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錢多多讀文史

    俗戴CROWN,必承其重。

    拋開一代創始人的辛苦不提,作為最大的官二代。皇子們其實活得並不輕鬆。

    除非一開媽就註定與接班人無緣的皇子,只接受一般教育外,其他有望接班的人,不僅僅是“父皇”對他要求甚嚴,就是他們自己,也不敢輕易放過學習與鍛鍊的機會。

    以宋朝為例:

    所有皇子未出閣前均在資善堂就讀,

    皇儲封王出閣,東宮各屬官培養太子。經、史、詩賦、書法都有所涉獵,大多為儒家經典,武事不多。比如宋仁宗趙禎在資善堂學習《孝經》、《論語》,確定為皇儲後,真宗賜他《承華要略》、《御覽》等實操政務之書眉 。而其他皇子學習更多《孟子》、《尚書》等書。

    從政訓練。除了文化課程,皇儲還要實習政治,一般他們都是做開封尹來鍛鍊。

    清朝:

    與前朝相比,清朝皇族教育更加完善正規。皇子們讀書入學年齡早、時間長、規矩多、課程也多。

    皇子6歲(虛歲)開始讀書,卯入申出——早晨5點至下午3點,共計10個小時。

    上書房規矩極嚴,皇子讀書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許搖扇。午飯老師先吃,然後皇子再吃,吃完不休息,繼續讀書。只有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才放假,一年只有5天假,除夕都不放假。

    皇子們學習的內容很多,文有滿、蒙、漢等語言文字以及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武有騎射練習。每天下午三點放學 後,吃過晚飯,還得上騎射。

    清代學者趙翼曾生動描述過皇子們學習的情景:餘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彭入,時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拉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寱,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粉板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既入書房,作詩文,每日皆有程課,未刻畢,則有滿洲師傅孝國書、習國語及騎射等等,薄暮始休。

    所以即便皇子們比家裡有礦的人還要威武,也還是要辛苦學習呀。

  • 2 # 歷史爆破手

    古代接班人的選定,事關皇權的穩定,是每一個皇帝都特別在意的事情。而接班人一般都是皇子中產生,所以皇帝對他們的培養也是煞費苦心。這其中,尤以對接班人的培養最耗心血。

    請大儒教導學業

    這對於每個穩定的政權來說,都必定採取的措施。這裡的大儒,不僅要學問好,還要品德高尚。尤其是清朝的皇子們,皇帝對他們的學業更是上心,還時不時抽查。那時大臣們上早朝的時間已經夠早了,但在大臣們陸陸續續到達宮裡的時候,皇子們已經開始授課了。每天早上三五點就起來學習,這份清苦也非一般人能夠忍受。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同齡人侍讀,以此來磨礪求學之心。

    皇帝總希望自己的接班人學問優長,品德高尚。即使是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在打下天下後,也給太子朱標選擇了大儒宋濂來教導學業。這是自古以來,皇帝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

    明確上下尊卑

    如果受教育的機會皇子和接班人是均等的話,那麼明確上下尊卑卻只有接班人太子獨享了。太子對於皇帝是臣,對於其他皇子來說,卻是君。所謂名分早定,指的就是早早確立太子的威信。無論是服飾、禮儀還是其他方面,早早突出太子的不同,甚至有的皇帝還提前替太子打造好班底。

    比如朱元璋把大明最好的文臣和武將都分給了他,這是其他皇子羨慕也羨慕不來的。可惜朱標早死,才使得後來的朱元璋狠心清除功臣勳將,以避免皇孫朱允炆駕馭不了這些大臣。

    用重大事件磨練接班人

    古時皇帝出征或者長時間離開京城,就會讓太子留守或監國,這就是在鍛鍊接班人了,其他皇子是萬難有這份榮譽的。比如,唐太宗遠征高麗的時候,留太子李治監國。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重大的事情,也被用來磨練太子。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想要遷都,便在洪武二十四年讓太子去長安考察。

    在安史之亂中,唐肅宗在靈武繼位。當初想要確立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時候,李倓的呼聲很高。但在李泌的勸說下,唐肅宗還是立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後來,李豫帶領將士收復長安、洛陽,安安穩穩地當上了皇帝。假如李豫當初沒有被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沒有經過安史之亂的磨練,皇帝的位子也不一定是他的。

    言傳身教教導接班人

    李治被唐太宗立為太子後,“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務,或令參與”,這就是唐太宗言傳身教教導李治。除了讀書之外,還要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治理國家上去。此外,一些書本上不能講也不會講的知識,皇帝一般也會傳授給太子。朱元璋把長滿刺的荊條扔給朱標,朱標不敢握。而朱元璋藉此教育他:“我現在除去這些功臣,就是去掉荊條上的刺,不然你怎麼能握得住呢?”

    綜上所述,在古代皇子和接班人(太子)的培養,是一個複雜而又長遠的工程。在學業上、在尊卑上、在團隊打造上、在能力鍛鍊上以及言傳身教教導,可以說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因為事關皇權的穩固,再怎麼用心都是不為過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舉辦婚禮沒領證,一方出軌退婚後,彩禮怎麼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