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這事的起因,其實是由日本人矛盾和變態的心理造成的,說矛盾,是日本既想驅逐美英勢力又不想過分刺激它們,因為這些當時的強國在中國有著很大的殖民與經濟利益,日本人擔心一旦正式向中華民國宣戰,美英會認為自身的在華利益最後將完全喪失,帶來不可預估的後果,比如全力援助蔣政權抗戰、比如會對日本實施制裁等等。說變態,其中牽扯的政治因素可就複雜多了。

    首先,日本不承認當時的中國是一個文章的統一的國家,以此來規避在國際輿論中遭到千夫所指的風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人玩得就是這個套路,也就是說,只有把東北三省塑造成“沒有國家主權的獨立地區”,才能給關東軍用武力侵略尋找合理的藉口,所以日本人給它的定義是“滿洲事變”,公開挑戰華盛頓九國公約的舉動,是必須當著婊子還得立牌坊的。

    而實際上,張學良1928年已經宣佈易幟,奉軍改稱“國民政府東北邊防軍”,但是日本人瞪著眼睛只稱謂“滿洲”,其心昭然若揭。同理,當全面抗日戰爭於1937年爆發以後,日本仍然認為中國是個沒有組織、沒有統一的國家,在這樣的地區展開軍事行動,是不需要宣戰的,遂單方面命名為“中國事變”,再後來戰爭繼續擴大後又改稱“支那事變”,以武裝衝突的名頭掩蓋侵略戰爭的實質。

    其次,是日本人深受“門羅主義”的影響,所謂門羅主義是美國總統門羅在1923年提出來的理論,大概意思是:“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已經獨立自由的國家當作將來殖民的物件。美國不干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也不容許歐洲列強幹預美洲的事務”。日本學的很快,但是學歪了,打出的旗號是西方列強也不能干涉東亞的事務。

    通俗解釋的話,就是日本人認為東亞是自己的勢力範圍,中日之間的戰爭屬於東亞內部事務,不存在宣戰一說,美英也不應以任何理由進行干涉。如果你足夠了解日本二戰期間提出來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就能夠理解日本人的心理了。由此引申出來的最後一點,即是天蝗認為,只有對歐美強國開戰,才需要進行宣戰。

    在這種變態的邏輯下,日本人1938年明確宣佈: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

    有鑑於日本從一開始就未正式宣戰,老蔣也決定不進行宣戰,他的第一個理由,是國民政府軍事實力不足,還沒有做好與日本全面開戰的準備;第二個理由,是擔心一旦宣戰,就會給日本用武力迫使中國簽定和約的企圖和機會,使它能夠合法地佔有用武裝侵略得到的一切,即便是在廬山講話中,老蔣也一直強調:“我們是應戰,不是求戰,是正當之防衛”。

    其實還有一個拿不上臺面的原因,那就是老蔣對日抗爭的信心不足,認為憑藉中國自己的力量難以戰勝日本,不宣戰則可界定為“區域性衝突”,可以不讓中日關係徹底走進死衚衕。在1937年到1939年的兩年多時間裡,德國、英國都“應邀”對中日之間事實上的戰爭狀態進行過調停,東京和重慶也都分別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只是因為雙方差距太大而沒有達成協議,如果中日正式宣戰,那再請人調停就搞笑了。

    於是一個奇怪的形象出現了,全面抗日戰爭打了四年多,中日雙方都沒有向對手宣戰,以稀里對糊塗,尤其是日本人扶植汪偽政權粉墨登場以後,更不考慮宣戰事宜,因為他們對外宣稱,汪偽政權才是中國的“合法政府”,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對重慶一個“地方政權”宣戰?而對於確立“苦撐待變”戰略的老蔣來說,不宣戰可進可退,維持當時的狀態並沒有壞處。

    至於檯面上的理由,盧溝橋事變後不久的1937年7月16日,國民政府曾召開會議討論對日宣戰的問題,當時考慮的兩條,一是中國軍需品有相當大一部分需要外國輸送,如果宣戰,日本政府可以以交戰國的身份,透過各國禁止一切軍需物資和軍需原料輸入中國。二是中國在日本的僑民很多,中日一旦宣戰斷交,國民政府沒有能力將僑民接回國內,他們將面臨危險,會議因此作出決定:對日不宣戰,不斷交。

