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幽默帆船o
-
2 # 初見娛樂666
若是說誰對中國歷史哲學影響最大的人,相信跟多人都會想到老子和莊子,兩位所代表的道家哲學在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在中國歷史上,漢唐兩朝都是非常注重道家思想的。在漢朝開朝之後,便以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來治國,一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才把儒家思想奉為圭臬。李唐朝廷就更誇張了,直接認道家祖師爺老子為祖先,搞起了攀親戚這一套。也正是因為道家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甚至華人思想有著重大影響,吸引了無數人去研究。
最近我在讀錢穆錢賓四公著作《莊老通辯》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錢穆先生認為:實際上老子這個人是好幾種身份的結合體,歷史上有好幾個人都能跟“老子”這個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對得上號,但也不完全是“老子”這個人,因此他斷定歷史上並無老子,《道德經》也並非老子所作,道家源頭實際上是莊子!
首先,由於道家講究逍遙隨性,因此先秦時期很多時候道家高人寫了東西是懶得署名的,甚至乾脆就託別人的名也無所謂,於是導致《莊子》一書中,被後人懷疑有些篇章並非莊周本人所作。再加上莊子寫東西喜歡用寓言講故事,故事很生動,但確確實實很多東西也是隨口編的(完全沒有貶低莊周的意思,能隨口編寓言故事說服人,這是莊子牛逼的地方)。因此即便真是莊子寫的,那麼裡面的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值得商榷。
《莊子·天運》記載,孔子到南方沛縣見老聃。古代沛縣也是和今天沛縣一樣,都在如今江蘇省徐州市。另外在《莊子·庚桑楚》中記載,庚桑楚對南榮趎說:吾不才,不足以化子,子何不南見老子。於是南榮就花了七天七夜十分艱辛到了南方,去找老子請教問題。這些內容都說老子是在南方的,居住在沛縣。
《莊子·寓言》則記載: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梁這個地方在哪呢?大概在今天開封,從地理上跟前文的沛縣有點出入,我們暫且理解為老子從沛縣搬家到開封了。這裡的陽子就是楊朱,為先秦重要的道家學派人物。但楊朱年代比孔子還晚,孔子生卒年是公元前551-479,楊朱是公元前395-335,《史記》記載孔子見老子的時候,老子已經是老頭了,這楊朱在孔子死後75年左右才出生,居然也能見到老子,就比較離譜了。如果這兩個記載都屬實,那麼我們假設老子比孔子大20歲,公元前571年出生,到了楊朱20歲的時候,至少就得196歲了,因此在有心人的考據下,難免會發現這裡不對勁。
除此之外,記載孔子見老子主要出自《莊子》一書,在《論語》裡則沒有。或許有人懷疑孔子的弟子為了保證自己儒家更牛,因此不記載孔子見過道家的人物。然而這種想法屬於以後來的派別之爭來推斷當時的思想之辯,《論語》一書大體上是並沒有什麼避諱的,連“子見南子”都敢寫上去: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南子是衛靈公的老婆,長得很漂亮,但名聲很不好,史書說她“美而淫”,你說說看孔子和南子共處一室,這鬧的緋聞就大了去了。但這時候衛國就是南子掌權,孔子要想在衛國混,就得走南子的關係。而司馬遷就很雞賊,寫得跟真的似的: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
這畫面,嘖嘖,反正我忍不住,當場就得掀開帷幄看看是啥牌子的環佩這麼響。
孔子見了南子導致子路很不高興,認為孤男寡女這麼見面有傷風化,弄得孔夫子一臉尷尬,趕緊矢口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是說我要是幹了你所看不起的那回事,就讓老天也討厭我!一連賭咒發誓兩次,才算堵住了子路的口。就這麼的“緋色”新聞,都被孔子弟子記上去了,因此如果孔子真見了一位大哲學家老子,相信肯定是不會漏的。那個年代還不分什麼道家儒家墨家,大家都還是思想萌芽的階段,派別之間的成見並不深,互相辯論辯論也是可以的。
