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師說歷史

    首先問題有誤,不是所有的古代戰爭都必須要打下城池才能打下一個,繞過去的有很多。

    1、城池的修建:多是依山傍水修建城池,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封閉的環境。

    2、繞過去對應的路程就會增加很多,對應的是糧草的配備和將士們計程車氣。

    3、繞行的過程中面臨這腹背受敵的困境,這個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兵法中的大忌。

    4、民眾多居住在城池內,財富也是集聚在城池內,如果攻破城池,就可以以戰養戰,緩解後勤補給的壓力。

    5、當然,也有一些意氣用事的行為。

  • 2 # 香茗史館

    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攻城戰佔據著相當大的比例。而在“攻城戰”中,雖然攻城方佔據著戰略主動,但往往付出的傷亡代價也要遠遠高於守城方,於是便有人會奇怪,為何非要攻城不可,難道不能繞城而過嗎?

    古代城池的重要性,歷朝建城並非無的放矢

    與西方領主修建城堡不同,城池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典型建築,而城池作為中國古代特殊的統治模式、經濟模式、人文思想的產物,其雖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軍事作用,但卻不僅僅只具有軍事作用。

    1、城池代表著朝廷對該地的統治。與西方長期存在的領主式統治不同,中國自秦朝以後便開始進入集權統治,世卿世祿制徹底被官僚制所取代,卿大夫貴族則由朝廷派遣的流官所取代。如此,城池作為某地治所的存在,便一定程度代表了朝廷對這一地區的統治。如同首都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一般,城池也是各個地區的政治中心,如此一來,城池存亡的意義早已超出了城池本身,而是輻射式的決定了某一地區的存亡得失。

    2、城池是該地區的經濟人口中心。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百姓的流動性普遍較低,而為了便於朝廷統治,各地的財富往往匯聚於各個城池,然後再一級級向上傳遞,進而集中於都城。因此作為該地區政治中心的城池,往往也是各地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再加上城池相對安全的防護,戰爭年代大量人口的湧入,也使得城池能夠凝聚大量人口。

    3、軍事重鎮的重要戰略意義。除了代表的朝廷統治的傳統城池之外,朝廷往往也會在一些交通要道、險峻之地修建軍事重鎮,與傳統城池更為重要的政治意義不同,這些城池往往發揮著極為重要的軍事作用,它們的存亡則起著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一個重要關隘和城池的丟失,往往會導致大量城池陷入險地,甚至直接威脅到國家的存亡,例如襄陽之於南宋。

    如上,城池在古代不僅具有著極為重要的軍事意義,同樣具有著極強的政治意義。因此,圍繞城池的大量攻防戰,有時候是為了奪取進一步的戰略要地,有時候則是為了奪取該地區的控制權,有時候則是為了完成軍隊補給。

    攻打城池雖然重要,但並非每座城池都要攻打

    既然城池如此重要,那麼是否每座城池都要攻打呢?實際上並非如此,畢竟攻城戰對於進攻方的損耗實在太大了,如果每座城池都要攻打,任何軍隊都損耗不起。翻閱古代戰役記載,不難發現幾乎所有攻城戰,更多都是圍繞重要城池和位於戰略要地的城池而展開的爭奪。

    古代戰爭,無論其為了達到何種目的,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圍繞那些小城做文章。一來,小城戰略地位一般情況下相對較低,佔之對戰爭全域性影響不大。二來小城影響力實在有限,輻射範圍也不會太大,難以發揮戰略作用。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是為了搶奪糧草,或者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劫掠,倒是經常會選擇小城下手,畢竟小城無論是守軍數量,還是城市防禦能力,都無法與那些大城相比,反而更容易得手,反而不太願意攻打那些重兵防守的大城。

    如上,古代戰爭中,戰略目的不同,往往也決定了戰爭方式的不同,但無論是哪種戰爭,都是有選擇性的進攻城池,而不會大小不分的全部攻打。

    繞城而過並非不行,只是危險係數實在太高

    我們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那麼在古代戰爭中,可不可以繞城而過,而不攻打城池呢?實際上並非不行,只是這麼做的條件非常苛刻,而且危險係數實在太高。歷史上,繞城而過取得勝利的,最為典型的兩個戰例,便是鄧艾和朱棣。

