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殘奧會中國最後一枚金牌是羽毛球拿的,正好我之前去打羽毛球的時候看到過殘奧羽毛球國家隊訓練,後來好奇查了查,就說說羽毛球吧。
1)殘奧羽毛球,董炯絕對是大功臣,帶隊訓練比賽,全國各地蒐羅苗子,私人關係拉贊助,自己的球館收入補貼隊伍,等等。
2)國家和地方對這方面比較重視,董炯提到過自己找苗子都得偷摸去,也有過找到好苗子練了一段被別的專案搶走的經歷。
3)現階段,從事體育運動對好多殘疾人還有挺大的吸引力,有位運動員就表示因為知道了比賽拿獎金能抵得上自己多年的打工收入才去練的羽毛球。而且有的球員也能在退役後當上了教練,算是有了份不錯的工作。
如果大家想支援殘疾人運動的話,可以去董炯的球館打打球,順義的不知道還開不開了,宏昌竣應該還在開,氣膜館,設施還算不錯的。
=============
沒想到這個答案得到了這麼多贊, @Petrushka 說從我這看到中國有完整的選拔體制,其實我也不是業內人士,只是當時搜了一下新聞,給大家整理一下新聞吧(主要不小心開啟了追更。。。)
1)關於董炯
2007年夏天,一位母親帶著聾啞女兒從廣州來到北京,要跟董炯練球,那時,他才知道,國內還有這樣一個人群深愛著羽毛球,中國竟然還有一支殘疾人國家隊。女孩學了兩個月就回廣州了, 這事卻成了董炯的心結:孩子有熱情,也有能力,卻沒有專業教練和場地,訓練全靠打游擊,可否建立一支隊伍,讓這些特殊孩子集中進行羽毛球訓練?他撥通了時任中殘聯體育部副主任趙素京的電話,開門見山:我是董炯,聽說殘疾人羽毛球國家隊沒有專業教練,如果你們需要,我願意義務做這個工作。2009年初,董炯正式掛帥中國殘疾人羽毛球隊,當起了沒編制、沒薪水的志願者,他的俱樂部成為球隊的訓練基地。來自特教學院、孤兒院、殘聯訓練基地的青少年們,開始在這位前世界冠軍的帶領下進行系統的學習與訓練。
如今,董炯將俱樂部交給幾位副總打理,自己的精力幾乎全部投在殘疾人弟子身上。他還自籌百萬資金,在球館旁加蓋了宿舍、食堂,改造了無障礙設施。他的俱樂部有12塊場地專供殘疾人訓練,不收費用。每年,他都會在殘聯的註冊資訊中尋找年齡合適的青少年,為了一個東北的苗子,董炯先從縣城驅車四個小時到孩子所在山區,先翻山去校長家,再翻山半小時到了孩子家。
初帶聾啞隊,跟帶外國隊一樣。一是隊員聽不見,跟他們交流得使出渾身解數,連比劃帶喊,一遍遍重複,董炯為此專門學了打手語、讀唇語,豎拇指是好,搖頭是不好,支起雙肘撐一下表示“大力一點”……這麼著一點點找到默契。二是聾人完全是另一套思維體系,有時,即便知道董炯說了什麼,隊員也很難理解,“只能想方設法去表達。”帶肢殘人時,他發現隊員普遍有畏難心理,覺得自身缺陷,才做不到最好。他乾脆坐上輪椅,親身感受每個高度該怎麼去打,再給隊員示範,不斷告訴他們 “你能行”。最費心的莫過於智障隊,管理壓力遠遠超過訓練壓力。吃飯了,要招呼;睡覺了,要提醒;比賽了,更要忙前忙後,不僅是教練,更是家長。智障隊員表達直接,贏了就笑,輸了會哭。董炯總會鼓勵他們,喜笑顏開的孩子們跑去和各國代表交換胸章,合影留念,“我帶隊的最大目標,不是爭金奪銀,而是透過他們的努力,贏得比金牌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活本身。”
儘管巴塞爾組委會為殘疾人羽毛球隊員的出行安排力求周到,但因為需求量大,難免會有些細節疏漏。比如,接機的大巴車就沒有無障礙設施,從機場到酒店,董炯一口氣背了六個隊員上下車。
