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長水秋

    問題說劉邦、朱元璋統一,我們來看看劉邦與朱元璋時代的地圖。

    劉邦與朱元璋統一了,但他們基本上沒有力量繼續開疆拓土,這個任務只能留下後任皇帝來完成。

    白登山之戰,要不是陳平出了陰謀,劉邦差點掛在那裡。最後只能給匈奴的單于獻上美女去求和。換句話說,匈奴政權是當時的大哥,劉邦的漢政權自認小弟,只有拿出自家的美女獻上,才能混下去。

    但是,如果匈奴政權繼續南下,未必就能得到比收了劉邦當小弟更多的好處。這才是雙方都樂於接受現狀的原因。

    再來看朱元璋的統一。

    朱元璋的確是其他開國皇帝所沒有的魄力。他一邊進行統一戰爭,一邊把當時的蒙古貴族趕出了中原。這裡也是有內因外因很多因素。

    內因:朱元璋組建的打天下團隊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武功超強的組合。而且整個統一過程幾乎從來沒有戰略上的失誤。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超強之處。

    外因:朱元璋時期,已經不再僅僅是單獨使用冷兵器,許多火器在那個時候已經雛形完備。這是當時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政權所不具備的。表面上看著是簡單的武器更新換代,但這卻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武器革命。這給了大明軍隊前無古人的力量!

    有明一代,幾乎在所有的對外戰爭上都沒有大的敗筆,原因就在於此。

    曹操任內沒有實現統一中國的美好願望。這不是曹操的錯,是當時內外因素造成的。曹魏時代,南有孫權,西南有劉備。這兩個跟曹魏並列的政權牽扯了曹魏的絕大部分精力,使得曹魏沒辦法再抽出餘力來完成統一大業。

    另外,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也構成對曹魏政權的威脅,也需要曹魏應對。且不說南方的吳與蜀漢,僅僅是北方的羌胡還有其它的遊牧部落就足夠讓人頭痛了。

    所以,統一,不僅是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天時。所謂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沒有時運,就是天大的英雄也是枉然。

    再來看趙匡胤為什麼沒能統一中國

    趙匡胤的個人能力在各個開國皇帝中,絕對是上乘。但他的運氣也是不好。

    趙匡胤吸取了唐滅亡的教訓,所以,在他建立的宋朝從來沒有出現的武將割據的情況。一個杯酒釋兵權,就讓趙宋解決了割據。同時,趙匡胤也開始了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這樣下來,沒有幾代就徹底改變了從前人們梟悍尚武的社會習俗。於是,悲劇了。

    他統一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卻沒有如以前的王朝那樣把燕雲十六州納入自己的版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遇到了北方遊牧民族強盛的時期。對手的強弱也決定了中原王朝能否繼續向北。

    趙匡胤雖然有心卻無力向北。外部因素制約了他的發展。經過幾次損兵折將的嘗試,他不得不悄悄地把願望深深埋在心底。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遼,後來的金,西夏,都足夠強大,足以給趙宋以各種打擊。直到最後,連自己的兒孫們都成為金家的俘虜。

  • 2 # 衛仁閔

    這個問題很有難度,兩位古人早已沉寂歷史長河,生前也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所以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下面我之說說我的觀點和推測,僅此而已。

    青年時代曹操任職市刑警大隊長時,狠抓權貴枉法的行為,而且大棒政策下很出成效。後來做濟南相時候也是大力整頓吏治,一時清平。可見曹操青年時代是一名正能量的能吏。但是歷史有自己的規律,天下即將大亂,不是一個曹操的能幹所能挽回的。

    此後討董卓敗張繡滅項羽平匪患定河北征烏桓撫荊襄。歷時三十年從一個糾糾青年,打成了鬢白老人。如果說以前曹操或許有什麼想法的話。赤壁之敗和荀彧之死,或許讓曹操有了一次深刻的思考,最後時間催化了老人的雄心壯志,開始安於現狀,享受生活。來彌補三十年的軍旅之苦。

    曹操不是沒有能力統一中原的能力,而是失去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樂享太平。曹操也確實做到了,大興屯田,興修水利。恢復生產,鼓勵耕種。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黃巾起義之後北方大亂造成的社會破壞。

    趙匡胤是我沒有讀懂的一個人。本身存在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如天下未定就幾次三番的解除武將兵權。割據諸侯投降來歸卻鴆殺其主強佔其婦。作為一名將軍他是欺主之臣,作為皇帝他是一名闇弱之主。就是這樣一個趙匡胤卻繼承了柴訓發展學術的思想,帶來了經濟文化的長足發展。

