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憂草2775
-
2 # 哇系奕靜
人生的第一堂課,是陪伴人和父母給的!傳統國學裡,聖人之道說為學的內容是可以給孩子背的。注意我說的是《論語》裡的“子曰”,孔子的話沒有漏洞,孔子弟子的話有思維漏洞的。
先秦諸子各有為治的主張,只有孔子的話全部人類適用。然而目前的解讀有問題,成人的解讀都不對,就不要為難孩子了。
先秦之後的儒,走樣了!不建議跟孩子們說那些。一篇《大學》都是強制別人承認自己的威權,《中庸》也不是原本聖人之道的中庸,《孟子》就是個圖虛名的詭辯者,《晏子春秋》有些是史實有大部分是戰國後的人偽撰的,《孔子家語》都是偽撰的更不要說其它的文章了。題主實在想給孩子們學國學,把《論語》裡孔子論學的部分挑出來給孩子吧!你自己能背,孩子就隨時能背誦記憶,說來說去父母的身教言傳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堂課。
初識人世,父母的為人處事是我們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初步認知。三觀定位人的心理態勢和個性特徵,其中父母的心地、思維、語言、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最大。然後是陪伴者――陪伴者的愛心、耐心和心地的寬宏大度比血緣更重要:愛心是觀察孩子的體質和體能予以安排飲食、睡眠,保障健康成長;耐心是保持孩子身手衣食的潔淨,隨時保持微笑、反覆回答孩子的問題;心地寬宏是以行為處理代替抱怨聲,容許孩子犯錯後有修正的機會。嬰幼兒時期,陪伴者的言行是孩子情商學習的起步。情商,基於人本,不是過度自我犧牲;情商除了語言行為和知識的學習,最主要的是心地:一個人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必定是心裡願意用成就對方來成就自己,知情而智。心地是人的本質,所謂"根植在內心的教養"不過是本性天生。心地是長期交往的基礎,質勝於文。
父母的微笑、語言及家庭各成員的關係會因各人原生家庭人文傳承的不同而不同,造成孩子身邊人事關係的交織。孩子成長中交織關係的不同,使得每個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不同。兒童期安全感不一樣,再加上心地有別,造成孩子的性格發展不一樣。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問題孩子”不過是父母的缺陷被孩子放大了而已。時刻被父母用嚴厲的目光盯著,隨時有被斥責的可能,會讓孩子心理始終處於焦慮的狀態。在焦慮不安的狀態中成長,是給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判斷能力發展人為地製造障礙。孩子成長中的性格缺陷,來源於父母思維和行為的失當。
正確的做法是陪護人在關注孩子的飲食作息和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由著孩子去尋找樂趣並且予以解答:幼童不厭其煩地提問,是在透過重複來認知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階段長輩的關愛表現在溫柔鼓勵地微笑和耐心地解答,不懂的知識馬上告知孩子會在找到答案後再回復,這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知態度。家長坦然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尋找答案,會讓孩子學習父母積極的求知態度,這是身教言傳。
身教重於言傳的理由是:行為比語言更容易在孩子的腦海裡清楚地印下問題的處理次序。此後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遇事會自動回溯此景,思考學習界定尺度的理由和行事分寸。家教的不同,無非是為人父母的行事尺度不同傳授給孩子的價值觀和思維模式不同。行事尺度就是素質,一個人的情商決定素質。情商由心地和個人知見決定,外顯在素質。素質體現在語言行為上,屬於價值觀的外顯。一個人的素質小時候在於家庭教育,長大成年後由自我反思界定自己的行為,自己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長的陪伴與小夥伴們的陪伴不一樣:家長的陪伴傾向於單向的扶助,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更多的是得到包容和關愛;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是學習在平等狀態下如何溝通,互相尊重地玩耍、合作遊戲是瞭解同齡人之間相處尺度且以行為實證的方式。論術才有巧用,實證過的思維模式才是有用的,屬於個人認知。長輩的陪伴並不能代替小夥伴的友誼,不要把被迫的孤單當作不一樣的成長,這雞湯有毒。
