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時代,伴隨新航路不斷開闢的同時,是對新大陸資源的野蠻掠奪與人口遷徙。其在西歐地區引起了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促使了西歐封建經濟體制的解體與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也是西歐國家崛起,中國落後於西方的重大轉折點。

    中國現今約有14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19%。有人預計,如果是中國率先實現了大航海,那麼華人將會佔到世界人口比重的40%左右(這也是華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歷史峰值)。那麼我們為何又會與大航海擦肩而過呢?尤其是鄭和七下西洋,其規模遠非麥哲倫、哥倫布可比,其時間又早於西歐各國。

    第一,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大陸國家而非海洋國家。中國雖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也不缺乏優良的海港,卻大多都閒置不用。朝廷經常做的事情就是淤塞港口,並讓沿海居民內遷。中國在歷史上居統治地位的近乎都是北方人,近代以前,北中國的南北的交通運輸主要是依賴於運河,而非海路。京杭大運河曾造就了一批繁華的城市,如揚州、淮陰、古泗州、臨清等,卻無一真正意義的港口城市(大連因俄國而興港,青島因德國而興港,今連雲港的主城區離港口約有30公里)。

    中國真正能夠跟海洋民族扯上點關係的是閩粵人,而居統治地位的北方人對其不擅長的航海領域帶有先天性的恐懼感。就猶如滿清入關後,其對火器研究的打壓與蔑視是同樣的道理。滿清是以騎射而取得的天下,其武力的自信心就來源於騎射。如果你跟他們講火器等這些他們陌生的領域,他們完全玩不過你們,還能保持啥武力的自信心?索性,不玩火器,一概比騎射,你們農耕民族的騎射還能玩得過遊牧漁獵民族的騎射?所以,中國歷史上的長期禁海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朝貢貿易”的體制,使得航海沒有利益支撐。西歐國家是因為“窮”而大航海,航海是為了“脫貧致富”。而中國卻是因為“炫富”而“大航海”,最終因國庫空虛而廢止了“大航海”。鄭和下西洋的實質意義上就是到處宣揚“我是土豪”而到處撒錢,而隨之也迎來了一大群南洋島國前來天朝朝貢,而天朝都是秉承“厚往薄來”的原則,以其值數倍甚至十數倍相償。

    “朝貢貿易”的實質,就是你叫聲“爹”,我給你“壓歲錢”。結果,很多小國三天兩頭過來喊“爹”騙“壓歲錢”。長此下去,就使得天朝的財政越來越捉襟見肘,天朝便越來越懼怕小國們的朝貢,於是便下令為體恤邊遠小國朝貢之路勞頓之苦改一年一朝為兩年一朝為五年一朝,漸漸地希望永遠不要來朝貢更好。如明人劉大夏便說: “ 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千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 這種指責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給中國帶來實質改變,更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只是無實質的意義的財政消耗而已。

    第三、上層階級無組織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的動機。西方大航海是因追求利益而興起,其背後有各國政府的支援與組織。而中國的上層階級,公開場合都羞於談“利”,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天朝上國奉行的是“仁義之道”,又怎麼去追求“利”(掠奪)呢?其實質就是對外邦的“仁義”與“奉獻”都要於國內的百姓來買單。天朝是大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雖百姓未必富足,但在總量上是巨大的。上層階級在本質意義上是不太缺“銀子”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賠得銀子再多,慈禧太后每餐該上多少道菜,還是一道不會少的。這樣的上層階級,其跟更龐大的貧寒階級就沒有共同的慾望(大航海)。

    而西歐國家,其國較小,其國內就較為均“窮”,許多西歐王室也很缺“銀子”,也常常要找商人“借銀子”。如此,就會形成“上下同欲”。而讓社會上各階層的人士都參與到大航海中來。

    第四、中國的航海技術其實也遠較西方落後。我們都知道唐朝鑑真東渡日本的故事,東渡六次才成功,勵志故事的背後也是唐朝時期航海能力的體現。中國航海能力得到大力提升的時期,是宋元時期。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繁盛,隨之泉州、寧波等真正意義上的港口城市才得以誕生。但是,在宋元時期,把持泉州等港口商貿的卻是阿拉伯人、波斯人(也即色目人)。蒲壽庚家族(色目人)被稱為“泉州的土皇帝”。

    朱棣之所以選擇鄭和為下西洋船隊的領隊不是沒有原因的,鄭和即是穆斯林。在鄭和之前,並沒有華人遠洋航行的記載。所以,鄭和的船隊中應該有大量的穆斯林,且鄭和的航線都是阿拉伯人商人到經常往返的航線(無論是最遠到達的東非,還是最多抵達的今印尼、馬來亞等地都早已皈依了穆斯林)。且鄭和的航線是利用洋流,貼著海岸線航行,且困難程度跟哥倫布橫跨大西洋、麥哲倫環球航行等是遠遠不能比的。