    先說鄧艾,在曹魏滅蜀的戰爭中,鄧艾透過偷渡陰平,繞過蜀漢的險關峻隘而直抵成都,最終成功滅亡蜀漢。然而,鄧艾的戰略之所以能夠成功,一來是有鍾會率軍牽制住了蜀漢主力,二來是涪城守將馬邈和蜀漢後主劉禪不戰而降。

    如果蜀漢堅守不降,或者魏軍主力被擊退,又或者姜維姜維拼死率軍回援,那麼鄧艾這支軍隊將會完全被切斷後勤補給,變成一支孤軍。雖然情形並未向最壞處發展,可鄧艾這支軍隊由於缺少補給,偷渡陰平之時也是極度危險,史載“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再說朱棣,“靖難之役”中,朱棣雖然屢戰屢勝,但由於雙方實力差距巨大,朱棣的勢力範圍始終被限制在河北、山東一帶,難以有所發展。而其最終之所以取得成功,便在於繞城而過,直接率軍南下,直撲京城南京,最終才登上了帝位。

    朱棣此戰同樣極度危險,先有駙馬梅殷率領四十萬朝廷大軍駐守淮安,卻對朱棣南下視而不見,再有都督僉事陳瑄率舟師投降,燕軍這才得以順利渡過長江,再加上負責南京金川門防務的朱橞和李景隆開門投降,朱棣才得以攻破南京。

    朱棣雖然最終取得成功,但這一路南下同樣極度危險,一旦攻擊受阻,或渡江失敗,或者梅殷率軍自後方追擊,朱棣前功盡棄且不說,同樣會陷入孤軍深入的境地,極可能就此戰敗。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的戰爭之中,後勤補給都是重中之重,由於古代糧草運輸大多依靠陸運,如果無法徹底平定後方,那麼將隨時可能被切斷補給,使得大軍陷入不利。強如項羽,不也因後勤補給線經常被彭越等率軍襲擊,而最終被迫與劉邦議和退軍麼。

    更何況,如果無法平定後方,很容易被後方軍隊切斷退路,從而導致己方陷入腹背受敵、孤軍深入的境地,到時不說取勝,恐怕撤退都成了問題。

  • 3 # 一號風手

    古代的城池大多數都建在交通要道,以及區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想要繞開是非常困難的。

    第一、你根本繞不開

    古代的道路可不像今天這樣四通發達,城與城池之間很多時候只有一條道路想通,而城市就是這些官道上的重要據點。

    打仗是需要大量軍事物資的,而軍事物資的運輸根本離不開道路,你要知道古代的運輸車輛都是各種牛車、馬車。

    這些車輛一旦離開管道,根本怎麼走?

    先不說荒山野嶺,就算是平原地區,牛車、馬車也沒辦法在田裡走啊。

    別說古代了,就算現在有坦克、軍事越野車,同樣都非常的依賴公路,雖然在荒野也能走,但是行動肯定是大大的遲緩的,而且還會增加更大的消耗。

    所以古代的軍事行動大多數都是順著官道進行,如果不走官道,恐怕還沒遇上對方的軍隊,自己的一方就已經不行,這仗還怎麼打?

    三國中,鄧艾帶人抄小道偷襲陰平滅蜀國的時候,在路上直接減員三分之二,由此你就知道,不走官道對軍事的影響有多大。

    古代的城池,大多數都是建立在交通要道上,目的就是扼守交通要點,物質對方前行的,所以你基本繞不來。

    第二、古代城池往往是軍政一體,而且集人口與物資,隨時可以暴兵

    在古代攻破一座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突襲,如果無法突襲就只能採用圍三缺一的方式進行強攻迫使對方棄城而逃。

    繞開城池不打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只要給一座城池充足的時間,那麼這座城市很快就會變成一個兵營。

    因為古代的每座城市都是一個物資聚集地,再加上裡面有足夠多的人口,只要獲得充足的時間來準備,這座城池很快就會產生形成戰鬥力的軍隊。

    當你繞開他到前方去作戰時,這座城池裡的軍隊就會與前方城市的軍隊對你進行兩面夾擊,讓你腹背受敵。

    由此,即使你不打這座城池,那麼你依然要分兵防備著這座城池的兵力出城。

    如此一來你的兵力就會被分散,失去集中兵力的優勢。

    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有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防備的兵力數量還不能少,一旦少了,就給了城裡守軍各個擊破的機會。

    由此,越過城池不打是非常不明智的,就算不被腹背受敵,那麼糧道與退路也會被中斷。

    任何戰爭都不是有百分百必勝把我的,所以再強大的將領問要給自己預留後路,一旦戰爭不順還可以撤退嘛,越過城池不但,一旦軍事行動失敗,匆忙撤退時,越過那種城池的兵力這時候出來衝陣,你怎麼辦?

