化中,干支歷(太陽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也就是24節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清明”就是這24節氣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有關於“清明”節氣的農諺有很多,其中就有這句"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那麼這句農諺該如何理解呢?按公曆,“清明”節氣一般是在4月5日前後,即在春分後第15日,是仲春與暮春之交的時期。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雖說,清明時節在公曆上每年基本是固定的,但對應到農曆上,時間就沒那麼固定了。
一般都是在每年的4月5號或6號。而對應在農曆上,時間就不固定了。這是因為中國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和傳統的農曆(陰曆)兩種曆法。節氣是根據陽曆,即地球繞太陽一週的軌道作24等分來確定的,陽曆每月有2個節氣,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而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每年的月數和天數不固定,全年的天數要比陽曆少11天,為順應寒暑的變化,與陽曆保持一致,所以就設定“十九年七閏”的農曆置閏法,也就是每19年中有7年為13個月。這樣一來,一旦出現閏月年,節氣在農曆的時間上就會有所偏差。
比如2017年的“清明”是在公曆4月4日,農曆的三月初八;2018年的“清明”是在公曆4月5日,農曆的二月二十;2019年的“清明”是在公曆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可見,每年“清明”的公曆時間都比較固定,但農曆日期變動都比較大。“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按字面解釋就是:如果“清明”時節是在當年的農曆二月裡,那春種作物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種;如果“清明”時節是在當年的農曆三月裡,那春種作物就不要在“清明”這個節氣時間的太后播種,可以儘量靠前,或者在“清明”之前播種。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儘管每年的“清明”在公曆上都在四月初,看似天氣應該暖和了。但如果農曆仍是二月,那就說明氣溫並未穩定,在冷暖上仍會有較大的變化,比如很可能會出現對春季作物非常不利的倒春寒,如果是二月的清明,基本避免不了倒春寒,這樣就很有可能導致播種的農作物爛種爛秧,那到了收穫的季節自然就產量低,質量差了。而如果“清明”節氣是在農曆三月裡了,那這時候天氣已然回暖,溫度、雨量都適宜,此時春耕春種自然就適合了。與“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農諺相近的諺語還有:
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
二月清明遲下種,三月清明早下泥。
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後。
二月清明你莫忙,三月清明早下秧。
-
3 # 長江三農
我們當地農諺是這樣說的:“二月清明莫長前,三月清明莫退後”。這是專用於早稻育秧的一句諺語,意思是農曆二月清明,早稻種子不能在清明前下泥,農曆三月份清明,早稻種子不能清明節氣之後播種下泥。
俗話說:“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節氣前後,是中國冷、暖空氣活動劇烈的時候,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冷空氣佔上風,經常出現寒潮、寒流天氣,農曆二月清明,最好清明節氣之後,播種早稻育秧,如果在清明節氣之前育秧,可能遭遇寒流天氣,陰雨雪,Sunny寡照,氣溫有可能降至零下,造成爛種子、爛秧凍害,秧苗發病、滯長、緩長現象,甚至要翻耕,重新播種育秧。所以,農曆二月清明,農民一般在清明之後播種早稻,風險相對下降一點。 農業講究不誤農時,“莊稼耽誤是一季,人耽誤了是一生”,因此,如果農曆三月清明,最好在清明節氣之前播種育苗,清明之後播種育秧,會延遲早稻收割,耽誤晚稻栽插,農曆三月氣溫比二月要高,南方暖溼氣流佔上風,冷空氣不能南下,可以在清明節之前播種早稻種子。現在都是溫室大棚育秧,機械栽插,早稻播種育秧不受“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退後”這句話影響了。早稻無論什麼時候清明,都可以播種育秧。我年輕的時候,每年栽插早稻都遭遇“插秧寒”,要穿棉襖、棉褲,儘管如此,還是凍得流鼻涕,四肢通紅,所以,“二月清明莫長前,三月清明莫退後”這句話,對農業生產上有一定指導作用。 -
4 # 宗元三農堂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在過去,由於天氣預報不發達,沒有現在這種高科技探測雲層,知道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過去農民工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種植的經驗積累,看雲識天氣,根據時間的不同來決定溫度的不同,對農業生產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比如說這句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其實這句話從字面上就很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清明是中國24節氣的一個重要的節日,清明這一天到來,溫度就會驟然上升,也是農民春耕的季節,農民可以開始進行種植,栽樹等等農事活動。當然,清明節已經成為中國一個重大的節日習俗,具有2500多年的歷史,就是祭奠掃墓活動,在這一天大部分人都回家掃墓。