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love343
-
2 # 潛伏在白宮
我也認為新加坡應該是新家坡,是新華人移民初墾的地方,至於為什麼叫新加坡,肯定是新華人移民登記名字時不會寫家字,繁體家字比較麻煩,新移民會的字又不多,所以順手就寫了加字!所以還是簡體字好,減少文盲率!
-
3 # Jefflee1688
新加坡過去叫淡馬錫,因登岸時首見獅子,後來他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 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的意思。後來就簡化為新加坡!
-
4 # 偉達出國
新加坡全稱“新加坡共和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包括新加坡和附近的50多個島嶼,扼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為鄰,有長堤與馬來西亞的新山相連;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佔全國面積的91.6%。
歷史上有關新加坡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3世紀,當時人們對新加坡的瞭解甚少,華人則把新加坡稱為蒲羅中 (意為“半島尾端的島嶼”)。到了14世紀,新加坡已成為強大的室利佛逝帝國的一部分。
由於新加坡座落在馬來半島南端,是航海必經之地,所以不斷有中國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因此,人們也貼切地把她稱之為淡馬錫 (意為“海城”)。
“新加坡”的由來
“坡”是王子的城市
根據傳說,一位來訪的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王子在這裡看見了一頭野獸,把它誤認為一頭獅子,由此產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稱。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爪哇語“海市”之意),公元8世紀建國,歸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相傳11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與謬內島的公主結為百年之好,在謬內島住了下來。一天,王子攜公主外出打獵,乘船時遇大風浪,在即將翻船時,王子把王冠丟到海里,風浪頓時平靜下來。他們便把船劃到馬錫海邊。在附近樹林裡打獵時,他們忽然發現一隻頭黑胸白、身體紅色、行動敏捷的怪獸,隨從告訴王子這是一隻獅子,王子聽了非常高興,認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便決定留下來。因登岸時首見獅子,後來他就把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拉。
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坡拉”是城的意思。這便是新加坡和獅子城名稱的來歷。
“坡”是梵文中的島嶼
新加坡國名源於本島的形狀。因其島的形狀像個獅子,故以其命名。在馬來語中,“新加”是“獅子”之意,“坡”是“島”的意思。因為當時島上的土著居民中有一個獅子族,現在的國名就是由其轉化而來的。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原意為獅城。新加坡是梵語“獅城”之諧音,由於當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響較深,喜歡用梵語作為地名。而獅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徵,故以此作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
親切的“坡”文化
新加坡的英文名叫“Singapore”,“pore”的諧音叫“坡”而且新加坡的好多街道也叫坡的,比如:新加坡通俗華文街名,小坡大馬路 – 橋北路 (North Bridge Road)、小坡二馬路 – 維多利亞街 (Victorial Street)、大坡大馬路 – 橋南路、大坡二馬路 – 新橋路、新加坡河南岸為“大坡”,從勿拉士峇沙路開始廷伸至加冷河這塊的俗稱是“小坡”。“坡底”指市區,而“下坡”是指到市區去的意思。
豐富的“坡”文化也成為了網民們熱討的話題。
新加坡的暱稱——坡縣“坡縣”一詞是網上流傳的對新加坡的呢稱,面世不久就在網上引發爭論。由於文化背景差異, 一些網民認為“坡縣”完全是對新加坡的暱稱,“坡縣”一詞有修辭上的審美,不僅沒有貶義,使用這詞的人往往是跟新加坡較親密的華人或新移民。
對於“坡縣”的理解“縣”在中國是一個行政區劃名稱,是歷史悠久的行政區劃單位,在一些人心目中,論地理範圍和麵積大小,新加坡相當於中國的縣級城市,“坡縣”由此而來。“坡縣”一詞面世不久,就在網上引發爭論。在微博中,一些新移民網民曾就網路詞語“坡縣”一詞是否適用,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有人認為“坡縣”一詞的來龍去脈,以及潛藏其中的文化調侃。並闡述:“說"坡縣"一詞沒有歧視意味在於,正是因為它的不合常識,所以應該被視為一種修辭手法,就像比喻,並非實指。
“只有在新加坡呆過,或與新加坡有極深關係的人才會這麼稱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是把新加坡當成自己生命經歷中的一部分。”
“坡縣”折射出華人的謙誠華人一旦把某個事情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見外時,才會用一些特別謙卑的詞。比如稱自家夫人為"賤內"、"拙荊",稱自家屋子為"蓬蓽"等等,貶低的誇張程度,簡直是睜眼說瞎話。當然,要是聽的人真以為某人的老婆太賤或拙,或說話人就住的是茅草棚子,這是一種中國謙恭的文化藝術。
新加坡的坡,不僅在外文中代表著島嶼和城市的意思。而且,在華人及移民新加坡的華人來說,新加坡的“坡”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是一種親切。
回覆列表
“新加坡”〔sin-ka-pho〕源自於閩南語對於英語名稱“Singapore”的音譯。其英文名則來自馬來語“Singapura”,繼而來自梵語“सिंहपुर”(IAST: Siṃhapura),其中siṃha意為獅子, pura意為城市,因此新加坡又被稱為“獅城”,其國徽和著名象徵魚尾獅也源於此。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國名。1967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統一街名翻譯委員會,開始對新加坡的地名、街名進行統一工作。1972年4月25日,“新加坡”正式成為國家的華文譯名。新加坡獨立之前出現不少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嘉坡”、“星加坡”、“新架坡”、“星架坡”、“石叻”、“叻埠”、“石叻埠”和“實叻埠”等,而外界也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作為簡稱來描述新加坡。
早期新加坡名為淡馬錫,新加坡的別名有新嘉坡、星架坡、星加坡、星洲、星島、星國、獅城、石叻、叻埠、昭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