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韓小熙vlog

    對不起,我覺得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我就是一個農村的留守兒童,因為從小沒有父母在身邊,我們都很懂事。小時候放學回家第一件就是寫作業,從來不會讓家裡的老人操心。不管是城市裡還是農村裡,自覺的孩子都是自覺的,不自覺的哪怕天天看著也不自覺。

  • 2 # 萱児成長記

    我也不贊同你所說的問題。留守兒童一般普遍在於家裡人對孩子的放養式比較多。從學習生活中沒有及時得老師和家人的關切。加上留守兒童大多數是家裡的爺爺奶奶幫忙帶的,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也比較低,也跟不上現在的時代。孩子的作業有很多還需要大人在旁邊輔導和監督,但由於大人忙於農活一忙就是到夜幕才回家,所以孩子放學回家的作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輔導。孩子就有對作業有了另一種心態,就是寫不寫作業反正沒有大人管,老師也不管不問。時間久了孩子甚至就會抗拒完成作業的習慣。這種孩子就是家長不上心的表現。

    還有一種留守兒童就是及時得到大人的重視以及教養好的孩子。就會給家人減輕負擔,知道家人除了要照顧他(她)們,還要為這個家忙活一切農活不易。所以就會很自覺的去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作業,遇到不懂的題目就會及時去尋找同村同年級的夥伴一起討論把作業完成。這樣的孩子想改變屬於非常好學,作業完成後,還會自覺去幫助家裡幹活。比如:一是去田裡幫家人把最後一點農活幹完,一起回家一起做晚飯吃。二是留在家裡幫家人做晚飯,等待外出幹農活的家人回家就有熱乎乎的晚飯吃。做個家裡面的乖孩子。從來不需要大人太多負擔,也是給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作業,不想讓家裡人和外出打工的父母操心。我哥哥家的孩子也是個留守兒童,家裡就我媽媽一個帶,而我媽媽身體一直不好,去年上半年還騎車出車禍了,住院花了不少錢,家裡的所有的積蓄都花光了!由於我嫁得遠。所以照顧媽媽活就落在了哥哥嫂嫂身上。他們為了照顧媽媽和孩子都沒有出去打工,家裡也沒有收入。去年都是靠我送了點錢過年的。今年3月份哥哥嫂嫂見媽媽好得差不多了!就決定外出打工,留下腳腿行走不便媽媽和孩子在家裡。我媽媽還在家裡乾點小農活。孩子今年才5歲就非常懂事,懂得幫助奶奶做點事。比如:從幼兒園回來(校車接送)他就會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獨立完成作業,還會幫奶奶燒火做飯。還會幫奶奶洗碗掃地等。

  • 3 # 大臉姐日記

    這個問題也不能一概而論,主要是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帶著老年人對學習這一塊不是很上心覺得只要給孩子吃飽穿暖就行了作業這一塊也就是問問寫沒寫不會特別的留意。加上對孩子的溺愛孩子不寫說兩句就算了,時間一長孩子也就慢慢懶散慣了

  • 4 # 樸實無華32

    因為留守兒童,基本都是爺爺奶奶看著。爺爺奶奶歲數大了,照顧自己都有心無力,更何況監督孩子做作業。再者說了,爺爺奶奶也不懂現在孩子的作業需要做什麼。爺爺奶奶可能覺得孩子吃飽穿暖,平平安安,是最好的。

  • 5 # 寶媽秀子

    應該說看個人都來說吧,有的孩子就自覺心的去寫作業,有的孩子就不太自覺。有很多孩子在父母身邊還是一樣,教半天還是不寫。喜歡讀書的孩子就很自覺的去讀書。

  • 6 # 影子168202078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在家上學,致使有的孩子貪玩,不愛做作業,學習成績差,這個現象在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

    父母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兩口子一身輕鬆打工,這種缺位必然對孩子教育造成影響。留守孩子不愛學習,不寫作業,有以下幾個原因:

    孩子自控能力差。這個年齡的孩子,思想不成熟,自尊心較強,比較貪玩,並且特別容易受手機、網路等方面的誘惑。一部分學生自制力差,做事自以為是,對學習根本不上心,上課不認真聽講,家庭作業只是應付,成績好壞毫不在意。

    家庭監管跟不上。爺爺、奶奶歲數大了,年老體衰,沒有精力管孩子。他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也不能輔導孩子作業。再者,隔輩人的三觀相差甚遠,雙方找不到交流的契合點,有時一方是無原則地溺愛,另一方是無休止地放縱。

