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的印跡在思緒
-
2 # 多見多悟
我小姨夫,家裡行三,他父母常年住在他家,最後也由他養老送終。二老從能勞動,到不能勞動,從健康,到患病最後癱瘓,再到去世,這前後幾十年的時間,他大哥作為長子,多少是盡了些義務的,但也有限。他二哥二嫂則完全一毛不拔,不但不出錢,一家四口每週還要打著看老人的名義蹭飯數頓,老人下葬後還要慫恿老大分我小姨父的房子,無恥的讓人不可思議。我小姨夫有錢嗎?他只是個開出租的,有時候開車累了直接歇班不上工,每每讓我小姨怨念滿滿。城裡那家的吃食好,門清。就這麼個懶散的愛吃喝的,以今日標準說不上進的男人,在孝道上讓所有知道情況的人無話可說,只有敬佩。
我們這,家裡有幾個兒子的家庭贍養老人基本是每家照顧幾個月,輪班。一旦貢獻不均,有的花錢多有的花錢少,心理不平衡必然會吵翻天甚至打破頭。更何況,誰家沒有愛計較的人呢?誰家也都有頭鐵的。在我小姨夫這裡,以他吃虧的方式做了終結。至少避免了家事變家醜。
古人行文用字簡練,孝也好順也好,既有字面意思也有引申含義,字既是意的概括,同時也拘束了意本身。父母長輩不一定是對的,年輕一輩承接新時代有更多的當代思維,衝突是在所難免。如何應對這種衝突你需要尋找更有效的辦法,儘量不要針鋒相對,硬剛只會兩敗俱傷,還要被指責不孝順,虧了。用太極思維,以柔克剛就不錯啊。堅持原則,多讀書想辦法,吃虧是福。是我的答案。
“孝順”一詞原出自《國語·楚語上》:“勤勉以勸之,孝順以納之,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但是凡事都有個度,“順”也不能一味的盲目順從,我們知道孝順並不等於對父母長輩百依百順,如果父母長輩的一些想法、看法和做法真的是錯誤的,我們該怎麼辦呢。按照佛教的觀點,孝順的本來含義是“孝則順”,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孝敬父母,就會諸事順利。順從父母,對小孩子來說是應該的,因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而一旦孩子長大成人、走入社會,就要學會獨立思考決定一些事情,形成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父母的意見可以參考借鑑,但不能盲目的服從。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父母所積累的人生智慧可能是孩子暫時難以企及的,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父母的人生智慧也有其侷限性,父母如果管得太多、時時事事不願放手,往往會釀成悲劇。
“孝”是一種修養,“順”是遵循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