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撩車這些事
-
2 # 塵埃82414
歷史遺留問題,汽車銷售和最初的房產銷售一樣絕大多數人無力購買,房子就出臺了按揭貸款,卵並然汽車隨後跟入,但汽車風險較大,最終4s與保險及銀行共同出臺了此項規定,以前個人貸款買車不知從何入手,4s店便出臺了服務費,
-
3 # 深藍月華
簡單說說我的個人看法。這其實是銷售中的一個潛規則,它是利用消費者對於某種消費品的購買需求額外收錢,它有個通俗的說法叫“亂收費”。
既然是胡亂收的費用,那麼無論產品賣多少錢,這比費用都是額外的部分,由相關人員瓜分了,我相信沒有人會嫌錢太多了不收。在本次賓士事件中女車主就遭遇到了亂收費問題,因為賓士總部有金融服務機構資質,利之星就可以打著這塊招牌收取費用,無論車賣多少錢,只要收到了所謂的“金融按揭服務費”,並且不開具發票,錢當然是銷售和相關人員全部分了。但我在這裡要補充一句,正規的金融服務費用是存在的,有正式發票。
為何這種現象不能杜絕?
從賓士事件可以看出,首先是因為4S店違規操作,事先沒有告知車主有這樣一筆費用,在收取了車費後後才告訴你有這麼一項費用存在,不付不能提車,迫於壓力只能付款。其次是車主為了儘快提車不願意再糾纏,而且費用也能接受一般就給付款了。我想如果這次賓士車不漏油事情沒這麼大,估計這個費用也就認了。
所以給車加價是老闆和企業賺了,收取金融服務費是銷售自己賺了,如果你是銷售你如何選擇?
-
4 # 大象亂彈
國內消費者不理性。國內消費者有個需求。就是要覺得買的便宜。
別說汽車那麼價格貴的東西。我住在一個鎮子上。附近各種個體戶。比如一些低端品牌。例如,安踏這類的。
這類店鋪有一個通性,就是日常打折。比如安踏,全年拿著個大喇叭在那裡放著88折,最低五折這類的。這和沒打折本質沒區別。但是買的時候,就讓人覺得五折唉。
你覺得國外品牌那麼高大上。國內奢侈品那麼貴。也就是為了國外生意好而已。因為奢侈品的目標客戶群出國沒什麼壓力。一出國,哇,國外價格相當於打五折唉。。。
所以還是怪自己。
-
5 # 大片雪花牛
18年中。原本計劃入手一臺E300L,於是找到一個在北汽賓士的朋友,朋友說可以在四S店優惠的基礎上(四S優惠6.5萬)再優惠92折,還說如果你能找到我們銷售的老總,售價75折沒問題,而且廠裡還是很賺的。
-
6 # 免孑4
是貪婪!當別項目也能收費是不會拒絕,想方設法編造一收費專案!什麼庫存費,把車開出倉庫也是費,習以為常就變標準費。人的貪婪是永不止境,給駱駝新增稻草總有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時候!
-
7 # 使用者7104860169378
與其說加價,不如說規定利潤或者售價!一臺10萬的車,只允許4S你賣12萬,你只能賺2萬,要是被消費者舉報或者發現你巧立名目亂收費,罰你到怕還獎勵消費者,這樣做的好處在於
1 4S店的開支必須縮小,這樣才能保持利潤,至於什麼開支都懂!
2 市場淘汰,有些做不下沒實力的都走了,剩下的都有錢賺,打價格戰是打不起的,在統一路線上誰都不會退太多!
為什麼不這樣做,把利潤透明而且強制化,因為動了蛋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有想這蛋糕越吃越大!
-
8 # 認真霍普4H7
賓士維權接二連三的發生,會繼續支援維權,也是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工商管理,市場監管,完善體系,只要有投訴必查到底。修改3包法,加大懲罰力度以一罰10,不然對經銷商沒有震懾力。不疼不癢,才叫經銷商說,我就是這樣收費,車子有問題,我就是不給處理,你能把我咋滴,你去告官呀!才使經銷商有這樣流氓行為。值得大家深思。所以大力支援,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行業健康發展,監管體系完善,才能公正法治,立國利民。
-
9 # fantastic52
因為大部分人買車只看車價,比來比去也就比車價。逼得車商為了做生意,只能降低車價,從別的專案收費來補貼車價。這種做生意的方式(說的難聽點也是套路),拆東牆補西牆。畢竟做生意還是要有利潤的。現在東牆不給拆了,西牆也就加高一點。買車想比以前便宜,別做夢了。這種情況,08年之前還是很少的,08年以後逐漸產生的。
-
10 # 頭條的頭條
實際上本質還是欺詐!都加到車價裡,報價肯定就高了。先誘騙你進店,一點一點往上加,讓你欲罷不能,中國消費者好面子唯恐賣車的笑你掙錢少,等到你覺得保價不知不覺已經高出預算很多了,都磨了半天嘴皮子了。
-
11 # pp愛運動
現在都說4S店買裸車不爭錢,所以會發生好多亂收費現象,這樣就是變相的減少稅收,忽悠消費者,既然你覺得不爭錢,你可以提價啊!這是一個問題,!?!?!
-
12 # 小仙燉
看來你是外行,給車加價等於違反了主機廠和經銷商的合約,主機廠是可以懲罰經銷商的。但是其他名目收費不在合約受限之內,主機廠沒有權力干涉…
回覆列表
對於這個問題簡單的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喜歡的親人們勿噴
同樣一輛車,我比其它店貴2000元,你會買嗎?4s店想賣車是很艱難的。別說汽車了,菜市場我比別人1斤貴1毛都不一定賣的出去,不要大家想的這麼容易。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競爭激勵
競品競爭:縱觀中國汽車市場,整體處於下滑趨勢,各品牌為爭奪市場份額,加大促銷力度,競爭激勵。
本品競爭:許多城市同時擁有好幾家同品4s店,這些店有可能不屬於一個集團或老闆,線索有限競爭也十分激烈。
第二:客戶都比較精明
現在資訊比較發達,客戶在網上都可以收到許多4s店的銷售電話,價格對比成為常態,許多客戶會說,我在某某店看過了,優惠是多少多少,如果你們店在優惠多少,我就在這裡購車。本來就是狼多肉少,為了不流失客戶只能打價格戰。我高賣給你,你會在我店買嗎?
第三:店內盈利指標
集團或老闆給予店內盈利目標,畢竟開店也不是慈善機構,還要養著員工,賣車不賺錢,只能透過其它方面就行彌補,例如金融服務費,汽車裝潢,保險等等,要不怎麼向老闆交代。或許幹不了幾個月總經理就拜拜了。
總結一下,車不賺錢,直接加錢把車價提高是行不通的,只能潛移默化的透過客戶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彌補。所以就出現了金融服務這一說。有的朋友可能也算了一筆賬目,我要是貸款多少萬,2年或3年免息,可能省的錢比金融服務費要多,大不了就當利息了,能夠接受,直接就交了。所以沒有發生很大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