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元視覺

    也許是過的不好不想回去給人笑話或家人擔心,也許是常在外面對親人淡漠了關係,也許是比較忙,也可能是喜歡上在外的生活不想回去了。

  • 2 # 叨E

    這個跟過年的氛圍關係還是很大的,就是所謂的年味,現在的年味是越來越淡了,讓我覺的年味淡的開始,就是有一年出臺了禁止燃放煙花炮竹的規定,那年的春節,是真的安靜,這樣是減少了安全隱患,不過和之前過年的感覺相差甚遠。還有就是看春晚和守歲,很小的時候,我記得是每年全家人都會一起看春晚,後來就我一個人有看春晚的習慣,而同齡人,他們都覺得遊戲那麼好玩,電視劇那麼好看,看什麼春晚啊,那時候才發現看春晚的人越來越少了。而小時候守歲睡著會覺得可惜,現在是12點春晚倒計時過後 該睡的也都睡了 。沒了過年的氛圍,覺得過年和365天裡的每一天都一樣,自然也沒想過要特地回家過年。

  • 3 # 謝鎮洪142

    春節回家團圓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現在很多人回去,卻是各種攀比,失去了過年那種開心過大年的味道了。例如有些人沒車卻特意租車回去顯擺。回到老家,凡是未婚的,只要超過20歲,每年春節回去都會被父母或者親戚追問有沒有女朋友,什麼時候結婚等問題。把年輕人問到怕,一到過年就糾結回不回過年。而且現在的時代日新月異,而父母還是停留在以前的觀念中,導致兩代人之間的人生觀,價值觀差別大,無法交流。

  • 4 # 慢慢跑a

    我們過年都是去男方家。畢竟不是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畢竟大家對媳婦都是有要求的,希望包攬得了所有活兒還得上的了廳堂,所以比較累。

    哪怕去自己家,也今非昔比,弟弟媳婦嫁進來,回家也是回親戚家。

    所以去哪裡都累,還不如窩在自己家。

    不過這絕對是奢望,還是得去婆婆家。

  • 5 # 龍九10

    我是90後,回想一下小時候過年哪個興勁啊,殺豬宰羊,炸扣肉,吃團年飯,一家人看一起春晚有說有笑的,其樂融融。

    過年前要理頭髮,代表新年新氣象。然後要買新衣服新鞋,等到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大清早就出門走家串戶討紅包,拿了紅包一出門就把紅包拆了,拿著錢去買鞭炮,找幾個夥伴一起放鞭炮。買玩具,買小紙牌。初二過後跟著長輩走親戚,每一天都是開開心心的。

    當今時代,有錢的都買車買房在城裡安居樂業,算是第二個家,結婚生孩子,孩子上學都是在城裡,而且在城裡幹什麼都方便,生活水平也高。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再回到農村一天也待不住,已經適應不了農村生活了總感覺沒有城市好,總之各種的不便。

    反之,沒錢的呢也不敢回去,為什麼呢?我說一下我的感受吧。初出社會,總想著要幹一番事業,但是,事與人違,事事不順心,一晃又到過年,人家安心打工的至少存有多少存款,回去過個年還是夠的,過完年繼續打工,維持生活還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有些人不甘平凡,到處闖蕩,還沒闖出個成績的,生活就麻煩了,這頓吃飽了還不知道下頓在哪,更別說回家過年了,回去過年就是個笑話。雖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親人是不會說什麼的,但是朋友就不會這樣看,朋友之間只有攀比,總會說誰比誰混得好,導致同學朋友之間的聚會都是滾的好的才敢漏個臉。

    像我這種沒錢的就想著過年多賺個三倍工資,年就不過了吧,反正現在過年年味都沒了,對我這種窮人來說就好像過個週末一樣。

    說歸說,隨著年齡一年年曾長,越發覺得家鄉好,如果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誰願意外出奔波勞碌。今年決定了過年一定要回家看一下,從雲南帶女朋友回廣西看看,一千五百多公里,倒計時十天,最後希望回家過年的朋友們一路平安,回家過個歡樂年!

  • 6 # 暖心理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涉及到了兩個點:一是中國式代溝,二是不想回家過年的人越來越多。

    首先,中國式代溝為什麼越來越明顯了呢?就像魯迅先生在小說《風波》中寫道的那個“九斤老太”,在她老人家眼裡,總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方面,代溝越來越明顯,是因為老人家的傳統觀念和年輕人的新潮思想有了極大的碰撞。沒有一個時代是像今天一樣,年輕人可以透過網路、透過媒體,而不是依靠父輩去掌握自己時代的話語權的。尤其是對於獨生子女來說,他們內心的優越感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近年來,教育的不斷普及化,使得年輕一代往往是家裡面學歷最高、見識最廣的,知識就是力量,他們再也不能屈服於老人家的指揮了。另外一個方面,現在的年輕人和以前的年輕人是不同的。以前的人憂慮的是一日三餐:早上吃啥?中午吃啥?晚上吃啥?即使年輕人和老年人,對於一日三餐的期待不一樣,但是這也是小的事情,不會造成很大的衝突。而現在的年輕人出生在脫貧致富以後,他們所憂慮的是形而上學的東西: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對於這些哲學上面的問題,如果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期待不一樣,就是三觀不一樣,就會造成很大的衝突。

    第二個問題,人們不想回家過年。一個原因是面子問題。回家意味著被左鄰右舍、父老鄉親逼問:月薪多少啊?什麼時候結婚啊?過年去誰家呀?什麼時候生孩子呀?另外,還有來自同學聚會等的壓力。俗話說,衣錦還鄉,混的不好,誰還想還鄉啊,不如加班掙點加班費。最後就是,回家之後,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還能夠被滿足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了大城市的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回家之後,還能夠適應嗎?電影沒有了,外賣沒有了,酒吧沒有了,溫泉沒有了,物件可能都要暫別了。取而代之的是,睡懶覺要被罵,出去玩要被說,天天裝孫子還惹父母訓。試問,如果這樣的話,還會喜歡回家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業批改系統來襲,中小學教師應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