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22日,隆美爾贏得了他軍人生涯中最輝煌的一刻,他因奪取北非重鎮託布魯克港,被授予元帥軍銜。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眼下他更看重的是戰機,對手在倉皇逃竄,他卻在為無兵可追而犯愁。
雖然託布魯克城的繳獲頗豐,但消耗的兵員卻一時無法補充。他一面向總部催兵,一面命令部隊乘勝追擊,直取埃及。然而,一系列對德軍不利的因素開始顯現,並且越進攻,困難越大。
託布魯克的丟失對丘吉爾來說,是二戰中最沉重的打擊之一。德軍一路向東直取埃及,開羅一旦丟失,英國將不得不失去對非洲的控制,而且本土的生命補給線也將受到致命的威脅。不過讓他略感欣慰的是,美國盟友的援助物資在不斷地運往前線。
英軍第8集團軍,這可是他們在中東的全部家當,奧金萊克要保全這支有生力量,這是日後進行反攻的老本。眼看德軍逼近馬特魯,他當機立斷將其主力撤往阿拉曼地區進行防禦。
首先,這裡有完備的防禦工事。雖然阿拉曼防線長達55公里,但是撤往該地區的第8 集團軍主力以及不斷增援的部隊,對防線進行緊急的增補,防線的力量得到了加強。除了永久性的堡壘以外,還有大量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炮。
同時,一支澳洲師和自由法國的部隊也加入了防禦,美國增援的300輛新式坦克和200架飛機也運抵前線。他們不僅增強了防線的力量,而且還能不斷地出擊,在空中對德軍的進攻進行有力回擊。
其次,奧金萊克針對坦克戰的作戰模式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打破常規的步兵師建制,組成由機車化步兵和炮兵分隊協同作戰的“戰鬥群”。它不僅可以機動靈活的快速機動,而且在火力方面進行合理配置,可以發揮更強的火力優勢。
當然,最讓隆美爾羨慕的是,這裡距離埃及重要港口亞歷山大港只有75公里,英軍的後勤補給十分便利。與長達2000多公里的水陸補給線的德軍相比,英軍簡直就是以逸待勞、“守株待兔”了。
同時,皇家空軍的飛機更加的活躍起來,幾乎是24小時對非洲軍團的後勤補給線進行轟炸,不但給對手帶來大量的殺傷,而且也成功遲滯了對手進攻的速度。雙方終於在阿拉曼形成對峙,奧金萊克功不可沒。
雖然非洲軍團的進攻勢頭被遏制,但是丘吉爾並不滿意,他希望前線不斷地攻擊,不斷地有捷報傳來。因為在他看來,戰場上的勝利不僅可以鼓舞軍民計程車氣,而且可以藉機大大提高英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可是作為軍人的奧金萊克,堅持認為必須依據戰場的客觀實際,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反攻,否則就是拿士兵的生命作無謂的犧牲。於是,兩人產生了激烈的爭吵,丘吉爾一怒之下,撤銷了他的職務。
由亞歷山大接任中東英軍總司令,戈特升為第8集團軍司令。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戈特所乘坐的飛機被德軍擊落,不幸罹難。於是,丘吉爾等人連夜緊急磋商,最後決定由蒙哥馬利接替戈特,這樣的機會對於任何一個軍人來說,都是幸運的。
當初不選蒙哥馬利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此人和隆美爾一樣愛出風頭,不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喜歡裝腔作勢,容不得別人勝過自己和受人控制,喜歡獨斷專行。眼下用人之際,看的是能力和經驗,而不是這個人毛病。
一是撤銷不稱職的將領,對那些他認為無能的、不積極的人統統清除指揮部,他要建立一個精幹有效、聽指揮的司令部;
