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閉家鎖的紅楓
-
2 # 商君佐之
所謂“八里橋之戰”失利,僧格林沁作為指揮官,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導致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指揮失當!它應該自殺謝國!
如果隨便找個人,也不會那無能,累死三軍!
-
3 # 遠處吹來陣風
這個問題曾國藩本人就可以抽你,二鴉英法聯軍進攻北京,身在安徽黃山一帶的曾國藩就接到了朝廷急速勤王北上的命令,曾是怎麼做的?經過幾番思慮和幕僚商議,最後就是派信使去北京請示怎樣北上怎樣調配,還沒等北京回覆聯軍就已經火燒圓明園了,擺明了自知根本就不是對手的拖延計謀。換曾去就和僧王一個吊樣妥妥滴,曾算是有自知之明。
-
4 # ZSYG1118
在當時的情況下不管換誰都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你用大刀、長矛、弓箭、鳥槍去和裝備了現代化武器的軍隊打肯定是以卵擊石。所以說不怕死的精神只是口號,只是用來彌補自身不足的一種自我激勵。
-
5 # 深度工場
湘軍如果出現在八里橋可以擊敗英法聯軍嗎?答案就是同樣會慘敗。在太平天國戰爭當中,幾個外國退伍兵組織的華人和菲律賓人混合的幾千洋槍隊,都可以在江南地區打的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的幾十萬大軍沒有毫無還手之力。
協助淮軍攻破了太平軍在江浙的多座主要城市,蘇州一戰因為懼怕洋槍隊的槍炮厲害,7萬太平軍全部投降。英法聯軍的戰鬥力可比那幾千拿著舊款洋槍洋炮的民兵性質洋槍隊厲害不知多少倍。
2500名英法聯軍全部都是正規軍,數量是洋槍隊的幾倍,在訓練、組織、指揮和編制、火力、武器上更是比洋槍隊厲害的多。
湘軍以火繩槍抬槍和刀矛組成的500人一個密集方陣的戰術,到了八里橋遇到英法聯軍的數十門可以發射榴散彈的阿姆斯特朗大炮和康格夫火箭,可想而知戰場上將會出現怎樣的恐怖屠殺場面。
無論排槍對射,還是槍械先程序度,亦或是炮兵實力,湘軍都與英法聯軍相差太遠。湘軍擅長的扎硬寨,那些土牆也抵擋不住英法聯軍的重型野戰炮轟擊。
更何況英法聯軍還出動了胸甲騎兵部隊,在衝擊力上具有絕對優勢。這也就是曾國藩不願意北上勤王的原因,知道湘軍去了也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還會清朝消弱對抗太平軍的力量。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了解湘軍的編制,戰法和戰術水平。
湘軍的作戰單位為"營“,(如電影投名狀裡的山字營)每營五百人,營官以下又分為四個”哨“,每哨80人,每哨又分為8隊,每隊10人。 另外還有營官本人直轄的100多名親兵。
作戰時,湘軍一半人員裝備刀矛,另一半人裝備鳥槍,抬槍,劈山炮等小型火器。可以說就武器技術水平來說,湘軍相比守衛八里橋的僧格林沁軍甚至還有差距,所不同的只有組織和訓練水準。
為什麼這麼說?大多數人只是在電影裡認識八里橋之戰,所以得出結論:僧格林沁率領的只是蒙古騎兵。但其實參戰的還有上萬使用火器的京營八旗,他們甚至配備了在湘軍中都使用不多的千斤大炮。
與訓練鬆懈的八里橋清軍相比,湘軍在訓練,作戰經驗上應該更勝一籌,但從武器技術水準上湘軍並不佔優勢,以西方的眼光看都停留在17世紀水準。
那回過頭來看,僧格林沁軍隊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因為指揮不力麼?
與20年前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相比,英法聯軍的技術水準其實是有了飛躍的,滑膛槍換成了新式的線膛槍,射速和射程都提高了數倍,實際戰鬥效果可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10倍,英法聯軍還配備了最新式的阿姆斯特朗大炮。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處於被動挨打幾乎無法還手的地步:武器射程和威力都不如對手。無論如何英勇都無濟於事,這是武器技術的代差,就像美國轟炸伊拉克裝甲部隊一樣:對方直接從視距外進行打擊,不管你怎麼英勇,武器碰不到敵人你又有什麼用?
更何況,湘軍並不是一支勇於進攻的軍隊,任何關於湘軍戰略戰術的資料裡都提到過:湘軍的作戰方法是步步為營打呆仗,每到一地都會紮營固守等待對方來攻擊,慢慢把敵人耗死,這對付缺乏重型火器只能靠冷兵器衝鋒的的太平軍很有效果,但對於擁有重型大炮的英法聯軍效果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