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臺美大小事

    臺灣說:這鍋我們不背!

    對於福建同胞來說,應該改成:颱風,就是臺灣幫我們擋下的巨風

    一般認為,颱風,這兩個字的由來,就是從英文(Typhoon)英翻譯而來的。也有一說是從廣東話的大風而來。

    所謂颱風就是發生在廣大洋麵上、風速超過17(m/s)的熱帶性氣旋(即熱帶性低壓),不同地區對於颱風有不同的稱呼,如西太平洋稱之為「颱風(Typhoon)」、印度洋稱之為「旋風(Cyclone)」、大西洋以及東太平洋則稱之為「颶風(Hurr icane)」,名稱雖然不同,但性質卻是一樣。

    在北半球,颱風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南半球則順時針方向旋轉。此熱帶性低壓一般伴隨強風豪雨,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財產,對於民生、農業、經濟等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嚴重的天然災害。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西北太平洋一年約有27次颱風,平均有3-4次颱風侵襲臺灣地區,而最早出現在4月下旬,最晚則在11月下旬;其中以8月份的次數最多,7月和9月次之。

    所以,一年的颱風裡,往大陸方向的颱風,可能有一半都先經過了臺灣,這或許是說颱風是來自臺灣的風的戲稱原因吧!而事實上,只要經過臺灣的颱風,威力就減少一半或更多!所以說,臺灣的山是大陸面對颱風的護國神山

    以2017年到8月下旬為例,西北太平洋已經有13個颱風形成,但臺灣只發布過三次颱風警報,就是尼沙、海棠、天鴿,而影響的時間都不長,這樣的比例是略低於平均值的。

    颱風對於臺灣的影響,主要是風雨,每個臺的速度、路徑不同,對臺灣的影響也不同,多數都是在12-24小時就離開臺灣,或是穿越臺灣時,被護國神山的中央山脈給阻擋、破壞,等到離開臺灣到大陸或北上時,颱風的威力已經大減。

    颱風前後的影響,則可能是2-4天,尤其是對於臺灣東部的蘭嶼、綠島等,颱風還沒來,風浪就已經變大,船班停駛、飛機停飛,直到颱風離去以後才會恢復。

    而颱風從暴風圈接近臺灣,到登陸臺灣,是最嚴重的階段,那基本就會停班、停課、交通也會中斷。而颱風離開以後,多數還會下雨,尤其是從偏南走向過來的颱風,一定帶著西南氣流的豪雨,所以,有時候颱風走了,大雨還會下一兩天,甚至淹水好幾天。

  • 2 # 墻頭草

    臺灣如果是臺灣地區吹過來那臺灣就不會有颱風與地震了。颱風是太平洋區域雲層産生熱帶低氣壓對流,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當對流旺盛的時候,便會產生熱帶旋風。熱帶低氣壓對流旺盛時便會產生颱風。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每年都有相關臺風的問答題。

    目前,夏季進入不多長時間,以日本海域線到太平洋赤道的大面積海平面受熱的程度還達不到60米深度恆溫在26.5度或27度。因此,海面上引不起無數的氣旋,所以颱風必須在夏秋時節多發。

    為什麼把季節性的颶風稱為颱風?這就得先說這個島為什麼稱做“臺灣”?

    這得從歷史上來找原因,粵語通常稱“颶”音讀做“臺”音。而福建閔南語音也類似。還有荷蘭語音或英語發音之說,但先有粵語還是先有英語發音在先卻無法考證。以我看,廣東、福建離臺灣最近,所以這個發音應該以廣東人為準。

    太平洋赤道的熱帶海面當無數氣旋產生後,通常都會凝結抱團,氣象學上稱為“風眼”然後隨著地球自轉的關係,這些“風眼”越滾越大,於是颶風必須從太平洋上空,透過臺灣海峽極南海向廣東、福建颳去,正因為如此,應該就是廣東人、福建人稱這颶風為“颱風”了。當然,這股颶風也會從臺灣海峽及南海經過向日本颳去。2011年,9號颱風梅花的風眼。

    將颶風稱作為颱風的由來就是這樣產生的。

    該回答包括了《為什麼現在還沒有颱風》的問答題。

  • 4 # 松子說教育

    我覺得題主這個話題有道理哈。

    臺灣位於大陸的東南方向,而每年的颱風幾乎都是從東南方向襲來的,颱風兩個字當中有一個“臺”字,而“臺灣”兩個字中也有一個“臺”字。這就給人一種錯覺: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颱風應該與臺灣有關係。

    那麼颱風真的是從臺灣刮來的嗎?