二是傳達“絕不後退”的決心。一連串的失敗,英軍上下都充滿著低落計程車氣和一心想回國的念想。蒙哥馬利告知全體參謀,他來這裡不是為了撤退,而是進攻。很快,他“決不後退”的決心在前線傳遍開來。
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司令部又增設一個作戰司令部。將繁瑣而複雜的行政、後勤保障、兵員補充等工作統統甩開,只帶領少量的參謀、通訊、機要人員,這讓英軍的作戰更加簡單和有效。
此時的“沙漠之狐”正在為長長的補給線犯愁。為了將物資運到阿拉曼,運輸部隊首先要跨過1000多公里的地中海到達班加西港,再走1000多公里的陸路。但來自海上和空中的攔截,讓這條運輸線險象環生,損失慘重。
越來越糟糕的後勤補給,讓隆美爾敏感的意識到,要麼快速順勢而為、快速推進,儘快拿下開羅;要麼收縮戰線,養精蓄銳、來日再戰。眼下雙方形成對峙,後勤的較量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他有了退兵的想法。
他開始向總部建議退回到利比亞,但遭到一致反對,作為希特勒的得意干將可不管這些,執意後撤。於是,為了穩住他,繼續發動對亞歷山大港的進攻,開始抓緊時間向前線調派部隊,很快5萬人的軍隊補充到了非洲軍團。
其實,他也很清楚,雙方這麼僵持下去,英軍的人力和物力的優勢會越來越大。既然總部不同意撤退,那就只能以攻擊打破僵局了。最終,他迫於無奈,帶病堅持帶領非洲軍團向對手發起了攻擊。
然而,蒙哥馬利早已從破解的密電中知悉了對手的一切。他佈置堅強的防禦,在地面,坦克、大炮猛烈的進行阻擊;在空中,皇家空軍的戰機不停地向攻擊中的德意聯軍進行轟炸。
尤其是1942年8月31日在阿拉姆哈勒法的戰鬥,雙方進行了一場大廝殺,均傷亡慘重。在這片狹窄的地段上,鋪滿了坦克殘骸,迫於燃料短缺,隆美爾不得不放棄使用坦克,並下令部隊撤回出發時的陣地。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
1942年6月22日,隆美爾贏得了他軍人生涯中最輝煌的一刻,他因奪取北非重鎮託布魯克港,被授予元帥軍銜。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眼下他更看重的是戰機,對手在倉皇逃竄,他卻在為無兵可追而犯愁。
雖然託布魯克城的繳獲頗豐,但消耗的兵員卻一時無法補充。他一面向總部催兵,一面命令部隊乘勝追擊,直取埃及。然而,一系列對德軍不利的因素開始顯現,並且越進攻,困難越大。
難纏的對手——中東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託布魯克的丟失對丘吉爾來說,是二戰中最沉重的打擊之一。德軍一路向東直取埃及,開羅一旦丟失,英國將不得不失去對非洲的控制,而且本土的生命補給線也將受到致命的威脅。不過讓他略感欣慰的是,美國盟友的援助物資在不斷地運往前線。
英軍第8集團軍,這可是他們在中東的全部家當,奧金萊克要保全這支有生力量,這是日後進行反攻的老本。眼看德軍逼近馬特魯,他當機立斷將其主力撤往阿拉曼地區進行防禦。
首先,這裡有完備的防禦工事。雖然阿拉曼防線長達55公里,但是撤往該地區的第8 集團軍主力以及不斷增援的部隊,對防線進行緊急的增補,防線的力量得到了加強。除了永久性的堡壘以外,還有大量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炮。
同時,一支澳洲師和自由法國的部隊也加入了防禦,美國增援的300輛新式坦克和200架飛機也運抵前線。他們不僅增強了防線的力量,而且還能不斷地出擊,在空中對德軍的進攻進行有力回擊。
其次,奧金萊克針對坦克戰的作戰模式進行了認真研究,決定打破常規的步兵師建制,組成由機車化步兵和炮兵分隊協同作戰的“戰鬥群”。它不僅可以機動靈活的快速機動,而且在火力方面進行合理配置,可以發揮更強的火力優勢。