    這種情況下,和這個城池的軍隊打,那麼會被人家的後面的大部分追上合圍絞殺,如果不打,那麼這個城池的守軍會衝亂撤退軍陣,一心要走的軍隊,這時候軍心很容易渙散,然後扔下大量的軍事重型裝備漫山遍野的逃,同時也被人家漫山遍野的追殺。

    那麼古代是不是就一定不可以越過一座城池不打呢?

    也不是

    古代也是可以越過某些大城池不打,而去攻打前面一些防守比較薄弱的城池,不過要講究兩點。

    第一點:不以攻城掠地為目標,只是單純的搞破壞與搶劫。

    第二點:要求部隊機動能力強,只有機動能力強的部隊才幹這麼做,不然很容易被人家合作。

    歷史上這樣幹過的人有陳慶之與滿清八旗,當然了,還包括一些農民起義軍以及北邊的遊牧騎兵過來搶劫。

  • 4 # 硬核老李

    古代打仗為何非要攻佔城池?繞開它不可以嗎?

    【答】

    既然是古代打仗,就“穿越”成“古人”來探討這個問題。

    古代有什麼特點?

    1、人口少。

    人口少的原因有基數低,人均壽命短,天下分分合合,戰火不斷。城池是人口聚焦的地方,佔領城池意味著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開始就是因為沒有城池,沒有根據地,才帶著百姓到處跑。

    2、農耕社會。

    農耕社會的特點是人口分散,不打仗還可以搞搞生產,一旦打仗,就必須有一個軍馬、糧草、輜重安營紮寨的地方。毫無疑問,城池最合適。

    3、山是山水是水。

    這一點和第1第2點要結合起來聯想。不管是大一統的秦漢唐宋,還是天下紛爭的五代十國,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山水風光原始生態,臨河建城依水而居。不像現代,工業發達,依靠機械化移山填海,四處造城,高鐵高速四通八達。每一座城池,都是歷經幾百上千年才具規模,是連線四海九洲的中轉站,是交通幹道的必經之所,既然是打仗佔地盤,不佔城池佔什麼?佔山為王?繞過去?繞你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4、冷兵器時代。

    古時是冷兵器時代,沒有坦克火箭導彈原子彈,三軍開拔無非就是騎兵步兵,長矛弓箭,打起仗來佔了城池就有了戰略戰術優勢。城門不開,此路不通,馬跳不過,人飛不過。只要關了城門,對方就無計可施。如果不是冷兵器時代,諸葛亮用空城計那就是找死,一把狙擊槍就完犢子了。

    5、城池是統治階級工作生活的地方。

    這一點要結合以上4點來聯想。大城小池,都是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中心,是統治一方的權力中心,不僅有實際的統治力,還有精神上的領導力。不佔領城池,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佔領和統治。

    劉備為什麼“借”荊州是有借無還,就是因為他不用到處跑;為什麼要入蜀,就是因為他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說,“穿越”回古代,以古人的視角看,打仗就是圍獵天下,好比下圍棋,城池就是一粒粒黑白子,誰佔的多,誰的地盤大,誰的實力就大,誰才有稱王稱霸的本錢。不攻佔城池,打仗就是驢友徙步,玩呢!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古人打仗為何不繞開城池,非要一座座攻破?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古代城池的功能。古代的城池不僅僅是百姓居住的地方,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屯兵和儲存糧草輜重。比較小的地方,這些功能通常被合併在了一座城池之中。比較大的地方,在城池邊上或附近往往還設定有專門用來屯兵和儲存糧草輜重糧的小城池。

    比如宋代的揚州城,再兩座較大的城池中間還夾著一座小城池,即現在的“宋夾城遺址體育公園”。“宋夾城”當初是用來幹嘛的呢?就是用來屯兵和儲存糧草輜重的!

