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江一道

    經過二千多年皇朝不斷更換,山東大地,孔子故里,孔子後人看慣了城頭變幻,中原和山東頻頻兼胡漢混雜,早已將自已將儒教置身於皇權爭奪民族爭鬥之外了,沒有千年的皇朝,只有萬年的儒家。所以對什麼明朝清朝都不太在乎。

  • 2 # 㝋㝋

    孔門之德,是有利於民,利於國。儒家之忠,是忠於國與民。而不是忠於朱氏皇帝。利國利民者孔門之人,效忠於國家,當皇帝沒有了利國利民之德,就是垃圾,垃圾就要清理。天下者,有德者居之。孔子禮教。是教育後人認清道德是非。現今之人重名利輕道德,貪生怕死。心量狹小。不識什麼是大是大非。看不懂孔子後人的做法,天下易主,民不知所措。孔子後人輔佐新朝安民,是大德。無知者誹謗孔子多以此說事。真小人視世上盡是小人。

  • 3 # 行者

    孔府代表什麼?這個話題有點大,短短一篇文章很難說清楚,但如果簡單形象的說一下,我認為孔府代表了“認同”!

    我們知道,孔府是中國傳承最久的一座府邸建築,比歷代皇宮更穩定,更久遠。不論是哪朝哪代或是什麼民族統治中原,孔府的地位都沒有動搖,這是為什麼?

    就是因為孔府代表了一種“認同”。是統治者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是代表統治者正統傳承的臉面。

    在中國的歷史中,文人階層或者說官僚階層一直是整個統治結構的核心,他們與皇權共同維持社會的穩定,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是動態平衡的,一旦這種平衡關係倒塌,也就意味著王朝的統治崩潰。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西漢末年,皇權孱弱,結果是王莽篡權導致國家動亂。

    東漢末年,同樣是皇權衰落,官僚階層在與代表皇權的宦官集團鬥爭中佔據上風,國家最終崩潰。

    隋朝末年,皇權過度膨脹,失去了官僚階層的制約,國家同樣陷入動亂。

    明朝末年,官僚階層從地方到中央已經形成不可動搖的利益集團,原本有太監集團代表皇權與官僚階層相互制約,但崇禎上臺後,把宦官集團基本上團滅了,失去了制衡。

    到崇禎後期,整個朝廷都是陽奉陰違,崇禎的政令基本上出不去皇宮。

    雖然崇禎皇帝頻繁撤換大臣,但平衡失去之後,換了那個官員都一樣。

    ……

    以上的說明,因為篇幅有限,不能說的太詳細,一個王朝的覆滅原因複雜,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請諒解!

    回到孔府的問題,新來的統治者必須要活的文人階層,也就是官僚階層的認可,才能有效地進行統治,而認同孔子,尊崇孔子是一項必須的“投名狀”。

    哪怕是滿清這樣的統治者,初進關來,依靠屠殺或者易服剃髮的野蠻手段進行統治,但並沒有獲得文人階層的真心認同和投靠。直到滿清康熙皇帝到孔子墓跪拜孔子後,才最終得到文人階層的配合。

    康熙拜孔子,就代表了滿清皇權認同了孔子的價值理念,與天下文人達成了妥協,而剃髮易服之痛就不再糾結了!

    中國社會結構以及宗法統治之所以幾千年保持穩定,與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及文人統治密不可分,任何一個皇權,都做不到隨心所欲的任性,都要在文人階層的制約中共享權利,哪怕是明清這樣的皇權極致膨脹的朝代,也不能脫離共治的結構。