    跟農耕民族的騎射比不過遊牧民族同樣的道理。與腓尼基、迦太基、古希臘、維京人、及後來的威尼斯人、熱那亞人這些航海民族相比,中國的航海技術其實一直都是落後的。這從同時代東西方的製圖水平的差距就可以輕易地看的出來。航海能力不是光比船隻大小的,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土著可以駕駛簡易獨木舟橫跨太平洋的。

  • 2 # 自由人84173

    鄭和下西洋不是促進貿易是奉命追殺朱家隱患的故事不要與大航海時代掛鉤。中國為什麼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原因不要找那些亂七八糟的故事哄騙自己。主要是明清倆個朝代閉關鎖國閉門造車。還有滿世界儒家思想滿世界琴棋書畫哪能產生大航海時代哪能產生世界貿易?這就是漢字的博大精深把子孫後代都送進博大精深中哪能有科技救國。

  • 3 # 濤哥論球

    首先因為華夏文明自古是一個安於故土的農耕文明,人民被牢牢的鎖在土地上安土重遷,所以中國自古歷朝歷代帝王都在提倡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政策。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

    後來滿清入關,清承明製為困死割據在臺灣的鄭氏集團,繼續閉關鎖國實行片帆不得下海的政策,僅在廣州開設十三行與西洋人進行貿易。

    乾隆年間,馬嘎爾尼率英國使團來到北京希望開展與大清國的海上貿易。當時的大清上上下下都還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乾隆皇帝還在聖旨裡傲慢的教訓起了英國女王,說你們處在蠻夷之地,朕知道你們的人民非常貧苦。我們天朝物產豐富,你們有的我們有;你們沒有的我們也有。還說英國的戰艦模型乃淫巧之物,長期擺弄會玩物喪志。教訓英國女王治理國家應該以農為本。

    總之一句話就是以農為本、安土重遷的封建思想與傲慢的天朝上國美夢讓中國錯過了整個大航海時代。

  • 4 # 談笑閣

    中國本來就不需要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的前提就是,西方通往中國的陸路絲綢之路被穆斯林掐斷,所以急需找到透過海運實現與東方貿易的途徑。說白了就是西方想透過海洋找到另外一條商路,從中國買到便宜的絲綢和茶葉以及瓷器。基於此,無意中發現了美洲大陸,又發現了美洲大陸存在的大量金礦。然後透過殖民美洲獲得的超過穆斯林以及中國的實力,這就是西方文明的本質。

    所謂的大航海時代是與西方重商主義極度關聯的。西方國家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國,而且地中海自古都有貿易的歷史。由於國家很小,市場以及物產不夠豐富,所以必須透過貿易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中國國內物產豐富,大部分的產品透過國內貿易就已經可以實現需求,特別是京杭大運河開通以後,南北方的交流更加廣闊。不再需要冒險從海路運輸。

    而且中國周邊的國家當時的經濟規模跟中國不是一個層次。貿易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低。就跟現在中國貿易戰一樣的。我們不是太需要別人的產品,因為我們都能夠自己生產,這就造成了中國的貿易一直都是順差。這也是後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重要藉口。

    所以大航海時代在中國是不可能產生的。中國的對外交往也極少有殖民歷史。否則單就鄭和的艦隊殖民海外是沒有問題的。

  • 5 # 史趣

    古代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這個還真不好說。

    大航海時代,準確地說應該是地理大發現,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新航路的開闢。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標誌,歐洲國家進行各種遠洋冒險,掠奪金銀財富,開展跨國貿易,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一系列的動作,促使歐洲資本主義與工業革命的發展。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大航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以西方人為視角的,畢竟這段歷史是由西方人主導和書寫的。大航海時代的另一種視角便是血和淚,也就是亞非拉地區人民被殖民、被掠奪的歷史。

    在這種背景下認識地理大發現,你會發現他的專屬性。一方面,開闢了新的商業航路;另一方面,進行征服和航海,進行自由貿易。如果這兩個條件不符合,很難劃入地理大發現的範圍。

    在這個邏輯下,中國的確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也就是沒有參與地理大發現。中國古代的很多海外活動,因為缺少征服的動因,你很難將其劃入大航海時代。儘管沒有參與西方的大航海時代,但我們創造了自己的歷史。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萌芽,在秦漢得以形成,一直持續到明清,這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海洋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分東海和南海兩條航線,其中南海航線一直抵達東非和歐洲,跨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比起西方人主導的地理大發現並不遜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進行的海上活動,主要是向世界輸送絲綢、瓷器和茶葉,傳播著民族工藝和儒道思想,完全沒有徵服的意義。這是和西方最為本質的區別。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西方一樣去殖民呢?你可以說我們天生愛好和平,喜歡與人為善,但其實還有更為本質的原因。

