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知傳習閣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答案你都說了,他們原來是“遊牧民族”,一邊遊一邊牧。後來“入主中原”了,有種地的漢人養著,傻瓜才繼續“遊牧”呢,所以他們都變成“定居民族”啦。
生活方式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習俗就不適應了。以前財產就是牛羊,現在有固定資產了,原有的婚姻繼承製度就都不夠用了。這時候,漢化是唯一選擇,統治者所能做的,就是漢化多少的問題。
還有個原因,就是他們人少,漢人多
-
3 # 史不知味所謂遊牧民族被中華文化所同化,追本溯源的話無外乎是利益的選擇,為維護統治而主動被同化,為生存而被動被同化。
歷史上遊牧政權入主中原,基本上應該說是南北朝時期,兩宋時期的遼和金,然後是元朝和清朝,匈奴、羯族、鮮卑、羌族、氐族這五胡中羯族基本上被滅了,餘下幾族或逃出九州,或融入漢族亦或是其他民族,當然也有繁衍至今的;契丹族部分隨耶律大石西逃建立西遼,女真族部分融入漢族,部分北逃;蒙古族亦是部分留在中原,部分北逃;滿族則是在生死存亡之際選擇徹底漢化。
這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造成的可預見性的發展,當然這裡的發展具有相對性。兩個不同文明的碰撞也是兩種成熟程度不同的思想的較量,在思想較量以外,則是戰爭力量的角逐。按理說戰爭力量與文明程度是正相關的關係,可是在冷兵器時代這並不是絕對的定論,遊牧民族便是這個變數,相對成熟的文明武器發展必然優於相對稚嫩甚至野蠻的文明,可是相對稚嫩甚至野蠻的文明中個體的力量又優於相對成熟的文明中的個體的力量,如此便可能形成不相上下或者你強我弱的現象。發展的相對性則是說,文明可能進步,也可能停滯,如果先進文明沒有遭到強制毀滅,那麼這種停滯則必然是暫時性的。
中國自古有華夷之辨,但是華夷之辨並不是全面否定夷狄,事實上在宋以前漢人對於夷狄的排斥並沒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即便是經歷了東晉的衣冠南渡,漢族文人士子對於受過聖人教化的夷狄仍然持歡迎的態度。西晉雖然丟了,可是還有東晉作為漢人的精神依託,南宋則是徹底消亡,九州盡入蒙人手裡,這對於漢人造成的心理創傷顯然遠遠超過晉朝,即使是幾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癒合。回顧歷史,我們也可以看到,即使是對漢文化極為排斥並且防備心極重的蒙元,在中後期以後也產生了無可避免的漢化,古代少數民族的漢化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
中華文化相較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文化始終是處於絕對優勢地位的,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等方面的優越性皆是遊牧民族所無可比擬的,任何人行任何事皆會遵循利益從優原則。當遊牧政權以強勢的武力入主中原以後,優渥的生活條件會在最大程度上謀殺他們曾經引以為豪的毅力和意志,因為享樂主義是與生俱來的,在沒有條件時無法奉行享樂主義,在條件允許後能否抵制享樂主義則取決於意志力的強弱。然後,遊牧政權必然走向衰落,當然這是任何王朝也無法避免的結果,漢人王朝自然也不例外,於是遊牧政權為了繼續維護統治,必然需要籠絡漢人的心,那麼他們只能選擇漢化,以期獲得漢人的認同感並增加對遊牧政權的歸屬感。
中華文明是先進文明,遊牧文明則相對落後,漢人不僅具有文明優勢,也具有人口基數的優勢,在秦始皇“書同文、人同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漢人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上升從來沒有停止過,遊牧政權想要毀滅中華文化幾無可能,況且中華文化所帶來的利益也讓遊牧政權猶豫不決,同化是必然的結果。
-
4 # 漁吾魚
遊牧民族老是走著,不適合大量生育,而中華文明是以農耕文化為主,大家都知道,農耕文化就是穩定文化,必須是要固定居住的,適合大量生育,所以,中國就有了人海戰術這個千古不敗的定律,不管中華民族遇到什麼大的災難,不管是天災人禍,中華民族都能憑藉堅毅隱忍吃苦耐勞和人海戰術等優勢戰略戰術克服千難萬險走向勝利。
-
5 # 歷史知事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什麼是文明。
文明,是歷史以來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由於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佈並不均勻,產生了具有顯而易見區別的各種文明,具體到現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東方文明,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個文明交匯融合形成的俄羅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等在某個文明要素上體現出獨特性質的亞文明。
文明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
文明建立在一系列的生產生活方式基礎上,遊牧民族接受中原農耕氏生產生活方式後,必須相應接受中原農業文明!
