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恆實說
-
2 # 浩然文史
《西遊記》劇照 孫悟空
《西遊記》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廣受人們喜愛,其中孫悟空這一人物更是家喻戶曉。但你真的知道孫行者是從哪裡來的嗎?原著粉會說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但相關學者卻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以往對孫行者的身世考察有三種說法:“本土說”、“外來說”、“混血說”。那麼現在,就跟著文史君一起來試著解開孫大聖的身世之謎吧!
猴王出世 《西遊記》劇照一、大聖身世考察之緣起
從最初唐代的《大唐西域記》到明代中葉的百回本《西遊記》,歷經了八百年的時間。但對於孫行者的身世之問則起源於胡適與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最早提出“孫悟空來自何方”這一問題的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作為“本土說”的創始人及代表人,認為唐人小說《李湯》裡提到的淮水水怪無支祁(淮水多水患,古人歸之於有水怪)是孫悟空的最初原型。
壁畫中的無支祁形象二、“本土說”的史料依據與文化淵源
魯迅所說的無支祁及其相關歷史記載均來自於《唐國史補》:“楚州有漁人,忽於淮中釣得古鐵索,挽之不絕,以告官。刺史李湯大集人力引之。索窮,有青獼猴躍出水覆沒而逝。後有驗山海經雲: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猿猴的形象,及其最終“禹鎖于軍山之下”的結局,都與後世的孫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
無支祁的傳說到了宋朝,在《太平廣記》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窬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無支祁有了“金目雪牙”,本領高強,大禹與之三戰才將其收服,這與《西遊記》中的情景無不相似。
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猴的形象在時辰圖中有所體現:王充《論衡•物勢篇》中寫到:“申,猴也。”猴在中華文化中有長壽的寓意,在東晉葛洪的《抱朴子》一書就載有:“獼猴壽八百歲變為猿,猿壽五百歲變為玃,玃壽千歲。”此外,由於在漢字中“猴”與“侯”諧音,有封侯之意。古人常常用各種富有寓意的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希望封侯封相,前程似錦的美好願望。最具代表的就是“猴子騎馬”,寓意“馬上封侯”。
明代銅器 《馬上封侯》中國古代猿猴的故事並不少見,最早可見於《莊子》。在《莊子》中,猿猴被稱為“狙”。《莊子·內篇·齊物論》中講了一個“朝三暮四”的故事:“狙公賦芋,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此外,《太平廣記》中歐陽紇的經歷,南宋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等故事中,猿猴都充當著重要的反派角色。甚至到了元代,民間的猿猴傳說中,猴有了一個具有黑社會性質的大家族(老大通天大聖、老二齊天大聖、老三耍耍三郎、老四龜山老母、老五鐵色獼猴)。
三、“外來說”與其困境
對“本土說”首先提出質疑的是胡適先生,胡適在其著作中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今譯作《羅摩衍那》,Ramayana)裡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
《羅摩衍那》中的努哈曼形象的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奴曼與孫行者的形象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有關前者對後者發生影響的史料印證和渠道並不很多。加之印度教(婆羅門教)在印度本土與佛教勢不兩立的緊張情勢,佛教在中土盛傳以後,作為原本對立的印度教著作就更難進入中華文化圈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完全斷絕了外來因素的影響,早期的佛本生故事中就有不少是關於猿猴的。且在佛教的體系當中,婆羅門教通常以外道的形式被記載於文獻中。不能不說,孫行者的形象與佛教體系從印度傳至中國的語境是有著重要關聯的。