    文揚老師的“廣土巨族論”我比較認可。“廣土巨族論”認為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而且還被整合到統一的文化和政體之中。這是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所不具備的。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創造遙遙領先於所有其他主要文明的中華文明,也形成了超大經濟體制的必然狀態--自給自足。凡是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物質,我們在內部就可解決,國際貿易並不重要,更不要說超出地理許可權的殖民了。這最初是由當時的技術和地理界限決定的,後來又傳遞成一種文化和傳統。

    這也說明了,我們骨子裡是不帶徵服基因的。從這個角度上看,比起西方的殖民探索,我們專注於自我的發展才更有意義。

  • 6 # 棍哥觀史

    所謂的大航海時代,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可以看作是歐洲國家力圖打破穆斯林國家對舊航道壟斷的行為,從這一方面講,同時期的明清並無此需求。而放眼歷史程序,古代中國並不是沒有航海活動,只不過中國的航海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較大,在大航海時代中的表現讓人產生了錯覺,認為中國與此無關!

    地理因素

    回到14至17世紀,客觀印象中除歐洲之外,舊大陸的其他文明都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在這個時期裡,歐洲最大的收穫是發現美洲大陸,繼而進行了美洲大陸及其他地區的殖民活動,這就意味著航海只是過程,殖民才是結果。先且不論這個殖民的意圖,單從地裡因素來看為何西歐國家會成為大航海時代的主角,中國為什麼不能引領大航海時代。

    航海是需要技術支撐的,這一點我們可能會很自信,航海史上有句名言,稱中國的指南針如果早些傳入摩爾帝國,伊斯蘭文明會將航海時代提前7個世紀。但遠洋航海不是一個指南針就能解決技術問題的,西歐國家的航海技術得益於地中海的優良環境。古代中國的航海技術只能在太平洋沿岸進行實驗,因此中國古代的航海多表現為“下南洋”。這項活動在三國時期的吳國就已經實現了,到了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只不過是近海岸線航行的升級版,即使船支技術堪稱世界第一,但也只是將近海航行的技術空前加強,並未升級遠航技術。

    而地中海相比大洋,航行條件沒那麼複雜,沿地中海國家的航海技術可以說是圍繞地中海進行升級的。近海岸線航行與穿越大洋航行是完全不同的方式,就拿補給來說,鄭和的船隊可以承載大量士兵,因為陸地上有足夠的補給等待鄭和靠岸;哥倫布的船隊由於深處大洋,無法靠岸補給,所以他的船隊是物資多人員少,安全性就遠不如鄭和船隊,且因跨洋作業,水手的至病率高,補給解決往往是尋找荒島,攻殺野人部落的方式。

    歐洲大陸又是山脈、河流分割成若干板塊,因此形成了國家割據的版圖劃分。然而在東歐大平原上,遊牧民族同樣是強悍的存在,他們壓縮了西歐國家的發展空間,歐洲國家不得不尋求向海上的突破,這也是歐洲國家航海技術較為發達的另一個原因。

    當時遠洋航海的動力主要依靠風力和洋流,全球的季風與洋流對歐洲向西航行提供了很大幫助。出海時,東北信風、加那利洋流、北赤道暖流,都是他們順利到達中、南美洲的有力支撐;西風、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漂流又是他們回航的助推器。古代打仗還將就個天時地利呢,更不用說對自然條件要求高的航海了,哥倫布就是出海走西南、回航向東北,一路算是順風順水。

    中國海域附近的洋流呈北上和南下兩種,渤海、黃海、東海的海流主要是由黑潮暖流和沿岸流兩個流系組成。其中黑潮流系是由黑潮主幹及其分支的臺灣暖流、對馬暖流、黃海暖流組成,這個洋流是遠海岸線的,方向由南至東北,在日本東海岸與親潮寒流彙集為北太平洋洋流,這是中國有可能達成訪問北美大陸的一條航線。

    沿岸流系自北向南主要包括遼南沿岸流、遼東沿岸流、渤海沿岸流、蘇北沿岸流和閩浙沿岸流。這個洋流是貼近海岸線的,由北至南穿越臺灣海峽,與臺灣東岸分支出來的黑潮支流彙集後折向正西。這也是中國古代航海的主要方向,由海岸線一路向南,順著大陸架到訪東南亞各國。

    在南海海域,因位於熱帶季風區,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季風方向與海區長軸一致,所以有利於穩定流系的發展。南海表面環流在風的作用下,具有季風漂流的特性,西南季風期間,南海為東北流,東北季風期間則大部分割槽域為西南流,鄭和下西洋的時間選擇上就是根據這個季風特點來的。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航海向東南亞、印度方向推進較為容易一些,繞過印度之後又可以藉助印度洋的近海岸洋流直達非洲東海岸,這也是中國古代航海的極限。

