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涯浪子王有生227

    醉美靈臺歌詞  醉美靈臺 李志鋒作詞:李志鋒   作曲:歐陽世奴   演唱:李志鋒   攝製:孫紅妹   編曲:劉浩宇   1.   荊山上鮮花在悄悄地開   甜蜜的歌謠悠悠地來   絲路上雲霞在輕輕地飄   火紅的相思綿綿地來   啊   密城的歌把風流唱出來   喲   密城的春讓仙女下凡來   天上和人間愛起來   2.   風中的唐槐在翩翩抒懷   流連的鐘聲深深感慨   夢中的針灸在默默祈福   皇甫謐回眸久久期待   啊   密城的風把聖潔喚出來   喲   密城的夢讓靈魂舞起來   眷戀和憧憬飛起來   眷戀和憧憬飛喲起來

  • 2 # 歐世偉爸爸

    天津傳統白事風俗分南禮、北禮之別,“大戶”與“小康之家”之別。 不過大致流程如下:1.請總管 總管是為了籌備操持好這項喪事的人,他必須有辦此種事的經驗,並能與社會有關行業聯絡。還要配備幾位副手聽總管(有的叫總理)的調遣。2.設賬房 喪家一般是找親友擔當賬房。他專管白事當中的各種開支,並設立賬目,包括登記親友送來的奠儀和輓聯、祭幛、匾額、花圈、紙活及送的“唪經”等等,其後還要算清開銷,付給勞務費。 3.找槓房 第一是要吉祥板(停屍板),叫忤作。此板是大漆描金活、金壽字,架凳兩個上面也有金花圖案。 4.刻棺木 這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本宅早為老人存好“材”;其二是人死後現由喪家到材鋪看成棺或材料,選好原料運至家門口現由材鋪工人制作。壽材式樣也有南北之分。舊社會的土葬僅在棺材這一項上就要花去很大一部分錢。最講究而貴重的(也是少見的)為陰沉木,其次是金絲楠木、柏木,一般能說的出的是用杉木十三圓,就是用十三棵杉木刻成一棺。除早已漆好的外,都是白茬入殮,然後再上漆(大漆上一道用炭火烤一次),以後還要在棺頭寫字(白色扁字),棺後畫蓮花。 5.找棚鋪 白事搭棚分幾種。有的只搭平棚,講究一些的要搭“起脊棚”,帶花活。有的搭暖棚,兩面包細席,設天井子,吊藍團鶴天花板。大門口的棚要搭過街樓,起樓子及過脊,掛五彩網。院內棚安裝五彩玻璃窗,有的扎月亮門帶欄杆,月臺(靈臺)錦地錦帶欄杆,棚內寬敞亮堂,可掛祭幛、輓聯及唸經時的“水陸”。此外為招待弔唁親友,在衚衕開闊地方搭客座大棚及小灶棚,棚價頗貴。 6.租賃桌椅 白事所用桌椅凳,並在靈桌上擺的五供盤、茶壺、茶碗等用具,要從白貨鋪租賃。 7.找茶房 大辦白事找茶房也很重要,他們表面上是來侍奉客人,但實際是在喪家停靈的若干日子內,一遇唪經等舉動就要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茶房必須通曉喪事的程式及各種禮節,又要了解帶孝的男性與死者的關係,在唪經、入殮、接三、送路、成服、祭門、發引等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工作”路數。8.找白貨鋪 即在白貨鋪租賃喪事過程中用的東西,如喪榜架,以及出殯時一切旗、鑼、傘、扇、雪柳及各種出殯時儀仗用具、用物。 