    按照現有水平的理解,我認為趙匡胤不是一個雄才大略之君。淺嘗輒止,或許壓根就沒有像漢武帝,唐太宗一樣開疆拓土,禦敵於國外的氣魄。只想安安穩穩的當個太平皇帝而已。

    所以綜上,曹操是累了,有能力但無意願了。趙匡胤是小富即安,沒能力更沒意願統一。

  • 3 # 李哥講史

    1.從出身方面分析

    曹操和趙匡胤都是出身在官宦世家,對於民間疾苦體會有限;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底層貧民出身,深能體會民族百姓疾苦,所以劉、朱兩人想要還天下太平百姓太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2.從當時形勢分析

    曹操時期,曹操統一北方,但是南方還在孫權和劉備的手裡,而且孫、劉聯合抗曹,而北方有鮮卑和匈奴隨時虎視眈眈;趙匡胤時期,北方契丹族勢力強大;劉邦時期,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自立,勢力都不容小覷,尤其是西楚霸王項羽,而當時的匈奴還沒有形成氣候,所以項羽被打敗後,統一就比較容易了;

    朱元璋時期,元朝末年,元廷吏治腐敗,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大批蒙古貴族搶佔土地,而中原連年災荒,更使得百姓破產流亡,無計為生。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三股起義軍勢力最大,其中張士誠膽小怕事,而陳友諒登基稱帝,國號漢,但是在鄱陽湖上被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中箭而死。朱元璋接手陳友諒腹地,後又滅掉了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基本統一了南方,後又派大將軍藍玉滅掉了元朝,把元朝殘餘勢力趕到了大漠以北,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 4 # 可汗說事
    在這四個人裡,朱元璋個人及其團隊的綜合實力無疑都是最強大的,劉邦排第二,曹操的綜合實力和趙匡胤差不多,也很強大,但還是比不上劉朱二人,雖然我個人更喜歡曹操。為了行文方便,在這裡就以劉邦和曹操為例,簡單做對比吧。

    第一,劉邦比曹操更會用人。劉邦善於識人用人是出了名的,手下的韓信,蕭何,張良,陳平都是500年一遇的頂級人才,曹操手下百年一遇的一流人才雖多,但頂級人才太少,要麼就短命而亡,比如郭嘉。

    雖然劉邦自己能力一般,但是用人方面卻是千古一絕,而且知人善任,能充分發揮手下能人各自特長,這是一個開國君主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比如韓信負責帶兵打仗,張良和陳平負責謀劃,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蕭何負責後勤管理與幹部團結,所以,劉邦有一個體制完備的精良團隊。

    反觀曹操,正如李世民所說的,曹孟德一將之才有餘,萬盛之才不足,而偏偏又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親力親為,這點類似諸葛亮,手下將領鍛鍊機會不多,才能發揮也不足。

    更關鍵的是曹操自身也不是個頂級統帥之才,至少用兵之道不如朱元璋,劉秀和李世民,他們三個哥們,自己領兵打仗可幾乎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用兵如神。所以,作為一個君主,曹操這叫做定位不準,而自身又不夠優秀。

    第二,曹操對手比劉邦的更強悍。項羽雖然打仗神勇,但是缺乏政治頭腦,又婦人之仁,屬於典型的匹夫之勇。而且,項羽更像是一個經受不起挫折的孩子,打一次敗仗就自殺,劉邦輸了多少次都還能屢敗屢戰,最終贏得了天下。

    相比曹操的對手,劉備也是屢敗屢戰,而且他自稱漢室宗親,有一定號召力,也會用人,能屈能伸,終成一方霸主。江東孫吳家族,更是連續三代人才輩出,能文能武,手下也有一幫傑出人才,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打天下,除了軍事素質過硬,更重要的是懂謀略,懂政治,會用人,這方面項羽顯然做的很不夠,手底下就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用,可以說項羽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對抗劉邦一個團隊的作戰,能扛四年已經不錯了,失敗是必然的。

    第三,劉邦比曹操更沉穩有大略。曹操取得一點勝利,往往就容易輕敵,高手過招,容不得半點馬虎。曹操好不容易贏了官渡之戰,卻在赤壁之戰一潰千里,喪失了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