    上面又說到北太平洋洋流為中國發現北美大陸提供了可能,但中國利用黑潮暖流向東北行駛時,並非依靠其主線,因為其主線是在日本東海岸。古代日本雖然多次向中原王朝稱臣,但大航海時代的前期,大致與日本的戰國時代重合,此時的日本對中原王朝是不友好的,豐臣秀吉侵朝事件就發生在明萬曆年間。中國航海若走東北方向,只能透過日本海峽一面,藉助對馬暖流的動力和北韓的地上補給,但這個方向成功錯過了北太平洋洋流,直接將船隊帶往嚴寒的遠東地區,這裡的航行條件就不再那麼容易征服。

    即便是克服艱難險阻,船隊能從北太平洋抵達北美大陸西岸,上岸之後也會面臨高聳的洛磯山脈,船隊一定不會選擇登陸這種地方。這並非胡言亂語,因為鄭和的船隊曾經誤打誤撞到了澳洲大陸,由於是在澳洲大陸西北方向登陸的,面對的是澳洲最廣闊的沙漠,所以並未停留,後來英國的庫克船長從巴西繞過合恩角才抵達澳洲,他的登陸面是東南面,這裡就是澳洲土著聚集的風水寶地,所以英華人才希望在此進行殖民活動,並取名“澳洲”,意思就是南方土地。由此看來,在哪裡登陸也決定了航海的結果。

    政治經濟因素政治方面

    古代的國家形式大概就分為王朝模式和帝國模式兩種。帝國模式的表現為:以一點為中心向外擴張,每征服一個地區就執行殖民統治,形成中心區和殖民地的雙重格局。帝國的殖民地無論多大,中心區才是其真正的領土,殖民地失去了或獨立了,帝國還在,中心區淪亡了,帝國則徹底覆滅。

    王朝模式的表現為:對外擴張後,並不實行殖民統治,而是將征服區併入原統治版圖,或分封諸侯管轄,或設定機構委派官員管理。王朝的征服區屬於“王土”,除此之外的歸附區域屬於藩屬。王朝模式下首都被攻佔了可以在“王土”上任意遷都,所以韌性比帝國模式強,比如宋王朝,而帝國模式下,各殖民地攻擊的物件就是帝國中心,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奴隸起義的唯一目標就是羅馬帝國的中心區。

    中國古代主要是以王朝模式存在的,相對於帝國模式的擴張性、寄生性,中國地處亞洲大陸的核心區域,中原文明迅速崛起後,形成了領土規模龐大的統一政權,相對於歐洲被分割開來的小國來說,中國是無擴張需求的。這是就客觀資源方面來說的,若就主觀因素來看,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題就是中央集權,皇帝的控制慾不斷加強,所以才極其反對“孤懸海外,擁兵自重”的政治力量。在歷史的線索中,中國古代從分封諸侯王,到給予食邑但無藩地,這就提現了帝王的控制慾,因此也就不允許中央無法控制的海外擴張,諾大的本土管理好就行,即使是擴張,也是陸地性質。

    中國古代真正能稱為帝國模式的只有元清兩個朝代,倘若忽必烈徵日本成功了,或許還真有可能開啟向太平洋的探索。但由於民族特性以及戰略優勢等因素,蒙古人從大蒙古國時期就首選了陸地擴張,海洋是他們不屑於、不願意開發的方向。然而他們並沒有放棄海洋,因為宋朝留下的海關貿易制度,是一個財政增收的優質資源。不過由於蒙古人打通了歐洲大陸,宋朝留下的海外貿易模板,似乎又沒有陸路貿易方便、暴利。

    經濟方面

    中國古代一直存在“重農抑商”的經濟主線,因為地主階級掌握了土地,這個生產資料是地主階級永恆的錢袋子,與土地稅相輔相成的就是人頭稅,這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財政來源。一旦人口脫離了土地,轉移至工商業,政府和大地主就會損失慘重,明朝的海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為抑制沿海人口脫離農業生產,轉向工商業。美國的南北戰爭表面是廢奴運動,其實質是城市工商資本家與農場主的經濟之爭。

    其實中國在大航海時代中,扮演的角色是目的地,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並沒有錯過大航海時代。新航路的開闢,本質上是葡萄牙、西班牙為打破穆斯林和義大利諸國對舊航路的壟斷貿易。葡萄牙人的航海,繞過非洲,接上阿拉伯海、印度洋的航線,這條航線與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其實是一致的,同時也說明大航海時代的前期,歐洲的航海技術也是貼近海岸線的水平。

    (鄭和下西洋路線)

    大航海時代前期就是與中國明朝重合,明朝在經濟上的優越性也使海外貿易變得扭曲,在朱元璋時代,對外貿易是以“朝貢”形式存在。即外商來華做貿易,不是透過貿易港口進入市場體系,而是要進京上供給朝廷,朝廷則以數倍或者十數倍的賞賜作為補償。這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不小的財政負擔,所以明朝後來就對海外貿易進行限制,“受傷害”最深的就是陸上的瓦剌和海外的日本。瓦剌人的回饋是邊境騷擾,後帶來了土木堡之變;日本人的回饋是東南沿海的騷擾走私,後演化成倭患,這也是海禁的另一個因素。

