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老沈一
-
2 # 1130發哥
民國時有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才子寫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在1930年曾寫下一篇“同音文”,《施氏食獅史》一文,此文堪稱千古奇文,題材為文言文,全文只有一個音,即“shi”。隨後又寫下一篇《季姬擊雞記》,全文亦只有“ji”這一個讀音,實在讓人佩服。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季姬擊雞記》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
3 # 海漫
我們中國的漢字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且它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斷有新的漢字(或詞彙)出現,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收入了87019個漢字,其中還不包括可能已失傳的漢字。
在這些漢字中, 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現象,即是“多音、多義”。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我認為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最先出現的漢字是象形字,但是隻有象形字滿足不了人類記錄和交流的要求,於是出現了會意字、指事字、形聲字,但依然不能滿足需求,於是又出現了假借字和轉註字,這樣就形成了漢字多音多意的現象。
其次,每一種語言都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現實的需求。華夏民族從一個大的氏族部落發展成為一個多民族的泱泱大國,不同的民族原本有不同的語言,當民族在融合的時候,勢必會產生語言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漢語作為主流被歷史所選擇,但也會有非主流的痕跡,這是多音多意字存在的又一原因。
再次,我們可以從我們先祖傑出智慧的角度來考慮。我們漢語的最小單位是語素,通常為一個漢字,但它卻是不折不扣的音形義的結合體,而這些結合體又可以組合成意義更豐富的詞和短語,這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字都無法比擬的。
總之,漢字的多音、多義是華夏祖先的智慧和歷史選擇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我們應為此而感到驕傲。
-
4 # 之乎者也46
這是你沒理解漢字。漢字做不到一字一音一義,因為漢字是詞。詞是語言運用的最小單位。只要是詞,必然不可能一直保持一個義項,必然是多義的。就像英語單詞一樣,只要是詞必然不能只有一個義項,尤其越常用的單詞,義項會越多。因為常用,就需要在它身上附加更多義項。越是不常用的詞,反而最容易一詞一義。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經濟原則在起作用,人類語言交流需要用最少得詞表達最多的內容。如果都是一詞一義,那麼人類面對世間萬物,就要製造一一對應的詞來表達,那對人類來說,將不堪重負,是個災難。世界上從沒有這種一詞一義的語言文字,如果有,也早就夭折了,因為它太笨重了,根本不適合人類使用。所以你在現今還在使用的世界語言裡面,也找不到這種一詞一義的語言文字。你問漢字為什麼不能一詞一義,漢字還能被你使用就證明也它不能。要不然,漢字幾千年前就死了。你也就不會用漢字來問這個問題了。
-
5 # 盛廣學雜家雜論
文字是什麼?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先有語言,後有文字。語言是文字的基礎。而語言是由各種語音構成的。那我們就明白了,語音,決定著這一切。
還有一音多意,這就更麻煩了。比如,都是“yi”音,義,意,疫,億四個字,意思大相徑庭。這就要通過語言環境和文字書寫,才能區別出來。
-
6 # 舞陽侯
這是文化的深度造成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潮流,就像現代很多成語意思有變化,是錯嗎,不是,是適應當代!如果文字剛被造出來,肯定是一字一音一意!傳承了這麼久,總會有些變化吧!
所以不要羨慕西方,他們的文化跟中國比,太新!當然新的東西,總會有些先進性,但是文化就像美酒,還是陳的香!
-
7 # 自由如風安然寧靜
中國文明流傳幾千年,創下璀璨之字。字記下千千萬萬人民的光輝事蹟,可哥可泣,感人肺府。字教會人民做人,使人更有意義。字推動人民向前發展。
瞭解字的變化而使字更有意義。在戰國時,各國的文字、語言、貨幣有差異。
秦始皇平定六國,統一了文化、語言、貨幣。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給交流、經商、生活帶來便利。
字從古前古文、甲骨、古文、到現代文,一代一代發展、更新。用中文字為主,其它文字全用就會亂套。容易顧此失彼。只能用中文為官方文字。字在傳承上也流失很多字,音也跟著失。如大名鼎鼎的甲骨文,只研究出一部分字。
少數民族還傳承著自己的文字,如壯、藏、水、回等文字。
神州大地、地大物博。各地有各地風俗,各地有各地的語言。同一條村子也有幾種語言都有。全國熟知方言閩南語、粵語、藏語、壯語……等等。只能用普通話通用,謝謝國家統一普通話。使我們物資、貨幣、交友、交流大便捷,促進了社會更進步。
字義更多來談。淡幾點向大家交流。
一、古文和現代文字的義不同。古文精練簡結,現代文字通俗易懂。古文一個字,現在幾個解釋。很容易一字多義、反之,就會一義多字表達。
二、文字用法語氣不同。古文之、乎、者、也;現代的、得、地。上下難連。如果只用現在,古文就會永久失傳。祖宗寶貴東西,難道就丟棄?只用古文,難以表達現在多姿多彩生活。說深點還會停滯不前。
正所謂月有圓缺,人無完人。一字—音—義這個方面,不可否認也有點瑕疵。能發展到今天實在不易,要好好記住字、音、義,是中華人民的瑰寶,不會差於國外那一種民族,只有高於而無不及。讓我們擁有字、音、義而自豪吧!
