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磚學士
-
2 # 漢字谷主
小篆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標準化,中國歷史上第一種由國家頒佈的統一規範的字型。
秦始皇的最大功績之一就是書同文,就是統一了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牌的意義,漢字歷史是真正算得上標準化的,一個是秦小篆,第二個是宋楷書。
文字的產生,源於自然,源於勞動實踐,把自然具像抽象出來發明了文字,象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都具有與造字時的生活、自然影象相關。從篆到隸,也是一個漫長的隸變過程(從篆隸到完全的隸),也是文字從圓到方的過程。篆之前的文字,更偏向圖畫,因而更接近文字產生時的原意。
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隸書變方後,更抽象,更接近現代字型,同時也遠離了文字產生時的原意。篆書的地位有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它幾乎可以濃縮從甲骨文到篆書這段文字精華,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連線點。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作為中華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漢字具有其獨特魅力。歷經幾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文字的產生與發展,那麼下面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漢字七體”中的前三體。
甲骨文
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現今,所發現的甲骨文數量非常多,內中所記載的內容亦是極其豐富,幾乎涵蓋各個方面。這不由得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有多麼精妙。甲骨文是所有字型中最具形象性的。透過甲骨文,我們更能知道字的本源意義。
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眾所周知,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所指的便是商周時期。在當時,青銅器中主要用來作祭祀的禮器,以鼎為代表。
而樂器則是以鍾為代表,即我們所熟知的編鐘。於是“鐘鼎”就成了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稱“籀文”。狹義上多說其為石鼓文,石鼓文為秦刻石文字,是中國最老是石刻文字。其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後人稱之為大篆。而廣義上來說,大篆是周朝時期的文字,其亦可以包括甲骨文與金文。
小篆,即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平定天下後即對全國的文字進行統一,而他所用文字便是今人所言之小篆。小篆其實是由大篆刪繁就簡而來的,乃秦丞相李斯所親為。
文字的發展,與書寫工具及書寫效率有關。從小刀刻到筆書寫,從石頭到紙張,工具的變化,同時帶來書寫效率及傳遞資訊效率慼慼相關。人類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資訊載體發展史,也是資訊傳播效率的發展史,草書的產生,漢字的不斷簡化,也都是書寫效率和傳播效率的問題。
從秦始皇開始,統一了文字(小篆),基礎上又發展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是一步步從具像到抽象的過程。
漢字,是知識,是邏輯,是想象力!
回覆列表
歷史上第一種由國家頒佈的統一規範的字型是小篆,它由省改秦朝以前的古文字(以前叫法是“大篆”,但是大篆這個名字並不好,特別是現在不少人把它和石鼓文劃上了約等號,是不對的,會造成人們誤解小篆是直接從石鼓文這樣的文字形態調整後的面貌。)而成,亦稱秦篆, 後世通稱篆書。今尚有《琅邪臺刻石》《泰山刻石》等殘石存世。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序》說: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你提到“統一規範的字型”,但是這句話理解上恐怕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這個“規範”,是當時的規範,和我們今天對語言文字進行規範的內涵和外延都有所差別。
二、今天能看到絕大多數小篆,是有賴許慎的《說文解字》所儲存。但今天能看到的東西經過了漫長的寫本時代的再加工,又受到了雕版印刷條件的影響,因而我們所見的《說文解字》當中的小篆的面貌不但和秦代的有差別,和宋代徐氏所看到的情況也是略不同的。今天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唐代寫本殘卷,比如日本大阪武田醫藥工廠杏雨書屋藏本(莫有芝舊藏);莫友芝《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卷箋異》,收錄在《叢書整合初編》裡面。當然,早稻田大學有有光緒13年長洲張氏本開放下載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ho04/ho04_00621_0002/index.html;李宗焜有《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上海: 中西書局,2015);
《新修恭仁山莊善本書影》,京都:臨川書店,1985年;梁光華《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注評》(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以上均可參考。當然,《說文解字》版本內部的問題也有不少,比如小徐本的某些筆畫要比大徐本更接近於古文字形態;今天所見到的大徐本後面又有歷代古人“與時俱進”而生造的小篆“新附字”;清代學者(比如段玉裁)發現有的字形有問題,遂加以改動的情形。
三、小篆的只限定了部件,部件的位置並無我們想象的那麼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