    (倭寇進攻線路與明朝海禁線)

    “滿足於自己已有的東西,沒有徵服的野心”——利瑪竇

    由明朝的貿易政策來看,其經濟上並無開拓海外市場的需求,更無引進資本,開採資源的意願,以至於鄭和下西洋都被看作是宣揚國威。所以即使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亞洲通往歐非航道的穩定,也並沒有被認為是屬於大航海時代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濃墨重彩的結果。到了清朝,英國政府派遣馬嘎爾尼使團訪華,為乾隆皇帝祝壽,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展開交流的一次良好機遇,但乾隆皇帝並未與英國使團達成簽約,歷史上多評價乾隆皇帝以天朝上國的姿態坐井觀天,其實乾隆帝在此時已經認識到了海外的軍事威脅,並開始準備了沿邊佈防。但這至少反應了乾隆以前的皇帝,都還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這對航海的參與是有決定性影響的。

    綜上,大航海時代,中國並非置身於事外,鄭和下西洋當屬大航海時代的一部分,而且歐洲國家的航海探索,也帶有從東方進口香料的目的,中國屬於新航線開闢的目的地。但縱觀整個大航海時代,帝王的志向、政權模式、經濟需求、地理因素,都註定了中國很難像西歐國家那樣,尋求對新大陸的發現,所以這也讓人產生了錯覺——沒有發現新大陸就等於錯過了大航海時代!

  • 7 # 彈指千年

    說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並不妥當。歷史上對於航海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明朝時期的中國,當時明朝的寶船和航海技術絕對是處於世界頂級的水準,至少領先其他國家上百年。

    公元1405年7月,鄭和作為明朝使團開啟了下西洋的航程。此後30多年,鄭和帶領艦隊七下西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附近。此時,歐洲的航海才剛剛起步,也就是說,在歐洲還沒進入航海的時期,大明的寶船已經滿世界跑了。

    大明寶船是當時世界海上最強艦隊,那鄭和為什麼沒有率先開啟大航海時代?

    我們知道,歐洲在開啟了大航海之後才發現了澳洲和美洲大陸。如果當時是我們先發現了澳洲和美洲,那會是怎麼樣的景象呢?事實上這種結果是不會發生生的。

    首先、東西方的文明不一樣,中國很早就進入了農耕文明,對於土地是有極強依賴性,守土並建設是治國之本;而西方是遊牧文明,常年遷徙和掠奪是他們的生存之道,他們並不擅長建設。

    所以在東方尋求內在穩固、西方迫切需要對外擴張。這種治國策略下,中國是不可能也不需要對外尋找殖民地的。西方的大航海,好比是中國的走西口、闖關東,只有在家裡活不下去了,才會去外面尋找生存的可能性。

    另外、中西方航海的目的不同,西方就是赤裸裸的去掠奪新資源,而鄭和當時下西洋僅僅是為了弘揚國威,封賞藩王,鄭和艦隊一路上的主要工作就是給沿途的各國貧民們發發紅包、順便幫忙評定一下內亂、剿滅一下海盜什麼的,對於搶殺掠奪大明自然不屑去幹。所以即使是鄭和時期,大明造船航海技術瑤瑤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也不會走上大航海的道路,大明不會發展海外殖民統治。

  • 8 # 少荃經史屋

    錯過的不是大航海,而是大航海帶來的收益

    少荃用一個故事來開始今天的話題:

    從前有兩個村莊,一個臨近河流水資源豐富,一個離河有十里遠,用水緊張。儘管兩個村落都是用牛車將水一桶一桶地拉回來供村民使用,但離水源較遠的村莊則麻煩了許多。

    後來離河較遠的村落合計想投資修建自來水管,全村上下一致同意,並開始著手。

    這一訊息被臨河的村莊知道後不屑一顧,認為他們是異想天開,而且水管工程不一定成功,白白浪費錢財,還不如保持現狀用牛車運水實在。

    缺水的村莊並沒有理會,而是從規劃線路到土層測試,從挖渠埋管到水質處理,一項一項地認真解決完成,當然,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甚至碰壁,但都沒有退縮而是積極克服。鄰村的人用一桶一桶的水來證明他的方法不行。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決心,相反這使得他們更堅信以後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終於,水管工程完工了,在開啟水龍頭的那一刻,這個缺水的村莊格局被徹底改變,不僅取代了牛車拉水,甚至釋放了種植、養殖、生活、娛樂的潛力,一度超過了臨近水源村莊的經濟發展。這條水管,成為改變格局的關鍵。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大航海時代”的簡版,古代中國在其中扮演的就是“靠近水源的村莊”。