-
8 # 金水木火土中和一氣
漢字多音多詞是為了能更加準確地表達宇宙社會萬物萬情如重將……空兩個音人才兩空;空洞;②做空事;空做了兩個意義用一個音,口語就沒哪麼清晰明瞭並優美了。更還有和五個音我和你;和麵灰;和詩一首;和牌等。漢字因形聲意而造,每個字音有獨自的意符,加上組詞;組句;組章;才能完美透徹地表達情感事物社會宇宙現象等等。
-
9 # 村頭老王書法
如果說要,一字一音一義一寫,現有的漢還不夠用,難以表達到位。那就要進行增加補造。在編造的過程中,還要避免與現在漢字互相牴觸,產生相同點,讓人難以辨認,不便書寫。
-
10 # 手機使用者連理枝
漢字能用的文字有3000多個字,可每個字音都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方法,無限延伸出來漢字組片語句是千變萬化,博大精深。
回覆列表
“漢字為什麼多音多詞而不能一字一音一義對應?”
這個事兒,其實蠻複雜的。
一不過有一條可以確定,拼音文字裡,也並非絕對是“一字一音一義”。
比如,漢語裡所說的“人”,在英語裡,就有“people”“person”“man”“Human bing”等多種說法。當然,這幾個詞的含義有相通之處但也有所區別。
曾經聽一位極有學問的老先生說,他對狄更斯《雙城記》的漢譯本很不滿意。他舉例說,英語“horse”有16種含義,大多是俚語,大概譯者只知道“馬”這一種含義,於是書中對這個詞就譯得“馬馬虎虎”了。
總之,幾乎所有文字,真正做到“一字一音一義”是不可能的, “一義多字”或“一字多義”都在所難免。再說,即便同是英語,英音和美音也有不小差異,“一字多音”也是有的。
漢代的許慎的《說文解字》,收錄當時幾乎的全部漢字10516個,包括小篆體異體字和古文。
《康熙字典》,收錄漢字47043個,據稱絕無遺漏。
現在,大概屬中信字型檔收錄漢字最全,共9萬多個,這差不多是古今所有漢字的總數了。
但是,中中國人在日常生活裡,根本用不到這麼多字。
《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7000個漢字,是在原有《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錄的6196個漢字基礎上增訂而成。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3500個漢字,包括2500個常用字和1000個次常用字。
其實,中中國人的日常,認識《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2500個常用字,已可“走遍天下”,這是說國內啊。把另外1000個次常用字也認識了,讀書學習都不成問題,不認識的就去查字典。
拼音文字,不斷通過新造字來適應外界事物和語言的變化。英語,現在超過100萬個詞彙。其他如法、德、俄、西班牙、葡萄牙等大語種,詞彙總量也差不多。
造成這種詞彙量上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說漢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義”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與漢字是同源且表意為主的語素文字有關。
世界上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中國、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都是如此。
人類,經歷過“結繩記事”階段,又演化為圖畫記事。
唐蘭先生,曾經比較過原始巖窟里人射鹿的圖畫。他說,圖畫記錄“人射鹿”這件事,比用文字記載要方便易懂。但是,一些抽象的事物事情,是比較難於用圖畫記載和表達的,這時候,就產生了文字。
後來,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經過閃族和腓尼基人的改造,向表音的方向發展了,逐漸形成了拼音文字,也就是以後所有拼音文字的“祖先”。
古印度文字,隨著哈拉巴文明莫名其妙的消失,也就消失了。
漢字,則始終按照表意的方向發展,一直到今天。因此,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原生文明同源文字。
“文”與“字”合起來,就構成了漢字的主體。