家長對孩子之間的爭執以平等為原則認真地溝通處理,是給孩子極早根植平等的觀念,有益於孩子情商發展。家長尊重孩子的物權所有意識,在處理孩子的玩具衣食之前徵詢並尊重孩子的意見,是為孩子的獨立人格發展紮下根基。孩子並不是誰的私人財產,孩子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兒童是人類的未來!社會公共安全系統介入監督父母家庭責任的完成,保障兒童安全,是管理的人文職能體現。人文管理的重點在事前對父母進行價值觀灌輸和法律警示以及完善行為管理的流程,人文管理執行的重點在行為的邏輯。“上以為政,下以為俗”,公序良俗由法律監督違規行為來領航,社會才能長久穩定。
零到三歲的孩子重在父母給予的擁吻愛語,安排足夠的睡眠時間和健康的飲食保證個體發育。生冷食物損傷腸胃影響記憶力,缺失睡眠影響腦力發育,而擁吻是愛的表達也是讓孩子確定自我存在的意義。尤其對於不擅表達的父母,擁吻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一天兩到三次的擁抱和臉頰親吻並不會讓孩子產生畸形的愛戀心理。
三到六歲的孩子主要從夥伴們的遊戲中完善自我認知,奔跑、遠足和十一小時以上的充足睡眠對孩子的腦力後期發育有益,這一階段能夠在作息中固定安排半小時的靜心聽讀讓孩子感受音樂和語言的魅力。
九到十三歲的孩子仍要保證十小時的睡眠,並且重點培養固定作息和自行閱讀的習慣。閱讀或者其它愛好,首先來源於家長言傳身教,其次是提供條件讓孩子自已尋找熱愛的事物。這時的家庭裡只能有一個權威的聲音管理孩子的生活,讓孩子理順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能力。這與管理以思維層次界定話語權和權責劃分是一樣的,所以談教育就是在談管理。
大家庭要在孩子呀呀學語時就達成對教育的一致認知和實施方案,“悠久所以成物”,傳承所以成人。同樣的,運營的初創期就要做好決策層的三觀溝通、股權架設、兩者與制度之間的承接框架,以保證遠期發展。
物質財富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教育的關鍵在理念和行為合一實證人生。孩子的世界主要是美不美、開不開心,怎麼欣賞這樣的問題。告訴孩子怎麼分配時間、怎麼利用金錢、怎麼用金錢首要保障健康……這些都是超越金錢的快樂心態培養。比起在孩子面前用“別人因為我們窮所以看不起我們”造成孩子心底的自卑,家長用快樂成就人生、用行為實證思想更有益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因為孩子成年後至世界觀建立之前,要清除原生家庭根植的非人本混亂價值觀影響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是在挫折中和思維混亂的狀態下艱難地重建三觀。與教育一樣,運營管理的初創期決策思維的中心不是資金,而是思考如何用人、用什麼人。對用人而言,決策者的思維和三觀與各級成員的三觀能逐層對接是關鍵。
“再窮不能窮教育”是說教育的思維方式和手段不能匱乏。成人公平處理孩子們的糾紛,平均分配零食,告訴孩子們怎麼交換和利用玩具,是初始的平等觀灌輸――公平地處理孩子們的關係就是在灌輸孩子人格平等的意識。
-
3 # 種帥
學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句話是非常對。
因為傳統文化有優秀的部分,也一定有糟粕的部分。
那麼這就有一個核心問題:如何分別優秀和糟粕?
如果僅是人云亦云,那要走的彎路可多嘍!因為現在市面上推廣國學的基本都是傳銷,教的都是明清封建倫理,而對真正的學問根本就講不出。
為啥?好賺錢啊!做學問十年八年不一定能出來,要皓首窮經。可是推廣封建倫理,你只要會穿個漢服,給爹媽磕頭洗腳,讓孩子朝死裡背書,你就是大師。要是有人質疑咋辦?好辦啊,這裡邊有一套理論說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不需要懂,隨著人生經驗豐富去悟……
你說你是該相信呢?還是該相信呢?還是該相信呢?這幫大師絕對不像葛優一樣把你當爹媽,他把你當孫子……
所以,最好的方法,還是先學現代文化吧,先有人生常識最重要。
-
4 # 詩詞娛樂
人生的笫一堂課,沒在課堂上講,在家長們不經意間,已經深入幼兒心靈了。什麼內容呢?“聽話"。
聽話就有奶吃,聽話就有玩具,聽話就讓大人覺得這孩子"懂事、省心"。
無知無恥的家長,用他至高無上、不可逆轉的權力,完成了孩子的啟蒙教育。
聽話,就是要絕對順從、不可反抗。被奴役,似乎成了唯一選擇。否則,輕的重的巴掌在等著你——儘管孩子那麼幼小、無力。
有了這個堅實的教育基礎,後續的國學什麼的,都沒什麼作用了。成人後他還會秉承"聽話”美德,向比他強勢的人俯首。敢異議或反抗,那便是社會之另類。
國學一大部分內容是儒學。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對君主絕對忠誠……等所謂思想,恰好契合了″聽話"。該觀念如此深入人心,也算定優秀傳統文化廣泛運用於實踐的明證吧。