9.請吹鼓手 吹鼓手有兩種,一種是吹奏“大樂”的班子,使用嗩吶、長號、大鼓、大鑼等,其曲牌有“上阿文王序”等;另一種是細樂班子,樂器有笙、管、笛、雲鑼等,俗稱“十番樂”。 10.訂扎彩 即扎製紙人紙馬等。有的扎制精細,高如真人,著絲、麻、綢等衣服,又有扎金山銀山、樹木,以及房屋、室內全堂傢俱等等,都按需要的情況訂作。 11.找裁衣店 大家講究在人還沒死預先將孝服趕作好。孝服有區別,本宅應帶孝的人孝衣下襬禿茬不收邊,外姓親戚孝服都收邊。12.訂酒席 喪家從大殮起就要預備待客飯食,由本宅廚師做,平日飯不成席,但最少要有八個菜。在最後的唪經、送路、發引的三天中要擺桌待客。 13.零星購置 如小油燈、瓦盆(又叫喪盆,是棺材出堂時孝子摔的盒)、壽罐,用紅頭繩纏繞,送殯時由主婦抱在懷內;其次如白骨頭簪子、白頭繩(系頭用)等等,不一而足。 14.古代租白轎、租馬車 白轎是為孝婦出殯時乘坐,馬車是為送殯的老幼婦女親友所用。現在就是租殯儀車了。 佈置 1.室內佈置 人死之後各屋裡所有鏡子、懸掛的字畫、箱櫃上的銅活全用白單子蒙上或糊上,桌上擺的帶有彩花的擺設都轉向後面,重孝子屋內的床單、門窗掛簾、椅套墊等全部換上白布的,但在孫媳室內要全換上“靠”色布的。 2.外廂佈置 所有各房門都用白紙封其中心,像貼春聯一般。街門的門框、門心也封白紙。 通報 1.報喪 一切佈置停當後,開始向親友報喪。報喪帖是粉色紙條,以家中老僕人的名義出帖,其內容為: 家老爺(或老夫人、大老爺、大夫人)諱XXX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訂於X月X日X時大殮,特此奉聞。家人XXX叩稟 其帖去印刷局(或自己油印)趕印若干份,分送親友(事先開出“溜子”,按姓名、住址送達),以此迎接弔唁之人。 2.立喪榜 喪榜形似舊式大帽鏡,上裝一花牙於帽,高約5尺左右,寬3尺,中心用白紙寫文,放在大門內。 3.掛佐錢紙 黑漆木杆,頭裝白銅如意鉤,掛上白紙一縷(上琢錢印),每串三條,角相連,下端剪成尖頭形(男性)或凹形(女姓)。按死者年歲而定條數。插在木座上,以男左女右置放大門過道。 4.立幡杆 在大門外用三棵杉篙,上塗白粉,男左女右立好,杆頂裝一紙糊的“童子騎仙鶴”。 還有一則是:如死者有父母均在世,不封門,不立幡杆,其靈床也不能停在過堂屋,要停在旁屋。 小殮及孝服 1.小殮的程式大體都差不多。有些人家則在老人斷氣前開始為死者理髮、刮臉、淨身,女性要梳好頭。之後先由孝子孝女替老人穿小衣,外邊各層壽衣則由忤作辦。 2.領香 人斷氣後,點燃一股香,由屋內送到大門外,扔在街上。同時燒紙人、紙馬、紙轎,意思是叫死人騎馬坐轎走。而由床上移到吉祥板上時,也要請“陰陽生”看好方向,此曰“正寢”。壽衣穿好,在其袖內放燒餅一個,左右手各放一金銀元寶。 靈前有小桌,上放香爐、燭扦、油燈、白蠟、供果。點上一支倒頭香(燒兩頭),然後一張張地燒紙錢,未大殮不得供飯食,大殮後燒紙才能捲起來燒。 3.“獻孝”與“送孝” 獻孝是外姓人(親戚)穿孝,是由孝子或孝婦帶著僕人(或茶房)捧一木茶盤,上放孝服,走到人家面前先叩頭。茶房一舉托盤,穿孝人接過,茶房幫助穿好。