四、“混血說”和新發現
季羨林先生總結提出,孫悟空是一個受多元文化影響、兼收幷蓄的藝術典型。這一說法廣為大多數當代學者所認同。在季羨林《羅摩衍那初探》一書中作者提出,孫悟空這一形象借自於《羅摩衍那》,在後期的發展過程中又沾染上一些無支祁的要素。學者蔡鐵鷹在此基礎上發現出了“階段影響說”,即認為西遊記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演變形成的,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收到了不同的文化影響。
《羅摩衍那》書影近年來,由於一些新的考古文物出土和對實物史料的新解讀,對於孫行者這一形象,學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福建泉州開元寺和寧波《五百羅漢圖》中的猴行者何卯平和寧強兩位學者將福建泉州開元寺猴行者浮雕(不早於1238年)與寧波《五百羅漢圖》中的猴行者跟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猴行者三處形象進行對比,經形象對比,考證認為其製作年代介於1038—1227年間(西夏國)的敦煌石窟壁畫猴行者形象才是進入到明代吳承恩小說中最後形象。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猴行者段文傑考證敦煌石窟中現存六幅《取經圖》,都繪製在瓜州境內西夏時代(1038年——1227年)的洞窟裡。這些壁畫當中的猴行者形象,大多擁有猴頭人身、“禿頂”、手持棍狀兵器和經典的“手搭涼棚”動作(有的猴僧圖可見束髮圈繩)等幾個重要的“西夏式”特點。
《大話西遊》裡頭戴緊箍咒,手持金箍棒的孫悟空瓜州石窟中所有猴行者的髮式都屬於頭頂髡髮的型別,這與西夏國的民俗有著密切聯絡。行者手中執棍,可溯源為西夏乃至西域遊牧民族日常兵器肌盹。(類同於闔國信仰中的神祇毗沙門天的長棍、回鶻民族的弧盹、東北民族遼骨朵的前身)行者頭上的髮圈極具西夏束髮的特色。這些“西夏式”的特點與後來的孫行者形象有頗高的重合度(棍——金箍棒,髮圈——緊箍咒)。 瓜州境內的猴行者是西夏人根據源遠流長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第二話裡的白衣秀才(猴行者)塑造的帶有明顯的西夏民族色彩的英雄人物。孫行者手持兵棍、頭頂髮圈的形象在西夏王國統治後期即西夏水月觀音正規化形成時期隨之東漸,並不斷融合發展,最終成為了不老經典——“美猴王”。
文史君說:
此外,儘管古代有猱(猴身體柔軟靈活,善於攀緣)、狙、沐猴(母猴)、獼猴、狾胡、獨(性獨),蝯、獨猨以及馬留等等眾多的猿猴別稱。但最值注意的是“馬留”這一特殊別稱。據聞猿猴養在馬廄中可以闢馬病,故在胡俗中稱之為“馬留”,後來《西遊記》中出現的孫悟空在天庭首任之職務就是弼馬溫(即“避馬瘟”),這大概就是它受胡俗影響的最隱秘又典型的體現吧!
參考文獻:
1.秦榕:《猴文化研究初探——猴的生物性與文化性》,《福建論壇》2006年專刊.
-
3 # 微樂虎哥
其一、女媧補天所剩下的靈石。
這個說法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畢竟在西遊的世界當中,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就誕生出強大的物種。
在神話故事當中,因為世界基柱不周山的倒塌,從而讓整個天河之水流入凡間。
而女媧為了拯救凡間的百姓,所以用五色靈石補天,但是到了最後才發現材料不夠,於是就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材料將天給補全了。
可能當時所剩下的五色靈石並不少,只能說補天不夠用,但是用來打造各種武器卻還是有所剩餘的。
其二、盤古開天闢地的武器。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跟盤古有關,最初盤古開天闢地,用的就是自己的石斧。
等盤古把整個天地都分開之後,自己也累得倒下去了,於是他的身體就變化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比如說山、水等。