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不算族徽人名地名等特殊用字,目前解讀的1500個左右甲骨文字,“依類象形”的圖畫文字,佔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形聲相益”的形聲字,佔百分之三十五以下。
人們的實踐每天都在進行,很多新的事情需要用語言表達,也需要用文字記錄。已有文字不夠用,肯定是很現實的矛盾。
這一矛盾,都通過造新字來解決,不很現實。因此,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引申”原有的文字,來表達新的含義。
比如,“中”,在甲骨文裡的本義,是“旂”,一種帶飄帶掛鈴鐺的“旗幟”,用以表示族屬、權力和勢力範圍。這種“旂”,插於一族一部落所轄範圍的中央,因而,“中”就別引申為“中央之中”。
這是“中”的第一個“引申義”。
再後來,從“中”的“不偏不倚”、平衡、穩定的含義中,又有了“中的之中”的引申義。
等等等等。
“引申”,是“一字多義”的重要原因。
英語裡的“cool”,主要含義是涼爽的、冷靜的形容詞。上個世紀下半葉開始,美國青年更多地用這個詞表示“孤傲”“冷僻”“有個性”。在中國,把這個詞音譯為“酷”。這個音法,使漢字“酷”,有了新的引申義,以致有了“酷斃了”“帥呆了”的新生語言。
另外,“假借”也是“一字多義”的重要原因。
“假借”,有“無本字的假借”,比如,古代語氣詞“耳”,是假借“耳朵之耳”;有“本子後造的假借”,如,表示說話的“謂”,原來假借“胃”字,至晚秦代才新造了“謂”字;還有“本有本字的假借”,如,“艸”是本字,後來假借了表示櫟樹果實的“草”字,後來“草”反倒成了“正字”。
還說到“中”字,“衷”是其假借字,“由衷”,原來是“由中”;“折中”也作“折衷”。
國外的“聖書字”和楔形文字裡,假借的現象同樣很普遍。只不過在形成拼音文字後這種現象消失了。
漢語中的“歇後語”和密語中的“諧音原則”,實際上是漢字假借的語音依據。
比如說,“外甥打燈籠——照舅(照舊)”;金庸《鹿鼎記》常用的一句南方歇後語“老貓聞鹹魚——嗅香啊嗅香(休想啊休想)”,這都是同音假借。
漢字是原生同源文字,以表意為主,然後通過引申和假借,就形成了“一字多義”的局面。
漢語的特點,使記錄其含義的漢字,更容易形成“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情況。
漢語的特點之一,是音節可以分析成聲母、韻母、聲調三部分。比如聲調,這就是其他語言和文字基本不具備的特徵。
再說“中”字,前幾種含義,在現在的普通話裡,聲調都是“第一聲”,陰平;而“一語中的”的“中”,就是“第四聲”,去聲了。河南方言裡,把“行”“好”“可以”說成“中”,應該發幾聲呢?
漢語的另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語素是單音節,一個語素對應一個漢字。
一個語素,就可以是一個獨立的詞彙,上、下、左、右、前、後、多、少,等等,不勝列舉。
在長時間的語言發展過程中,有多語素詞彙向單語素詞彙集中的現象。
比如,漢代,一些地方叫“於菟”,另一些地方連讀,叫“虎”,逐漸地,更多的地方都叫“虎”了。
還有,那時候,很多地方說“窟窿”,但也有地方連讀,說“孔”。“孔”引申為“空”,又引申為“竅”,還引申為“通”。《說文》曰:“孔,通也。”
語素和語素,也可以組成有新的獨立含義的詞彙。
如前面說到的上、下、左、右、前、後、多、少,組成上下、左右、前後,基於原來的含義大不相同了。比如,“左右為難”,絕非僅是指“不能決定向左還是向右”。
漢語的這一特點,使動詞和形容詞無論在什麼句法位置上出現,形式都一樣,這就形成了詞類多功能的現象。
比如,前面說到的“多、少”,可以組成“多少”這個詞彙。看下面這句話——“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話裡的“多少”看起來是一個詞,但含義迥然不同。
概括一下,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的文字,以表意為主,雖然在隸變之後,漢字成為了記錄語言的符號,但通過引申和假借使“一字多義、一字多音”普遍發生。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又與漢語的單音節語素為主以及分聲調的特點緊密相關,加之語法上的特點,不僅使語言本身具有多義性、模糊性的特點,也使對其記錄的漢字,也具有了“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