當然也留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比如這一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廣為傳唱,讓人似乎有感覺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悲涼的情感,可以說堪稱清明節的佳作之一。【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其實這句話就是說清明節如果在2月份,就是在2月末,也就是在下半月,清明節如果是在3月份,那就在3月初,也就是清明節在上半月到來。比如說2017年的清明節,在農曆三月初八,2018年清明節是在農曆2月20日,今年清明節在農曆三月初一。一般清明節在陽曆是4月4號或者5號,因為中國的農曆計時法與陽曆計時法,每年要少10天左右,所以有10年有9運,以補陽曆與陰曆的差別。比如說,2017年的清明節是4月4號,2018年和2019年的清明節是4月5號,這主要是我我的清明節氣的農曆計時的方法來決定陽曆的計時的日子,大體上就這兩天,有時也會推遲到4月6號。關於清明節還有很多的諺語,或者是俗語流傳至今,比如說“二月清明不見花,三月清明老了花”;“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插秧”;“二月清明不上前,三月清明不落後”;“二月清明遲下種,三月清明早下地”等等關於清明節的膾炙人口的俗語特別的多。
-
5 # 餘一鬥
農村有很多民間俗語,都是老一輩農人在觀察自然社會現象和勞動工作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智慧性經驗。它們對於指導農民的從事農業種植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幫助。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眾所周知,在以前的之後中國主要是以農曆曆法來計時,後來才開始慢慢採用國際通用的公曆曆法。陽曆和陰曆兩種曆法的運算週期略有不同,而二十四節氣在公曆曆法中是相對恆定的。簡單來說,清明節氣在公曆的4月5號前後。但是在農曆曆法中,清明節有可能是在2月份,也有可能是在3月份。
這是因為農曆曆法的一年執行週期要比公曆曆法段十天左右,所以才有了農曆十九年7閏的說法,而且也造成了24節氣時間相對不是特別固定,每年都有差別。但是一般來說,即使清明節在農曆的2月份,也主要是在中下旬。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主要是在中上旬。所以才有了這句“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的說法。
另外大家都知道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各種農事活動也是從春天開始的。但是與此同時,春天也是冷暖空氣交匯,氣溫劇烈波動的時節。以前的農業社會沒有非常準確的天氣預報,很多農民主要是透過自身長時間的觀察總結天時來大概的推斷每年的天氣狀況。而這種長時間的觀察總結,形成了民間的一些俗語,成為指導農民從事農業活動的重要指導準則。
如果清明節在農曆2月份的話,那時氣溫還比較低,不太適合從事農業種植,播種,育秧等工作。要等到清明節之後再進行這項活動,才可以儘量避免冷空氣和倒春寒的侵擾,減少農業損失。所以說有了這句,“二月清明不在前”的說法。
如果清明節出現在農曆的3月份,那按照農業耕種的季節來算是比較晚的了,而此時的天氣也逐漸回暖,不會有太大的寒流,可以放心的進行耕種,播種,育秧,育苗等農事活動。所以我們說三月清明不在後。各種農事活動在清明前就可以開展。
所以我們不得不說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在沒有準確天氣預報的情況下,也能透過觀察自然現象和天時,來總結出一些樸素的農事規律和天氣規律,幫助農民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但現在我們有了更加準確的天氣預報,對於開展農事活動更加的方便準確,也能大大的提高糧食,農作物的成活率。
-
6 # 老艾葉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
這個農村俗語在民國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適用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指導農業生產的,當年民國採用了公曆和農曆,這個清明是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在公曆中比較準確為4月4日或5日,地球繞太陽公轉至某一點。在農曆中就有了在二月中下旬,至三月上旬之分,是由於算曆上差異,因為農曆並不是按這地球繞太陽一圈而算定的,這就有了二月清明,三月清明之說,按氣候物候來多年推斷,一般清明在農曆二月,氣溫上升較為反覆,升的慢,有倒春寒(春天氣溫反回到冬天氣溫)。清明在農曆三月份氣溫上升快,基本斷霜,至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長江中下游)。當時人們總結農業指導怕碰到倒春寒(那時國內沒有,少有塑膠薄膜應用保護)致早早育下蔬菜,瓜果,水稻等秧苗,在露天情況下,雖然清明後基本平地斷降雪,還有一種降霜也很易使嫩弱農作物秧苗受損失。
當時農村中會總結許多俗語提醒農業生產,象我們這是,二月清明慢慢拖,三月清明急急辦同提問中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基本意思一樣。就是碰上農曆二月清明的不要在育蔬菜,水稻上趕的急忙,還有倒春寒低溫,如果沒有塑膠薄膜覆蓋的將會可能受霜之損害。碰上三月清明的育秧苗的趕緊,過了清明後,氣溫迅速上升,莫錯過秧苗生長季,特別是水稻之早稻,那時化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成熟拖晚了,收割時到了立秋後,影響二晚末成熟時遇早霜降,那可大損失到稻穀成熟,其他蔬菜瓜果類好些。
現在來說,有了塑膠薄膜覆蓋育秧,和二晚水稻生物調節劑施噴多數可避免。這與過去靠天吃飯大不同,這就是科技力量,改變了現在農業生產。
-
