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注視這視界

    我們印象中的博物館,都是靜悄悄的,所有的文物都是安靜的陳列著,處於一種等待的狀態,這種嚴肅的氛圍和年輕人之間青春的氣場越發不搭界,長此以往,也許多年之後,國寶的力量和啟示,再也看不到了。

    幸好有科技的力量,去年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借用科技的力量,讓我們看到會賣萌的國寶,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眼光,這次再最多年輕人玩的平臺抖音上,再現國寶的特色,絕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畢竟《國家寶藏》已經造好了勢。

    如果能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那樣,能吸引能多的年輕人去接受、去傳承文物的力量,這才是最好的結果了。

  • 2 # 怪蜀黍老囧曾

    是一次不錯的嘗試,當然意義不一定很大,主要是思路上的創新。

    抖音現在抓住了許多人的時間,在這些時間中穿插文博的資訊肯定會讓更多人接觸到更多文博資訊,特別是對年輕人而言。如果沒記錯的話這也是文博機構第一次與短影片平臺合作,應該會有一些不錯的經驗,其反映的文博機構靈活的推廣也是值得鼓勵的。

    當然,其中隱含的門檻是不容忽視的,也就是博物館自身的研究能力。在短影片裡極短時間內要將文物最好的特徵表現出來,背後有博物館研究能力的很高要求。對於幾個大博物館而言,這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對小博物館而言,恐怕難度不小。

    亦有許多制約因素存在,這次活動的作用不可以放大。短影片資訊量有限,至多是引導一部分人參觀博物館,或者激發一部分人投入文博事業的熱情。而短影片背後所代表的快消文化、碎片資訊,和博物館所希望實現的目標是否是一致的呢?

    當然,最後依靠的還是博物館自身能力,是否能夠提供良好的參觀體驗、能否具有足夠的研究能力等等。就這個角度而言,國內博物館都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間,畢竟這比建立一個新館舍要難得多。

  • 3 # 年代君eyesvotime

    @藝嶼EYESVOT |博物館

    《博物館的抖音奇妙之旅》

    @抖音 的忠實粉絲來答題了,大家準備好小板凳,聽我侃!

    顯然,快樂和笑聲已經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除了可以在抖音看世界的風土人情,看社會人生百態,看創意的天馬行空,看文化的低調有內涵,現在7大博物館“動”起來了!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也跟著“抖”起來了!

    如下,七大博物館各領風騷,各具特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可以在螢幕裡看到祖國燦爛豐富的文物瑰寶實在令人感動,民眾與文化更近了!掀起文化熱就在這個五月!

    國家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館廣東博物館

    再來聊聊文物戲精大會,博物館的文化,也學著98K電眼,抖灰舞,“噹噹噹”…抖灰舞98K電眼……就是矯情

    如今,在博物館日之際,聽聞七大博物館踏上抖音這塊熱土,那必將是開荒拓土,造福“社會人”。

    您說呢?

  • 4 # 紅雨說歷史

    博物館不論什麼時候去,只要踏足這片歷史的展示廳,醉心於歷史中,就會被歷史宏大的內涵所震撼。所以中華五千年留下的豐富多彩的文化財富,能以抖音形式宣傳是一種突破,創新。但是希望不要流於形式,而是應該走入深度,展現內涵。當然還是提倡大家在都有多關注,博物館不一樣的抖音呢。

  • 5 # 頭條河南

    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後,文博名詞逐漸走進公眾視野,博物館熱度持續升溫。抖音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聯合國家博物館及六大博物館利用獨特的方式讓“戲精”文物動起來。在影片中,將說唱,舞蹈運用在文物上,文物變成網紅,引起一眾網友關注。

    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改觀大眾對文物刻板的印象,還可以拉動大眾與博物館文物的距離,輕鬆愉快的方式讓大家更深刻地瞭解中華文化,提高大家逛博物館的樂趣。

    這麼新穎,獨特的方式怎能不引起小轟動呢

  • 6 # 我不是都敏俊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的場所,並對那些有科學性、歷史性或者藝術價值的物品進行分類,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的機構、建築物、地點或者社會公共機構。 博物館是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對公眾開放,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以學習、教育、娛樂為目的。

    抖音,是一個區域廣闊的平臺。有生活,人文,才藝,知識,可謂應有盡有。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刷抖音,可謂是全民抖音時代。

    那麼這次博物館入駐抖音的舉動也不奇怪了,利用一個好的傳播平臺,可讓現在的人不用去博物館都能欣賞跟了解到我們的歷史文物(當然還是建議去到當地親自感受博物館帶來的震撼比較好)。

