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逢19175
-
2 # 小學教育堅守者
勞動課早已名存實亡了,學校的不重視,現在重視的是成績,自己要成績好,就啥也好。回想自己上學的時候,學校有專門的水稻田,學生自己插秧,自己管理,自己收穫,然後比一比哪個班級的收穫的產量多。學生時候幹活的時候是真幹,一週一天勞動時間,有時累的都不願走路了。學生收穫的大米夠我們吃一學期的。
後來,地被徵了,開始在校園的樓宇之間中種小麥,地太鹼了,小麥收穫不多,但每到勞動時間同學們還是積極勞動 。
在勞動的過程,收穫的是喜悅,收穫的經歷。
-
3 # 六和麥田
令自己至今都還驕傲的小學勞動課
勞動專案是搬運!
小學讀書的時候,我們學校沒有什麼“水泥地”,對這個事物也是相當新鮮的,因此,學校說要在露天的操場上那不塊水泥地,我們學生都是異常激動的,是真的為學校而感到驕傲的,因為有水泥地,就可以在平平的地方打籃球了,還有很多的排球,乒乓球等運動專案都會因為平整的場地而提升趣味,當學校向我們全校師生宣佈要做水泥地時,我們都激動了好長時間,並且見了自家親戚都說,我們學校要做水泥地了。
但是,學校對這項工程的預算非常緊張,再加上當時村裡也就只有一兩臺拖拉機,成本太高,要動員全體同學出工出力,出什麼工出什麼力呢?學校提出了設想,全校同學總動員。
請全體同學以班級為單位到溪灘上搬運石頭與沙子,分大石頭與小石頭和沙子,完成目標都是以5個立方為底限計算單位,我們每位同學都依自己的力量,都先去完成大石頭的搬運。時間也就安排在上課時間,同學們都非常高興,不用在課堂裡上課,可以到外面去“玩”,從來沒有計較累,同學們都很守安全紀律,都沒有發生什麼安全事故,搬運很順利,大石頭的目標任務一下子就完成了。
等到大石頭在操場鋪好一層底之後,同學校就得去搬動小石頭了,小石頭主要是兩個用處,一是填一下大石頭的縫細,二是與沙子、水泥混合用。但是,同學們用手撿,那可就是杯水車薪了,肯定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那就得藉助工具,住校生用臉盆,通校生回家取簸箕,並且可以兩個人合作,或用臉盆抱,或用簸箕抬的,一到學校安排我們不上課而去搬運了,我們依然很興奮。
搬運完了小石子,還有沙子,總之就是依著工程的要求與進度,從大石子到小石子,最後到沙子,眼看著工程一天天地接近尾聲,我們都非常的高興。直到,我們可以踩在操場上的水泥地上打球玩鬧的時候,我們都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都感覺到那操場會給自己帶來無比的幸運。
另外一項搬運任務就是學校廚房的燒火柴,學校食堂一直都是用柴燒的,需求量很大,一個星期就得搬運一批,從校外搬到校內,長的、彎的、粗的、細的,都量力而搬,不過這個任務並不是全校同學都有機會享受,採取輪流制,輪到哪個班讓那個班去搬。
那時候的我們也還是小學生,可是在勞動的過程中,卻從來沒有哪一位同學會揹著柴把別人給劃傷了,把別人給碰著了,即便碰頭了,也沒有人在那裡計較的。
我想,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缺乏這樣的體驗教育了,參與了,我們就懂得學校是我家,愛護靠大家,我們都要為學校盡一份力量,其實,在家裡更是如此,我們要努力參與家庭裡的活動,提升我們的勞動能力。
-
4 # 種金易
於是專程問了一下小學相關人員,大致相似。
有一段時間勞動課被改稱“勞技”(勞動技能),曾經還有教材。
我因兼過此類課,知道一些概況。主要是七年級設,學習怎麼做一些簡單的日常小事,如縫衣釦、種花(插花)、餵雞……其實形同虛設,就是為湊課時,開足課程。當然上課老師也是較特殊群體。
依稀記得我小學時的勞動課還到幫老師種菜,種油菜並送肥,還有收割油菜等,那是真正的下田幹活。對了,曾經的中小學生還有農忙假,主要是回家幫父母插秧或收割莊稼——特別是“雙搶”。
現在的學生,搞個教室(公共地區)衛生還嫌棄得很——可能農村孩子要稍好點。前不久,某沿海發達城市的學校,家長還請清潔工來替孩子打掃教室衛生。
而且現在許多學校都會請專門的清潔工為學校打掃衛生間。我真不知怎麼說,如今的某些學生從小就事事都被包辦了,如此嬌慣,將來還能成什麼大事,會有什麼擔當?
回覆列表
勞動課原本應該叫作勞動技術課,設課的本意應該是學習某些勞動技術,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我記得以前發的有關於編織,手工藝品,裁剪工藝等的書。但是,僅僅是發了書而已,沒有專業老師,加上都關注考試成績,關注升學,所以勞動課往往被文化課老師擠佔,沒有人占課時,勞動課老師就根據學校的安排讓學生打掃衛生,往往都是打掃學校犄角旮旯的衛生死角。或者是除草翻地,就上成了真正的勞動課啦。這樣的勞動課,與設課的勞技課,差別太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