    大航海的核心是貿易

    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各國的船隊爭先到海外尋找新的陸地,開闢新的貿易航線,尋找新的貿易伙伴,用以發展興起的資本主義。大航海的內在動力就是貿易,以貿易的方式來實現財富資本的再擴大。

    大航海的起源是歐洲各國,這主要是因其地理、人文兩方面因素決定的,也因為這些方面同當時的古代中國有極大的差異,最終導致了古代中國對航海貿易的積極性。

    “文明人”對貿易的理解

    可以非常確切地說,人類最早開始從陸地向海洋探索進行“大航海時代”的,是從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為標誌的。什麼歐洲人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都是後續開始進行大範圍航海的。

    當鄭和率領的大明寶船艦隊浩浩蕩蕩地來到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時,各華人民俯首驚歎,以示友好且稱臣納貢,大明也以天朝上國之尊友好相待。儘管當時有相當的貿易來往,但對古代中國的明朝來講,貿易的主動性並沒有掌握,貿易的財富是流出狀態(大國找小國進行貿易,在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很難順差)。因此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海外貿易並沒有可持續發展性,即使外邦船隊來大明進行貿易,也難從中賺取財富,白銀黃金是向外流出的,在是當時明朝的國力決定的。

    相比較之下,歐洲的“文明人”則採用殖民的方式對新大陸的土著人進行土地和資源的掠奪,因為他們在正常的貿易下,同樣和明朝一樣是處在貿易逆差之中,在文明發展程度不同的情況下,尤其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是很難跟上資本工業文明的步伐。然而歐洲人採用了殖民的方式強行對新大陸的土著進行資本輸入,或者野蠻的資源掠奪。

    這樣的強行實現“貿易順差”的方式,在華人看來是野蠻且無理的,古代華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並不懈於如此的手段方式來換取財富。

    大航海的本質

    儘管大航海促成了全球化的貿易往來,但其推動力卻是野蠻殘暴的,是工業文明強行對自然經濟的碾壓,是踩在屍骨上的文明擴張。這一點,對古代華人來說並不是文明的表達,華人對強者的崇尚是“強者恆仁”,越是強大,越應該有博愛,而非欺壓臣服。

    從人文思想的角度來看:

    中國不是錯過了大航海時代,而是沒有認清世界強國的本性。

  • 9 # 減水書生

    中國的物質力量足以率先開啟大航海時代,但中國的路徑依賴卻只能與大航海徹底無緣了。

    所謂大航海時代,是指15世紀末到17世紀,歐洲人透過貿易和殖民,發展新貿易秩序和發現新大陸的歷史過程。大航海,是區分大陸時代和海洋時代的重要事件。以前,世界的角逐平臺是大陸;之後,世界的角逐平臺則是海洋。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人類從區域秩序發展到全球秩序,也就是現在的國際秩序。

    大航海時代的中國,正處於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的一段時間裡。在這段時間,中國的物質力量並不弱,陸地力量地面最強,海上力量也海面最強。

    15世紀初,具體是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當時,鄭和的船隊規模,有兩百艘大船。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其船隊規模只有三艘小船,無路是船數還是人數,根本就沒法與鄭和船隊同年而語。所以,中國擁有率先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物質力量。

    但這裡面有問題,決定了中國無緣於大航海時代。

    01.帝國穩定的路徑依賴

    中國是一個非常穩定的帝國。自己改朝換代不斷,但這是跟自己比。要是跟歐洲比,中國是一個非常穩定的集權帝國,而同時代的歐洲則是一群不穩定的封建諸侯國。但,就是因為非常穩定的這個路徑依賴,使中國失去了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

    鄭和七下西洋了,然後呢?只是一逞帝國皇帝的英雄豪邁,這是好聽著說,不好聽地說就是中國雄主的自娛自樂。這還是對權力,對經濟就只有傷害而無造就了,玩得是純燒錢的遊戲。

    當然,明清也有海洋貿易。戚繼光抗倭,但這個倭寇實際上就是海上的非法走私商人。那麼,戚繼光抗倭成功了嗎?根本就不是戚繼光把海盜倭寇打沒了,而是開放海禁以後,非法商人變成了合法商人,海盜和倭寇自然就沒了。所以,明清也有海上貿易,而且海上貿易也很繁榮。

    大明海上貿易賺了很多錢,但這筆錢對大明帝國根本就產生不了多大作用。一個是收稅太困難,大明是稅人和稅地的財政體制,而稅商在制度上就玩不轉,更別提稅海貿了;一個是即便稅商賺了錢,但跟稅人和稅地比起來,也不是一個量級。

    所以,有海上貿易更好,但沒有也不可惜。明朝是這樣,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前也是這樣。而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陸帝國的超級穩定性,根本就不會對海洋貿易產生足夠的敏感和重視。

    但是,同時代的歐洲就不一樣了,一眾小諸侯國從海上賺點兒錢,那就真的是錢了。於是,海上殖民、海上貿易這個賺錢模式,就有了批次複製的極大動機。然後,歐洲就在大航海這條路上狂飆突進了。