    學校教育有缺位。一些學校在為留守孩子創造良好成長環境上,作用發揮得也還不夠,還缺乏有效的手段。任課老師在對留守孩子的關心還不夠,比如,輔導作業時間較少,家庭走訪不多,與留守學生家長及監護人的溝通也比較少等等。

    留守孩子數量龐大,是一個特殊群體,其成長和教育問題,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社會問題。如何讓留守孩子成長為有用人才,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參與配合。

    學校要關注留守孩子。清代學者鄭觀應說過:“學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治天下之大事也。” 學校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如何教育好留守孩子,也是學校的重要責任之一。要成立留守孩子工作機構,安排專門人員負責。

    要建立校家聯心卡,記錄班主任、留守孩子父母、委託監護人的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要針對留守孩子情況,配備心理輔導老師,及時為他們解決心理及生理上的問題,確保孩子們身心健康。

    老師要關懷留守孩子。俄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對學生的愛,首先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教師都是非常負責任的,對學生也傾注了相當的心血。

    在教育教學上,要多給留守孩子吃一些偏飯,上課多提問一些,座位靠前一些,利用課間及下學後的一段時間,對他們進行輔導。要成立學習互助組,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共同提高學習成績。要進行家訪,及時與家長及委託監護人聯絡,瞭解溝通有關情況。

    家長要關心留守孩子。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惡習一旦養成,學校不知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對他進行‘再教育’,這對孩子、家庭和學校都是巨大的損失”。

    父母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家長要扛起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因此,對孩子的關心,應是全方位的,絕不只是寄幾個錢,買幾件衣服。要把關心細化、具體化,每週至少要與孩子打一個電話,瞭解孩子情況;每半月聯絡一下班主任,瞭解孩子表現及成績;及時聯絡有關任課老師,瞭解孩子功課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社會要關愛留守孩子。有關職能部門和公益組織要積極發揮作用,把關愛留守孩子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抓緊抓好。要透過整合各方資源,搭建合作平臺,吸引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多開展一系列幫助留守孩子的公益活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與鼓勵,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 7 # a鄉風鄉情

    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已經成了一種社會問題。孩子父母出去打工掙錢,是為了改善家裡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這無可厚非,也許有家長會擔憂留在家裡的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在他們看來,多掙錢,能讓家裡生活好一點比孩子教育更重要。也或許有的家長會認為有奶奶爺爺在家照顧,凍不著,餓不著就行,不管是那種想法,都無法改變拋下孩子外出掙錢的事實。

    其實孩子童年的教育會影響到他的一生,爺爺奶奶年齡大了,文化又低甚至沒有文化,再加上平時對孩子疏於管教,很容易養成自由散漫的性格,受不得約束,做事依性所為。不主動做作業很正常,就是父母都在家的孩子大多數也得家長督促作業,何況留守孩子。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就像一顆不加修剪任其自由生長的樹,會長的五枝八杈,成不了才的。

    留守兒童的父母應該想明白這一點,如果忽視孩子的心理,品德,文化等各種教育,耽誤的不只是他一輩子的事,孩子的將來也只能步父母后塵……

  • 8 # 湘下老王

    首先,留守兒童不主動做作業的問題,可能是大部分留守兒童普遍的現象。個人總結分以下三點:

    第一點,起生活,相對來說,他們的文化程度比較低,孩子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先找吃的,然後才在大人們的催促下完成作業,而且大部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沒有去檢查是否完成,還有作業完成的質量。只是看到他們的孫子或者外甥趴在那裡做作業,有一段時間,感覺差不多就做好了。所以很多孩子都是敷衍了事。

    第二點,農村的孩子都是放養式的,有部分孩子放學回家後會有主動去完成作業的慾望,可能有時候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到他們,比如爺爺奶奶看電視,看手機,或者家裡的一些家務活的雜音都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他們寫作,那就三心二意,寫作業一拖再拖,熬到瞌睡來的時候就敷衍了事。

    第三點,現在小孩子的作業任務也非常繁重,回到家也得不到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指導,遇到困難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所以有時候他們感覺做作業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們就不是很太喜歡做作業,甚至有時候如果不是爺爺奶奶,沒看他們上過桌。