另外是向姑老爺或孫姑爺獻孝服, 孝子比姑爺輩多大都得跪獻,叩頭(孝子孝婦見了親友和弔唁的人行禮,都是雙腿跪,其他穿孝的本宅男女行禮是單腿跪)。有句諺語:“孝子頭,滿街流,見了誰都先叩頭。”姑爺輩的人穿漂白布做的常服大褂,黑色線羅馬褂,帽子上加一條漂白布箍,腰繫漂白腰帶,孫姑爺則在背後加一紅絨球。 送孝是給未過門的媳婦(XX孫媳)。由家人用托盤一個,上邊放一塊白布,用紅絨線打上十字襯上紅線託,送到女方,是一種象徵性的孝服。而女方由家人接受,挑開紅線,拿去白布,接著放賞錢。如果這些女方在喪家出殯前送上挽帳等奠禮,則喪家要給女方回送一桌上席。 4.喪家孝服分南禮北禮不外是粗白布孝袍,帶扎肚子。有的在帽子兩旁釘一老錢綴上麻,其他人戴直帽。入殮時孝子的麻要剪掉一寸多長,名曰“請麻”,放在材內。再有用白布封鞋,後跟釘一塊紅布,其意是為 後輩人“留福”。 入殮前後 如果說上述各項不過都是一些舊社會常有封建餘毒的排場,下面再揭露一下種種純屬迷信色彩的“過場”與舉動。 1.轉咒 這個舉動是死者停放妥當後,請來幾個和尚在四周轉行唸經,以示超度亡魂。而和尚也會做生意,如有的廟專門派和尚到處探聽察看,只要看到哪一宅外立了幡杆,就搶著去轉咒。這以後所有唸經活動就得請他們廟的人了,真是在死人身上找財路。 2.迎材 這個節目很簡單,棺材入宅時,請一位“全人”老太太,拿著一升高粱和一條紅布褲子,材到門口,將兩物放入空棺內,高喊“迎財”。同時孝婦們也哭喊“爹(媽)迎財呀!” 3.入鹼 所謂入殮先由陰陽生看好時辰,請來的吹鼓手先奏天津大樂。院內擺有旗、鑼、傘、扇,一時鑼聲�}人,由孝男抱屍頭部,孝女抱屍腳部,忤作用五尺長白布兜住中腰,放入棺內。用紅包(毛頭紙包大草紙)掖緊四周,放隨葬晶。再用新棉花蓋在臉的四周,叫做“開臉”。再由忤作用銀針蘸盆內清水,在臉上虛劃一下,名曰“開光”。後用棉花蘸水擦一下嘴、臉。當時孝子、女等都站在棺兩旁看著。這時茶房宣佈一切停當,請家屬過目有無不妥之處,此時亦是向遺體告別。茶房喊:“還有哪位看看?”如無人再看,由忤作放“子 蓋”,漆封口,後將大蓋浮蓋。眾人舉哀大哭,此時將佐錢紙摘下,放入紙人或紙牛肚內燒掉。 入殮後就開始早晚在靈前供飯。天亮時燒雞鳴紙,晚黑時燒黃昏紙各一次。在供飯時孝婦等均要哭一陣。在人死後將其所枕的枕頭先拆開一小口放在棺材下邊,待出殯時將其內之物倒出燒掉,枕皮扔去,這叫“倒枕 頭”。 4.燒包 用白紙疊好剪成網狀袋,其中裝入金銀紙錁子,口上插紅紙石榴花一朵,每“七”(七天)燒一次,一“七”燒一個,二“七”燒兩個,以此類推,直到七“七”為止。 5.接三 死後第二天晚上唪經(男用和尚,女用道士),到子夜(夜十二時)後“送三”。唸經者穿上法衣,敲打法器,上門外(或前院)的高臺唸經,將各樣紙活在空地燒掉。與此同時在大門外臺後放草蓆,所有孝子及家屬、親友等都面向西方跪在席上(此舉是指死人在望鄉臺上最後一次看望家中人)。唸經的唸到一個階段,家人就大哭一場。接著是“放焰口”。和尚念“召請各路鬼魂”,當唸到死者名字,家人舉衣。和尚大座扔小饅頭,有的其中夾著銅錢。看熱鬧的小孩搶著撿。硬說是吃了不害怕,純屬迷信之談。 6.唪經 一般是棺靈在家中停放時間最少三到五“七”(期)(三十五天),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並非天天唸經,都是一“七”一個經。