廣州亞殘運會之前,他發現代表團有團服,但是沒有專業比賽裝備。“我一看大家五花八門的……當時每個人補貼的器材經費又少,還不夠買兩支球拍的,我說這樣吧,我去找贊助。” 然而並沒有一蹴而就,一個熟悉的品牌老總派的對接人沒顧上辦這事,到開幕前兩星期他急了。幸好當時勝利(Victor)北京地區的總代理是他以前的師哥,算得上火線贊助。“給的球拍都是南南韓家隊的同款,當時李龍大他們用的。後來他們又把加急印好字的服裝發到了廣州,我們才有了每人三四套衣服和鞋。那樣我們當時就很特殊。後來趙主任也好,別的人也好,就說董炯有招。”
還有其他一些事,大家也可以搜搜看看,我承認這些事我做不到,我這個人思想很簡單,我做不到的我就敬佩能做到的人,所以我很敬佩董炯。
另外victor現在也是殘疾人羽毛球國家隊的贊助商,大家也可以支援一下。
2)關於運動員
羅廣梁是站立SS-6級別(矮小組)的隊員。18歲從學校畢業,他就找了個師父學電焊。有一天,江蘇殘聯的人找到他說讓他去泰州玩兒幾天,他就去了。其實那次是殘聯挑選這個級別的運動員,羅廣梁說自己就這麼被“騙”上這條路。剛走上運動之路的羅廣梁還沒愛上羽毛球,但教練告訴他第二年有全運會,拿了冠軍有20萬獎金。羅廣梁一尋思,乾電焊工得幹多少年才能有這個收入?於是就努了努,決定參加。最終,他拿了亞軍,10萬的獎金用在了娶媳婦上。而他的媳婦,就是這個級別的女子運動員。羅廣梁說,從小別說出國,就連出省都不敢想,而現在一切都已成真。他在董炯的隊員裡面算年齡比較大的,總是喜歡跟著董炯。除了訓練,也會給球館幫幫忙。他說,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打球打到打不動,帶著媳婦回老家,也開一個球館,現在的努力,是為了將來積累經驗。
2010年亞殘運會之後,他琢磨自己找人,很快就在2011年春節付諸行動。“我們去的地方老遠,在山裡邊”,但是他不說具體是哪兒,怕省裡不高興他們把人弄走了。 “(我們聯絡人)從當地殘聯的系統裡打了個單子出來,有年齡,具體什麼殘疾看不出來……有兩天是他們自己過來,什麼類別的殘疾都有,還有打架手剁斷了的,我說這練不了,回頭跟我們這兒打起來了……後來我們就自己挨個去找。一天去不了兩三家,有一家最遠的,我借了一輛越野車,在山裡開到沒路,下來哥們跟我說這是某某校長。我說孩子呢?他說一會兒就來,她家上不去,孩子得先走到這校長家。” “過會兒小姑娘來了,當時是11歲,下雪,頭髮一綹一綹的,小臉有點皴,紅撲撲的。我說找一石頭,扔一下,看出來她是非主動手摺了,要是主動手摺那肯定不協調,我一看這行。我說你拎個東西,(一看)有勁兒。院裡沒多大,就說跑下山去,一小坡,蹬蹬蹬跑去了。行,就這麼著了!” “我當時就盯著人家,把電話要來,沒手機就家裡電話,還有校長電話,都留著,一定得盯好了,因為當時覺得太難了,好不容易找個合適的。” “當時還有個聾啞女孩個兒特高,15歲將近1米8。到她家的時候她爸說,我們家孩子好養活,米飯弄點鹹菜一吃就行。因為不要錢,生怕我們不要她。來了之後代表北京打了一次籃球比賽讓省裡知道了,把人要回去了,我地方殘聯那哥們還被罵一頓,說他吃裡扒外。(其實)我們從人家家裡邊選出來的,你們都沒發現,練了一段才看上了……” 那次他選來五個孩子,給辦了手續在這裡上小學。除了訓練,俱樂部管吃穿住,還派了生活老師盯作業。後來小學畢業了,旁邊97中的校長跟董炯私交好,也挺支援,這些孩子就去那裡上了初中。現在又給他們找了個職業高中,學點技能。平時也安排他們幫教練遞遞球,給小孩發發球。用董炯的話說:“讓他們也鍛鍊鍛鍊,將來做個助理教練,也能給他們發點錢,至少有個退路吧,不然打不出來怎麼辦。” 現在,常年住在俱樂部訓練的殘疾人有10個,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個27、8歲的河北小夥子已經開始當教練了。當年照片裡那個小女孩,這幾年爸爸去世了,媽媽改嫁了,她算是在俱樂部紮下了根。