    02.宗法共識的路徑依賴

    中華大帝國為什麼超級穩定?簡單說就是儒家菩薩心腸、法家雷霆手段,而底層邏輯則是宗法共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全部的權力關係和治理關係都可以追溯到這個邏輯起點。

    於是,華人搞海上貿易也是從這個邏輯起點出發。

    大航海時代,主要是殖民和貿易,但貿易才是根本,不僅能夠帶來利益而且能夠建構秩序。海上貿易,就需要遠距離的信用機制。你從日本運來一批白銀在廣州港登陸了,然後我不給你支付報酬怎麼辦?這就需要遠距離信用機制發揮作用,傳統時代的法律根本就不管用。明朝人和清朝人是怎麼玩的?同鄉關係、宗族關係以及媽祖的宗教信仰,靠的是這個。但這種信用機制卻無法擴大化,只能限定在東亞和東南亞這片海域中。再遠一點兒也不是不可以,但成本太高、不可測的因素太多。

    但是,歐洲人,特別是英華人,建構的一套以普通法系為基礎的信用機制,卻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只要控制關鍵港口,大英帝國就能把生意做到全世界。而明清時代的中國卻做不到的。大航海在歐洲的持續發展,就能夠發展出大英帝國的新秩序。但大航海時代在中國怎麼發展,也發展不出這個新秩序。

    而原因就是宗法共識的路徑依賴,這套路徑依賴在大陸是沒問題的,但是在海洋就徹底行不通了。

    03.大陸利益的路徑依賴

    對於海洋貿易賺來的錢,天朝上國根本就不在乎,因為大陸利益的土地、人口才是帝國最關心的。而為了維護這個大陸利益,往往就會輕易處置或犧牲海洋貿易。

    首先是明初,朱元璋為了解決元末貨幣危機的問題,直接在傳統時代搞出了計劃經濟。於是,大明初年就開始海禁。商業運轉需要貨幣,但大明沒有足夠的白銀當貨幣,那就乾脆把商業給廢了。這種做法很黃很暴力,但在明初卻十分管用,朱元璋這個老農民硬是解決了元末貨幣危機。

    然後是清初,鄭芝龍和鄭成功父子建立了一個覆蓋整個東亞的海洋貿易帝國。巔峰時期,鄭家有大小船隻三千艘,還有一支20萬人的軍隊。凡是在東亞海面上做生意的,都要向鄭家交保護費。即便是當時的海洋帝國荷蘭,要在東亞這片地方玩,也得向鄭家交錢。

    但是,鄭成功卻對抗滿清。那麼,滿清是怎麼辦的?為了摧毀鄭成功的海洋帝國,直接搞了一個遷海令,從山東向南到廣東、沿海二十里內就不能有人,實施寸板不得入海。然後,直接把鄭家海洋帝國給餓死了。

    滿清是餓死了鄭家的海上帝國,也確實收復了臺灣。但是,滿清的做法跟朱元璋一樣,都是為了帝國的大陸利益,犧牲了中國的海洋利益。鄭成功之後,東亞海面上很難再成就一個海上帝國了。因為清朝的僵化統治不允許出現這樣的海洋帝國。

    英國為什麼強?靠土地、靠人口,英國沒希望。任何一個Continental霸主都能弄死它。但是,英國的財富和力量不在土地和人口,而在海洋和貿易。國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向誰收稅和怎麼收稅,但向誰收稅和怎麼收稅也反向塑造了國家的制度和理念。所以,向海洋收稅、以貿易收稅的歐洲國家,就開啟了近代化升級。而一直植根於傳統帝國的中國,不僅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也錯過了這種近代化升級。

  • 10 # 歷史緯度

    古代中國為什麼錯過大航海時代?因為大航海時代不是小農經濟的產物,大航海時代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物。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是必然的,因為中國小農經濟的力量超過了資本主義的力量。無論是什麼時代,無論是什麼文明,其發展的最終動力是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需要陸地,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海洋。中國小農經濟的力量超過了資本主義濟的力量,所以中國對陸地的需求超過了對海洋的需求。

    關於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的原因總結如下:第一,受中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十分優越,平原面積十分廣大,而又十分安全。這意味著只要防禦住了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入侵,那麼就可以透過發展農業來獲得發展所需要的一切物資。西方呢?西方是海洋國家,其平原面積十分狹小。這意味著西方文明的發展必須依靠海洋。海洋是西方文明發展的基礎!

    西方需要海洋,所以進行了新航路的開闢,並在殖民擴張的過程中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文明。中國需要大陸,所以中國的小農經濟一直非常發達。

    第二,受中西方的社會制度的影響。

    西方的海洋文明發展的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基礎之上發展的是民主政治。在古代,西方建立的是奴隸制的民主制度;在現在,西方建立的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基礎是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需要更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經銷市場。原料和市場怎麼來?透過大航海和殖民擴張而來。

    中國的大陸文明發展的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基礎之上發展的是專制制度。專制制度存在的基礎是農業,農業的發展取決於人口的多少和陸地的多少。中國有廣闊的大陸,不需要進行大航海!