除去在家請的經外,還有至親“送經”。念一棚經的價錢也不一樣,一般說一次要花200至300多元錢(民國時用銀元)。 唸經這個“節目”也很複雜。這一天廟裡先派來送經箱的,事先佈置,在棚內擺幾張桌子,掛紅緞繡花圍,桌子放佛像鏡框、香爐、蠟扦、各種法器(樂器)。桌前附近掛紅緞繡花“歡門”。棚內四壁掛十幀“水陸”,上畫十殿閻君。在門外幡杆上掛一布幡。這都是廟裡的“排鋪”應做的工作。開始是和尚便裝(普通和尚服) 坐下念一通,和尚唸的一般是金剛經(尼姑同),到下午“燒門子”時,排鋪向和尚喊一聲“師傅們搭衣”,他們穿上繡花道袍(俗稱法衣),披袈裟,吹打法器。 7.燒門紙 將黃昏時,和尚在前,由茶房託一方盤,內放“疏”引路,後面是一些紙活,再後面是帶孝的親戚,最後是本宅人和孝子。這些人排成一列,行經規定的道路,然後到一空地,茶房將托盤交給孝子,點著了“疏”,燒紙活。這些儀式完畢後,和尚仍歸本宅或暫回廟,晚上再來放焰口。 8.放焰口 這個專案分兩種,一是“接三”之後有一場普通形式的放焰口,另一種形式更為複雜,包括如下三點:①傳燈:先在靈臺下到經臺裝兩條連貫的鐵絲,上安滑輪。靈前放一木仙鶴,其上有一童子拜佛木偶,童子手中託一木盤,可放三盞燈光。前後用白繩拉動,燈光是用黃白色綿紙疊好、剪成菊花形、其中放燈芯(或小蠟燭)。北京辦白事也有此習俗,即是在將死人放在吉祥板時就開始“散燈花”,其意義不外是以此引路燈送魂放亮,和天津大同小異。燈花的數目和死人的歲數成正比,每個燈花在繩上行走約二三分鐘,速度不能快。孝子一直在靈前跪著,時間很長,有時得孝孫暫時代替。②渡橋。這是從靈前的繩上“跑幡”。③十王座。就是先在院內用桌子搭一大經臺,約四張桌子碼起來拼湊成臺,共四層,有四米來高。唸經的和尚均著法衣。四層高處正中坐著“大座”,手拿手鈴,頭戴五佛冠,兩邊的和尚各司吹打法器。如法鼓、鈸、鑼、磬、鍾、木魚、管、笙、笛等,而最下層坐穿黃衣紅袈裟的“長老”。孝子還要跪聽唸經。這都是“北派”的舉動,其意義是超度。這其中茶房起著很大作用,他指導著孝子在場內的各種活動。 9.家祭 頭道經後,正午家祭,孝子向靈前行三獻禮。 10.開弔 家祭後算是“禮成”,此時可以接待前來弔唁的親友,門外有一組吹鼓手,一遇有客進門,他們就吹一陣,通知宅內。靈臺上兩邊跪著孝子,臺中鋪著紅氈拜墊。客人一上臺行禮,臺下細樂班開始吹奏(來客有較客氣的先將紅氈掀起再行禮),臺下有家屬專等謝客(單腿打扦),來客下臺,旁邊茶房打鐘,細樂停止,由“知客”(招待員)獻絹花一朵掛在胸前,陪引至客棚休息。 11.散帖 帖為深灰色或土黃色的折卷,外頁印“訃文”二字,內容文字為:不孝男XXX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 顯考諱XXX(妣X母X氏)痛於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寢,距生於X年X月X日XX歲,不孝男侍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哀此。