羅廣梁就是我提到的那個為了獎金來練羽毛球的運動員,其實從他身上也可以看出殘疾人運動競爭也不算激烈,成年了再練都能拿全國亞軍。這幾名運動員的經歷可以看出國家和地方應該是有一定的選拔體制的。而且說實話看這幾位運動員的生長環境,即使健全人也未必能有個好的出路,殘疾人如果沒能打上羽毛球就更難了,我更高興的還是看到了那位能當教練的小夥子,讓我看到了他們不是打幾年之後就無法生活了。
3)其他的一些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群體也在代表國家打球,為國爭光,包括我自己,包括很多品牌,原來也不知道。這屬於推廣宣傳的問題。” “有個《羽毛球》雜誌,我跟熟悉的記者提了有這麼個殘疾人羽毛球隊,能不能給個版面宣傳一下。在我看來,既然是國家級的雜誌,應該是全方位的覆蓋……我們提供了一些材料,資訊成績,他們基本都登了,但我還是覺得關注度很不夠。” 今年年初,央視給董炯和他的一些隊員拍了個體壇風雲人物的宣傳片,但是他說:“健全人有那麼多獎,殘疾人就一個獎……” 他當然知道商業社會的規則,但他不認為殘疾人就沒有商業價值,“他們只是需要機會”。 眼下的現實,是四年一度的殘奧會可能是殘疾人曝光度最高的一段時間。對董炯和他的隊員來說,這將是極為重要的機會。 “該較勁的時候就得較,尤其是羽毛球要進入奧運會了。”他非常清楚,在很大程度上,成績是機會的敲門磚,但是對殘疾人而言,並沒有那麼自然而然,在成績之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關於殘疾人保障,以及殘疾人運動本身,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個人覺得,那些在路上披荊斬棘的人,值得我給他們鼓掌喝彩。
本屆殘奧會中國最後一枚金牌是羽毛球拿的,正好我之前去打羽毛球的時候看到過殘奧羽毛球國家隊訓練,後來好奇查了查,就說說羽毛球吧。
1)殘奧羽毛球,董炯絕對是大功臣,帶隊訓練比賽,全國各地蒐羅苗子,私人關係拉贊助,自己的球館收入補貼隊伍,等等。
2)國家和地方對這方面比較重視,董炯提到過自己找苗子都得偷摸去,也有過找到好苗子練了一段被別的專案搶走的經歷。
3)現階段,從事體育運動對好多殘疾人還有挺大的吸引力,有位運動員就表示因為知道了比賽拿獎金能抵得上自己多年的打工收入才去練的羽毛球。而且有的球員也能在退役後當上了教練,算是有了份不錯的工作。
如果大家想支援殘疾人運動的話,可以去董炯的球館打打球,順義的不知道還開不開了,宏昌竣應該還在開,氣膜館,設施還算不錯的。
=============
沒想到這個答案得到了這麼多贊, @Petrushka 說從我這看到中國有完整的選拔體制,其實我也不是業內人士,只是當時搜了一下新聞,給大家整理一下新聞吧(主要不小心開啟了追更。。。)
1)關於董炯
2007年夏天,一位母親帶著聾啞女兒從廣州來到北京,要跟董炯練球,那時,他才知道,國內還有這樣一個人群深愛著羽毛球,中國竟然還有一支殘疾人國家隊。女孩學了兩個月就回廣州了, 這事卻成了董炯的心結:孩子有熱情,也有能力,卻沒有專業教練和場地,訓練全靠打游擊,可否建立一支隊伍,讓這些特殊孩子集中進行羽毛球訓練?他撥通了時任中殘聯體育部副主任趙素京的電話,開門見山:我是董炯,聽說殘疾人羽毛球國家隊沒有專業教練,如果你們需要,我願意義務做這個工作。2009年初,董炯正式掛帥中國殘疾人羽毛球隊,當起了沒編制、沒薪水的志願者,他的俱樂部成為球隊的訓練基地。來自特教學院、孤兒院、殘聯訓練基地的青少年們,開始在這位前世界冠軍的帶領下進行系統的學習與訓練。