    第三,受中西方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中國發展的是農業,而西方發展的是商業。發展農業意味著農民的數量是最多的,發展商業意味著商人的數量是最多的。農民會不會進行航海?當然不會。商人會不會進行貿易?一定會。所以,中國不會進行大航海,而西方一定會進行殖民擴張。

    雖然中國也有一定的資本主義,但中國資本主義的力量太弱。與農業經濟的力量相比,資本主義經濟實在不值一提。兩種力量碰撞的結果就是中國對大航海淺嘗輒止了!

    總而言之,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是必然的,西方進行大航海也是必然的。任何輝煌的時代和任何歷史的發展,並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的。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發展模式。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需要大航海,發展小農經濟必然不會進入大航海時代。

  • 11 # 打工老王

    為什麼中國古代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時間背景也就是歷史背景,

    第一,歐洲興起大航海時代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馬可波羅的東方探秘計劃,第二個是拜占庭帝國滅亡引起的。13世紀馬可波羅從東方回到他的家鄉義大利,像他的組織描繪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如何如何的富有?宮殿都是用黃金做成,而且擁有廣袤的土地,數不盡的牛羊,從而勾起了西方列強想中方擴張的慾望。

    第二,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的滅,他們失去了土耳其有絲綢之路必經之路,斷絕了原來有突厥掌握的絲綢之路,斷絕了中國的絲綢印度香料瓷器,歐洲與東方的陸路交通斷絕,從此他們只能從海上想出。1492年哥倫布渡過大西洋發現美洲發現,麥哲倫在在1522年完成航球旅行。

    第三,公元1405年大明朝永樂皇帝派鄭和在寶船下西洋,而當時的明朝正是鼎盛時期,明朝皇帝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是,安撫蠻夷小國,並非開疆擴土,從而中國失去了大航海唯一的一次機會。

    新航路的開闢

    新航路的開闢使人們認識到在大航海過程中,不僅豐富了人們對海外世界的認知,同時也使得西方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的發展。怎麼說呢?因為大航海所帶來的殖民統治,使得殖民地變成了宗主國的原料供給地和商品的傾銷地。大航海時代——敲響近現代的大門

    歐洲經歷了黑死病中世紀的“洗禮”,人們逐漸開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是文藝復興讓歐洲人開始從神本主義過渡到人本主義。

    漸漸地,人群中又開始迴響起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哥拉斯的那句話:

    人是萬物的尺度。

    這場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它的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讓人驚歎不已。以復興古羅馬為名,卻加入了新思想、新思考。從古典哲學逐漸波及到天文、化學、科學等眾多領域。

    也正是由於文藝復興的新思想,讓歐洲的貴族產生了探索未知的萌芽思想,遠航,即刻出發。

    也是中國錯過大航海時代客觀因素,

    太平洋真的太寬了。

    南北最長15900千米,東西最寬19000千米。從現在的上海到美國西海岸也有近10000公里

    以當時中國的航海技術以及人員意志,實在是太遠了。,而大西洋則不同,其最大寬度僅僅只有,大航海時代的關鍵在於:發現新大陸並且開啟殖民。然而,中國先於歐洲發明了指南針,卻被歐洲人領先一步找到新大陸;歐洲和中國都只是與新大陸隔著一片大洋(大西洋與太平洋),按理說歐洲能發現美洲東部,中國理應發現美洲的西部。

    看我中華民族經過百年的屈辱,東方雄獅已崛起,無論世界怎麼發展?華夏民族永遠屹立在東方

  • 12 # 星輝650

    中國大航海早於西方,規模也不算小,但朝貢體系有別於通商,利益有限,不足以支援大規模海上艦隊,而且

    中國是大陸,位於東亞產糧區,用糧食和糧田(改桑絲)換雜七雜八不宜規模過大,總之貿易不平衡,收益不明顯,

    當時貿易以木材寶石香料為主,輸出絲綢茶,瓷器,

    總之就是海上探險是成功的,經濟模式的探索上不成功,或說是比較失敗

  • 13 # 越光抱和

    不是錯過,是根本不可能有大航海時代,重農抑商一直是主流,所謂的商業繁榮也多為海外過來的商賈,主要的航路基本從未被古華人把持,從中央集權的角度來說到海外去開疆闢土對統治者來說威脅大於利益,各種禁錮農民的手段使得下層人民懦弱膽怯,連周邊強悍點的少民都對付不了怎麼指望著靠少量人遠離大陸去殖民。基本的素質都不具備大航海時代是不會來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小心吞了一口痰,除了噁心還有什麼壞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