    而劉邦就不一樣,雖然劉邦自己軍事能力一般,但會用人,知錯能改,而且還改得快,改得不留痕跡。比如在和項羽決戰的關鍵時刻,韓信不識時務的要挾劉邦,要求封賞他為假齊王,起初劉邦很不樂意,準備否決並且怒斥韓信一通,關鍵時刻張良踢了他一腳,劉邦立馬會意,並說,別當什麼假齊王了,要當就當真的,加封韓信為齊王。

    第四,劉邦比曹操更有城府與忍耐力。劉邦流氓出身,做事比曹操更圓滑,並有韜略。劉邦起初拿下秦皇宮,被裡面的金銀珠寶和美女迷惑了,經蕭何與樊噲提醒,不僅自己改正快,還知道舉一反三,約法三章,約束部下,取信於民,劉邦是統一天下後,才卸磨殺驢,大殺開國功臣的。

    要是韓信不死,劉邦也許就不會有白登之圍,也許不用等到漢武帝時期才基本解決匈奴問題,參考唐初,也許韓信就可以在漢初解決匈奴問題了,使漢朝少受近百年的屈辱。

    反觀曹操,還沒統一天下,就逼迫自己最得力的助手荀彧自殺,這無異於自毀長城。此外,曹操家人在徐州被人殺,他除了殺死殺父仇人,還遷怒於人,屠了徐州城,類似的事情有好幾個,還沒取得天下呢,這樣做是很容易失去民心的。

    有關朱元璋和劉邦如果一起爭霸天下,誰能統一天下的問題,前幾天我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5 # 睿智山丘Z

    曹操雖生長於頂級官宦人物,但由於生活圈子窄小,又加上條件優越,從小就比劉邦更加任性和流氓。比如曹操少時裝肚子病給叔父下了個套。稍長時又和袁紹等公子搶人家新媳婦。而劉邦和朱元璋沒有條件任性和頑劣。因此劉邦,朱元璋是成長於大海中的蛟龍,而曹操只是生長在深潭中的烏龍。格侷限制了曹操的大智慧,而塑造了曹操的精明和狡詐。雖然曹操己經擴充套件了自己的全部大度胸懷,還是掩蓋不了自私和狡猾的痕跡。因此才有劉備孔明的可趁之機。從格局上看,曹操離能夠統一中國的聖主還差了一個檔次。

  • 6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針對這個提問,本人掘見:曹操的一生是為了“東漢末年的‘大一統’”,無奈太不“天時地利人合”,處於那個“群雄逐鹿”與“爭霸”的時代。

    趙匡胤作為“宋太祖”是實現中國“大一統”的。只是是在中國社會發展與程序中有許多人們質疑的“拐點”。

    自史載以來,中國史上以“東西命朝代”較多――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以“南北命朝代”有之――北宋、南宋,北漢、南漢;以“前後命朝代”更甚,體現在“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但都是小而短暫的“王朝”。

    從中國“大統王朝”來看,人們對“西東周”、秦、“西東漢”沒有大的疑問,對忽略的“魏統”、“西東晉”、“北宋”、隋統、元統等因其“短暫”,或作為不大,或“大統”來源不正統等,“正視不夠”,或多或少有些疑問――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曹魏”,到公元263年“曹魏”統一“三國”,實現吳、蜀歸魏。公元266年司馬炎“篡曹”建“晉”,史稱“三國歸晉”,司馬氏晉朝從司馬炎到公元316年司馬鄴被俘,在洛陽建都的歷時50年的晉朝,史上劃分為“西晉”;“八王之亂”誘發的“五胡亂華”被平息後,從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晉元帝)至公元421年司馬德文被殺,在建康建都的歷時103年的晉朝,史上劃分為“東晉”。從“曹魏”大統僅三年,到“西晉”大統僅五十年,這個五十多年間的“大統”是被史學界“忽視”的一段。歷史程序中還有一個短暫的“大統王朝”――隋,也是讓史學界“忽視”。隋從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稱帝建立隋,至公元617年隋恭帝楊侑亡國。歷三世三十六年而終。

