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極子愛生活

    縱觀歷史,凡是開創基業者,都是胸懷大略,意志堅定之人,當世豪雄。帶領一批將領謀臣,一步一步打出一個大大的江山。

    從沒有一群人,幾個人合夥打江山的。

  • 2 # 潭州劉員外

    上面就是某某百科的答案,看明白了吧,這事發生在西漢時期,確切地說是漢景帝劉啟當上皇帝后,吳王劉濞聯合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等六個劉姓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義發動的一次叛亂。但很快(只有三個月)就被漢軍平定了。

    準備了那麼久,敗得這麼快?其實嚴格來說,不叫準備那麼久,應該叫做積蓄了那麼久,而且是積蓄了那麼久的矛盾。最大的一個矛盾是劉濞兒子劉賢被殺。劉賢和劉啟年齡相仿,劉啟還沒有做皇帝時,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耍。有一次兩個人下棋發生爭執,劉啟拿起棋盤砸在劉賢頭上,當場將他砸死了,從此埋下禍根。

    還有削蕃事件。當時的楚王、趙王、膠西王等三個諸侯國王,在御史大夫晁錯的提議下被削蕃。於是,本來懷恨在心的幾個諸王,還有幾個不識時務的諸王,在劉濞的鼓動下,走上了一條與朝廷公開對抗的道路,當然也是一條不歸路。

    一開始景帝是非常害怕的,還在糊塗蛋的鼓動下,把晁錯給殺了,為的是討好叛軍,以換取他們退兵,但漢景帝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人家說朱晁錯其實只是一個幌子,要奪位子才是真正的目的。都沒看清楚人家真正的狼子野心,把一個忠於自己的御史給殺了,不是糊里糊塗也是糊塗。

    話說三個月就被平定了,最大的一個原因當然是軍事力量上的優勢,綜合各種歷史資料和典籍,漢軍至少動用了50萬以上的軍隊,七個小諸侯國加起來肯定不是漢軍的對手。其次是人家有個好統帥周亞夫以及手下諸多將帥,還有梁王劉武的協助,劉武是劉啟的親弟弟,不可能跟他們一條心,眼見自家的江山將不保,不可能不誓死效忠。當然,還有各諸侯國自身的原因不能不提,不齊心也應該是失敗的成因之一。你想吧,七個小諸侯,有的想報殺子之仇,有的想報削蕃之仇,有的並不真正想打仗,就是想渾水摸魚撈點好處。

    目的不純組織起來的隊伍,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中樞機構來統帥,沒有一整套嚴苛的治軍紀律,能不被迅速打垮?

    叛亂一般都是沒有好下場的,結果是七王皆死,六個諸侯國被廢除。這事發生幾百年後,曹植寫了首著名的《七步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當然不是說的這件事,而是迫於自己的骨肉同胞迫害,憤而作了這首名垂後世的七步詩。

    歷史,有時候是驚人的相似。

  • 3 # 星辰小故事

    漢朝景帝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不過很快就被平定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吳王他們在反叛前準備的很充分,為什麼很快就被平定了呢?

    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吳王劉濞、楚王劉戊進行的叛亂是不符合當歷史程序的。在當時經過秦末漢初的戰亂,天下大眾對戰爭已經厭倦,漢武帝劉邦建立的大漢,讓天下民眾好不容易得到了休生養息的機會。七國叛亂破壞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必然遭到天下民眾的強烈反對。這應該是七國之亂失敗的主要原因。

    其二,當時漢景帝上任後,繼承和發展了其父文帝的事業,實施寬政簡政,繼續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在國家大一統上,推行“消藩策”,勤儉治國,得到了天下民眾的擁護。

    第三,吳楚等七國反叛集團沒有統一的指揮系統,各國各懷心態,軍心不齊,不能相互支援,基本是各自為戰。

  • 4 # 教育簡單說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初年,漢景帝時期的,那我們來看看七國之亂是怎麼回事?

    七國是哪七國

    七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龐渠這七個諸侯王。

    七國之亂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知道,秦朝建立之後,摒棄周朝所使用的分封制,而採用了李斯的意見,使用了郡縣制,後來楚漢相爭結束後,劉邦先是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又隨後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

    劉邦覺得秦之所以會滅亡,除了因為施行暴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分封王室為王,致使在六國起義之後,無力消滅六國,所以劉邦採用的郡國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

    諸侯國的權力是很大的,可以自已任命官員,還能自己收賦稅鑄錢,還擁有自己的部隊,這個對漢王朝來說是個很大的威脅。

    所以,漢文帝漢啟帝都致立於對諸侯王勢力的打壓,尤其是漢景帝,在前155年,漢景帝二年,晁錯向漢景帝獻上了《削藩策》,開始削藩,七個諸侯王就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開始了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的經過

