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書居
-
2 # 趙燕雲
讀漢代史,南北軍在西漢時期,尤其西漢前期是個出現比較頻繁的詞。實際上在西漢初期的幾次重大政治鬥爭中,南北軍發揮了相當重要甚至關鍵的作用。
其實南北軍準確說應該是南、北軍,均為西漢初設定在長安城內的禁衛軍。南軍屬衛尉統領,北軍則屬中尉統領。
南軍分別駐紮在未央、長樂兩宮之內的城垣下,負責守衛兩宮。長安城除宮城範圍以外,皆歸中尉守護。城門及城郊由城門、步兵校尉掌管。未央、長樂兩宮位於長安城南部,所以衛尉統率的軍隊稱南軍。
長安城北部歸中尉,中尉後改名執金吾,中尉或執金吾所部為北軍。北軍的主要職責是負責京師長安以及周圍三輔地區(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的防衛工作。和南軍互為表裡,南軍守宮內,北軍則負責宮外京城。此外,當漢帝國要對外發動戰爭時,也會由皇帝指定的將領率北軍出征。
北軍也是西漢帝國的主力部隊。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前由中尉統率(“中尉,秦官,掌巡徼京師”《百官表》)。
西漢時南軍由衛士組成,總數一兩萬人。北軍則有數幾萬人,實力上超過南軍,成為護衛和穩定京城秩序的重要力量。如呂后死後,周勃掌握北軍,諸呂就難以取勝;武帝時衛太子在長安城內進行武裝政變,後因得不到北軍支援而為丞相兵所敗。
皇帝為了更好地控制南北軍,又常派親信為衛將軍加以統率。如文帝曾派宋昌鎮撫南北軍,宣帝曾任張安世為衛將軍,統領兩宮衛尉和北軍、城門兵。
作為主力部隊的北軍,其來源要求很高。北軍的兵源主要來自一個稱為良家子的特殊階層。所謂良家子,就是良家的子弟。漢代所謂良家主要指醫,巫,商賈,百工之外的人家。在漢代,工匠、醫、巫及商賈被列為一類人。在以農業為重的漢代社會中,他們都被視為末業。
除了要求從事農業以外,良家還要求品行端正,有教養,沒有家族犯罪史,更要有一定經濟基礎。
一般認為,良家的經濟基礎為平民以上。漢初一名成年奴僕價值一萬至兩萬錢,馬每匹約六幹錢,牛每頭二千至三千錢。
根據漢帝國家庭財產登記制度,家產在十萬錢以上,一百萬錢以下的是“中家”。
也就是說,良家子應以中小地主為主,至少為富裕家庭。
正是由於北軍士兵出身社會主流家庭,具有較為穩定的社會地位,所以他們才有著安定團結的政治追求,也就在國家動亂期間起到了穩定社會的職能。
所以在諸呂之亂中,北軍將士在關鍵時刻團結在太尉周勃身邊,剪除諸呂,維護了漢王朝的統一。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造反,北軍再一次投了反對票,直接導致了劉據的失敗。終西漢一世,北軍一直是維護國家安定統一最為重要的砝碼之一。
根據西漢兵制,良家子在二十歲成年之後都要到帝國的軍事機構去辦理登記手續——傅籍(秦漢均有傅籍制度,又稱名籍。秦朝實行普遍徵兵制,凡適齡男子都必須在專門的名冊登記,並開始服徭役,當時稱此為“傅籍”)。
“傅籍”年齡從15歲開始,至60歲為止(有爵位者止於56歲)。“傅籍”者一律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一年去京師或邊疆,統稱“正卒”;每一成年男子,除二年兵役外,還需在本郡縣服役一個月,擔負修築城垣、道路及運輸等任務,到期更換,故稱“更卒”。
秦及漢初規定:“年二十二傅之疇官。”顏師古注:“傅,著也。言著名籍,給公家徭役也。”
至漢景帝二年(前155),“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據此,漢初男子傅籍年齡為二十三,景帝時改為二十。傅籍後,就具備相對獨立的身份,開始承擔國家的兵役和徭役。