這個時候盤古可以說已經消失了,或者說盤古成為了整個大地,而他的武器本就是石斧,所以在沒有主人的情況下,只能被扔到了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當中。
其三、靈山製造出來的工具。
這個所謂的靈山製造出來的工具可能充滿了陰謀論,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主要的內容就是西遊。
而西遊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弘揚靈山的佛法,也就是說當時的靈山想要讓世人都知道靈山的存在,於是就搞出來一個所謂的石猴。
為了弄好這一場表演,所以最初的猴子應該是桀驁不馴的,當然了桀驁不馴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要有作死的資本,說白了就是瘋狂的作死,別人還打不過你。
整個天庭被搞得天翻地覆,可真正打死的神仙幾乎沒有,當然了批次生產的天兵天將不算數,因為這些就是炮灰。
所以就答應了靈山的要求,再加上天庭的神仙都很無聊,於是一場戲就這樣開演了,然後就是唐僧西遊,身邊帶著三個演員一起互飆演技。
為了讓觀眾們滿意,但凡遇到一隻妖,就是各路神仙們一起出手,讓整個場面看起來更加精彩絢麗。
對於天庭來說,自己這些神仙太無聊,只是想看一場3D大片而已,而對於靈山來說,正好借這個機會提升一下靈山的知名度,然後雙方一拍即合,於是這件事就這樣被定了下來。
回覆列表
一、猿洪說。有人說,《西遊記》中的石猴,前身乃是猿洪所化。有人就問了?猿洪是誰?猿洪最初記載於(如果恆實的記憶未跳閘的話)應在《封神演義》中。猿洪乃是一白猿得道,善於變化。手上槍棒的功夫與身上變化的神通,也與二郎神不相上下(廣告時間:孫悟空與二郎誰更歷害。請參考恆實精彩文章一覽)。
這猴妖大破武王、姜子牙統率的周軍、將手中有眼的甲子太歲楊任斬殺於陣前。最後才由二郎神楊戩[jiǎn]以女媧所賜“山河社稷圖”擒獲袁洪,由姜子牙施展“斬仙飛刀”將其斬殺。
猿洪一屢魂魄不散,向女媧哭訴其修行之苦,望求一條生路。女媧經不得袁洪苦苦哀求,於是就將其一屢魂魄放置於山河社稷圖中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一塊頑石之中......
二、老君化胡說:證據呢有三:一、所育石猴的仙石:......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一塊自然形成的石頭,有九竅八孔,你覺得會不會是有人刻意為之?呢。二、菩提祖師說: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傍,乃是古月。
古月乃胡字!而老君則說:當年過函谷關化胡為佛,甚是虧它,早晚最可防身。”而老子所說的胡佛,與石猴有沒有關係呢?
三、盤古斧頭說:有人說,石猴乃是盤古開天后,將神斧順手放在了一塊石頭上。飛昇時遺忘了。天長日久,神斧吸食日月精華,也就變成了石胎......
四、四猴混世說:五十八回中如來說,周天種類中,有四猴混世:一是靈明石猴、二是赤尻馬猴、三是通臂神猿、四是六耳獼猴。不在五仙五蟲之列。這四猴之一化得了石胎,是為了日後破局驚天計劃......
五、舍利說:有人說,頑石中的石胎,乃是鴻鈞老祖所化的舍利落到了頑石內,由自神的靈氣與神氣,再加上吸食日月精華化得了石胎,蹦出來石猴......
以上各種說法是你說你有理,他說他有據。爭吵不迭,議論紛紛,沒有一個定論。
而恆實卻有另外一個觀點:石猴就是人心所化。理由有三一、開篇第一詩就說道: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可善......什麼意思?簡單粗暴就是:大道法籠罩三千芸芸眾生,讓它們能夠感受到大仁大愛。這就說明一個問題,什麼能夠感受到?除了人心,就是感情了。是人是獸,一觀明瞭了吧!
二、孫有小子、嬰兒、赤子的含義。而“常保赤子之心”正是儒家所大力提倡的。而《西遊記》三十三次出現“心猿”兩字,“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猴子其實大眾的映像之身。
三、如山一手化為五行山,壓住了石猴。而五行在中醫裡又有一番解釋:即五臟器官。將石猴壓在五行山下。我們再換個詞來看看:將心猿壓在五行山下,是不是即為鎖住心猿,拴住意馬的意思了呢?再加上弼馬溫府中只設兩司,一司為“安靜”,一司為“寧神”。指人的意思是不是更加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