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瑞銀信pro

    一則關於“購買香港保險虧掉客戶數億元保費”的訊息引發關注。訊息稱,香港安盛保險公司發行的一款投連險的投資賬戶中,納入了某基金作為投資組合。

    去年年中,不少投保人突然發現這款投連險淨值一夜之間暴跌95%以上,在後續扣除賬戶建檔費、管理費等費用後,保單淨值變為負數。

    這意味著,投保人購買該險種後,不僅虧空本金,還反欠了保險公司諸多管理費用。

    買個保險還能把本金虧光?這件事居然發生在香港這一保險業非常發達的地方,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那麼究竟是怎麼回事?

    對絕大部分人來講,保險產品爆雷賬戶清空的經歷,可能是頭一遭!根據大陸投保人描述,幾年前,他們從不同中介公司購買一款叫做“EVOLUTION”的投連險產品,三四年的投資不僅一夜間虧光,還倒欠安盛公司一筆鉅額的管理費。

    安盛則就此已先後釋出兩次宣告稱,Evolution是一種投連險產品,投資風險需由客戶自己承擔。Evolution主要由獨立保險經紀分銷,HKIF基金由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管理,該基金價值近月經歷顯著跌幅並進行清盤,大部分投資該基金的客戶由獨立保險經紀Asia One代表。

    安盛同時稱,該事件複雜,其他涉案方可能存在欺詐行為,安盛現正積極協助香港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就該基金涉嫌欺詐活動的刑事調查。

    可見,目前當事的上述兩方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不過,有分析人士認為,事件涉及的四個參與方安盛、東航國際金融(開曼群島)有限公司、保險經紀公司Asia One、投保人都有一定問題和責任。

    這則事件之所以廣受關注,與涉及安盛這一國際保險巨頭有關,也與事出香港保單有關,近年關於香港保單優劣的話題乃至爭議始終沒有停歇。

    但是,受訪人士認為,此次關於投連險的一個“爆雷”事件,既不應讓整個香港保險業“背鍋”,也需要讓內地消費者打破對香港保險的“迷信”。消費者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香港保險業還是內地保險,投連險都是一個收益不保底、風險收益自擔的險種,與傳統壽險、分紅險和萬能險存在明顯區別。

    香港買保險真的保險嗎?

    安盛事件的發生也足夠讓我們警醒,遠赴香港買保險真的保險嗎?

    近年來,赴港買保險的熱度不減。香港保監局資料顯示,2006年內地訪客在香港購買的保單保費只有28億港元,僅佔香港個人保險業務的5.3%;到了2016年,這一資料飆升到726億港元,佔當年香港個人保險新增保費的40.6%。

    雖然2017年、2018年有所下降,但規模和佔比仍然高於2015年及以前。

    內地居民趨之若鶩趕往香港買保險的理由很多:

    如人壽保險價效比高,同樣保額情況下,香港人壽保險比內地的保險要便宜;比如醫療保險可以終身續保;比如理財型保險收益高。據說香港的理財型保險保費會交給專門的分紅業務基金管理,投資在全球股市、債市和衍生品等市場。

    同時,在保障性功能之外,香港保險廣泛使用美元和港幣計價,是分散貨幣風險和多樣化資產配置的一種選擇。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只看一面,可能陷入被動。

    單說最受關注的重大疾病保險,香港保單在某些方面的保障比內地要苛刻得多。比如甲狀腺癌,香港重疾險是不保第一期或以下級別甲狀腺癌的,部分公司只做輕症處理。

    目前內地重疾險中理賠率最高的正是甲狀腺癌,有人做過測算,如果將甲狀腺癌從重大疾病保險中剔除,即使按最保守的演算法,重疾險費率可降低10個百分點。

    香港的重疾險條款中還暗藏一個玄機,即保險公司在投保人繳費期間(一般為10年或20年)內,有權調整費率。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有可能突然上調保費。目前,內地保險公司長期保險採用的都是保證費率,一旦定下費率就不會調整。

    試想交了10年保費,保險公司突然說下個10年要大幅提高保費,你能接受嗎?這其實也是香港重疾險相對便宜的一個重要原因。

    投保香港保險,還有很多額外的費用,比如第一次投保必須去香港,往返機票住宿需要一筆開銷;購買保險後,人民幣兌換港幣或者美元會有兌換費用。此外,還會面臨匯率風險,全球化資產配置都會遇到這個問題,理賠有糾紛時還會有法律風險,等等。

    再說此次“爆雷”的投連險,全稱為投資連結保險,實際屬於人身險產品中的一種理財型保險,另兩類較為常見的理財型保險產品則是分紅險和萬能險。

    投保人購買分紅險只承諾保本,最終會有獲得分紅水平高低差別;購買萬能險則有一定的保底收益,最終保底以上的投資收益不確定。

    購買投連險則不僅收益率不確定,還可能產生本金虧損。保險公司會提供若干投資方向供投連險客戶選擇,最終選擇權還在投資者自己,如果不認真研究保險合同,投資真可能會打了水漂。

    誠然,不能因安盛保險事件全盤否定香港保險市場,但內地投保者要打破對香港保險的迷信。

    一方面,內地保險市場越來越開放和成熟,產品越來越豐富;另一方面,應該理性地看到香港保險市場也潛藏著多種風險。

    其中,潛藏的法律、匯率波動風險以及來自保險公司自身的風險和保險代理人的良莠不齊,同樣需要引起注意。

  • 2 # 中國保險壹老兵

    在海外買保險的人多是相信外國保險更成熟的消費群體,但這個消費群體自身的保險觀念與海外保險成熟度並不匹配,這才是這種事件反覆發生在內地人身上的根本原因,這種事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內地人在海外購買保險後……。曾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聽到臨桌一個自稱★港保險經紀在臨桌說起內地人蜂擁付海外買保險的事,大概意思就是“保險這個金融工具,用之可以造福予人,也可以作為殺的工具……”我一聽便想到“我靠,把內地消費者當豬宰嗎?”這之後我感悟“別以為你是掠食者,老把別人當宰。內地的投資類保險目前無非就是,投資連線保險、萬能型保險、分紅型保險產品,第一引入萬能險的是太平洋人壽、第一個引入投資連線保險的是平安人壽,第一個引入分紅保險的是泰康人壽,其中,萬能保險和投連產品都不同程度引起過分爭,又以平安的投連事件最為有名,當時平安要求所有銷售過投連保單的專屬代理人回訪自己的投連客戶,向客戶解說公司的幾個解決方案供客戶選擇……對經歷投連事件的平安專屬代理人來說,教訓是深刻的,有一些之前的銷售高手因此事件折戟沉沙,這些事只有平安老一代代理人還會記得。

    言歸正傳,現在內地人又撲向海外排隊購買保險產品,我個人認為其中有人是為了把內地的財產透過保險轉移到海外、還有人是認為海外保險比內地成熟、分紅收益高、保費低保障高……而海外保險的銷售代理也投其所好,迎合內地人的心理,卻不知自己可能被人家看作“送上門的費”每個能去海外購買金融產品的內地人可能在內地自己的行業裡都是精英翹楚,但不管你在內地是多麼精明的獵手,你也要面對你人生中那個能收拾你的人或事在前面等著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學11歲女孩1天怎樣才變成筷子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