7 #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
清明節是24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隆重節日,作為傳統的重要節日,早在2006年,就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三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
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是我們踏青掃墓,緬懷先人的重要節日,而作為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回升加快,降雨增多,萬物吐故納新,正是春耕的大好時機,自古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等一系列有關農耕諺語。
清明節作為節氣和節日,有了這樣的背景,是不是農村有關清明的俗語,都是和農耕有關呢?例如題主的“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不是也和農耕有關係呢?該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小周根據農曆和公曆以及24節氣的一些基本情況,覺得應該從下面這幾個點來了解:
二月清明、三月清明這裡的二月和三月,指的就是農曆的二月和三月,對於農曆來說,清明節並不是對應的上農曆具體幾月幾號的,而是有長達數十天的前後波動,所以【清明節在農曆裡面,可能在二月,也可能在三月】。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偏差,和咱們農曆的演算法以及24節氣的制定方法有關,農曆是在陰曆的基礎上,增加了閏月,古人定陰曆,根據的是月亮的陰晴圓缺,滿月就是十五,叫望月,初一初二不見月叫朔月,這就是朔望月。【從天體測量學中,朔望月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在29.27至29.83天之間變動,因此陰曆分為了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
但如此算下來,一年就只有354天左右了,但我們都知道,一年是365天,具體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叫回歸年,也就是地球繞著太陽轉一圈的具體時間,顯然,陰曆和迴歸年對不上,長期使用下去,則會出現四季對應不上的尷尬,為此,就有閏月的說法。
但從這一點咱們可以看出,農曆是無法具體體現地球繞著太陽轉的,也就是無法正確體現出氣候的變化情況,而清明節作為24節氣,是具體的地球繞太陽轉的固定角度,是能體現出氣候變化的,按陰曆六月飄雪有可能,但清明節絕對不會出現,所以【清明節不管是在農曆二月還是三月,氣候其實是基本固定的,所以都不應該和農耕有絲毫的關係】。
如果和農耕沒有關係,那這句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中在前和在後指的到底是什麼呢?小周查閱了很多的資料,也許答案就在這【“清明節也叫寒食節,也叫三月節”,寒食節的由來相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而來】。話說這晉文公,沒有做國君前,有人慾加害於他,是介子推領著晉文公逃亡,在飢寒交迫之時,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數十年後,晉文公成了國君,開始犒賞當初流亡時幫助他的人,可唯獨“忘了”介子推,後經人提醒,才想起來,但怎麼尋也尋找不到他,只聽聞介子推隱居在山西中部介休,有人就提議,放火燒山,說這介子推乃是孝子,肯定會救自己的母親而下山。
晉文公採納了這個意見,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可依然沒有見到介子推下來,等火熄滅後,【眾人發現介子推在一棵柳樹下揹著自己的母親活活燒死了】,晉文公非常的後悔,從此這一天為了表達對介子推的哀思,禁止民間使用明火,並規定為寒食節,而這一天也正好是農曆三月,所以有地方也叫三月節。
【在來看俗語中的“不在前,不在後”,其實指的應該就是緬懷先祖這一天不能在二月前,不能在三月後】。如果清明在農曆二月,為了靠近農曆三月,應該在二月之後,所以叫不在前,而三月則不能往後推,也就是說,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就是對"三月節"傳統習俗的一種延續。
-
8 # 龍百曉生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
說到清明節,雖然每年一般是處於陽曆4月5日這天也就是春分的第15天,但在農曆紀年中每年出現時間並不統一,會在農曆二月和三月份裡均有出現,事實上,清明祭祖節期很長的,會有“10日前8日後”和“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也就是說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8~10天均可以進行,這樣一來,人們清明節回家上墳其實不一定趕在清明節這天,只要在清明節前後20內完成祭祖即可!而關於這句老話各地的說法可能會有很多種,但主要的意思還是與清明節出現時間早晚會有一定關係,一般在民間主要會有兩種說法,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關於農業生產方面:在一些農村地區,由於過去沒有先進的天氣預報系統,往往只能透過二十四節氣與當地的一些經驗農諺說法相結合,而總結了當地一些關於農業生產的具體說法,例如題主這句話就可以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二月,那麼春季播種就不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進行,這樣是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的。而如果清明節出現在農曆三月,那麼應該趕在清明節之前完成春播,否則延期後會不利於農作物收成!