    古代繞開城池的情況有沒有?有!比如明初“靖難之役”期間,時為燕王的朱棣就曾經繞開了濟南城、將兵鋒直指南京城下。等到朱橞和李景隆開啟南京的金川門、把燕軍放進城時,濟南城依然沒有被燕軍攻破……

    但這只是特例,原因很簡單,濟南守將鐵鉉是奉命死守濟南,他並不願意過多地摻和進皇家的權力鬥爭。只要守住濟南城,他就算是對得起建文帝朱允炆了、也保住了自己“忠臣”的名節。至於跑來了的濟南城的朱棣是否打下南京城、是否當皇帝,並不是他所關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朱棣在繞開濟南城南下前後已經基本掃清了濟南周邊地區,而且濟南城周邊留下了一定數量的軍隊。換言之,彼時的濟南城已經成了一座孤城!如果鐵鉉等人出城追擊,濟南城很可能就會遭到燕軍的偷襲,所以鐵鉉根本不敢棄城追擊。那麼,古人打仗為何要一座城一座城的攻破,而不是繞開城池進攻下一個目標呢?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容易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

    前面已經提到,古代的城池不僅僅是百姓居住的地方,更是屯兵和儲存糧草輜重之所。換言之,如果攻不下某座城池便繞開它進攻下一座城池,原先那座城池中的兵馬、糧草並沒有遭到太大損失。等到你進攻下一座城池之時,原來那座城池中的駐軍出動,從背後偷襲,很可能會讓你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到時候,鹿死誰手恐怕就真的很難說了……

    後援補給線容易遭到偷襲

    人們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支在前方作戰的軍隊,源源不斷的後援補給是必須的!如果連飯都沒得吃了,還怎麼打仗?可繞開了一座城池去進攻下一座城池,無異於是在自己的後援補給線上留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不知道哪天城中的駐軍就會跑出來偷襲你的後院補給線!到時候,前方激戰正酣,後援補給線卻被切斷了,這個仗還怎麼打?任你雄獅百萬,也敵不過兩個字——缺糧!

    長途行軍,軍隊疲憊、不利作戰

    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破,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在攻下城池之後,攻城的軍隊可以就地休整並補充給養,在“吃飽喝足”之後,再去進攻下一座城池。如果繞開攻不下的城池,繼續去進攻下一座城池,勢必要經歷缺德休整和補充給養的長途行軍。等你抵達下一座城池時,軍隊早已疲憊不堪,而那座城池的守軍卻是以逸待勞,這還不包括你在進攻上一座城池時所遭受的重創!一個勞師遠征、一個以逸待勞,這場大戰的結局如何,恐怕誰也無法確定。就拿明成祖朱棣來說,如果不是朱橞和李景隆打開了金川門,燕軍與南京守軍陷入長期對耗,最後鹿死誰手,恐怕還真是個未知之數……

    攻城不克,嚴重影響士氣

    一座城池攻不下就繞開,這對於士氣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無論將領還是士兵,頭頂上都如同懸著一把利劍,不知道什麼時候,沒有攻下的那座城池就會從背後插自己一刀!在這樣一種心態下作戰,與毫無後顧之憂的拼殺顯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不是嗎?這就好比你在跟別人打架,後面有個對手的朋友正拿著板磚跟著,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拍你腦袋上了!你能不瞻前顧後嗎?這一架你真的能放手一搏嗎?

    綜上所述,古人打仗為何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破,而不是繞開城池繼續進攻下一個目標?並不是古人傻,而是不得已!誰也不願意自己腦袋上懸把隨時可能掉下來的利劍吧?更何況,在自家的後援補給線上留著一顆“定時炸彈”,保不齊哪天連飯都吃不上了,還打個什麼仗?而且,缺乏必要的休整和補充給養便繼續勞師遠征,即便是抵達了下一個目標,軍隊的戰鬥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到時候,鹿死誰手恐怕還真不好說……

  • 6 # 張亮kkk

    據城而守的如果是有野戰能力的軍隊,那麼攻城方繞過去就會面臨後路被斷,並且糧道被截斷的風險。防守方守城池並不是僅僅守著城池,而是用野戰能力厄控一方……如果防守方沒有野戰能力,那麼也僅僅只是能守城池本身,而且還守不穩,只要攻城方有攻城能力,那麼基本上都守不住……或者攻城方只要留下有野戰能力的小部隊就可以控制沒有野戰能力的守方部隊保證糧道的穩定了

  • 7 # 稻糧謀者

    這個問題太TM,有意思了!

