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理宅浩大叔

    我就正話說,反話說,幫各位大佬拋磚引玉:

    正話:

    沒用,大部分職位都用不到,它的存在就是為了給普通學生抬高大學門檻,但是如果你不重視它,選擇排斥它,那麼勢必會影響你的成績,沒好成績就上不了好大學,沒好大學文憑很難找到好工作,沒好工作就會整天累死累活還沒多少工錢,活得沒錢沒尊嚴,就這麼簡單現實!

    反話:

    高中數學和大學數學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有很大不同,高中數學比較全面,而大學數學很單一(主要是微積分),高中數學成績的好壞和大學數學的成績沒有多大聯絡。但是高中數學對於培養思維能力很重要,沒有學過高中數學的人與學過高中數學的人的思維模式會有很大的區別,高中數學能增強人的觀察力和思維的靈活性,對於以後在社會上處理一些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個科學實驗,對1000個人的大腦反應時間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數學好的人的反應明顯高於數學差的人。所以,學好高中數學還是很有必要的。

  • 2 # 老奎數學

    高一學生若為拓寬一下知識面,涉獵一下也未嘗不可。總體的來說還不適合看 《古今數學思想》著作。

    《古今數學思想》是數學史的經典名著,出版以來其影響力巨大。它與一般的數學故事書不同,略為深奧全面。其內容之翔實,真的是夠我們飽覽數學風光。普通數學史的書多流於淺顯的“講故事”的形式,就像看《天方夜譚》一樣,就像看歷史書。若僅僅拓寬一下知識面,涉獵閱讀一下也未嘗不可。

    老子說,“道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雖不能至,卻心嚮往之。”擇有用感興趣的故事讀一讀也行。記得我上高一時訂了一套中學數學通訊,數學老師說你看不懂,讓他拿走了。我確實有很多地方看不懂,畢竟當時是高一學生,學的東西還很少。等到下一期一到,我就主動送給數學老師看了。2017年我教的一名高一學生一進入高中就買了《高中奧賽教程》《時間簡史》等書,拿來問我,老師這書我能看嗎?我怎麼回答呢?“可以翻翻,參考參考”。

    因打“麵包官司”而出名的數學家龐加萊在《科學與方法》說:“想要了解一門科學的未來,必要去了解她的過去與現狀。”當你進入大學了,開展數學研究了,並且以此作為專業主打方向時,你就得不僅僅看看《古今數學思想》了。它應當是你案頭必備資料了。

    現在你才高一,距此還很遙遠。最好把必修12345五本書借全,向下自學預習,同時把選修系列如2-1,2-2,2-3,儘可能借閱,跑在前面,提前學習可能更適合你。同時配備一套《教材全解》,認真研讀,並記好筆記,學好數學應指日可待。

  • 3 # 戴民名

    不適合。

    高一是高中學習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對學習必須高度專注。不建議把時間過多的浪費在意義不大的書籍上。

  • 4 # 老張教育新思享

    有人這樣形容數學:思維的體操,智慧的火花。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正在從幕後走向臺前,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數學在形成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中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究竟數學有著怎樣的發展歷史?我們又該怎樣從數學中體會樂趣呢?

    克萊因與《古今數學思想》

    克萊因(M. Kline)於1972年出版的《古今數學思想》(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曾被西方學者評為是“最好的數學史著作”。1970年代末,北京大學數學系的教師們把它譯成中文後,在中國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在克萊因的筆下,《古今數學思想》就是一部數學史詩。克萊因以其在數學領域的專業造詣和對數學歷史的高超駕馭,對漫長而豐富多彩的數學歷史的描述,引人入勝;著意突出的數學思想演變的歷史脈絡和數學思想古往今來的核心和靈魂,其論述高屋建瓴、氣勢恢宏,不知不覺間吸引讀者走進數學、品味數學、理解數學和熱愛數學。

    我在大學的階段斷斷續續看了個大概。說真的,對數學的各個分支沒有很深入的學習和理解之前,看數學史就是走馬觀花,尤其是後面兩冊偏近現代的內容,高中生看肯定是一頭霧水的。

    新的中譯本是2014年出版的,全三冊,我沒有看過,但是想必內容是差不多的。譯者仍然是北大數學系的一干教授,其中江澤涵教授參與了前後兩次的翻譯工作。我相信質量肯定是非常有保證的。