    聖人之學,早散佈天下士子。聖人之學是官學,聖人學生,不能等於山東孔傢俬塾弟子。體認聖人之理,各有師承,衍聖公的態度雖具象徵性,但並無實質的指導功能。這從清初遺民的表現可以看出。這從一個側面支援了我上面說的事情。天下易主,夷狄主夏,此為大變。變易者,乾坤之理。天德無首,無恆首也;亢龍有悔,陽僵老也。乾坤互轉,天地玄黃,否之閉之,泰來開之,天不變,道亦不變,何者華,何者夷?五德始終,入之者吾國吾民,吾之文明是矣!孔家對於封建禮教的延續,是歷代主流思想,無論哪個政權,重視儒學禮教會是“順天勢”的表現。孔家從不是激進派,孔家是非王族的上層社會,作為紐帶,順應新政權可以說是引導民眾順從,這會間接加快政權過渡,減少社會動盪,和儒家思想符合。

    所以,孔府以及盤踞其中的衍聖公,是中國文人階層的代表和臉面,統治者尊崇孔子,就是對天下文人的“投名狀”。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任何改朝換代,哪怕是外族政權,皇權與孔府的合作,都是大勢所趨,衍聖公只是一個符號,他並不能拒絕或挑選合作者,除非新政權不認可孔子。

  • 4 # 檢子

    很明顯,明朝後來大勢已去,貪官汙吏遍地都是,民不聊生。

    康熙曾經說過永不加稅,所以以後清朝就沒有加稅 。當然這個是不對的,想當年的北洋艦隊的軍費不足,水兵下午就去大眾浴池當搓澡工,晚上給大戶當守夜。艦長賣軍艦上的德國生產的秘封門的橡膠

  • 5 # 狂風大浪

    孔府和衍聖公,是華夏封建王朝時代的特殊符號,是附屬於皇家的官方符號,孔府是這一符號的建築標誌物,是固定的符號,衍聖公則是活的符號。

    孔子的後代,到宋朝首代衍聖公時,已經是一千五百多年了,到今天是兩千五百多年了。今天孔子的後代據統計有三四百萬人了。這麼一個龐大群體,最上層的衍聖公一系,是不能代表所有孔子後人的。所以簡單地說,明朝還沒滅亡時,孔子後人主動投降是不對的。

    我們在談儒家,談孔府、談衍聖公時,一定要明白一點,這些和春秋時的大教育家孔子關係並不大了。

    儒家思想,在華夏皇朝中確立了思想界的統治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明確開始的。是由當時的儒生董仲舒提出來的。這一體系有很多東西,孔子本人都不知道。

    孔子作為一代大家,去世後雖然確立了祭祀地位,但是規模一直不大。曹魏時期,才在孔廟外設定了類似學校一樣的講學屋舍。

    真正形成規模,孔子後人地位提高,是在宋仁宗時期。屋舍擴大了幾十間,真正形成了孔府,封孔子後人孔宗願為衍聖公。至此開始,孔子直系後裔開始成為了封建時代官方確定的大貴族。衍聖公的品級也逐漸提高:宋朝時,只是八品官,元朝時是三品,到明朝則成了一品,清朝時,又加了可以在紫禁城騎馬,御道上行走。這已經是在地位上高於一品官的超品了。

    這說明什麼,說明孔府、衍聖公這種封建思想的標誌符號,無論對哪個朝代哪一姓皇帝都是有用的,有吸引力的。他們會不斷地加碼誘惑孔府和衍聖公為他們服務。長期貴族化的衍聖公一系的很多人,早已過慣了這種好日子,所以趨利避害,他們會見風使舵地和最強大的勢力合作,以保住既有利益。

    但是各個朝代交替中,也不全是這種沒原則的衍聖公。

    在宋、金、元三朝並存時期,三家就各自在自己的地盤上分別立了衍聖公。最正宗的衍聖公隨南宋朝廷南遷了。

    各朝統治者都非常清楚,孔府、衍聖公只是個符號,立最有號召力的最好,立不了,那立別的孔子後人也一樣。這裡面有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願意幹這個差事的,也有想法不一樣,當不了還用各種方式去爭的。各個時期有很多利用宗人的名義舉報衍聖公的,主要是在血統正不正純不純上做文章。他們舉報的目的,無非是想自己去當這個衍聖公。