    不要說古代打仗,任何時候打仗,如果繞開城池,連個對手都沒有,你以為是觀光旅遊呢?打仗不就是找個對手嗎?對手手裡有人力資源、土地資源、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美酒美女,繞開城池,豈不是隻有喝西北風的份?

    城池代表的是資源,是統治開始的據點,征服了城池,就是擁有了資源!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征服,最後就是征服一個國家,再最後就是至尊九五,一統天下,開始當皇帝,分封功臣子孫,擁有天下,享樂天下了!當然不能忘了禮樂制度,不能忘了休養生息,不能忘了約法三章,安撫衣食父母老百姓!

    最最不能忘的就是要彰顯自己戰爭的合法性,那可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受命於天的,人間之主!

    就是現代戰爭,沒有硝煙的現代戰爭,表現形式雖然不是看起來佔領城池,但實際上也是在這個城市裡進行經濟掠奪,以肥一己之私!

    時刻應該牢記:戰爭就是滿足自己的需要,把自己沒有的搶過來,讓自己擁有的更多,用起來更方便!

    請大家觀察一下現在的美國,馬斯克在玩什麼?佔領太空!不要以為那是遊戲,那是為將來的控制打基礎的!天空之眼,可不是用來炫目的,目的就是更大更強更隱蔽的掠奪和佔領!

    居安思危!高枕未必無憂也!

  • 8 # 老石27636

    因為古代沒有毛澤東,不懂得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總覺得城裡人口多錢多美女豪宅多,所以都為了利益而攻打城池。

  • 9 # 阿珍說史

    我們看史書經常會看到攻城戰,很多軍隊對某座城池久攻不下的情況,也會攻破城池後一路勢如破竹。攻城戰是非常考驗將領本事的,搞的不好就會死傷慘重,甚至被對方反殺。那麼為什麼久攻不下的情況下不繞道而行呢?這個不是沒有,但是很冒險,要讓對方擋不住,或者發現不了的情況下,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被對方包了餃子。既然廢了那麼大勁去攻一座城,說明這個城池有必須攻破的必要性,不攻破的話後面的軍事佈署就沒法開展。這種必須攻破的城池基本上都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繞過去也可以,就看能不能回得來了。

    後金進攻明朝的時候反覆爭奪寧錦防線和山海關,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跟袁崇煥死磕。努爾哈赤甚至重傷在寧遠城下,皇太極十萬鐵騎都攻不破寧遠。明朝在錦州、寧遠、山海關設定了三道防線。從熊廷弼到孫承宗、袁崇煥,與清軍大小百餘戰,後金根本突不破這三道防線。還不是明朝內部出了問題,滿清入宮談何容易。

    如果久攻不下繞過去也可以,那是趁敵人不注意的時候繞過去掠奪財富糧食人口之類的,搶完了馬上撤回去,不敢逗留。如果讓對方緩過來兩翼包抄那就不好辦了,姜維就經常幹這事,時不時的跑魏國去搶糧食和人口,搶完就撤。如果是攻城略地這樣做肯定不行。

    比較出名的就是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攻打陳倉了,當時的陳倉是個小城,又是新城。諸葛亮從散關攻打陳倉,想佔領這座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然後攻入關中。向來用兵謹慎的諸葛亮在陳倉被魏將郝昭給擋住了,蜀軍幾萬人馬沒有攻破一千多人的陳倉。當諸葛亮聽說是郝昭守城的時候大吃一驚,知道是塊難啃的骨頭。先派郝昭的同鄉去遊說,被郝昭拒絕,然後才攻城。諸葛亮先用雲梯攻城結果被郝昭燒燬,郝昭又用繩子繫上石磨,擲擊蜀軍的衝車,衝車被擊毀。諸葛亮就又製做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欄,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想置接攀登城牆,結果郝昭又在城內築志一道城牆。諸葛亮挖地道,郝昭又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兩軍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陳倉依舊在郝昭手上。