遊牧民族為什麼沒有保持原有的遊牧文明?先看看遊牧文明是什麼,舉幾個例子給你講。
1,牧民靠天吃飯,牛羊餓死,自己也要餓死,必須不斷尋找水草更好的地方。因此,他們不得不建立起遊牧的習慣和文化,否則,天天疲於奔命,沒有心理安慰,還不憋屈死了!
2,牧民不管多麼善於經營牧場和牛羊,難免遇到災年。牛羊因為暴雪,蟲鼠等災害死去,沒法活,怎麼辦?找別人搶去,搶牛羊的同時,捎帶搶點金銀女子也是理所應當。於是,遊牧民族又形成了崇尚力量,熱愛戰爭,習好掠奪的文化。
3,草原上生活條件惡劣,不光牛羊容易死,人也容易死。老人容易死,所以不需要尊老,尊老也沒啥用。幼兒也容易死,所以多生就是了。壯年人也容易死,所以只要不死投降叛變什麼也不重要。這樣你就理解為什麼王昭君嫁給了祖孫三代人,因為多生孩子才是硬道理。也理解了草原上霸主走馬燈,百姓士兵卻差不多。
遊牧民族為什麼到了中原就接受了中原文化?很簡單,因為中原文化好啊!
1,原先收稅就是搶錢,收一次稅就要滅幾個不服氣的部落,現在好了,一個稅吏就行,高度自治的鄉里族長主動送錢!
2,原先娶媳婦,不管美醜老幼,能生就是好的。現在,講情調,選香紅軟緊鼓的,選瘦高白幼秀的。美死了,還抱著草原傳統的,是不是SB?
3,生活條件改善了,一定要維持。怎麼維持?接受漢文化,讓漢人把我們奉為正統,找孔老二家,找張天師家,還找少林寺家。我接受你的文化,你接受我的統治吧!於是,愉快的做朋友吧!
從南北朝開始,胡漢的軍事征服和文化反征服交叉。南下的胡人好不猶豫的接受中原生活方式和文化,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衝著這個來的!
好比是說,一個屌絲現在有機會去土豪家,吃飯,睡覺,玩女人,只需要答應一個條件——按照土豪家原有規則來!誰不願意?SB不願意吧?
值得指出的是,入主中原的胡人,還是以東北少數民族為主,如鮮卑,契丹,女真等,他們是漁獵民族,而非遊牧民族!
另外,日本侵華性質完全不同。日本侵華屬於土豪打屌絲,就是要把屌絲變為奴隸,甚至人肉罐頭。這一點,比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可怕!
-
6 # Harry_20150219
這種說法不準確。
拿兩個最有名的入主中原的非漢族領導政權元和清來說,元朝統治者並不尊崇中華(漢)文明,元朝統治者在宗教上推崇藏傳佛教,在財政上倚重色目人,對漢文化沒多大興趣,既不接受漢文化,也不想用蒙古文化強制改變漢人,漢人(北方)和南人政治地位非常低下,而且元朝長期不開科舉選拔漢族精英當官,直到今天,中國北方還有一個蒙古國,中國還有保留自己文化特色的蒙古族,說元朝被漢文明同化了是不符合事實的。
拿清朝來說,清朝統治民族-滿人接受了儒家文化,可以說中國現存各非漢民族中漢化最深的,但如果說被漢族同化了也不是事實,滿族是現在56民族之一,是各民族平均文化和收入水平最高的民族,擁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在當代中國文化中影響很大,清宮戲的盛行就是滿文化巨大影響力的一個縮影。所以說,雖然滿族接受和精通漢文化,但不能說被同化了,就像美國猶太人精通美國文化,但不能說被同化了一樣。而且,作為曾經的中國統治者-滿族成功做到了迫使全體漢人剃髮易服,並統治全中國兩百多年,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影響極為深遠,清朝多民族大統一政治模式也被本朝所繼承。
作為中華文明的集中代表-漢文明影響了很多周邊民族,但漢文明自身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並不小。
-
7 # 潭柘寺的松
簡單來說,中原王朝的帝制專制與大一統模式,最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任何蠻族統治者,一旦接觸了中原傳統帝制觀,就會被它以家天下為核心、以等級倫理為骨幹的思想吸引,從而對自身的貴族共和制產生厭惡與牴觸。
行漢制,就可以權力父死子繼,治政舉國劃一;不行漢制,就可能貴族爭權,部落分治。
哪個更符合統治集團的利益,一目瞭然。
所以,在歷史上,你可以看到歧視漢人的外族,卻不會看到拒絕帝制的酋長。
-
8 # 持君
東亞大地是封閉地貌的地理環境,這片大地上分佈著兩個文明形態的生存方式,這就是農業文明和遊牧業文明。自古以來,北疆遊牧文明,例如,金、遼、蒙古、西夏就構成中原農業文明的重大威脅。
農業文明的人騎不到馬背上,“馬鐙”這個東西,直到東漢初期才開始在世界普及。遊牧民族的人從小就騎在馬背上放牧,騎馬、使用兵器操作自如,從而建立戰鬥力極強、衝擊力極大的騎兵部隊。中國社會農業文明常常受到遊牧民族衝擊,而基本上不是對手,總是打敗仗。
遊牧業民族人口數量極低,社會結構簡單,他一旦侵入中原,他要面對一個更復雜的社會結構,而農業文明無論從經濟、政治格局、技術、社會結構上處處領先,最後只能被農業文明高度人口所促成的自然社會結構同化。這是發展的必然,是傳統文化對生存結構的維護效應。