    抖音裡面,那些文物似乎活起來了,也玩抖音梗,這讓人捧腹之餘還能瞭解到,這是四方鼎,那是兵馬俑。樂趣橫生的瞭解歷史文物而不感覺枯燥。

    現在是多媒體網際網路極速時代。對於博物館入駐抖音真是欣喜

  • 7 # 秋食工作室

    個人覺得,他們不是在蹭博物館日熱點,而是順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系列紀錄片的推廣,創造了一個文物再鮮活起來的熱點。畢竟,文物文物,總是讓大眾覺得離我們很遠,很陌生,好像不瞭解一點兒歷史,你都不好意思去博物館,去了也是一臉懵。

    我個人倒是挺喜歡這種形式的,用另一種方式向人們“推薦”了博物館,把人們“引誘”著去參觀,去了解,去記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博物館是我們瞭解歷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畢竟歷史書上寫的文字是冷冰冰,更多的是在考試背誦的時候,需要記住它們,可能高考以後就很少再用到,也就很快忘記了(比如我,-_-||)。而去博物館參觀,看那些有趣的歷史紀錄片和故事,會讓人更直接的回憶起對歷史的記憶。(歷史,不可以被忘記呢)

    我挺喜歡去博物館的,國內的八大博物館已經去了六個了,國外的大館,什麼紐約大都會,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都有幸去過了。在旅行的過程中,當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如果有博物館,我還是願意去逛逛的。這是你快速直觀瞭解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有限途徑。況且,博物館裡的展品文物們,真的很可愛*^o^*。我在這個回答裡發的照片,都是南京博物院拍攝的,有些展品我當時一見到就笑出聲來了,它們真的太像穿越過去的了,槽點無數,哈哈ヾノ≧∀≦)o

    國家最近這兩年慢慢的在興起博物館文化,對我們這種喜愛博物館的人來說,是個特別歡喜的事兒。對不太瞭解博物館的人來說,也是個破冰的事兒。只要讓人先覺得這個好像挺有趣的,打破博物館在人們心中的固有形象和印象,大家才願意走進博物館,真正去體驗和了解歷史和文物。我朋友圈裡很多朋友,特別是當了父母的小哥哥小姐姐們,也開始帶著小朋友去逛博物館了,那種和歷史最近距離的接觸,是多少說教和講課都無法達到的效果呢。

    所以,我還真的挺支援這次各位網路平臺發起的這次活動呢。創造熱點,只要樂趣,並不是目標,而是在樂過之後,你會去參觀瞭解,會學到東西,不是死記硬背的學,是自然而言的就記住了。像這次我去南博,專門了看那個“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正是有了國家寶藏裡秦海璐拍的那個關於“約定”的小故事,讓人感動到哭;而當我真正見到拱門,就會有震撼和穿越的感覺,原來千百年前的歷史,瞬間呈現在眼前。我會覺得,時間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如此真實和寶貴。

    以上,希望有幫助,也希望大家以後多去博物館逛逛,畢竟,歷史留給我們最真實的,也就是這些東西。@南京博物院 感謝南京博物院給我的“創作”靈感!(太可愛,有木有,233333)

  • 8 # 小漢字見大歷史

    看了下抖音的「戲精」動畫影片,非常、非常、非常cool!

    但不得不說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

    「能否掀起博物館熱」,「是」與「否」一個字就能回答。

    「你怎麼看?」,又太空泛了。無從說起。

    主題既然是「戲精」,不如接下來改成具體一點的問題,比如:

    這些國寶文物你認識哪一個?

    這些文物中你最喜歡哪一個角色?

    如果你當導演,你怎樣為這些角色設計個性、劇情、臺詞?

    。。。。。。。諸如此類的。

    ----------------------------------------------------------------------

    至於戲精能不不成為「爆款」,掀起「博物館熱」,我要拿出阿甘的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的滋味是什麼。

    正如我在悟空問答答題,我永遠不知道我的下一款爆文是什麼,我永遠猜不透吃瓜群眾是的胃口。同理,「能否掀起博物館熱」,誰知道呢?

    「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是樸素且很管用的投資策略,這些年隨著收藏熱和國家實力的提升,華人也有了強烈的自身文化認同感。

    恰恰新中國建立以後是考古的黃金時期,發現了大量的文物,很多都重新整理了對中國古文明的認知。但是,很多文物都是躺在博物館裡睡大覺,鮮為人知。

    有時候有一些文物很意外的走紅,成為網路紅人西周的「憤怒的小鳥」青銅器

    我想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很多電視節目都想辦法在「文物」上做文章,並不是想以前一樣,單純的去製作一個紀錄片,而是與流行文化、明星、動畫等形式相結合。