    幾萬人馬硬是被郝昭幾千人擋住了,諸葛亮用盡辦法也攻不破。首先陳倉雖小,但是戰略地位重要,魏國早就有所防範,加固加厚城池,而且守城的將領必須有勇有謀還要忠心。諸葛亮廢這麼大勁功打陳倉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想如果攻破陳倉可以震懾魏國,趁魏國不能及時救援之際徐圖關中。

    就像當初“漢中之戰”一樣,劉備和曹操拼了命的在反覆爭奪漢中,而且打了一兩年時間,劉備連家底都全部派上去,曹操也親自指揮。因為漢中的戰略位置太重要,後來漢中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大本營。魏延把漢中打造的如同銅牆鐵壁,後繼者都按照魏延的佈署防禦,魏國是突不破防線的。諸葛亮拼命要拿下陳倉也是想用陳倉做第二個漢中,對北伐是非常有利的,魏華人一樣明白這個道理。

    那能不能繞過去從後面攻打城池呢?讓一對人馬打後面,一隊人馬打前面,來個兩面夾擊可不可以?這個貌似很困難,只有城內有內應,城外攻城,內外夾擊從容易。如果前後夾擊很可能繞到後面的部隊回不來了的可能性。一旦戰事發生,守將肯定第一時間向上面反應,把敵軍的舉動詳細報告。如果對方就近發兵求救的話,前面進攻不順,繞道部隊又被敵軍援軍困住,反倒變成被敵人給“甕中捉鱉”了。

    如果能繞道而行都會這麼做,古人常年打仗智慧高的很,不繞道而行自有道理。像鄧艾那種奇襲陰平,下江油直抵綿竹,那畢竟是奇蹟,少之又少。像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爭議非常大,諸葛亮就是認為太冒險,從不敢讓魏延去。後來李自成玩過但失敗了。

    正面攻下城池他是有好處的,首先可以妥善經營,還可以給部隊補充糧草、兵員等等,因為打仗打的是綜合。也可以利用城裡的資源。有些重要城池被佔領後可以輻射其他地方,望風而降就是這個道理。當初趙雲攻下兩郡的時候,其他地方望風而降,這就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划算的戰爭。

  • 10 # 閱趣齋的進取哥

    不但是古代打仗這麼幹不行,現代戰爭也一樣的。

    想繞開城市直取目標?這是當然不行的啦。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思考為什麼要有城市 城市產生的意義是什麼。一般來講,城市通常就是各種路的節點包括水路,公路,以及是各種物資的轉運,儲存樞紐。還有城市裡有房子可以休息,野外可沒有。

    這時候你說那不是還有帳篷嗎?是啊,那請問城牆你能帶著嗎?壕溝呢?

    假設你個愣頭青帶著一支軍隊繞過城市打算直接去進攻你要攻擊的目標,首先你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離開大路,爬山涉水的走荒地,在大路上你一天能走個三五十里,走野地十里八里就人困馬乏了。戰爭不是驢友出去旅遊,軍隊的武器裝備糧草輜重在野地裡怎麼運輸?全靠人扛著嗎?那你自己說你這到底是軍隊還是農民工?所以你現明白了吧,必須走大路,奪取路上的每一座城市,否則這杖就沒法打。

    繼續論證,眾所周知一般來說一支軍隊攻擊力最強的通常就是前鋒部隊,兩翼和尾巴是最薄弱的地方,用自己軍隊的前鋒頂著敵人的主力或者是攻擊敵人的側翼這都可以。問題是你現在領著一群小夥伴,繞過了一座座城市,躲過了一條條大路,把自己的尾翼,側翼都交給了敵人,你前邊的敵人只要稍微給點力,這就等於你自己鑽包圍圈裡去了,人家高興了就開啟城門衝出來捅你兩刀,然後就回城裡縮著,然後路上這些城市都隨時隨地的襲擾你,人家在城市裡,下館子看戲,玩夠了出門拿你開開心,然後繼續回去縮著,幾輪下來都不用打你,你自己就把自己折騰死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你也要問問自己,你帶領的是天兵天將嗎?你自己的後勤怎麼辦?

    綜上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 ,繞過城市肯定是不行的,你開車走高速公路全國你想去哪就去哪,你把車開野地裡你試試 開一會車就廢了,人也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更喜歡現成的產品還是更熱衷於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