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書歷史
-
2 # 世上沒有完美,看主流
我不認同蒙古帝國西征給歐洲帶來了文藝復興,因為蒙古人的西征是一種軍事進攻,隨軍攜帶的工匠之類的,也是軍事技術方面的,比如拋石機火炮的維護等等
蒙古人離開歐洲,也不是被擊敗的,是自主撤離,就是這些工匠(因為掉隊)被俘獲的可能性也比較小。除非有大批掉隊的,其中某個工匠,是個沒有被發現的天才通才。
蒙古西征帶來的知識丟失,甚至不會比得上唐朝更羅斯之戰造成的知識流失。
因為蒙古軍隊在歐洲就像一陣颱風,來了又走了。
而唐朝在西域是有都護府這樣的常駐政府組織的,為了維護政府組織的執行,會有更多的知識分子和工匠隨行。
阿拉伯是打敗唐軍的,俘獲工匠的機會比歐洲人大多了。
比起蒙古西征,我更願意相信,是蒙古西征後,歐洲人知道在遙遠的東邊,有群武力強大的人,對亞洲有所瞭解。
商人重利輕別離,於是慢慢發展了商業往來,是這些商人把中華的文明科技成果帶到了歐洲。
鑑於陸路的運輸條件,我猜測,規模是很有限的
這可能是東學西被的第一波,商人比軍隊的可能要大得多。
我更願意相信的是,唐朝亙羅斯之戰之後,阿拉伯人和華人發生了頻繁的商業往來,甚至曾經在福建等地,有一些阿拉伯人永久居留。
藉助海船的巨大容積,從中國沿海發往阿拉伯地區的海船,載著貨物,又裝運著書籍和科技成品,規模要大的多。
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曾經與歐洲人打仗,先是攻入歐洲,西方人又攻入了亞洲,在佔據對方領土的時段裡,歐洲人有充分時間,獲得了阿拉伯人本身的知識和中國傳來的知識。
這可能是東學西被的第二波。這一波,商人和軍隊哪個佔主導不好說。
明朝鄭和下西洋,據說鄭和的副手甘英曾經與教皇相見,中間是否發生過書籍的贈予?沒有證據。
但是西方教廷,開始派傳教士,比如利瑪竇,湯若望之類的,他們開始向中國明朝和清朝傳教,在傳教過程中,完全可能獲得中華的科技成果,傳送回西方,這些書籍可能記載了元朝的天文技術,明朝的造船技術,周髀算經九章算術,鄭和的海圖和航海技術等等。
說句沒有證據的話,中國永樂大典的一冊冊的丟失,都沒準和這些傳教士的操作有關。(俗語云,有錢能使鬼推磨,滿清的溥儀在退位後,留居故宮的歲月裡,和那些太監們不知賤賣了多少中國字畫等古代文物,明朝的國子監看管永樂大典的人,也未必多麼清廉)
這是東學西被的第三波。這一波應該以傳教士為主。因為他們能夠把一些高官和知識分子度化為他們的信徒,為他們服務,這種知識的搬遷更有針對性。
回覆列表
非常有關係,蒙古人崛起的大帝國,打通了商路,但不久就斷掉了,奧斯曼突厥伊斯蘭人攔住了通往東方的路。瞭解了富庶的東方,一方面為了貿易財富,香料,傳教,另一方面,他們相信祭司約翰王的傳說,也知道東方有個富強的國家,而且不是穆斯林,這樣東西方可以聯合消滅穆斯林基於這樣的需求 大航海時代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為冒險的商人帶來了財富,資產階級壯大,需要更大的政治訴求與此同時,隨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舊封建秩序的不滿,透過文藝復興,思想上反對神權訴求人性,使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得到訴求再後來就是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