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家語

    這個問題其實是值得推敲的。

    問者雲:“春秋戰國的文言文大都包含著很深的哲理”,此話不錯,的確如此,但又云,“秦漢以後的文章哲理性卻越來越少了”,私以為是不夠準確的。並非是秦漢以後文學家的文章哲理性不夠,而是秦漢以後有哲理性的文章及文學家不如春秋戰國時期集中,才會造成我們覺得“秦漢以後的文章哲理性越來越少”的假象。

    談到文章的哲理性,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以及惠子、公孫龍子等等各家人物,思辨立說,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的景象。他們文章的哲理性,或是玄妙非常,或是逍遙奇異,或是溫文敦厚,或是雄辯滔滔,或是鞭辟入裡,總之都有著非常非常強的哲理性。秦漢以後,賈誼、晁錯、王充、範縝、韓愈、北宋五子、朱熹、陸九淵、王陽明、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戴震……紛繁複雜,不勝列舉,他們這些人文章的哲理性,其實比諸古人也不遜色,只是由於多種原因,才會讓我們有了“秦漢以後文章哲理性不強”的錯誤認識。

    總結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歷史局勢的變化。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哲學家井噴期,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元典時代”,春秋戰國的地位相當重要,它不僅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社會政治制度大發展大變革時期,也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大變革大輝煌時期,這一時期各種思想相互碰撞,哲理的火花不斷閃耀,湧現出了太多太多優秀並足稱偉大的人物,他們的哲理性思想,便集中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並深刻的影響著後世。而在秦漢以後,隨著大一統帝國的確立,需要固定一個思想主流來維護和鞏固統治,於是有了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而使得思想文化的活躍局面受到壓抑,很難出現各種思想互動碰撞、不斷促進與演變的局勢,這樣後世文學家作品的哲學思辯便不在突出了。

    二、語言的發展變化。文言文對於春秋戰國時人來說是日常用語,就相當於當時的白話,作為普通的交際口語,表達方便,對於思想哲理的闡述如水到渠成。而對於秦漢以後的人來說,由於戰亂、遷徙、民族融合等各種原因,語言發生改變,文言文漸漸脫離了日常用語,變得陌生起來,乾脆成為了讀書人的專利。作為一種並不直接表達的語言,在他們白話思維轉化為文言文之後,有時難免會出現言不盡辭、詞不達意的情況,所著文章的哲理性也會有一定下降。

    三、文學體裁與文風的改變。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他們的作品多是以散文體來呈現的,我們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非常適合用來表達一些哲理性的思想。而在秦漢之後,“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或長於抒情,或適合敘事,在哲理性表達上並不如散文,而在這些朝代典型性文學體裁“獨領風騷”下散文體作品又不佔優勢。自然文章哲理性顯得不如春秋戰國。

    四、開創與傳承的問題。我們說春秋戰國是“元典時代”,屬於各種思想的井噴期,也是開創期,隨著某一思想主流地位的確立,後世研究大都是圍繞著這一思想而進行的,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闡發,而很少有自己的開創。這也是一點原因。

    五、貴古薄今思想。這種思想一直存在的,古人就好雲“堯舜之世”如何如何,而今人便常言古代如何如何,有時是寄託了一種美好的願望,並不一定古代就一定比今天好,今天就一定比古代差。覺得秦漢以後文章哲理性不如春秋戰國,未嘗沒有這種思想影響。

    六、讀書少。這個原因比較扎心,就不必多加解釋了。學一下中國哲學史,看一下古人的著作,你會發現秦漢以後的哲學家,他們的文章哲理性也是很強很強的。

  • 2 # 使用者1234126472

    元始文言就是平時講話的收錄!平時講話的語句文寫!古漢語講話語速好快的!講話發音濁!亦就是聽不清!聽他的韻調就可知大概意思了!文言有助氣字!就是修語氣的!助氣字就相當今的標點符號!乎哉與者之也等等助氣字!今大多方言保留!古代無標點符號的!後期文言是經過特殊加工!土粵平時的語句可在春秋戰國文體中覓!乎哉這個文言詞粵語發音同蘇州話!無錫話!兩廣交界一帶土粵語含吳語閩語客家的特徵!包括少數民族可辨的部分亦可漢字文寫!亦及土粵語有同!土粵語平時的講話的語法文寫出來像古代的書面語風格!白話的文體與土粵語不同的!白話大多是新造的字!漢字加上個口字傍就萬能!運用的不是古文中的正字!!矣哉!乎哉!與!者!也!都是土粵語的平時講話的詞!!!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者=加個口字傍就是萬能的啫字!與!在我懷集話中指是不是!嗎!的意思!!與否=是無=是不!教爾類釋甲骨文發音!牛字!模仿一下公牛的叫聲!牛ngou!鴨!雞!狗!犬!仿一下其叫聲!並配上拼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雙十一網購又破紀錄,有人說中國民眾的消費能力又創新高,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