    對史上“大統的北宋王朝”史學界也是“輕視”的。公元960年,陳橋驛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結束了自唐末之亂開始的近200年“亂世”,建立了“大宋”,國運167年。中華民族發展最鼎盛之時是宋朝(北宋),但是沒有開創出“盛世”,並且大都是“苟安”。尤其是“靖康恥”,讓趙氏宋朝盡掃“皇顏”。經濟強大的北宋被“淪陷”,讓史學界百思不得其解。細分析,北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國度(有《清明上河圖》為證,有“瘦金體”為證),領導部隊的也是文官,更可笑的是部隊最高長官是“宦官”(童貫)。在戰略上,又聯金滅遼,助金做大,讓金無憂後,直接威脅宋朝。而南宋雖偏安杭州,但重視武攻(任用岳飛、韓世忠等),居嶺(秦嶺)居江(長江)之險而守。自公元1126年趙構繼位登基始,因奸相頻出,當政而誤國。“蒙元”在滅金後,長驅南下,尤其是六年之久的“襄陽之戰”,大敗宋軍後,於公元1279年南宋最後一個“幼帝”趙昺跳崖殉國,南宋傳國152年而滅亡。接下來是不可一世,稱雄亞歐兩洲,劍指非洲的“蒙元王朝”,公元1206年,忽必烈建立“中統汗國”,改國號為“大元”。到公元163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元朝主宰中原沒能過百年,後退龜“漠北”。

    中國歷史上這此“統而短”的王朝,為什麼會在歷史拐點之後而“忽視”或被爭議呢?剖析一下有三點值得商討:

    一是“王朝來得不正統”,要麼“篡奪”,要麼“兵變”;

    二是除“開國皇帝外”,後世諸皇幾無建樹,就是有小建樹,也是窮兵黜武,勞民傷財;

    三是“皇位與皇權”來得太容易,珍惜感差?

  • 7 # 50後男人

    這個問題問得好,但如果我們全面地瞭解中國曆朝歷代統一的發展過程,就會看到其中的規律。一句話,大一統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看看中國各個朝代從分裂走向統一前的情形,與三國時代作一個比較,就會明瞭了。

    我們先看中華民族第一個大一統的政權秦王朝統一六國的過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始,秦國開始強盛,並有了一統六國之心,爾後經秦惠文王至秦始王最後統一中國,(不算秦國前幾代君王的努力)前後用了60年時間。

    次看隋朝,隋大一統之前,中國經歷了南北朝、五胡亂華,中國處於軍閥混戰、南北分裂達300年之久。大定元年(581年)楊堅以北周打下的基礎為依託,一統天下,是為隋文帝,隨後他南下滅陳,開皇十年(590年)統一中國。

    再看宋朝,宋統一中國前,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907年—960年)至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統一的大宋,時長几近60年。

    從這三次大一統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統一前的情形與曹操當時所處的形勢是多麼的相似,都是小王朝不斷、軍閥豪強割據一方。而且,更讓人頭痛的是,這些軍閥豪強都是有根基的,要麼長期割據,要麼就經營了數代,各種關係錯綜複雜,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不花點時間怎可以解決得了?可見,形成大一統局面,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曹操沒能統一中國,是時間不夠用啊。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幾個統一前動亂較短的朝代,劉邦只用了四年;唐朝自李淵起兵,至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稱帝用了九年;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因此用了十七年,但也算快了。這幾個朝代統一前,就沒有三國時那麼複雜了。劉邦與楚霸王,二人都是沒有根基的爆發戶,項羽戰敗後,到了楚江邊也不過江,其實他過江也沒用,他在楚地根本沒基礎,要重新堀起已是不可能了。李淵、李世民的唐朝,是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的。大家知道隋朝其實是一個國力很強盛的王朝,李家之所以能極短時間擊敗各地軍閥豪強一統天下,是因為他們基本是繼承隋朝打下的基礎,而且是兵不血刃的。李淵入長安時基本上沒打什麼仗的,他的皇位是隋朝最後一個皇帝楊侑禪位於給他的。李家沒費什麼力,就佔有隋朝的廣大資源,還不費什麼兵力的收服了內部最大的農民起義部隊瓦崗軍,這些是他們的對手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不可比擬的。所以,他們很快就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中國。其實他們的前朝隋朝,隋文帝統一隋朝,也是享用了北周幾十年南征北戰打下的基礎的。

    曹操就苦逼多了,起事時就沒有什麼基礎,在家鄉好不容易拉了一支隊伍,要人沒人,要地沒地,在袁紹、袁術、劉表、馬騰等三世公候、世代將門的豪強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曹操想一統天下,是急不來,是需要時日一步一步來的。事實上最後三國也歸晉了,曹操如能活得夠久,他也是能看到統一的那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集團的柳傳志到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