如今,董炯將俱樂部交給幾位副總打理,自己的精力幾乎全部投在殘疾人弟子身上。他還自籌百萬資金,在球館旁加蓋了宿舍、食堂,改造了無障礙設施。他的俱樂部有12塊場地專供殘疾人訓練,不收費用。每年,他都會在殘聯的註冊資訊中尋找年齡合適的青少年,為了一個東北的苗子,董炯先從縣城驅車四個小時到孩子所在山區,先翻山去校長家,再翻山半小時到了孩子家。
初帶聾啞隊,跟帶外國隊一樣。一是隊員聽不見,跟他們交流得使出渾身解數,連比劃帶喊,一遍遍重複,董炯為此專門學了打手語、讀唇語,豎拇指是好,搖頭是不好,支起雙肘撐一下表示“大力一點”……這麼著一點點找到默契。二是聾人完全是另一套思維體系,有時,即便知道董炯說了什麼,隊員也很難理解,“只能想方設法去表達。”帶肢殘人時,他發現隊員普遍有畏難心理,覺得自身缺陷,才做不到最好。他乾脆坐上輪椅,親身感受每個高度該怎麼去打,再給隊員示範,不斷告訴他們 “你能行”。最費心的莫過於智障隊,管理壓力遠遠超過訓練壓力。吃飯了,要招呼;睡覺了,要提醒;比賽了,更要忙前忙後,不僅是教練,更是家長。智障隊員表達直接,贏了就笑,輸了會哭。董炯總會鼓勵他們,喜笑顏開的孩子們跑去和各國代表交換胸章,合影留念,“我帶隊的最大目標,不是爭金奪銀,而是透過他們的努力,贏得比金牌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活本身。”
儘管巴塞爾組委會為殘疾人羽毛球隊員的出行安排力求周到,但因為需求量大,難免會有些細節疏漏。比如,接機的大巴車就沒有無障礙設施,從機場到酒店,董炯一口氣背了六個隊員上下車。
廣州亞殘運會之前,他發現代表團有團服,但是沒有專業比賽裝備。“我一看大家五花八門的……當時每個人補貼的器材經費又少,還不夠買兩支球拍的,我說這樣吧,我去找贊助。” 然而並沒有一蹴而就,一個熟悉的品牌老總派的對接人沒顧上辦這事,到開幕前兩星期他急了。幸好當時勝利(Victor)北京地區的總代理是他以前的師哥,算得上火線贊助。“給的球拍都是南南韓家隊的同款,當時李龍大他們用的。後來他們又把加急印好字的服裝發到了廣州,我們才有了每人三四套衣服和鞋。那樣我們當時就很特殊。後來趙主任也好,別的人也好,就說董炯有招。”
還有其他一些事,大家也可以搜搜看看,我承認這些事我做不到,我這個人思想很簡單,我做不到的我就敬佩能做到的人,所以我很敬佩董炯。
另外victor現在也是殘疾人羽毛球國家隊的贊助商,大家也可以支援一下。
2)關於運動員
羅廣梁是站立SS-6級別(矮小組)的隊員。18歲從學校畢業,他就找了個師父學電焊。有一天,江蘇殘聯的人找到他說讓他去泰州玩兒幾天,他就去了。其實那次是殘聯挑選這個級別的運動員,羅廣梁說自己就這麼被“騙”上這條路。剛走上運動之路的羅廣梁還沒愛上羽毛球,但教練告訴他第二年有全運會,拿了冠軍有20萬獎金。羅廣梁一尋思,乾電焊工得幹多少年才能有這個收入?於是就努了努,決定參加。最終,他拿了亞軍,10萬的獎金用在了娶媳婦上。而他的媳婦,就是這個級別的女子運動員。羅廣梁說,從小別說出國,就連出省都不敢想,而現在一切都已成真。他在董炯的隊員裡面算年齡比較大的,總是喜歡跟著董炯。除了訓練,也會給球館幫幫忙。他說,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打球打到打不動,帶著媳婦回老家,也開一個球館,現在的努力,是為了將來積累經驗。