    但是需要說明一點,中日兩國之間沒有宣戰,後面跟武器和戰略物資禁運的關係不大,美國1936年的《中立法案》規定禁止向交戰國輸入武器和軍事裝備,但同時規定:“對某些國家是否存在戰爭狀態、是否適用於中立法,由總統決定”。也就是說,判定是否處於戰爭狀態跟你們宣不宣戰沒毛關係,裁定權在美國總統手裡。

    而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羅斯福已經認定為戰爭狀態,所以中日兩國都不可以從美國獲得武器彈藥和軍事裝備,可問題是日本的軍事工業要完善得多。而且《中立法案》還不包括武器裝備之外的其他戰略物資,到1939年又修正為“交戰國付現金並用本國船隻裝運”,假惺惺表示美國船隻不得介入戰略物資交易,注意重點,美國此時已經認定中日為“交戰國”。

    然而以日本海軍的力量,對比幾乎全軍覆滅的民國海軍,這樣的法案只是縱容了日本人,因為國民政府就算交了錢訂了貨,也根本無力把物資運回來,日本海軍封鎖了全部海岸線,同時佔領著絕大部分重要港口。此一點同樣適用於向其他國家採購軍需物資,包括蘇聯的軍援,也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根本與宣戰沒有掛勾。

    弱國無外交,美國的綏靖政策和所謂中立的態度,無論國民政府宣戰與否,都佔不到什麼便宜,也沒什麼區別。所以,戰爭爆發之初國民政府考慮的不宣戰因素,稍微佔得住腳的只有僑民問題,到1938年以後國民政府仍未宣戰的深層原因,即是前述老蔣的明暗三點原因,其中最關鍵的,個人感覺還是對日作戰信心不足,實力決定態度。

    如此戰而不宣的奇葩情況持續到了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國際形勢已經大變,美英先後對日宣戰,中國擺脫了孤軍奮戰的局面,老蔣也不用擔心美英繼續袖手旁觀,於是決定主動向日本宣戰(這回不擔心僑民了?)。不僅如此,還以美英盟國的身份,同時對德國和義大利宣戰,訓令是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老蔣、其他四院院長孫科、居正、于右任、戴季陶聯名簽署的。

    國民政府對日宣戰時間:1941年12月9日下午7時。

    當晚,老蔣還專門發表了談話進行說明:“本日發表宣戰文告了此大事,必須從大局遠者著想,此次世界戰局,必為一整體解決,斷不容分別各個媾和,否則,雖成功亦敗亦”。這個心路的變化過程,得綜合歷史程序細品,很耐人尋味。

    而日本雖然對美英宣戰,還是死倔著沒有對國民政府宣戰,倒是指使汪偽政權,於1943年1月9日對同盟國宣戰,變態邏輯實在令人費解。

  • 2 # 四川達州人

    為了國際局勢。

    貧弱的中華民國,抵抗倭國沒有得到英美的支援,因為當時的中國北方被預設為倭國殖民地,長江流域及以南才是英美法的勢力範圍。

    所以,委員長不敢宣戰。也就是因為英法美三國不會為了公共殖民地的中國與倭國進行正面對抗。而八一三事變之後,倭國勢力進攻上海,已經觸犯到歐美利益才會有抗戰的完全爆發。

    為何倭國與委員長都不宣戰?

    對倭國來說,宣戰之後,歐美國家須在名義上停止軍火貿易,要知道,倭國軍工產能不足,石油、廢鋼鐵、精練油,甚至炸藥都需要自美國購買。

    反過來說,中華民國也無法宣戰。

    第一,是與倭國的理由一樣。一旦對日宣戰,中國對外採購武器的貿易渠道會被暫時中止,即便透過特殊渠道,依舊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第二,最重要的是:

    自1902年開始,倭國就一直是英國的傳統盟友,到1940年9月27日,倭國才正式與英國的敵人德國簽署三國軸心協議(也就是在這個月,美國以總統令方式用50艘驅逐艦換取英國殖民地使用權,這個局勢是不是很玄妙?同樣,1940年12月就爆發了藍黨圍攻新四軍的皖南事變)

    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委員長是不敢宣戰的。1937年還不能押寶,萬一過後倭國不南下攻擊英美,始終是英美體系的成員呢?