因此上述兩點,一是老子在《莊子》一書中並沒有居住在周,擔任周朝太史令,二是《論語》無記載,再往下,更有意思。
《史記》中記載,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意思說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做老萊子的人,寫了十五篇道家的書,這人跟孔子是同時期的。
而論語中只有一個記載,出自《論語·微子》:子路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孰為夫子!植其杖其芸。
這是唯一一個記載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老人的事,所以錢穆先生推斷,沒準就是從這有訛傳,說孔子見過老子,但這仍然沒解釋清楚為啥給老子安上了“藏書”館長職位的事。這事啊,其實出自《史記》,說秦獻公時期有個周朝的太史儋,從周入秦,這就有了老子西遊的事。
因此,結論出來了:歷史上的老子其實是這位孔子遇到的老者、太史儋等形象的集合體,最終形成了現在咱們所知道的老子。
除此之外,還應該注意,《道德經》裡面提到的許多概念,並不符合思想的發展規律。一般來說一種思想的形成,首先是萌芽,然後是發展期,然後再來個概括總結期,歷史上的諸多思想無不遵循這個規律,到總結期結束,這時候基本上算是大成,圓融無礙了。然而《道德經》內容則屬於那種一丟出來就是“王炸”的級別,如果把這篇經典放在比孔子還早的時期,相當於你玩遊戲出門就是滿級神裝,有點不太現實。
尤其是一個“道”字,相當玄妙,深邃古奧,跟同時期的孔子、墨子比起來,“道”字的含義就能把這倆大牛猛捶一頓。所以錢穆先生表示:故孔墨所言,就其思想內容而言,均若淺近,而老子獨深遠。孔墨思想尚若質實,而老子獨玄妙。以思想史之程序言,老子書已斷當出孔墨之後。
還是那句話,同一個時期的人,在思想上是肯定會互相影響的,大家就住得不遠,你的思想他的思想我的思想,大家都能交流,沒道理差這麼遠。
經過考證,包括郭沫若和錢穆都認為《道德經》上下篇應該是出自戰國學者環淵,這也是目前學界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那麼道家的思想,從源頭來說,就應該是莊子。
以我之淺薄,無法評價莊子這位先秦大哲,這裡也引用錢穆先生的一段評價:惠施把自己和外面分割開,好像築一道牆壁般,把自己圍困住。牆壁以外,便全不是他了。因此他不相信,外面也可知,並可樂。莊周的心,則像是四通八達的,他並沒有把自己和外面清楚地劃分開。他的心敞朗著,他看外面是光明的,因此常見天地萬物一片快活……莊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觀,其實是樂天的。初看像淡漠,其實是懇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實是平實的。初看像恣縱,其實是單純的。
總結:老子在歷史上是不是確有其人並不是最重要的,即便證明了有這個人或者沒有這個人,也無法改變道家在華人心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這不僅是一部書或者一段思想的傳承而已,道家的很多概念已經深刻根植於華人的本性裡面,只要你在中國出生、成長、學習,你就會被影響。而道家和儒家的很多精神,甚至可以上升到“國民性”的高度上來。我們今天當個飯後談資,瞭解瞭解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老子,也不過是消遣罷了。如果因為相信了沒有老子而沮喪,或者又看一篇文章證明老子確有其人而欣喜,這格局未免有點小。言盡於此,以上觀點主要出自錢賓四公。
-
3 # 傳動創新動力整合
老子是否存在並不重要,他是道家文化集大成者或叫傳承人而已,道家起源於上古三皇五帝,其核心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也就是道法自然,是中華文化的根,更是後來幾千年民族生生不息,永續傳承的文化基因,更是中華民族與其它民族區別之核心所在!
回覆列表
遠古時期,古文明產生於大眾,而集中於部落、城邦(國)首領。華夏文明到西周時期,採用宗法制、世襲制、禮(法律)制之後,中央集權形成。老子擔任守藏史一職,掌管禮器、典籍、祀品、獻貢、鼎獲、紋服等等浩繁。國家檔案圖書歷史館員任務繁重且高度保密,不可能說撂挑子就出關。修德論道,偉大宏論,應該出自列子等先賢吧。道教興起於東漢。