2010年亞殘運會之後,他琢磨自己找人,很快就在2011年春節付諸行動。“我們去的地方老遠,在山裡邊”,但是他不說具體是哪兒,怕省裡不高興他們把人弄走了。 “(我們聯絡人)從當地殘聯的系統裡打了個單子出來,有年齡,具體什麼殘疾看不出來……有兩天是他們自己過來,什麼類別的殘疾都有,還有打架手剁斷了的,我說這練不了,回頭跟我們這兒打起來了……後來我們就自己挨個去找。一天去不了兩三家,有一家最遠的,我借了一輛越野車,在山裡開到沒路,下來哥們跟我說這是某某校長。我說孩子呢?他說一會兒就來,她家上不去,孩子得先走到這校長家。” “過會兒小姑娘來了,當時是11歲,下雪,頭髮一綹一綹的,小臉有點皴,紅撲撲的。我說找一石頭,扔一下,看出來她是非主動手摺了,要是主動手摺那肯定不協調,我一看這行。我說你拎個東西,(一看)有勁兒。院裡沒多大,就說跑下山去,一小坡,蹬蹬蹬跑去了。行,就這麼著了!” “我當時就盯著人家,把電話要來,沒手機就家裡電話,還有校長電話,都留著,一定得盯好了,因為當時覺得太難了,好不容易找個合適的。” “當時還有個聾啞女孩個兒特高,15歲將近1米8。到她家的時候她爸說,我們家孩子好養活,米飯弄點鹹菜一吃就行。因為不要錢,生怕我們不要她。來了之後代表北京打了一次籃球比賽讓省裡知道了,把人要回去了,我地方殘聯那哥們還被罵一頓,說他吃裡扒外。(其實)我們從人家家裡邊選出來的,你們都沒發現,練了一段才看上了……” 那次他選來五個孩子,給辦了手續在這裡上小學。除了訓練,俱樂部管吃穿住,還派了生活老師盯作業。後來小學畢業了,旁邊97中的校長跟董炯私交好,也挺支援,這些孩子就去那裡上了初中。現在又給他們找了個職業高中,學點技能。平時也安排他們幫教練遞遞球,給小孩發發球。用董炯的話說:“讓他們也鍛鍊鍛鍊,將來做個助理教練,也能給他們發點錢,至少有個退路吧,不然打不出來怎麼辦。” 現在,常年住在俱樂部訓練的殘疾人有10個,有本地的有外地的。有個27、8歲的河北小夥子已經開始當教練了。當年照片裡那個小女孩,這幾年爸爸去世了,媽媽改嫁了,她算是在俱樂部紮下了根。
羅廣梁就是我提到的那個為了獎金來練羽毛球的運動員,其實從他身上也可以看出殘疾人運動競爭也不算激烈,成年了再練都能拿全國亞軍。這幾名運動員的經歷可以看出國家和地方應該是有一定的選拔體制的。而且說實話看這幾位運動員的生長環境,即使健全人也未必能有個好的出路,殘疾人如果沒能打上羽毛球就更難了,我更高興的還是看到了那位能當教練的小夥子,讓我看到了他們不是打幾年之後就無法生活了。
3)其他的一些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群體也在代表國家打球,為國爭光,包括我自己,包括很多品牌,原來也不知道。這屬於推廣宣傳的問題。” “有個《羽毛球》雜誌,我跟熟悉的記者提了有這麼個殘疾人羽毛球隊,能不能給個版面宣傳一下。在我看來,既然是國家級的雜誌,應該是全方位的覆蓋……我們提供了一些材料,資訊成績,他們基本都登了,但我還是覺得關注度很不夠。” 今年年初,央視給董炯和他的一些隊員拍了個體壇風雲人物的宣傳片,但是他說:“健全人有那麼多獎,殘疾人就一個獎……” 他當然知道商業社會的規則,但他不認為殘疾人就沒有商業價值,“他們只是需要機會”。 眼下的現實,是四年一度的殘奧會可能是殘疾人曝光度最高的一段時間。對董炯和他的隊員來說,這將是極為重要的機會。 “該較勁的時候就得較,尤其是羽毛球要進入奧運會了。”他非常清楚,在很大程度上,成績是機會的敲門磚,但是對殘疾人而言,並沒有那麼自然而然,在成績之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關於殘疾人保障,以及殘疾人運動本身,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個人覺得,那些在路上披荊斬棘的人,值得我給他們鼓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