    不要著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有一點需要注意,颱風不只屬於我們中國哦!

    颱風主要分佈在北半球,南半球主要是海洋,由於海陸面積相差不大,不容易形成顯著的高低壓中心。而北半球的海陸面積對比明顯,容易形成高低壓中心,就為颱風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颱風的成因並不神秘,就是一種由低壓中心形成的熱帶氣旋而已,熱帶氣旋是指發生在熱帶或亞熱帶大洋麵上的低壓渦旋。

    世界氣象組織給出的定義是,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以上的,被稱為颱風或颶風。太平洋形成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大西洋形成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颶風。

    1、先看看西太平洋的颱風。

    中國把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按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大小劃分為6個等級,分別是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

    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比較多,比如有中國、日本、南韓、泰國等,在以前的時候,各國對臺風自己命名,以至於在國際上造成混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世界氣象組織從2000年起對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進行統一命名。

    颱風的名字就由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中國、日本、美國、泰國、南韓、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1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各提供10個名字),最終就能得到140個颱風名字,編織成颱風命名錶,進行順序迴圈使用。

    颱風的名字不是一成不變的,假如某個颱風造成了特別重大的災害或人員傷亡的話,這個颱風的名字將從命名錶中刪去,不再繼續使用,而要再補充新的名字。

    2、再看看大西洋的颶風。

    颶風比颱風具有更強的破壞力,最近席捲美國南部的颶風就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颶風的命名也是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剛開始使用的是,以女性為主,後來加上男性的名字有新增上。最開始是用颶風的發源位置,然後用颶風來臨時的聖歷時間,後來用討厭的政客的名字,再後來使用氣象預報員的名字命名。

    現在,大西洋的颶風名字也是在世界氣象組織的統一協調下進行命名的。颶風命名錶一般有7份,按照名稱首字母的順序排列,從A-Z,選擇了21個首字母的名字,共計147個名稱。

    颱風的破壞力十分巨大

    前段時間,有兩個颱風的路線本來是襲擊中國的,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轉道去了日本,東南沿海省份避免了這幾場災難,真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要想了解颱風的破壞力,我們必須先清楚颱風的結構。如果我們把颱風縱向給切開的話,你會發現颱風是有三部分組成的,分別是颱風眼區、雲牆區和螺旋雨帶區。

    問題來了:颱風哪一部分的風力最強、降雨強度最大?

    估計很多網友會說:當然是颱風眼了!

    答案是錯誤的。恰恰相反,颱風眼這個位置是風平浪靜、風和日麗的天氣。颱風破壞力最強的部分是颱風眼附近的雲牆區,這裡的天氣現象是狂風呼嘯,大雨傾盆,巨浪滔天,天氣惡劣。

    颱風帶來的災害主要是狂風、暴雨和風暴潮。狂風能把把沿海船隻拋起甚至攔腰折斷,足以摧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樑、車輛,把雜物吹到半空,高速飛行,危及行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能夠造成洪澇災害,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風暴潮能導致潮水漫溢,沖毀房屋和各類建築設施,淹沒村莊和農田,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颱風是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魔鬼,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呢?

    當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雙面性的,都是一分為二的。颱風在帶來災難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好處。

    比如颱風帶來的強降水,可以給所經地區帶來大量的雨水,緩解旱情,提供較多的淡水資源,可以讓炎熱的氣溫降下來,讓人們感到涼爽,可以維持地球的熱平衡,還能增加捕魚的產量等等。

    如何防範颱風帶來的危害呢?

    颱風多發的季節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初秋這個階段,由於颱風影響的地區主要是沿海省份,對西北內陸地區基本沒有什麼影響,所以東部沿海地區的民眾要注意採取防範措施。

    一是及時掌握有關臺風的氣象預報,關緊門窗,加固搭建物,從危舊房屋、低窪地區中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檢查電路、爐火、煤氣等設施是否安全,中小學在必要時要提前停課,取消大型集體活動做好人員疏散工作。

    二是海上作業的人員要立即到避風場所避風,如果距離海岸較遠,來不及靠岸,要及時與岸上有關部門聯絡,爭取救援。

    三是做好颱風過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比如洪水汙染生活用水和居住地,蚊蠅大量孳生繁殖,老鼠的遷移,食品容易發黴變質等等,都要做好善後清理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裡有負罪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