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和拾一年
-
2 # 楓子123130242868
錯錯錯!日本的大將軍幕府也是換了又換,相當於中國的朝代。不同的是:日本把天皇神化了,神是不可侵犯的(這和中國對佛神的敬仰一樣);而天皇是“神”的後代,算是個“神人”吧。所以這個不可侵犯,並當作“神”恭養的日本王室才能一直留傳下來。日本每換一朝(幕府)也要講究個“名正言順”吧,至少要順“天意”;剛好天皇就起了這個“天意”的作用;因此,無論日本如何換幕府,天皇都必須存在。
-
3 # 奮鬥D先森
小日本怎麼不換朝代 更換幕府就是更換朝代 小日本的天皇按照鬼子的理解相當於中國的玉皇大帝 你看哪個人相當玉皇大帝的
圖解天皇制
天皇萬世一系是個假象。
理解古代日本天皇制,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權力多元化。
大約在4世紀中葉到5世紀,大和政權已經控制了西至九州,東至關東的廣大地區。但此時氏族的力量還很強大,天皇家並非一支獨秀。在6世紀,兩個有力氏族物部氏和蘇我氏就曾展開鬥爭,最終蘇我氏獲勝。此時蘇我氏權力很大,甚至能暗殺天皇。
從7世紀中葉到8世紀初,日本向唐朝學習,建立律令制國家。所謂律是刑法,令是行政法、民法,律令制國家表面上是要以法治國,其實質是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謂中央集權,從政治上說,是最高統治擁有最高統治權,從經濟上來說,從最高統治控制全國的土地和人民,這兩者是相表裡的。所以,律令制之下,實行的是“公地公民制”,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屬於天皇,臣子們也聽命於天皇。
但公地公民制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瓦解,並逐漸形成莊園制。莊園制在藤原氏手中是一個良性迴圈:因為藤原氏有權,所以當莊園不斷寄進到藤原氏手中;因為莊園不斷寄進到藤原氏手中,所以藤原氏的權力更穩定。
藤原氏透過不斷嫁女兒給天皇家,而逐漸掌握了擁立天皇的權力。天皇年幼時,藤原氏為攝政,天皇成年時,藤原為關白,是為攝關政治。10世紀中期到11世紀中期為攝關政治時代。
由於日本的多元權力結構,使得在天皇繼承權上出現混淆,到底中兄終弟及,還是父子相繼是一筆糊塗帳。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是內部協調,如天皇甲退位,成為上皇,讓位給自己的弟弟天皇乙,但天皇乙要指定天皇甲的皇子為太子,天皇甲的皇子當上天皇后,又指定天皇乙的皇子為太子。當然這種交叉指定是不穩定的,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成為政變的原動力。
有時外力成為一種平衡機制。某天皇為了確定自己的小孩的繼承權,自己早早退位,成為上皇;或者,為外力相迫,這種外力往往來自藤原氏,被迫退位成為上皇,而有藤原氏血脈的皇子被立的天皇。
在天皇的糖葫蘆串中,上皇的權力大的時候,以上皇執政,上皇稱為某院,是為院政,院政凌駕於以天皇為中心的朝廷之上。從十一世紀末到十二世紀末為院政時期。
進入鎌倉幕府時期,日本更出現了多元權力結構。表面上天皇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實際上權力在將軍手中(徵夷大將軍);後來將軍也沒權力了,在執權手中;後來執權也不一定有權力,權力在有力的家臣手中。後來江戶幕府也與之類似。
近代以前,除了律令制最初階段和院政時期,權力集中於天皇家,其他大部分時期,天皇就是一個吉祥物。而檯面上權力的變化,其低層是對土地佔有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