    我家就有一個鄰居,他們家就是,奶奶在家帶兩個孫子,一個三年級,一個二年級,每天放學回家就是第一件事先找吃的,然後才在奶奶的催促下下,拿著作業本到處跑,一會在這個石頭上寫寫,一會又在家裡面桌子上寫寫。有時候遇到不會的題目,她的奶奶就會派遣到我家裡來,讓我幫忙指導。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依賴,每次都要我輔導。恨不得我就告訴他們答案,他們直接寫。自己根本就沒有開通腦筋的習慣,有時候數學題目,我都用上了黃豆,玉米,石頭籽兒。因為只有這樣的引導,才讓他們下一次會有一點印象。

    所以,留守兒童不愛做作業,還是需要大人們積極的去跟蹤指導,培養孩子自己主動,完成作業的習慣。這並不是,幾天時間能夠改變的,希望父母多關愛留守兒童。

  • 9 # 冰城義哥

    留守兒童首先在教育和心理上都比別的正常家庭長大的孩子有缺失。。父母在家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關心,不管是學習教育孩子家庭教育都比較多。父母不在家呢。首先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比較鬆懈,不以為然,認為給孩子錢,或者給孩子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其實不然,孩子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想當然留守兒童在教育缺失,內心缺少關愛和陪伴的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相對於在父母陪伴下的孩子來說,她們生活的更不容易。不願意學習,或者厭煩寫作業。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是這樣的,有好多留守兒童,或者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一起生活的孩子,相對於別的孩子,表現得特別的懂事和獨立,因為他們深深地理解父母和祖父母生活的艱辛,所以他們會盡自己所能的做好自己學習等分內的事,還會努力的去幫家裡人承擔一部分家務活,或者農田裡的活。這樣,其實也是無形中鍛鍊了孩子的身體,歷練的孩子的心智。從小就培養出,勤勞,懂事知道感恩父母親人,知道奮發圖強,出人頭地。怎麼說呢,在於每個孩子自己吧,不一定留守兒童就學習不好,不愛學習,不是留守兒童的不愛學習的也多的事。主要是看家裡父母或者爺爺奶奶怎麼去教育和引導孩子吧。

  • 10 # 五環外青年

    首先搞清楚什麼是留守兒童?通俗來講留守兒童就是指那些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而留在家裡的小孩兒和奶爺爺奶奶一塊兒生活。家庭教育是人這一生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父母與孩子的感情也是最親密的,別人無法替代。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教育,一般都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的負責,作為留守兒童一般的家庭經濟狀況都不是特別好,尤其是那些山區的留守兒童,大家可以想見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他們所受的教育和文化水平都是很有限的,自然在學習上很難輔導這些留守兒童,因為大家可以去看一看,現在小學生的數學題,甚至有些博士都無法解答,不信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看,這絕不是笑話。這是從知識文化水平的角度來分析的。這個背景是沒法忽略的。

    其次由於經濟上的原因這些留守兒童的家庭氛圍可能都不太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這些留守兒童家庭很難營造那種平和,溫暖幸福的家庭氛圍,爺爺奶奶的日常教育方式和親近方式可能都太傳統和充滿了自自我想法。尤其是在農村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輩的可能都會隔代親,太溺愛小孩自然在教育上面,有時候就會縱容甚至對小孩的學習不太重視。小孩子的隨性就會比較強,缺乏約束性。

    再次,留守兒童一般都是農村或者是山區他們的業餘時間或者放學之後可能會分擔一部分家務,甚至幫家裡幹農活,因為吃飯問題是第一問題自然學習可能就會放在次要位置或者不太重視,筆者在農村生活了15年,其中十年都是和牛在打交道,尤其是暑假基本上都是在放牛,所以對於寫作業,學習這些事情,整體的氛圍可能就不太濃。自然主動學習,主動寫作業的事情就會落下。

    最後就是農村的基礎教育,其實還是很落後的,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區域。無論是教師資源或者一些其他的教育資源還是很貧乏的。整體的學習,寫作業的氛圍都不太濃重。再加上農村的相對比較閉塞,沒有去和外面的世界有效溝通,也沒有拓展孩子們的視野,沒有看到更廣闊的天地。限制了孩子們對未來的想象,也沒有意識到寫作業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寫作業,學習自然就沒有得到孩子自己的重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如一棵小樹苗,要長成參天大樹一樣,他需要各種養分,也需要充分的光照,也需要大家的呵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英語數學怎麼學好,英語真的只要多讀多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