    這是舊中國貧弱的無奈,也是委員長做出的正確選擇。

  • 3 # 雲開衡嶽

    1937年,蔣馬伕還在向日本償還庚子賠款,“以全債信”!他是始終給自己留條退路,萬一不行就走汪精衛的路。你說他能宣戰?

  • 4 # 不正經的軍棍

    蔣這個人太慫,慫到令人髮指的那個地步了,日本就是打到上海了,蔣還在琢磨對日和談呢。而且,從頭到尾,蔣都沒放棄過投降的打算,只不過,不同的是,汪精衛先投降了,蔣再投降就不值錢了。

    常凱申抗日這事吧,本身水分就很足。九一八之後兩天,蔣電告煙臺守軍劉珍年“如果其海軍登岸,則我方劃出一地,嚴陣固守,以待中央之命令,此時須忍耐堅定,靜鎮謹守之”,再過兩天,蔣通電全國:“中國民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之態度,靜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後來一二八事變,蔣又來一句:“不惜忍辱負重,保持和平,期以公理與正義促倭寇之覺悟”。

    這些完全就可以看出蔣抗日的態度了,非常消極,日本人打進家門了,還在那“公理”、“正義”,搞得自己多麼善男信女一樣。按理來講,人家武裝進攻自己國家,還什麼公理了,直接組織部隊打過去才對,蔣倒好,忍耐堅定、忍痛含憤、逆來順受、公理對強權、忍辱負重..........

    後來盧溝橋也是如此,平津抗戰,部隊打的是你死我活的,蔣一個勁派人去和談,沒過多久,整個華北淪陷。這會兒,半壁江山淪陷,蔣還在和日本積極和談。而且,淞滬會戰前夕,中日相處的居然還挺融洽,淞滬會戰居然還有個導火索,就那個虹橋機場事件。

    那會兒是,日本海軍陸戰隊倆吃瓜大兵從租借裡開車出來,硬闖虹橋機場,張治中下令要求保安團長符岸壇格殺,斃了日軍之後,立馬給當時那個保安團長撤職了,還找了個死囚穿上軍服當眾斃了。然後當時那個上海市長領這個外交秘書去了日本總領館交涉,提出抗議,主張外交途徑解決。日本那邊,要求解散保安隊,拆除防禦工事,並且還去了虹橋機場檢查了當場環境。

    這淞滬會戰這導火線就很莫名其妙了,本來,東北、華北都被日本人佔領了,日本人來了,給斃了,理所當然,沒有一點問題。結果,這事居然要透過外交途徑解決,還提出抗議,你們玩呢?這是打仗呢,不是鬧玩呢。淞滬會戰之前這事情,就是老蔣抗日不堅定,甚至壓根就沒想抗日。

    而且這淞滬會戰也是一樣,老蔣來一句“打一仗給那些外華人看看”,這場淞滬會戰完完全全就是老蔣的一個表演賽,給外華人看看,讓外華人看完了能介入調停。調停,啥叫調停?調節停火,這可不代表日本撤軍。而且,日本那會兒侵略的心思就在那擺著,土地也給你佔領了,你停火了,他能給你吐出來他吞下的一切麼?根本不可能。那就算國際調停成了,結果是啥?東北、華北還是日本人佔領,老蔣也就默認了,這是妥妥的賣國行為了。

    淞滬會戰之後,長三角丟了,老蔣自家財路斷了,自己又沒打過日本人,從這時起,蔣才開始正兒八經的抗日了。但是,抗日他也沒全心抗日,一邊抗日,一邊和談,明裡暗裡談判就一直沒停過。談判、停火,這些加一起,其實就是投降,就和當年法國投降一樣,咱不打了,我接受停火,然後割地賠款........

    蔣一直就是這麼一個抗日的態度,從來都沒停過。1940年的“桐工作圓桌會議”,老蔣都差點承認偽滿了,會談裡有一句“消除中日兩國之一切誤會,力圖東亞民族之富強,以抵抗外來之一切壓力”,打了好幾年,死了大幾百萬人,居然來個誤會。而且,力圖東亞民族之富強,這是接受了所謂的“東亞共榮”了麼?