    此書最為人稱道的一點,恐怕是它更偏重於呈現在各個時期居領導地位的、主流的數學思想和數學課題,而非數學家個人的事蹟生平。儘管在歷史上,眾多傑出的人物開創、奠定、促進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分支的發展,但是此書則把更大的注意力花在敘述他們的思想上,這樣才串聯出了一個完整的學科發展史,否則就會成為零散的人物傳記。(當然人物傳記也有人物傳記的味道,以後可能會介紹兩本我讀下來覺得很不錯的數學家傳記。)

    如果說到此書的侷限性,一方面此書最後落筆於1972年,自然對近半個世紀的數學是不會提及的。不過話說回來,近半個世紀以來,數學各個分支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無比精細的程度,不要說高中生或者本科生,就是同一個辦公室的博士只要研究方向不同,看對方的論文都是看天書,因此可以說是非常脫離普通人了。

    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坦言他在查詢歷史資料時“忽略了幾種文化,例如中國的、日本的和瑪雅的文化,因為他們的工作對於數學思想的主流沒有重大的影響”。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話是何感想?我想作為華人,多多少少會覺得有些不舒服吧。但是客觀的說,中國古代雖然有綿延輝煌的文明,但是由於交流、通訊、往來的限制,對世界整體的發展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進入近現代後,中國在全球的科學發展中一直處於追趕者的地位。但是由於我們意識到了“落後就會捱打”,中國社會近四十年在各個方面的進展還是舉世矚目的。希望中國在將來可以走向並牢牢佔據全球科學發展舞臺的中心,當然也包括數學領域。

    筆者很建議高一學生讀一下,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數學理論的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數學思想都有它的時代背景,以及由時代背景造成的侷限性。每一個數學分支上的突破也都會有偶然中的必然。這些恐怕才是我們回顧數學發展的歷史的真正價值所在。

    這本書從“數學是在哪裡出現的”開始,到二十世紀數學發展的歷史程序;從數學中的人文主義活動、數學設計信念的發展,到促使微積分產生的社會因素、作為人的思維創造物的數學,以及真理的喪失等等,已經遠遠超出一般數學史的論域。它涉及的數學與社會、數學與文化以及數學與哲學這些在當今仍引起廣泛關注的論題。

    在克萊因的筆下,數學是的, “哪裡有數,那裡就有美。” 這種美 隨處可見,“正如在春季看到紫羅蘭處處開放一樣。在克萊因的筆下, 數學竟然可以這麼幽默有趣, “數學和邏輯是精確科學的兩隻眼睛。數學派閉上邏輯眼睛,邏輯派閉上數學眼睛,各自相信一隻眼睛能比兩隻看的更好”。

    “世事越是喧譁,就越是凸顯出書籍中蓄納的安寧、靜謐及力量;凡塵愈是躁動,就愈加凸顯出書籍中蘊藏的熨帖、撫慰和滋養。

    從書中汲取數學方法策略

    時常有人問我,“數學怎麼學?你是如何學好數學的?”我的回答往往是:數學就像走路。你新到一座城市,不認識路,沒關係,走走看看,有的時候多走幾遍,當你熟悉了眼前的路,你自然就認識了。數學也是一樣,並不需要刻意去學,你不妨沿著前輩走過的路,再走一遍。

    這就彷彿給了你一張地圖,你清楚的知道,你現在在哪裡,將要去向何方。

    當讀完第一冊的時候,你就已經可以輕鬆的知道整個中小學數學為什麼學這些知識,這些知識又是怎麼來的。

    讀完整套叢書,相信你會發現,數學從來都不是背出來的。作為最有智慧的一門學科,除了記住密密麻麻的公式,數學家的觀察力和邏輯力才是數學真正閃閃發光的地方。

    一點感悟

    古人常雲:書能香我何須花,茗能香我何須墨。自古,閱讀就伴隨著人的一生。我們透過閱讀了解到了世界的變換,文化的昌榮,歷史的演變,以及最深處的自己。書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為優秀品質的傳承鋪開了嶄新的道路,為我們的思想披上了智慧的衣衫。

    閱讀是創造奇蹟的秘密武器,閱讀投入的成本最低,而收穫的效益卻最高。我以為,閱讀是最好的補習,也是最廉價的補習。

    只要孩子一旦喜歡閱讀了,他的眼睛落在了書頁上,一個好的學習方式就有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就開始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就正在為他徐徐展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男籃小組賽被早早淘汰,大家怎麼看男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