    正因為有了這些少長咸宜、耳目一新、喜聞樂見。。。。。。。的文物節目,「五千年文明、光輝燦爛、博大精深」不在是幾個小學課本中的空洞字眼。

    比如去年大熱的《國家寶藏》,有多熱,去看看B站的彈幕就知道。我靠,不關彈幕,完全看不到人的鼻子眼睛在哪裡,豆瓣9.1,七成的五星:

    我們來看看有「博物館、文物」兩個關鍵詞的相同節目在豆瓣中的評價,

    應該來說,這一類的節目,評價都很火爆,分數很高的,都是典型的【P形】:五星、四星佔多數。

    那麼,歷史說明吃瓜群眾對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不管你有什麼樣的立場,70後,90後,粉紅也好,公知也好,對這一點鮮有撕逼:我們有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

    另外,抖音的《戲精》是以3d動畫的形式,我覺得很新穎,很酷,似乎還沒有見到相同的點子。(可能也有我麼看到)所以,抖音的「戲精大會」應該在今天的「國寶文物熱」的大背景下,既有群眾基礎,又有新點子和新形式,「爆款」的可能性是有的。但還是前面說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能不能「爆款」誰也不知道的!

    做任何具有不確定性事情,都是在【大機率事件】上努力用功,然後,做好自己能控制的,把不能控制的交給運氣。

    最後,是時候用上我「大爆款小哥」鎮樓了:

    人生就像某寶爆款,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爆款是哪一位小哥!

  • 9 #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

    入住抖音問題當然不大啊但關鍵主要看發些什麼。但在世界博物館日釋出的影片真的是讓我感到難受。我總覺的,這種無法展現文化底蘊的所謂“現代”方式來傳播華夏文物只能起到短時的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力,無法真正留住他們,時間一長注意力一轉他們就不感興趣了。只有真正用文化底蘊來感染人才能讓人真正愛上文物,愛上文化。不要以一時的歡愉來消耗掉文物的內涵。如果文物和文化只是讓人笑和開心的話,那我覺得這種所謂讓年輕化的方法是忘本。

    傳統和現在可以有機結合但傳統不應該向現代妥協。文化一味的泛娛樂化的後果就是忽視真正重要的東西,轉向低俗與膚淺。我不反對傳統現代化,但我堅決反對傳統娛樂化!之前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這些形式應當適當發揚但絕不能像這個短片一樣毫無文化底蘊只知惡搞低俗。文化應當堅守底線,不要淪為娛樂和收視率的工具

    大家也不要認為只有抓住年輕人,博物館才有未來。這是很短視的。因為人對文化這東西的感悟會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深。人經歷的風雨越多,越會對這些富有歷史、藝術、哲學意義的東西感興趣。我相信很多現在不喜歡這些的年輕人在30年後也可能會愛上他。

  • 10 # 公子想

    不客氣的說,短時間內可以掀起一股“博物館熱”,但是熱得快,“涼”的也快,如果沒有後續跟進,沒兩天也就被其他新聞淹沒了。

    在國際博物館日前夜,一段H5悄然的在朋友圈火了起來,國家博物館領銜國內7家博物館,以各自館藏文物為基礎,配上詼諧有趣的語言,再一次激發了大家對博物館的熱情。相較於《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以及《如果國寶會說話》這幾部文博界現象級的紀錄片、綜藝節目,這段抖音小影片,則完全顛覆了大家對博物館一貫的認識,原來博物館也可以這麼“逗比”,博物館從業者居然都是深藏不露的“段子手”,著實讓大家“大跌眼鏡”,但是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關注和好評。

    透過這段有些“無厘頭“的小影片可以看出,博物館從業者正在轉變思維,博物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歷史殿堂。”可望而不可及,與普通觀眾之間而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已經成為歷史。博物館人透過各方面的努力,改變觀眾們固有的思維模式。這些努力讓博物館更接地氣,更有吸引力,利用當下流行的“抖音小影片”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央視與國內頂級博物館聯袂打造的《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也是有效的宣傳。

    這些宣傳方式無外乎都有著:傳播快、受眾廣、話題多等特點,可以短時間內吸引大家走進博物館。但是這樣的熱度持續不了多久,如果沒有後續的活動跟進,也就是三分鐘熱度。在一波強有力的宣傳推進之後,觀眾已經走進博物館,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讓觀眾留得住。這需要各家博物館開動腦筋,無論從展陳方式、還是從展覽內容,還是社教活動,或者是線上線下活動等各個方面,都要帶給觀眾不一樣的體驗,這樣才能讓觀眾留得住,甚至還想來。

    博物館免費開放已經10年了,觀眾已經過了湊熱鬧的階段了,現在觀眾的需求是如果能從參觀博物館學到東西,有所收穫的階段了。所以要想真正的掀起“博物館熱”,任重而道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區廣告收益可以歸給業委會人員做補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