農業文明是典型的和平勞作,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的衝突,使得中國農業文明文化基因裡始終保持著文質彬彬,同時也有著血性和戰鬥力的一面,這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回覆列表
一
遊牧政權的遊牧文明和皇權專制政權的農業文明都是有致命缺陷的文明,但相比較而言,遊牧文明的缺陷更大一點,農業文明更高階一點。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個北方狄族鮮虞部落建立的國家叫中山國,中山國本來是北方遊牧民族政權,自然也長於騎馬作戰,但卻心向中原文明,進行了大量漢化,結果使軍隊戰鬥力大大下降。而趙國作為中原諸侯國卻向北方胡人學習推行胡服騎射,改革服裝和作戰方式,最終消滅了中山國。
這個史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入主中原的遊牧政權,很容易被中華文明同化,然後就是患上中原文化的毛病,最後漢族的東西也學不好,自己強悍的軍事風格也丟掉了。
春秋戰國的強國基本都是不純正的中原國家和信奉的都不是傳統的中原文化,西邊的秦國有部分的西戎基因,南方的楚國有南蠻的強悍基因,北方的燕趙有北狄的鐵血作風,東國的齊國本來就是尚武東夷人的故土。
在亂世,軍事強國自然會在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至少不會吃太大的虧。反過來在太平盛世,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國家會更加有秩序、社會也會更加穩定。
二
首先我們來看下游牧文明為什麼容易被漢化。
遊牧文明是比較低階的文明,以放馬捕獵為生,自身沒有獲取其它資源的能力,只能透過交換或搶劫來實現對其它資源的擁有權和使用權。所以在歷史上遊牧民族要麼和漢族政權進行互市,要麼就是加大對漢族邊關地區的搶掠。因為天生的特點,他們的騎兵對中原的皇權專制國家的步兵就是壓倒式的優勢,兩軍交戰基本上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政權的不穩定性。因為遊牧文明比較低階,沒有明確的王位繼承製度,所以自認為可以接替王位的人就比較多,所以政權更替就比較頻繁。另一方面過於依賴自然環境吃飯,如果水草不好或天災,就容易受到很大影響。與天鬥,與狼群鬥,讓遊牧民族的人們壽命很短,生活很苦。契丹、遼國和金國都是這樣的國家。
相比之下,農業文明下的漢族政權就好的多了。他們很容易嚮往漢族政權統治模式。當他們有機會入主中原後,就基本會放棄原有的遊牧文化,學習和接受更先進一點的農業文明,以便於維持政權穩定和生活穩定,開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認同感。
三
然而,有句話說,窗子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進來了。
學習了農業文明的遊牧民族,也是如此,學了農業文明的優點,自然也學了不少農業文明的缺點。
農業文明是皇權專制國家的存在的基石。
皇權專制國家對人的地位排序如下:士農工商。也就是說讀書人第一,農民第二,手工業者第三,商人第四。
皇權專制制度能夠穩定統治的前提就在於,對廣大人民進行洗腦和控制,從而保持國家的穩定。讀書人是國家統治的工具,農民是提供給國家資源和士兵來源的工具。手工業者和商人則不是必需品,並且它們如果發展壯大了,很容易衝擊國家政權穩定性,所以皇帝們對他們一直很警惕。
為了實現國家的穩定,就對除了皇帝的其它人進行欺騙和洗腦。壓制所有有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勢力,這中間最主要的就是軍事勢力。軍方的人一旦動了奪權的心思,成功的機率就會很高。皇帝們又想軍人能打仗,對怕軍人奪權,就開始弱化軍官的地位,最終的結果就是帝國最優秀的人才都不願意當兵和當軍官。缺少了人才的保證,軍隊的戰鬥力就大大下滑。
軍隊戰鬥力下滑,外族勢力就容易入侵成功。對帝國最大威脅的力量就從國內勢力變成了國外的勢力,最終就極有可能在內餐憂患中被亡國。歷史上的遊牧入侵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和結束的。元朝滅宋朝、清朝滅明朝都是如此。
因此說,遊牧民族漢化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因為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都不如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開放有生命力。歷史最終的走向一定是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