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娛說
-
2 # 掌上三言兩語
人的品味,是由家教、文化、閱歷、職業諸多因素決定的。但是,品味與品德不能劃等號,實際上,品味,現在往往被視為一個人的社交形象,它並不能代表人最本質的東西。毫無疑問,有品味的人能給你帶來舒心愜意的感覺和觀感,甚至欣賞的價值,所以說也是現代社會高顏值的文明符號。
我不敢說閱人無數,由於職業因素,幾十年來也接觸過許多各色人等,一個人有無品味很難界定其分水嶺。我認為,品味絕不是自我評價,一個人的品味應該是由其配偶及親朋好友來打分,因為這群人最瞭解其乾坤,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聽到明確的評價並不多,它還不如選美那樣有著相應的指標。因此,不能脫離品行和能力論品味。
那些經常把品味掛嘴邊常常指責別人沒品味沒素質,恰恰自己沒品味沒素質,一個真正有品味也是素養良好的人,且有幾分矜持些許謙卑。有內修方有內秀,所以,內心強大內心世界豐富的人總是以謙遜的視角看世界,因為天外有天。
-
3 # 古菁書畫
品味是由一個人的文化素養決定的。
我們說這個人很有(沒有)品味,究竟說的是什麼?
品,品格、品德、品行……等等,這裡不僅內含思想層面,也含了行為。人依自身後天教養形成的是非觀、美醜觀、言行規範,在看待處理任何事物時總會受此約束,做出選擇而採取行動,行為結果會展示於社會面前。在你所處的圈子裡,公眾就會給你打上標籤。如果你的表現符合公知的社會契約(社會倫理、法律、大眾認為必須這麼才是對的),品行合格。反之,品行不端。
再來談下品味的“味“。趣味、格調……等等。一個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欣賞什麼,不欣賞什麼;擁抱什麼,拋棄什麼;這個是由他獨有的“味取向”決定的。那麼問題來了,一個人的“味取向”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也是由一個人後天獲得的知識、受到的文化薰陶積累而成的。
[法國雕塑家羅丹作品《思想者》]
先說知識:知識就是能力的後盾,就是力量!當你的知識足夠豐富,你看事物的眼界就會更寬廣,判斷事物的能力會更強大,準確度會更高(就像參加百萬英雄答題,拿獎的機會更大一樣)。自然科學知識,透過很多渠道可以獲取,一就是一,沒有疑問。社會科學知識,跟作者的思維緊密相聯,人們獲取的難度會大些。同一課題,不同學者的論述不盡相同,你可以看到人類思考的巨大差異化和極大的豐富性。同時也給了讀者很大的參與思考的空間。社會科學領域構建了文化的主體。所以有人會說,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馬爾克斯]
文化,透過學習思考,文而化之,“文”才能轉“化“吸收為自己的思想。這個領域巨大,容納了人類有史以來所有人文思考的成果,以及人類基於思考而創造出的各門類藝術形式。這個領域的塔尖部份就是哲學。哲學是對人類思想方式方法的思考,是總結各種思考的思考。人對這個領域的認識思考,是構成一個人修養的主要成份,構成他的世界觀。
[老子《出關圖》]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觀,他的“味取向“就會彰顯出來,審美個性和好惡會下意識的表現在他的行為舉止中,進而影響他的外貌,衣著,言談,行為。
所以,高品味的身後託舉力就是文化和知識。
-
4 # 萬里飄香5
品味,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的,每人都不一樣,比喻有些人愛漂亮,有些人愛直爽,有些人愛張揚,有些人愛斯文,有些人愛狡猾,有些人愛讀書,有些人愛聽,有些人愛乾淨等等,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叫品味,還是把自已為事。
回覆列表
品味有先天的家庭家族習慣薰陶形成;
也有後天的知識,修養,素質文化,旅行,消費養成。
對於完全沒有根基的自然形成,那就看自己的追求方向,最有效的實踐還是金錢購買,消費買經驗,再有個人和參加一些對品味養成有加持的文化活動,時間積累,自有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