    七國之亂開始後,袁盎向漢景帝獻策說,只要把晁錯殺了,就能平息這場七國之亂,後來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也聯名上書要誅殺晁錯,最後漢景帝同意了,晁錯就被腰斬了。

    但是七國之亂,那個誅晁錯,清君側,顯然只是個藉口,所以自然沒有平息,所以漢景帝下定了決心,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出征平叛。

    周亞夫在梁國的幫助下,斷了最強大的吳國的糧道,最後只花了三個月就平定了這場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為什麼敗得那麼快?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第一,大漢王朝經過了文景之治,實力非常雄厚。

    第二,大漢有周亞夫等名將指揮戰鬥,而諸侯國沒有。

    第三,七國畢竟是簡單的聯合,各有各的想法心思,只能是烏合之眾。

    第四,梁國等諸侯國站在了大漢王朝這一邊。

  • 5 # 津城沐雨
    首先,從朝廷方面來看。

    第一,朝廷軍隊比較強大。

    朝廷有常備軍南北軍等,還有細柳營等軍隊,都是朝廷的精銳,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有數十萬之眾。

    第二,朝廷有周亞夫、李廣等名將。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子承父業,是有名的大將,而李廣也是武將世家,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朝廷主力由周亞夫統一指揮,對七國各個擊破。

    第三,幾十年的文景之治,與民休息,國力得到恢復,朝廷實力增強。

    第四,朝廷的統治區域和人口都要比七國大的多,實力遠勝於七國。

    第五,朝廷並不是孤立的,也有其它諸侯國支援朝廷,比如實力較強的梁國,由漢景帝的親弟弟劉武把守,大量的消耗了七國力量,而東部的齊國,則使周圍四個叛亂國不能揮兵西進和吳楚合兵。

    再從七國方面來說。

    第一,七國之亂,平時軍隊是受到限制的,七國之亂爆發之時,臨時召集的軍隊沒有得到正規訓練,戰鬥力低。

    第二,七國沒有有名的大將,而且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成為一盤散沙。

    第三,七國之亂不得人心,百姓不支援,僅僅七國的力量有限。

    第四,雖然是七國,但是加起來也沒有朝廷的面積大,人口較少,軍隊數量有限。

    第五,七國叛亂都有自己不同的理由,沒有統一的思想和目標,一旦受挫就各打各的算盤,猶豫不前。

  • 6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七國之亂爆發於西漢漢景帝時期,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其餘六個為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東國,膠西國)以反對帝師晁錯的削藩策為由,起兵叛亂的事,這次反叛雖然蓄謀已久,但僅僅三個月就被平定,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西漢中央政權穩定,選擇將領正確,排程有方。雖說漢景帝的父親漢文帝劉恆是以庶子繼承大位,但卻是合法繼承,漢景帝劉啟以嫡長子襲位,名正言順,且漢景帝延續其父與民休息的國策,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選派平叛的將領都是有才能之人,周亞夫深得其父周勃之傳,欒步和竇嬰都是能馭兵之才。

    二,誅殺晁錯,使得叛軍失去開戰理由。雖然很可惜 但景帝為國家長治久安計,還是誅殺了晁錯,因為七國叛亂,就是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現在他們失去開戰理由,再打就會失道寡助。

    三,七國之間表面團結,實際各有小算盤,不能統一行動。七國中,以吳楚為主力,進攻中央,但軍械糧草分配不均,吳王濞和楚王戊之間矛盾重重。趙王遂想請來匈奴助戰,但匈奴未來,一開始就陷入朝廷包圍,始終沒能解圍,而濟南,淄川,膠東,膠西四國,本就是小國,是原齊國分成七個小國中的四個,這是漢文帝時期的手筆,分齊國為七國,讓齊王肥的兒子們分別當王,就是瓦解齊國的勢力,現在顯示出作用來,結果這四個小國連齊國本土都沒能走出來。

    四,梁王的拼死抵抗,贏得了時間。漢文帝時期,為了拱衛皇室,將太子劉啟的弟弟劉武分封到梁國,梁國是古魏國,是個大國,作為中央屏障,現在顯示出作用,牽制了吳楚主力,為周亞夫截斷叛軍糧道爭取了時間。

    總之,漢初人心思定,休養生息,百姓厭戰,諸侯國為了自己利益發動不義之戰,得不到支援,加上中央強大,叛軍內部矛盾重重,所以叛亂得以在短時間內被平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HUAWEI Mate8能升級EMUI8.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