    鐵打的孔府,鐵打的衍聖公的名號,至於誰住進孔府去,誰當這個公爵,對於皇帝來說無所謂。他不擔心沒有衍聖公給他捧場,總有人去投靠。所以衍聖公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沒有多高。

    明末的衍聖公孔衍植是在順治繼位的第二天,上表表示擁戴清帝的。當時,崇禎已死了幾個月了,李闖王也敗了。雖然他在明朝地位也很高,但是作為皇帝們裝點門面的符號,他主動示好表忠心也是很正常的。他不效忠,估計很快就會死了,然後總能找出來合作的孔子後人再做這個衍聖公。當然孔衍植這樣主動投靠,一點矜持都沒有,後世給他一頂大漢J的帽子,一點也不冤。

    總結一下:孔子不等同於後世的儒家;衍聖公和孔府代表不了所有孔子後人;孔府、衍聖公只是屬於封建各姓帝王的專用符號。

  • 6 # 鑫挺83563181

    孔子後代乃漢奸名門望族,明朝滅亡時孔子後人主動投降新主子,認賊為父,做其忠實走狗也就不足以為奇可謂是習以為常,在宋,元,明,清,民國曆史中都有記載,並延續″衍聖公″的封號,享受著皇室貴族般的待遇,,,

  • 7 # 嚮往夢歸

    賣主求榮,卻世受皇恩。孔代表了讀書階層,是讀書階層的一面旗幟,誰掌握了他誰就會獲得統治的"認可"和合法性。沒有人敢說孔是賣國求榮的亂臣賊子。

  • 8 # 初見娛樂666

    衍聖公這個稱號,很多人都還是非常尊敬的,這個稱號所代表的的意義非同尋常,都是孔子後人,孔子又被人們認為是聖人,因此孔家後人自然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也有一些事情讓人不能理解,明朝末期,在明朝還沒有完全滅亡的時候,當時的衍聖公孔衍植,就首先站出來投降了清兵,後來剃髮易服的時候,他也是率先完成了,這究竟是為什麼?今天就讓吾愛詩經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孔衍植投靠清朝

    儒家是最講究忠的,儒家經典《左傳》就有一句名言,叫做:臨患不忘國,忠也。儒家另一部經典《禮記》中也有一句話叫做: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忠於國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價值。

    1644年,作為孔子聖裔的衍聖公卻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導,在清兵還未南下之時,就早早主動投靠了清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當時的衍聖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孫,他是公元1621年襲封的衍聖公。作為孔聖人的後代,明朝自然對他是恩寵有加,每逢節慶,必有賞賜,崇禎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榮譽,可見明朝對孔衍植之禮遇。

    然而,清軍剛剛入關還未南下之際,這位孔衍植就給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極盡阿諛諂媚之能事,稱清軍入關是普天同慶,順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擁戴,全天下歌頌,天下儒家名士,爭先恐後的要去為清廷效力,他這個清廷的臣子懷著無比幸福的心情向順治皇帝報告這個情況。這篇《初進表文》至今還儲存在孔府檔案中。

    這其實是叛國行為,當時,北京雖然被佔領,但明朝還未滅亡,南京還有一個影子政府,半壁江山還處在明王朝的統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從法理上,孔衍植還是明朝的高階官員。還當著明朝的官,他就急著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馬就要殺到了,他為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為之呢?似乎也不是,當時的清軍還在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南下還要等到一年之後,孔衍植有充足的時間舉家遷移。

    這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兩宋之際金兵入侵,建炎南渡,當時的衍聖公不願成為異族統治的工具而舉家搬遷到了衢州,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來。

