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山up

    葬禮習俗,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葬禮習俗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以我所在的湖北咸寧為例,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挽幛方面的變化

    記得小時候的農村,留意到死了人時,在挽幛方面很是有講究的。女婿外甥等至親關係,一般都會用毛毯或綢緞做幛,普通關係也有用布匹做幛,就是先用竹子搭一個長約一百伍拾公分,寬約八十公分的長方形架子,稍斜著固定在一個可兩人抬的竹架上,長方形架子上用大頭針把毛毯、綢緞或布匹固定,並在上面寫上輓聯。輓聯有很多講究,不屬於今天這個話題,在此一筆帶過。

    時隔四十年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種很講究的挽幛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圈,在縣城喪葬禮儀店到處都是,有幾百元一個的,也有幾十元一個的,老闆還會把輓聯給你寫好,書法水平還很好。

    二是祭奠方面的變化

    小時候村裡有人逝世,我做過歌童。什麼是歌童?就是堂祭時需要未成年人一起參與祭奠。祭奠有對靈拜、小三獻和堂祭等,一般人家可以簡單一點,搞個唱鬧喪歌,重視一點或者體現孝心一點就搞堂祭,花費大一點,孝子孝孫勞累一點。

    四十年後的今天,這些都慢慢變了。原來的一些祭奠由一些讀過老書的人操持,四十年來這些老人慢慢逝世,在新中國長大的一些老人,沒有讀過一些老書,有些都沒有讀多少書,改革開放前後出生的人更不懂了,這些祭奠慢慢會失傳。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喪葬禮儀公司,吹著西洋號,大喇叭放著哀樂,相信過不了幾十年,就連喪葬的鑼鼓都沒人會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左右的你,現在的收入多少?存款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