訃聞 謹擇於X月X日禪經接三 X月X日首七・經送庫 X月X日辰刻發引 孤哀子泣血稽顙 (父死稱孤子、母死稱哀子) 族繁不及備載 這就是送帖的整個內容,封建禮教的又一表現。 12.題主 神主又稱“靈書”,是寫著死人姓名(有的帶官銜)的木牌位。講究的是用檀香木作的,帶座、帶木套。先是請書家名士寫神主,名曰題主。題寫時孝子去孝服、換吉服(青布袍子馬褂),跪在桌下的紅氈上,寫完後叩頭送客,然後送上席一桌。 13.點主 僅是在寫完的神主上點一筆紅點,就要大費周折。點主所請的人要請有功名的文官,稱為“點主官”。被請者到喪宅時前邊鳴鑼開道,著官便衣、坐八抬大轎,另有長隨捧官服。到後在客廳更官衣,有“吉人”迎接,孝子穿“吉服”跪迎。在一桌前落坐,兩旁有“陪主”。待點主官用新毛筆蘸硃砂在神主的主字上添一紅點(也有孝子刺破中指再加個血點的)。陪主二人一司蘸紅,一司執筆。此後喪家須送敬儀或席面。 出殮前後 1.送路 整個程式進行到“設宴”、“送路”已接近出殯的前夕。設宴招待客人前面提過,不再贅述。送路,是在晚飯後,前導是旗鑼傘扇和死者官銜板,繼之是吹鼓手、和尚或道士,由茶房(知客茶房)引導客人前行,後邊是外姓親屬、本族直系親屬順序,最後是孝子由兩名茶房架著,手託紙製牌位,走到空曠地方焚燒,和尚吹打一通,完畢後孝子叩頭謝客,客散。執事等人返宅吹打到深夜為止,這叫“坐棚”。 2.伴宿 送路歸來,凡是近親友都可在喪家住宿。待到子時辭靈,親屬家人按順序向靈位行禮,奏細樂,名曰“辭靈”。禮畢還要“掃材土”,此土放在重孝子床褥下。接著是“嵌棺”,即將棺材嵌起一角,下墊一枚銅錢,舉哀,棺上壽釘掛一串五彩綢線。 3.撿罐 辭靈的後一項是撿罐。將預備好的壽罐內裝五種雜糧,再由孝子等將死者生前愛吃的菜撿點入罐。筷子由茶房拿著,並放一蘋果堵口。紅布蓋面再用紅絨線纏繞成網路,放棺頭上。這都由茶房操作,待發引時由“全人”將罐放在兒媳婦懷中抱著,坐轎或車送葬。 4.發引 就是出殯。早飯後發引,所來客人吃一頓上席,飯後等著送殯。喪家重孝子都站著吃,表示寢食不安,哀傷已極。 5.參靈 所請的和尚、道士、尼姑、喇嘛、樂隊、吹鼓手都一班一班地到靈臺前吹奏一遍,名為參靈,其後開始出殯。 6.喪家發引準備 由“全人”準備點蠟壓炕(用磁瓶放一蘋果)。不到回靈時不得坐炕上。發給本族送殯人兩個小饅頭,揣入懷內,要準備扶孝婦的人,棺出堂,孝婦哭喊留財,其手不準碰門框。 7.祭門 棺將出門,由茶房將大門關閉,貼白紙兩條,此時由“祭門官”(需請有聲望的武職官員)向著外邊大門行禮。禮畢轉頭離去,不進內宅,茶房揭紙開門,事後喪家送祭門官一筆厚禮。 祭門後,門外所排列的出殯儀仗隊都要按行列順序經過喪家門前出發,因此大殯中的這些隊伍往往排滿幾條街道。 8.紙活種類 出殯是另一套紙活,最前面是開路鬼、大頭鬼。紙製的行列有:臥室全部“傢俱”,床帳被褥都是真的,還有陳設、古玩,其後是真服裝的“男女僕人”、“丫環”、“小童”等,最少是8個,紙人前胸貼上名字,並將其耳、目、口、鼻扎個眼(以示能聽看、言)。它們手中都捧著一樣東西,如臉盆、梳頭匣、水菸袋、痰盂、糕點、魚肉蔬菜等。有的紙糊馬車、汽車,四輪可活動,由人推行。 9.上槓 發引前一天就在門前空地擺好大槓,名曰“亮槓”。起棺時移到大槓。