而關於這類春播農作物,可以適用於早稻插秧等農作物,例如一些地方農諺老話“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二月清明遲下種,三月清明早下泥”等說法,其實都是民間與之類似的經驗總結,在現代農業生產中還是會有一定借鑑指導意義!
關於民間祭祖掃墓方面:關於清明節,在過去是指一個時間段,前後最長可以延伸10天左右,也就是有將近20天時間可以回家祭祖上墳,但到了1935年時卻被當時民國政府定為4月5日為清明節法定假日,後來在2008年也被正式確立法定節假日,起初為一天,後來改為三天!但在民間祭祖方面,仍然會按照以前傳統習俗進行,在一些地方就會“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出現時,就不要在清明節前回家祭祖,最後是過完清明節後的8~10日之內回家上墳掃墓。而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三月出現時,最好是趕在清明節當天或之前回家祭祖,一般在清明節前10天或清明節當天回去上墳掃墓均可以!例如今年清明節是出現在農曆三月初一,按理說應該是在4月5日或清明節前10天均可進行掃墓,也就是3月25日~4月5日均可!
-
9 # 三農天地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呢?
很多農村老俗語都是農民智慧的結晶,農作物是老百姓的重要經濟來源,如果一個季度的收成不好,農民的生活也就苦不堪言。所以,農民就透過觀察不同的天氣情況種植農作物的時候所得到成果是怎樣的,從而得出經驗。經過多年的種植經驗總結,農民發現在“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的時間裡耕田插秧,則這一個季度可以得到好的豐收。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下秧時間十分講究,下秧時間那怕是和別人差幾天,也會影響這一季度的收成。“二月清明不在前”意思是說,一般農曆二月份的清明節是在二月底,不要在二月份清明節前後耕田插秧,因為農曆二月份清明節氣候還是比較寒冷,如果在這個時候播種插秧,秧苗就很容易因為寒冷的天氣而爛在泥土中,從而導致很多秧苗在還沒有成長就已經死掉了。
“三月清明不在前”一般農曆三月份出現清明節的時候是在三月初。在三月份清明節前後要趕緊耕田插秧,因為三月份溫度回升,氣候適合第一季度糧食的播種。插秧時間插的好,農民一家樂呵呵。
-
10 # 重歸理想
農村俗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又該如何理解?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說的是清明節一般都不可能發生在二月初與三月末,如果你對生活足夠的細緻入微你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的規律,每年的清明節幾乎都發生在二月末與三月初這一段時間,其實這樣的一個規律對我們農民來說也有著一些非常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在我們那裡又被稱之為踏春節,一般在農曆的二月末與三月初之間。說起清明節它的重要性對於我們農民來說確實有著非一般的意義。可能在有些人的眼裡清明節它只是一個傳統的節日而已,每年當清明節快要來臨的時候公司都要放假休息,大家又可以好好的放鬆一下,偶爾散散步睡睡覺什麼的好生愜意。但是清明節對於我們農民來說它不僅僅只是一個節日而已同時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首先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我們農村每年都有祭祖掃墓的習俗。爺爺說做人我們切不可忘本,祭祖掃墓它本身並沒有什麼,但是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它體現是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也是一種孝道,做人不可忘本不可忘記那些辛辛苦苦為我們“鋪橋修路”的祖先們。所以每年清明節前後不管手裡的工作到底有多忙,我家的每一位成員都要放下手裡的工作回家祭祖掃墓。這些年爺爺的年紀也大了走不動了,每年清明節家裡祭祖的工作都是由大伯一手操辦,我們也還是老樣子年年到時間都會按時的回來聚會。
其次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它對我們農民的春耕播種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每年的三月初清明節過後天空的氣溫開始慢慢的回升,同時雨水的數量也在逐漸的增加,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也都開始抽芽發綠,大地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春的氣息。每當這個時候村裡的各家各戶都忙著春耕播種,有下稻籽的、也有播種玉米、還有的再給油菜田施肥。一眼望去田地裡都是莊稼人的身影,所有人都忙的不可開交,雖然非常的辛苦但是他們的臉上都掛著那種會心的微笑。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還真知道。
我們老家是這樣說的:“二月清明不要忙,三月清明早下秧”。我們那裡的農村,一年種兩季莊稼,頭年種冬小麥,第二年春種水稻, 這句俗語主要講種水稻的節氣與時間。
“清明泡稻,穀雨下秧"。 種水稻首先要育好秧苗,育苗前先將稻種浸泡一至兩天,等它發芽後撒在苗圃田裡。秧苗在苗圃田需要長一個月的時間,然後才能移栽到大田裡。
二月清明,氣溫還沒達到育苗時的溫度,所以不要忙著泡稻下秧。三月清明,氣溫早已回升,應及早泡稻育苗。
這就是“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