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年老體衰,本應和子女一起頤養天年,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同時也讓子女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能夠獻上一份孝心。然而,許多家居農村的父母卻不願進城和子女一起居住,除了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不習慣之外,恐怕還有在子女教育、交朋結友等代溝方面的問題。說實話,父母和子女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各自的生活空間,反而會讓一家人多些念想和親情感。假如父母年老多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又不願進城養老,作為子女一邊有自己的工作,一邊又放心不下父母的身體和生活,那又怎麼辦呢?
前幾年,同事的母親八十二歲了,眼不花耳不聾,在農村老家還養了二三十隻土雞、辦了一塊菜園地。幾個子女都在縣城工作和經商,除了節假日大家都比較忙,都不放心老母親獨自一人生活,同時又不能輪流回老家照料老母親生活,多次要求母親進城生活都被拒絕。為此,大兒子在老家房子內外各安裝了一個探頭,讓幾姊妹隨時透過手機掌握母親的日常生活狀況。有一次,母親上街去買東西,“老人機”又忘了帶在身上,天又下著雨,手機也無人接聽,大家透過附近的親友們都聯絡不上母親。於是,幾姊妹風風火火地趕回老家也沒見到母親。正當大家計劃如何是好時,母親冒著雨回家來了。沒過幾天,幾姊妹請到兩個舅舅(母親的弟弟)去老家,在大家的共同說服下,母親同意進城到大兒子家養老,唯一的條件是老家的房子不能處理。
老母親剛進城的那半年時間,還時不時地要求回家去看看老房子,幾姊妹也很滿足老人的心願;每個禮拜,一大家子人都要輪流“做東”聚一聚,有說有笑,其樂融融。老人也心滿意足,在小區還認識了幾個老友,或一起走走路、說說話,或在大門外地攤上“討價還價”買些自己喜歡吃小菜等,生活過得滿足而又充實,嘴裡也很少提及要“回去”看看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到老的那一天。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獨。所以,要聽從子女的“養老”安排,樂天知命,愉快地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年老體衰,本應和子女一起頤養天年,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同時也讓子女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能夠獻上一份孝心。然而,許多家居農村的父母卻不願進城和子女一起居住,除了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不習慣之外,恐怕還有在子女教育、交朋結友等代溝方面的問題。說實話,父母和子女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各自的生活空間,反而會讓一家人多些念想和親情感。假如父母年老多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又不願進城養老,作為子女一邊有自己的工作,一邊又放心不下父母的身體和生活,那又怎麼辦呢?
前幾年,同事的母親八十二歲了,眼不花耳不聾,在農村老家還養了二三十隻土雞、辦了一塊菜園地。幾個子女都在縣城工作和經商,除了節假日大家都比較忙,都不放心老母親獨自一人生活,同時又不能輪流回老家照料老母親生活,多次要求母親進城生活都被拒絕。為此,大兒子在老家房子內外各安裝了一個探頭,讓幾姊妹隨時透過手機掌握母親的日常生活狀況。有一次,母親上街去買東西,“老人機”又忘了帶在身上,天又下著雨,手機也無人接聽,大家透過附近的親友們都聯絡不上母親。於是,幾姊妹風風火火地趕回老家也沒見到母親。正當大家計劃如何是好時,母親冒著雨回家來了。沒過幾天,幾姊妹請到兩個舅舅(母親的弟弟)去老家,在大家的共同說服下,母親同意進城到大兒子家養老,唯一的條件是老家的房子不能處理。
老母親剛進城的那半年時間,還時不時地要求回家去看看老房子,幾姊妹也很滿足老人的心願;每個禮拜,一大家子人都要輪流“做東”聚一聚,有說有笑,其樂融融。老人也心滿意足,在小區還認識了幾個老友,或一起走走路、說說話,或在大門外地攤上“討價還價”買些自己喜歡吃小菜等,生活過得滿足而又充實,嘴裡也很少提及要“回去”看看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到老的那一天。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獨。所以,要聽從子女的“養老”安排,樂天知命,愉快地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