當然,最讓隆美爾羨慕的是,這裡距離埃及重要港口亞歷山大港只有75公里,英軍的後勤補給十分便利。與長達2000多公里的水陸補給線的德軍相比,英軍簡直就是以逸待勞、“守株待兔”了。
同時,皇家空軍的飛機更加的活躍起來,幾乎是24小時對非洲軍團的後勤補給線進行轟炸,不但給對手帶來大量的殺傷,而且也成功遲滯了對手進攻的速度。雙方終於在阿拉曼形成對峙,奧金萊克功不可沒。
然而,丘吉爾要換將了。雖然非洲軍團的進攻勢頭被遏制,但是丘吉爾並不滿意,他希望前線不斷地攻擊,不斷地有捷報傳來。因為在他看來,戰場上的勝利不僅可以鼓舞軍民計程車氣,而且可以藉機大大提高英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可是作為軍人的奧金萊克,堅持認為必須依據戰場的客觀實際,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反攻,否則就是拿士兵的生命作無謂的犧牲。於是,兩人產生了激烈的爭吵,丘吉爾一怒之下,撤銷了他的職務。
由亞歷山大接任中東英軍總司令,戈特升為第8集團軍司令。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戈特所乘坐的飛機被德軍擊落,不幸罹難。於是,丘吉爾等人連夜緊急磋商,最後決定由蒙哥馬利接替戈特,這樣的機會對於任何一個軍人來說,都是幸運的。
當初不選蒙哥馬利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為此人和隆美爾一樣愛出風頭,不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喜歡裝腔作勢,容不得別人勝過自己和受人控制,喜歡獨斷專行。眼下用人之際,看的是能力和經驗,而不是這個人毛病。
他接任後迅速對指揮機構進行調整。一是撤銷不稱職的將領,對那些他認為無能的、不積極的人統統清除指揮部,他要建立一個精幹有效、聽指揮的司令部;
二是傳達“絕不後退”的決心。一連串的失敗,英軍上下都充滿著低落計程車氣和一心想回國的念想。蒙哥馬利告知全體參謀,他來這裡不是為了撤退,而是進攻。很快,他“決不後退”的決心在前線傳遍開來。
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司令部又增設一個作戰司令部。將繁瑣而複雜的行政、後勤保障、兵員補充等工作統統甩開,只帶領少量的參謀、通訊、機要人員,這讓英軍的作戰更加簡單和有效。
很快一張大網就鋪好了,就等著德意聯軍來鑽了。此時的“沙漠之狐”正在為長長的補給線犯愁。為了將物資運到阿拉曼,運輸部隊首先要跨過1000多公里的地中海到達班加西港,再走1000多公里的陸路。但來自海上和空中的攔截,讓這條運輸線險象環生,損失慘重。
越來越糟糕的後勤補給,讓隆美爾敏感的意識到,要麼快速順勢而為、快速推進,儘快拿下開羅;要麼收縮戰線,養精蓄銳、來日再戰。眼下雙方形成對峙,後勤的較量成為戰爭勝敗的關鍵,他有了退兵的想法。
他開始向總部建議退回到利比亞,但遭到一致反對,作為希特勒的得意干將可不管這些,執意後撤。於是,為了穩住他,繼續發動對亞歷山大港的進攻,開始抓緊時間向前線調派部隊,很快5萬人的軍隊補充到了非洲軍團。
其實,他也很清楚,雙方這麼僵持下去,英軍的人力和物力的優勢會越來越大。既然總部不同意撤退,那就只能以攻擊打破僵局了。最終,他迫於無奈,帶病堅持帶領非洲軍團向對手發起了攻擊。
然而,蒙哥馬利早已從破解的密電中知悉了對手的一切。他佈置堅強的防禦,在地面,坦克、大炮猛烈的進行阻擊;在空中,皇家空軍的戰機不停地向攻擊中的德意聯軍進行轟炸。
尤其是1942年8月31日在阿拉姆哈勒法的戰鬥,雙方進行了一場大廝殺,均傷亡慘重。在這片狹窄的地段上,鋪滿了坦克殘骸,迫於燃料短缺,隆美爾不得不放棄使用坦克,並下令部隊撤回出發時的陣地。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