    但孔衍植沒有,他似乎已經洞悉了明朝最後的命運,早早地投靠了異族統治者,將祖先教給他的忠字拋在了腦後。

    2、孔衍植剃髮易服

    儒家是最講究孝的,儒家經典《孝經》開宗明義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為了遵循這一聖訓,中原漢族男子往往束髮,並不剃髮。清軍入關後,不顧漢族大臣“海內漸歸混一,當以禮樂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籲,悍然下令在全國剃髮,企圖用屠刀強迫一個具有數千年禮儀文明傳統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後習俗。

    清廷的這一野蠻命令激起了全國的義憤,龍馬君家鄉常州府的一名書吏在抄寫公文時,看到清廷的剃髮令竟如此荒謬,憤而投筆,與十幾萬江陰鄉民據城抗虜,誓不剃髮,守城八十一日,最後全城軍民百姓殉國,無一人投降。

    可這位孔子聖裔孔衍植呢?剃髮令一下,他立馬向清廷上了《上剃頭奏稿》,在奏摺中他不顧廉恥地迎合清廷,表示堅決剃髮易服,並說自己已經擇良辰吉日,恭敬地設了香案,宣讀皇帝的剃髮令,與曲阜的地方官、五經博士以及各書院學錄及府內屬官,按照剃髮令的要求都剃了發。

    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孟子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風經過幾代人之後就不復存在了,孔家就算門風再好,經過了數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計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數典忘祖如此,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然而華人出於對孔子的尊崇,禮遇了孔子後代兩千年,孔衍植如此作為,實在是讓人寒心。

    現在有些人呼籲要恢復“衍聖公”制度,據說是為了文化的傳承,從孔衍植的例子來看,實在是沒有必要。

    3、孔衍植生平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襲封衍聖公。

    天啟七年(1627年),加太子太保。

    崇禎三年(1630年),晉太子太傅。

    順治元年九月初一(1644年),孔胤植上《初進表文》 表示自己願意歸誠清朝的意願。內容如下: 萬國仰維新之治;乾綱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 率土歸程,普天稱慶 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極,以德綏民 瞻聖學之崇隆,趨蹌恐後;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彌深……

    順治二年(1645),朝廷頒佈剃髮令,孔胤植率領族眾威望族人率先剃髮,並向清廷上奏了《剃頭奏摺》

    清朝對歷史上所沿襲下來的對孔家種種優待“俱應相沿”並“期於優渥”。孔胤植凡進京朝見,皇帝都遣迎勞,入朝,班列大學士之上。順治三年(1646年),在都城太僕寺街賜第一座,計門、廳、樓、房一百多間。這就是北京的衍聖公府。卒年56歲。

  • 9 # 龍雲思鄉

    問題模糊!缺乏說明!

    一,“明朝還沒滅亡的時候“?

    請說出啥年代,時段來!

    當時政權態勢狀況!

    請提供資料出處!

    二,“孔子後人“

    請說出是誰!

    請提供出處依據!

    三,“主動投降“?

    咋個主動投降?向誰投降?

    請對此~陳述經過情況!

    請提供出處依據!

    如果回答不出,

    就證明題主是毫無依據,信口胡說!應該立馬撤銷問題!

  • 10 # 奮發鯨魚SH

    孔子後代遵循好死不如賴活著,誰當權給誰當奴才,新主子用孔子思想孔子後代愚弄人民。不管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滿族人,孔家積極幫忙,統治漢人。

  • 11 # 渡劫失敗的小雞

    “偽齊阜昌三年,孔璠為偽齊衍聖公。

    金天眷三年,孔璠復為金國衍聖公。

    元元貞元年,孔治為元朝衍聖公。

    明洪武十七年,孔訥為大明衍聖公。

    清順治五年,孔興燮為韃清衍聖公, 試問,孔璠先為偽齊衍聖公,復為金國衍聖公,彼時宋朝皇帝可虧待衍聖公府?孔治為元朝衍聖公時,可曾為金國盡忠?孔訥為大明衍聖公時,可曾想過元朝?順治五年,孔興燮為韃清衍聖公時,可曾想過孔子他老人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中生與同學發生矛盾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