所以漢初良家子的服役期為兩年,第一年在本國的郡國兵中服役,稱為材官或騎士(騎兵),負責當地的防衛與治安,期間將接受一年的軍事訓練。第二年,他們將前往長安,在南,北軍中服役,稱為衛士。因此,北軍計程車卒都是已經至少服役一年的有經驗計程車兵。
因為良家子有著良好的家境,從小開始習武鍛鍊,極具冒險精神。加之帝國選拔會把那些軍事素質優良的男丁優先選到南北軍,使得北軍不僅強於各地方的郡國兵,甚至比南軍強大不少(北軍數量往往比南軍多),成為西漢最有戰鬥力的部隊。
到漢武帝時期不僅增設了一個叫“期門”的禁衛組織,還改組北軍,將原來統管北軍的中尉改稱“執金吾”,令其專管長安城的治安,剝奪了其對北軍的控制。
原中尉屬官,主管北軍營壘的中磊升為中磊校尉,掌管北軍營壘。還增設了屯騎校尉(掌訓練騎兵作戰)、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之屯兵)、越騎校尉(掌由東甌、閩越、南越三地降漢士卒建成的部隊)、長水校尉(掌屯駐在長水及宣曲的降漢匈奴騎兵)、胡騎校尉(掌屯駐在池陽的降漢匈奴騎兵)、射聲校尉(掌弓弩部隊)、虎賁校尉(掌戰車部隊)。
八校尉直接聽命於皇帝,互不統屬,因此軍權都被八校尉分割。此外,為了防備八校尉擁兵自重,皇帝又派出監軍使者(又稱監軍御史)常駐北軍營中。凡調動北軍的人,必須持有朝廷頒發的符節交監軍使者查驗。
另外北軍八校尉有尉丞、尉司馬,校尉秩比兩千石,位高權重。由專門一個校尉來統帥訓練相對的獨立的軍隊,比起以前由一個將軍大權獨攬,是一種進步。而且這些禁衛軍不再是普遍徵兵制的義務兵,而是以軍事素養被招募來的僱傭軍,北軍八校尉的出現標誌著軍隊向著職業化發展。
這也意味著西漢王朝軍事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職業軍人出現在戰場,以良家子為主的原北軍制度走向了黃昏。
由於北軍直接對皇帝負責,所以掌握了皇權,也就相當於掌握了禁衛軍。漢昭帝時期的外戚霍光為顧命大臣,總領禁衛軍系統,開啟了外戚控制禁衛軍乃至朝政的先河。從此以後,外戚專權成為兩漢王朝的常態。
東漢初將西漢的八校尉減併為五校尉,當時人稱五校為五營。又置北軍中候以監五校。所以東漢與西漢不同,北軍是指五校所率的禁軍。東漢時不見南軍名稱。東漢初以後,北軍的名稱也不再見於文獻記載。
-
3 # 肖邦青史談
南軍屬衛尉統領,北軍屬中尉統領。南軍分別駐紮在未央、長樂兩宮之內的城垣下,負責守衛兩宮。長安城除宮城範圍以外,皆歸中尉守護,城門及城郊由城門、步兵校尉掌管。
未央、長樂兩宮位於長安城南部,所以衛尉統率的軍隊稱南軍,長安城北部歸中尉,中尉後改名執金吾,中尉或執金吾所部為北軍。他們都屬於長安城內的禁衛軍,也就是皇帝的直屬衛隊。
回覆列表
西漢時期的南北軍是西漢王朝的京師禁衛軍,設置於西漢初年。之所以成為南北軍,與兩軍所處的地理方位有關。南軍位於長安城南部,北軍位於長安城北部。
一般來說,南軍的最高統率是衛尉,分別駐防在未央、長樂兩宮之內的城垣下,守衛兩宮的安全。北軍的最高統率是中尉,負責宮城以外,京城以內的治安管理。歸納起來,南北軍守衛的就是整個西漢都城的安全。
因為南北軍是護衛和穩定京城秩序的重要軍事力量,所以它們選拔的軍士也是各郡國中最為優秀的壯士。通常,南軍是從各郡國選調,人數約為一兩萬人;北軍由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選調,人數也在幾萬人以上,實力要比南軍高些。
鑑於南北軍的特殊性,因此在宮廷爭鬥中,它自然成了各方勢力爭取的物件。西漢初期,以太尉周勃為首的劉氏集團之所以能夠戰勝呂氏集團,最主要的就是周勃等人控制了南北軍的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