    談判桌上的事,沒談成,你可以說是刺探情報,談成了,那就是投降書。這些東西就是一瞬間的事情,而且,打了那些年也沒少談,日軍有那麼多情報讓你刺探麼?情報多了價值還大麼?抓倆日軍探子問幾句不就完事了。

    不宣戰,意味著投降還有餘地,投降還有籌碼,你宣戰了,投降籌碼就降低了。但是老蔣一直心存幻想去投降,人家在你國土上打,停火就是投降,這沒什麼疑問的,這和俄羅斯和土耳其在敘利亞停火不一樣,和法國那停戰協議是一樣的。

    直到1941年,美國參戰了,老蔣感覺自己有底牌了,才正式和日本宣戰,美國剛宣戰,老蔣就立馬宣戰了。這會兒蔣是有勇氣了,感覺美國介入,自己起碼打不輸了,才有勇氣和日本宣戰的。而且,這會兒不宣戰也不行了,你那盟友都和日本宣戰了,你不宣戰幾個意思?這會兒是,蔣不得不宣戰了,該宣戰了,也有勇氣宣戰了。

    估計有人嚷嚷老蔣宣戰就沒國際援助了,這話明顯是胡扯,但是就是有人信。

    41年之前,最主要的外國援助是來自蘇聯,37年開始,德國掐斷了援助和貿易,剩下其他國家的援助都不值一提。而蘇聯援華這些,都是暗地裡進行的,根本也不是明面的援助,這援助最後斷了,是因為德國入侵蘇聯,而蘇聯援助目的,是防止日本做大。從蘇聯角度,宣戰與否都得進行援助,這是自己國家安全與否的問題。後來美國掐斷了日本的石油、鋼鐵,已經是完全站在蔣這邊了,這會兒蔣還是不敢對日宣戰,其實就是慫。

    還有拿當時軍政不統一給蔣開脫的,這就更鬼扯了。你內戰的時候,互相打,但是一旦有外敵呢?一旦蔣這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對日宣戰了,這些軍閥頭子誰還敢不打?誰還敢內戰?這是大義上的問題,有人敢投降,但是沒人敢反著來。當年張學良的不抵抗,差點被口水淹死,別人還敢反對抗日?還敢對內開火?對內開火這種事,也就蔣能幹的出來,來個皖南事變。

    當時說各地割據,蔣統一不了,指揮不動,那另一個問題,五次圍剿,他咋能調動部隊呢?抗日他就調不動了?抗日他就擔心背後被人給一刀了?

    另外,還有人說需要發展,需要加強軍備才能和日本打。這話說著不心虛麼?你發展的時候,日本不發展麼?你進步,人家不進步麼?1931年的時候,日本才12個師團。之前看某島的磚家說“不是不抗日,是準備好了再抗日”,這不開玩笑麼,日本準備的豈不是更充分?

    歸根結底,蔣這人,抗日就是一直心存幻想,幻想投降,幻想對日媾和。他抗戰這個決心,始終是不堅定的,始終都在給自己留後手。宣戰這種事,他是萬萬幹不出來的,幹出來的,只能是類似皖南事變這類的破壞統一抗戰行為。

  • 5 # 石牛山大王

    老蔣是日本留學回來的,親日本,想當初一大批日本戰犯也是他放的。要不是後來抗戰勝利了,這傢伙說不定會成個漢奸。

  • 6 # 一生何求226108007

    說白了蔣禿子就是個軟蛋,慫包一個!這是講對外對日本人!而對自己的華人,蔣禿子卻是冷血無情!扒花園口水淹河南死了多少華人?火燒長沙又死了多少華人,這些事件無一透露出蔣禿子對自己華人的無能和冷血!所以說蔣禿子對抗日戰爭的最大貢獻就是沒有投降日本人!那還是因為汪精衛搶在蔣禿子前面投降了日本人!

  • 7 # 躺著玩

    建議提問者,自己想想問題。想一想從清朝被幾萬人推翻再到民國政府,國家到底有沒有實際上統一,也可以看看國民政府自衛抗戰宣告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政府根據《國防生產法》釋出的命令要求哪些公司製造呼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