-
5 # 周寰仝老兵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應是稚童必修一課。德育的培養,感悟仁,義,禮,誠,信,忠義。傳統啟蒙讀本都流覽。中學以後,也應習知音韻,詩律,詞賦。若僅把傳統文化,簡解為“順從”,我們的文化知識也太膚淺了。
-
6 # 自在樂行真
是啊!說的太對了,人生第一課堂,就應該從學習大道開始。
一、萬事萬物的產生髮展由科學的道理產生。人類從有靈性的細胞,進化成腔腸動物,進化成脊椎動物,不斷進化成哺乳脊椎動物,都是爬行動物。就是從開始發現承認的滿月,都是爬行的。現在幼兒行走前的過程,就是人類進化過程地地再現。人類直立行走到現在,都是在自然科學裡,依照科學的道理自然產生髮展而來的。人類是這樣。高階動物類是這樣,低階動物累是這樣,還在進化地生命類細菌細胞還是這樣。植物類是這樣。非植物類的礦物的發展這是,仍然是在自然科學裡,依照科學的道理,自然產生髮展而來的。冶煉、製陶、製造、制酒醋,七十二行業,造船業,火箭飛船也,航天業電子網路業等等等等發生發展,沒有一個脫離了在自然科學裡,依照科學的道理,自然產生髮生髮展步驟發展產生而來的。
二、天體星系的產生髮展執行,也是在自然科學裡,依照科學的道理自然產生髮展持續進行的。時時都沒有脫離。
三、人的生活即人生,都想在自然科學裡,依照科學的道理自然產生髮展下,遵照科學的德地道理進行,比做月亮。在體能、文化、能力支撐下,經過人的思想理念、抉擇做什麼事的行為方式、選擇用什麼方法習慣做事。做事中依照科學的道理,遵規守矩的美好程度即道德三觀,其中展示出所付出的努力,持久毅力的意志精神方面不斷分化層析。所有這些對於每一個人,人生都由月牙逐漸向滿月的方向盡善盡美的發展,形成各個人不同特色的殘缺。這就是每個人更好的人生。因為,有缺方可盈,有盈才逐漸滿,滿溢招損必亡。
四、古代,人們把所有科學統稱大道。科學在人類體能、文明文化程度、能力在能動下的發揮的程度,形成人類中和個人的品德。在道德中也了德(思想、行為、人格修養、勞動成果地大得即德)。
所有這些都是任何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遵循的,每時每刻都沒有脫離地科學的道理。
總之,人生理解掌握科學道理地深厚度,就是一個圓缺。人生體能、文化、能力的強度,也是一個圓缺。兩個月缺在各個人地能動下,發展產生具有個個人特色人生歲月的月缺。即各個人的沒有最好,只有最更好得人生!
-
7 # 理性探索
嚴格地說,這個題目定義不太清晰,所以沒有辦法回答的。
一,第一堂課指的是正式上小學知識啟蒙時的第一堂課呢?還是上幼兒園的第一堂課呢?還是再之前家長對嬰兒的最初教育?等等,誰能定義一下?因為各個價段的教育均不相同。
二,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個包含廣泛,並且有不少內容是否優秀,還是有爭議的。既然有爭議,那麼就不太方便教,或者只能一知半解、東張西望地教,施教者頭大,受教者亦迷糊,弄不好就讓孩子學會了假大空,這如何是好?
三,我認為如果可能,對於孩子,儘可能早地進行良知和正義方面的教育,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未來均有大益!
-
8 # Amber08
孩子是在當下立足,是活在當代社會,傳統文化重要,但當代最基本的價值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傳統文化包含著精華和糟粕,而判斷的準繩是以當代社會的基本價值,所以何者為基礎不是一目瞭然了嗎?在精華和糟粕正在不斷區分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在第一課教會孩子當代社會所應當具備的價值觀念是什麼,比如人權,比如自由,也比如平等和尊重等,即先成人。而傳統文化應該在孩子有了初步批判性思維的時候再引導學習。
更何況,即使是傳統文化中即使是精華的部分,也並非是每個人都會全盤接受的,因為這不是為人之根本,而是人的構建。
-
9 # 緣惟願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生的第一堂課應該是學會怎樣做人!做到了做人的基本素養再學做事。從做人――做事就涵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
10 # 東山下
不見得。從嬰兒呱呱落地開始,人生就開始了。嬰兒不會學什麼,但會要求。如果一開始父母要抱著嬰兒睡,那以後放在床上睡嬰兒肯定會哭。所以父母的第一教育便是不讓嬰兒予取予求。
孩子年齡逐漸大以後,培養良好的習慣,教授待人處事的方法,確實是傳統文化精華了。
回覆列表
中國是多群體多風俗,多學說傳統文化集於一體。只有認清該學習傳承哪種優秀文化,方對人生有益。人的世界觀不同,認識不同。首先要認清自己要走什麼路,方能認清學習什麼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