其時對面搭一高臺,和尚手持引魂幡念一陣。孝子跪槓前,這時槓工的指揮打“響尺”,說一聲“請盆!”孝子用力摔盆,大哭一陣,同時放炮三響。茶房接過引魂幡給孝子槓著,另一手拿“哭喪棒”,開始出街上路。另有專人“撤紙錢”,最好的手藝是一撮紙錢向上一扔後,又高、又撒成滿天星,一個個徐落。 出殯 1.儀仗隊的陣容和排列順序按大殯而言,它的順序是:開路鬼,左右各一大頭鬼,銘旌(約4米來高,形如亭子,中掛紅綢子,其上釘死者官銜),其後是一對大鑼,一班吹鼓手(均著號衣),幾對官銜牌,一堂紅彩譜,一頂返魂轎(綠呢黑頂),再就是幾個“大座”,包括燈亭、爐亭、花亭、香亭、影亭(此亭內放遺像及神主),每個大座前有一堂與亭繡片相同顏色的八頂繡花大傘,八掛香譜。然後是僧、道、尼等。大座是由16人一班抬著,兩班人倒,每人發新毛巾一條,打執事的孩子帶劉海箍,發新鞋一雙。 接著是花圈、輓聯、匾額、送殯的親友、客人、紙活、帶孝的親、族、雪柳、孝子(有用孝幔遮住的)。 2.棺槓 棺槓的情況不一樣,視其家勢、地位、經濟力量而定抬槓的人數。最小的16槓(人)、24槓,稍闊的是32槓,最富或有爵位的有48槓,乃至64槓(兩班就是108人),都有雙叫響(頭兒)打響尺,指揮換肩、停止、前進、換班等動作。此人在行進當中還有一套“行話”以示眾人。槓夫穿綠駕衣,黑紅平氈帽上插一雞翎,米黃套褲。 大槓前是一頂大紅繡花傘,半副鸞駕(包括木製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槓後又是半副鸞駕。最後是喪家內眷所乘的白轎、馬車。 整個隊伍行進較慢,有時大座還要“路落”,某一大座壓住陣角,待前邊執事走遠,抬起大座在這段一兩丈遠的路上跑步前進,頭兒口喊“落……”,跑起來講究步子齊,亭子不歪不掂,很是壯觀。 3.茶桌 在出殯經過的路線當中,由總管派人與商號聯絡,在其門口設茶桌,為隊伍供應茶水。另有茶房給孝子、內眷等送茶水。 4.路祭 這是由親友送的一個起脊穿堂路祭棚,行列停棚前,將遺像供桌上,並擺祭席一座。孝子在棚內跪陪行禮,眾送殯者順序拜禮。後回到隊伍繼續前進,再有“祭棚”同上。 5.留靈謝客 送殯客人可以在留靈謝客之際離去。全程中可停幾次。 回靈以後 1.大回靈 殯到留靈謝客,幾乎是全部過程已到尾聲。 到了墳地,早巳打好穴,棺木卸下,下穴。埋葬後,還有回靈。銘旌、紙活、雪柳等隨大槓下地後,其餘執事都要回到喪家門前才能散去。神主、遺像由死者的小兒子或孫子請下來,託著安放在住宅內。 2.邁火 大門內放一火盆,由一“全人”拿著冰糖,凡回來的人進門必須邁過火盆,“全人”發給一塊糖果。 3.安靈 喪家在棺木出堂後,在原住室備好白圍桌以供神主、掛遺像、點燭上香,奏細樂,孝子們叩頭行禮安靈。 4.圓墳 葬後3天上午,由孝子、孝女率領家中主要成員帶香蠟紙錁到墳地圓墳,祭奠。請一位穿紅衣的小姑娘繞墳走三圈,名曰“開財門”。回來後孝子們脫孝服,每人取一個紅糖餡的熱饅頭,名曰“冷手抓熱饅頭”。 白事程式終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土豆窖存土豆長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